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课堂外的联结-《掌心的刺》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龙华市教育局大楼的台阶,54岁的江哲就提着黑色公文包站在了会议室门口。公文包里装着三份厚厚的“跨校性别平等教育合作方案”,封面上用烫金字体印着“共建无偏见校园”,每一页都夹着彩色便签,标注着课程设计的核心亮点。他抬手理了理衬衫领口,指尖划过公文包内侧——那里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三十年前他和林晚星刚认识时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愿我们都能成为温暖他人的人”。

  推开会议室门时,另外三所学校的校长已经到了。市二中的张校长笑着起身:“江校,早啊!你上次在教育论坛提的跨校合作想法,我们可都等着详细方案呢。”江哲笑着点头,把方案一一递过去:“让各位久等了,这份方案里不仅有性别平等课程的校本化设计,还有跨校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划,咱们今天一起把细节聊透。”

  大家坐定后,江哲打开投影,屏幕上出现“性别平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标题。他指着PPT上的课程模块,声音沉稳有力:“咱们先看课程部分,我把它分成了三大块——‘认知课’帮学生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比如通过‘职业无性别’主题课,让孩子们知道医生、工程师、教师这些职业,从来不是某个性别的专属;‘实践课’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比如去社区采访不同职业的人,记录他们的工作故事;‘融合课’把性别平等理念融入语文、生物、历史等学科,比如语文课分析文学作品里的女性形象,生物课讲性别基因的科学知识。”

  市三中的李校长翻着手里的课程手册,指着“实践课”部分提问:“江校,跨校实践怎么搞?三所学校的学生年龄不同,兴趣点也不一样,怕不好协调。”江哲早有准备,点开下一页PPT,上面清晰地列着“跨校活动计划表”:“我们按年级分组,初一初二搞‘职业体验日’,三所学校轮流提供实践场地,比如二中的科技馆让学生体验航天工程师,三中的社区服务中心让学生体验社工,我们学校的农场让学生体验农业技术员;初三高一搞‘性别平等辩论赛’,围绕‘性别是否影响职业选择’‘家庭分工是否该分性别’这些话题展开,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高二高三搞‘公益共创项目’,一起设计面向乡村孩子的性别教育绘本,或者组织‘打破偏见’主题义卖,把收益捐给乡村女孩助学项目。”

  市四中的王校长推了推眼镜,眼里满是赞许:“这个规划很全面!我之前听学生反馈,说课本里的性别平等知识太抽象,要是能有这些实践活动,肯定能让他们理解得更深刻。不过,课程师资怎么解决?咱们学校的老师可能没太多经验。”江哲笑着拿出另一本资料:“我已经联系了师范大学的性别教育研究中心,他们会派专家来培训老师,还会提供课程教案和课件;另外,我家念初不是做公益影像吗?她愿意免费给咱们拍教学纪录片,里面有很多真实的性别平等案例,能帮老师更好地开展教学。”

  提到江念初,张校长立刻想起之前看过的乡村教育纪录片:“哦!我看过念初的片子,拍得特别好!里面那个坚持读书的乡村女孩,还有支持女儿学汽修的爸爸,都特别有感染力。要是能把这样的案例放进课程,学生们肯定会有共鸣。”江哲点点头,语气里带着几分骄傲:“念初还说,要是咱们搞跨校活动,她可以带团队来拍花絮,做成短片在学校里播放,既能记录活动过程,又能扩大性别平等教育的影响。”

  会议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校长们从课程细节聊到活动预算,从师资培训聊到成果展示,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李校长建议在“职业体验日”里加入“家长开放环节”,让家长也参与进来,打破家长的性别偏见;王校长提议设立“性别平等校园大使”,从三所学校里选拔优秀学生,负责组织校内活动,促进校际交流;张校长则表示愿意提供学校的礼堂,作为跨校辩论赛和成果展示会的场地。

  江哲认真地把大家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偶尔补充几句,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意。他看着眼前这些为了学生成长而积极建言的校长,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刚当校长时的场景——那时候,学校里几乎没人关注性别平等教育,有女生想加入足球社,会被同学嘲笑“女生踢什么足球”;有男生想报舞蹈兴趣班,会被老师劝“男生还是学篮球更合适”。这些年,他一直在努力推动改变,从在校园里贴“打破性别偏见”的海报,到在班会课上加入性别平等话题,再到现在筹备跨校合作,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也终于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不知不觉,窗外的太阳已经升到了半空。江哲合上笔记本,笑着说:“今天咱们把合作的框架和细节都定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会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方案,下周咱们再开一次会,确定具体的实施时间。我相信,通过咱们三所学校的合作,一定能让性别平等教育真正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无偏见的环境里成长,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校长们纷纷点头,张校长握着江哲的手:“江校,这事你牵头,我们肯定全力支持!咱们不仅要让学生受益,还要把这个合作模式推广出去,让更多学校加入进来。”李校长和王校长也纷纷表示赞同,会议室里充满了期待与干劲。

  离开教育局大楼时,阳光正好,洒在江哲的身上,暖洋洋的。他提着公文包,脚步轻快地走向停车场,心里满是成就感。坐进车里,他没有立刻发动引擎,而是拿出手机,给江念初发了条消息:“今天和三所学校的校长聊得很顺利,跨校合作方案基本定下来了。等合作落地,第一次跨校成果展示会应该会在二中的礼堂举办,到时候咱们结婚纪念日的场地,或许就能设在那里——既能见证教育合作的成果,又能和家人一起庆祝,多有意义。”

  消息发出去没多久,江念初就回复了,还附带了一个开心的表情:“爸,太好了!我已经开始期待成果展示会了,到时候我一定带团队去拍,把这个特别的纪念日记录下来。对了,妈知道这事吗?她肯定会特别开心!”江哲笑着回复:“还没跟你妈说,想等方案最终确定后给她个惊喜。你妈总说,咱们的结婚纪念日不用搞太隆重,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好,要是能和教育合作的事结合起来,她肯定觉得比任何礼物都好。”

  放下手机,江哲发动汽车,缓缓驶在回家的路上。车窗外,街道两旁的梧桐树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路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和林晚星结婚三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刚结婚时,两人挤在小出租屋里,一起备课到深夜;后来有了念初、逸晨和念熙,一家人围着餐桌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念初做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