第367章 大帅一诺千金,日侨献金破封锁!-《老子有系统,颤抖吧小鬼子》

  奉天城的天,说变就变。

  前一夜还是万民狂欢,这一刻,空气却冷得像要结冰。

  张作霖接过电报,那薄薄一张纸在他手里,竟有了千钧之重。

  他的手指摩挲着纸张边缘,脸上那股子土匪式的嚣张笑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平静得让王永江心里直发毛。

  “大帅……”王永江忍不住开口,他宁愿看到大帅拍桌子骂娘,也不想看他这副模样。

  张作霖没理他,只是将电报丢在桌上,缓缓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起了细雪。

  那雪花不大,细碎如盐,落在地上,悄无声息地化掉,仿佛从未存在过。

  “他妈的,”张作霖低声骂了一句,声音不大,却像一把冰锥子扎进王永江的心里,“这帮狗娘养的,真会挑时候。”

  就在这时,一名卫兵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嗓子都喊劈了:“报告大帅!城……城门口……来了……来了好多东洋人!”

  王永江的心猛地一沉,第一反应就是:坏了!

  列强这是要撕破脸,直接派兵干涉了?

  他下意识地就去摸腰间的枪。

  张作霖却异常冷静,他转过身,眼神里没有丝毫慌乱,只有一丝玩味:“多少人?带炮了吗?”

  “没……没带炮,”卫兵喘着粗气,“大概五十多辆大马车,车上都盖着油布,看不清装的啥。但……但是……他们每辆车上,都挂着咱们的‘信’字旗!”

  “啥玩意儿?”王永-江的CPU当场就干烧了,日本人,挂着咱们“信”字旗,这是唱的哪一出?

  演关公战秦琼呢?

  张作霖的嘴角却微微翘起,那股熟悉的,让人又爱又怕的痞气又回来了。

  他一把抓起桌上的电报,对王永江扬了扬:“看见没,廷献?人家这是上门送礼来了。”

  清晨的沈阳站前广场,细雪纷飞。

  一支由五十辆马车组成的队伍,在无数奉天百姓惊愕、警惕、疑惑的目光中,缓缓驶入城门。

  每一辆高大的车辕上,都挂着一面红绸黄穗的“信”字旗,在那灰白的天幕下,显得格外刺眼。

  队伍停下,一个须发皆白、身穿和服但外面罩着一件中式棉袍的老者,拄着一根梨木拐杖,颤巍巍地从头车上下来。

  他没有像其他洋人那样走专门的洋行通道,而是径直走到督军府那扇常年紧闭的侧门前,整理了一下衣冠,用一种略显生硬但字正腔圆的中文,对门口站岗的卫兵深深鞠了一躬。

  “在下大日本旅奉商会会长,山本顺三,求见大帅。我等携银元三百七十万、西药器械两百吨,愿以‘信字令’全额兑付,助奉省筑路兴工,以尽绵薄之力。”

  门口的卫兵当场石化,脑子里一片空白。

  这批物资……不就是报纸上天天骂的,英法美日联合起来,死活不卖给咱们的“战略品”吗?

  这老鬼子是疯了还是想玩什么花样?

  消息传回督-军府,王永江第一个炸了。

  他急匆匆地奔到大门口,看到那份长长的货单时,一向沉稳的手都开始微微发颤。

  他一把抓住传令兵的领子,压低声音嘶吼:“他们疯了?!这批货一旦给了我们,东京那边能把他们的骨头渣子都吞了!他们不怕被撤资、被清算吗?”

  话音未落,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林婉如穿着一身干练的西式套裙,手里扬着一份刚刚从电讯室截获的急电,像一阵风似的冲进办公室:“大帅!东京急电!日本国内的几大财阀已经联合向外务省施压,要求以‘资敌’罪名,吊销山本顺三等一百七十三名日侨商人的国籍!山本家三代都在辽东经商,人脉根基全在这儿,他这是把祖宗三代的基业和自己的命,全押上来了!”

  办公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王永江的脸色由红转白,他终于明白,这不是生意,这是投名状!

  是用身家性命下的注!

  张作霖沉默了许久,所有人都看着他,等待着这个东北王的决断。

  收,就等于公开和日本政府对着干,风险极大;不收,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字招牌,恐怕就要蒙上第一层阴影。

  突然,张作霖猛地一拍桌子,抓起挂在衣架上的军帽扣在头上,眼神里爆发出骇人的光芒。

  “走!给老子备马!不,老子今天不用马,走着去!给老子把仪仗队全拉上,到城门口去迎!”他环视一圈,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谁他妈的说鬼子都该杀?有孬种,自然就有好汉!老子今天就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睁大狗眼看看——咱们中国人讲信义,连敌国的良民都敢把身家性命托付过来!”

  城楼下,雪下得大了些。

  张作霖真的没有乘车,也没有骑马,穿着一身笔挺的戎装,带着最精锐的卫队,硬生生从督军府步行三里地,迎到了城门口。

  看到张作霖亲自走来,山本顺三浑身一震,老泪纵横,当即就要领着身后的日侨商人们伏地行礼。

  “站住!”张作霖一声暴喝,快步上前,一把托住山本顺三的臂膀,力气大得几乎要捏碎他的骨头。

  他死死盯着山本的眼睛,一字一句地问道:“山本先生,你这一跪,是替那些在中国烧杀抢掠的畜生跪的?还是替你自己跪的?”

  这问题,诛心!

  山本顺三满是皱纹的脸剧烈地抽搐着,浑浊的眼泪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滚滚而下。

  他哽咽着,几乎不成声:“大帅……老夫的祖父,葬在辽阳南坡;老夫的父亲,在奉天城外修了三座石桥;老夫的儿子,如今在学堂里读的是中文的《论语》……我们……我们不是来中国的侵略者,我们是想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想做东北的女婿的人啊!”

  一番话,情真意切,闻者无不动容。

  周围的奉天百姓,眼中的警惕渐渐化为了复杂和同情。

  张作霖仰天长笑,笑声中充满了说不尽的豪迈和苍凉。

  他猛地抽出腰间的佩刀,“唰”的一声,竟将自己身后卫队长高举的奉军军旗割下半幅!

  在所有人惊骇的目光中,他走到车队的首车前,亲手将那半幅染血的军旗,紧紧地系在了挂着“信”字旗的车辕上。

  “好!说得好!”张作霖的声音如洪钟贯耳,“从今往后,你们这批车运的就不是货!是咱们‘信字令’漂在海外的第一条血脉!谁敢动你们,就是动我张作霖的命根子!”

  当晚,《奉天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个血红的标题刊登了林婉如的特稿——《一个日本人的中国心》。

  文章旁边,附上了山本家族三代以来在奉天修桥铺路、捐资助学的账本影印件,每一笔都清晰可查。

  文中,林婉如写下了一段振聋发聩的文字:“信用不分肤色,正如良心不问籍贯。当我们在焚烧旧账的烈火之夜重建民族的契约精神时,我们未曾想到,有人早已在暗处,用几代人的善行,默默为这份契约记下了第一笔来自异国的账。”

  一石激起千层浪!

  哈尔滨的俄裔商人连夜集会,决议组建一支“国际义运队”,专门为奉天的基建项目运输物资;流亡中国的朝鲜志士更是将这份报纸奉为至宝,秘密传回半岛,附言:“满洲之光,或可照亮东亚残夜。”

  深夜,奉天医专的女生宿舍里。

  一个面容清秀,有着东西方混血特征的女孩——小野由美,悄悄从箱底取出了母亲的遗物。

  那是一枚古朴的汉式铜牌,正面刻着“仁爱济世”四个字,背面则用小字记录着她父亲的身份——一名随军的日本军医,却在辽东的一场霍乱中,为了救助中国灾民而染病身亡。

  她看着报纸上山本顺三那张苍老却坚毅的脸,泪水模糊了双眼。

  她展开信纸,在灯下含泪写下一份志愿书:“学生小野由美,感念大帅信义,愿以所学报恩,终生服务于东北百姓,绝不返乡。”

  同一时刻,远在千里之外的东京湾外海。

  陈铁生率领的南洋改装巡洋舰雷达上,突然捕捉到一个奇怪的信号。

  一艘并未列入航行计划的日本商轮,高高挂着一面巨大的白旗,正缓缓驶来。

  船上的广播,用生硬的中文反复播放着一句话:“我们运送的是药品,也是赎罪……请允许我们,用‘信’来还这笔债。”

  沈阳,督军府。

  张作霖面前的系统光幕,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叮!检测到跨国界、跨民族的超高强度“信任”共鸣!】

  【特殊成就“信火越海”已激活!】

  【奖励结算:跨族认同度 1;敌对势力经济封锁穿透率瞬间提升至63%;本土工业核心原料缺口紧急补足四成!】

  张作霖看着地图上,那条从日本本土延伸而来,最终汇入大连港的崭新虚线航线,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他吐出一口浓浓的烟圈,低声自语:“妈了个巴子的,列强以为用封锁就能压垮老子?老子偏要让他们的良心商人、热血青年,反过来替老子砸开他们自家政府那扇生锈的铁门!”

  就在这时,一阵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加急促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一名亲卫甚至忘了敲门,直接撞了进来,神色慌张,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大帅!出事了!兵工厂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