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山风凛冽。虓虎营五百精锐如同暗夜中潜行的猎豹,在孙狗剩和那名常山难民的引领下,悄无声息地绕至磐石谷后方。果然如斥候所报,此处幽州军的防卫远不如正面严密,仅有寥寥数队哨兵,且因连日围困略显懈怠。
张诚亲自带领一队好手,如鬼魅般摸掉了暗哨。刘昊随即率主力猛然突进,弓弩齐发,刀剑并举,瞬间便将驻扎于此的一队幽州兵击溃,成功撕开了一道口子。
喊杀声惊动了谷内外的敌军。谷外主营方向传来号角与喧哗,显然大军正在调动,试图封堵缺口。而谷内,原本稀疏的抵抗声似乎为之一振!
刘昊毫不恋战,令张诚率部挡住谷外反扑之敌,自己则亲率一队亲兵,冒着零星射下的箭矢,快速冲入磐石谷内。
谷内地形比想象中更为崎岖狭窄,乱石嶙峋,显然经过连日血战,处处可见倒伏的尸体和破损的兵甲,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与焦糊味。残余的守军依托着几块巨大的岩石和简陋的工事,进行着最后的抵抗。
“吾乃虓虎营刘昊!特来相助抗暴义士!谷中主事者何在?”刘昊运足中气,高声呼喊,声音在谷中回荡。
短暂的寂静后,一个清朗而略带疲惫的声音从最大的一块岩石后传来:“常山赵云,在此!多谢将军援手!”
话音未落,只见一道白影闪过,一名年轻将领已然现身。他身穿早已被血污和尘土染脏的白袍银甲,手持一杆亮银长枪,身姿挺拔如松。尽管面带倦容,甲胄破损,但那双眸子却依旧明亮锐利,如同暗夜寒星,自有一股凛然不可犯的气势。他身后跟随着数十名伤痕累累却眼神倔强的士卒,显然已是最后的力量。
刘昊快步上前,目光灼灼地打量着这位名垂青史的虎将。只见他年纪虽轻,却气度沉凝,眉宇间既有武人的英气,又不失一分儒雅的底色,绝非寻常莽夫。
“赵将军辛苦了!”刘昊拱手,语气诚挚,“刘某来迟,让将军与诸位弟兄受困了!”
赵云抱拳还礼,神色虽感激却依旧保持着一份审慎:“刘将军雪中送炭,云感激不尽!只是不知将军从何而来,为何要冒险相助我等?”他并非不感激,只是乱世之中,突如其来的援手总让人心生警惕。
刘昊坦然道:“刘某乃边郡一校尉,听闻董卓乱政,故起兵北上,欲击胡剿匪,廓清边患,以尽臣子之本分。途经此地,闻听公孙瓒部下无端侵扰乡里,更围困抗暴义士,故特来相助!大丈夫立于世,岂能见不平而不拔刀?”
这番话掷地有声,既表明身份来历,又阐明了出手动机,占尽大义道理。
赵云闻言,眼中警惕稍减,多了几分敬意:“原来如此。将军高义,云佩服!”他顿了顿,语气沉痛道,“公孙太守麾下严纲部,以剿匪为名,行劫掠之实,吾等实不能坐视乡亲受难,故而起兵相抗,奈何兵力悬殊,被困于此……若非将军来援,恐已全军覆没。”
此时,谷外的喊杀声愈发激烈,张诚正率部死死顶住幽州军越来越猛烈的反扑。
“赵将军,此地不宜久留!”刘昊果断道,“我部已在谷后打开通道,请将军即刻率剩余弟兄随我突围!我部断后!”
赵云也不是迂腐之人,深知此刻不是客气的时候,重重点头:“好!有劳将军!此恩,云必后报!”
突围过程有惊无险。在虓虎营精锐的接应和断后下,赵云及其残余的数十名士卒终于成功撤出了磐石谷,与刘昊部一同摆脱了幽州军的追击,消失在茫茫夜色山岭之中。
数日后,一行人安全返回了西河郡境内的虓虎营临时基地。
营地中,刘昊设下简单的酒食,为赵云及其部下接风压惊。经历了生死与共的突围,双方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席间,刘昊与赵云相对而坐,张诚、裴元绍作陪。几碗浊酒下肚,话题自然从眼前的战事,扩展到了天下的局势。
“刘将军此番北上,志存高远,云深感敬佩。”赵云放下酒碗,语气真诚,“如今董卓窃国,诸侯并起,然如公孙伯珪之辈,虽名讨董,实则纵兵掠地,与盗匪何异?实在令人心寒。”他显然对公孙瓒的所作所为极为失望。
刘昊叹道:“赵将军所言甚是。讨董大义,已成许多人口中之号,囊私之旗。酸枣联军数十万,空耗粮草,逡巡不前;袁本初身为盟主,却优柔寡断,只顾扩张地盘;公孙瓒更是……唉。似曹孟德、孙文台这般真心讨贼者,反而势单力薄,步履维艰。”
他看向赵云,目光炯炯:“然则,正因世道昏暗,才更需我辈挺身而出,涤荡乾坤!刘某不才,虽仅据边郡一隅,兵微将寡,却愿以此身,为天下黎民谋一线生机!击胡虏,是为了保境;剿流寇,是为了安民;抗暴虐,是为了存义!唯有自身正,方能正他人;唯有根基稳,方能图远略!”
这番话,既是刘昊的内心独白,也是说给赵云听的施政纲领。他没有空谈忠君爱国,而是将落脚点放在了实实在在的“保境”、“安民”、“存义”上,这深深打动了出身底层、深知百姓疾苦的赵云。
赵云听得目光闪动,显然有所触动。他沉默片刻,道:“将军之志,云已了然。保境安民,确是根本。然则……如今群雄割据,强敌环伺,将军欲实现此志,前路必然艰难万分。”
“艰难自是难免。”刘昊豪迈一笑,“然则,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但求问心无愧,尽力而为!若因艰难便畏缩不前,岂非辜负了这身七尺之躯,辜负了这乱世之中盼救星如盼甘霖的黎民百姓?”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深沉:“更何况,刘某始终相信,这天下滔滔,终究是人心向背决定成败。得民心者,纵一时困顿,终有腾飞之日;失民心者,纵一时强盛,亦必土崩瓦解!我所求者,非一时之虚名,乃万民之实利;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这番论述,格局宏大,理念超前,却又脚踏实地,深深震撼了赵云。他出身寒微,见惯了豪强欺压,对“民心”二字体会尤深。刘昊的理念,与他内心深处的抱负不谋而合。
这一番彻夜长谈,刘昊与赵云虽未明言归属之事,但彼此间的了解与欣赏已深植于心。英雄相惜,莫过于此。赵云对刘昊的见识、气度和抱负深感钦佩,而刘昊对赵云的忠勇、仁厚和将才更是欣赏不已。
然而,赵云并非轻易折节之人。他感激刘昊的救命之恩,认同其理念,但心中仍存有对旧主公孙瓒的一丝情谊(他曾短暂投效公孙瓒),以及择主而事的极度谨慎。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和思考。
翌日清晨,刘昊正在帐中与张诚商议下一步如何在西河郡立足,赵云忽然求见。
他神色凝重,进入帐中便拱手道:“刘将军,昨日论道,云受益良多,将军救命的恩情,云亦永世不忘。”
刘昊温和道:“子龙(赵云字)不必客气,你我意气相投,何必言谢。”
赵云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将军,云虽感佩将军之志,然云昔日曾投公孙太守麾下,虽因其所为心寒而离,然终究有一段香火之情。且择主之事,关乎一生志向,云不得不慎。”
他顿了顿,继续道:“故云恳请将军,允云暂且别过。云欲返回常山故乡,安顿好因战乱流离的乡亲子弟,并……并再观天下之势。待云处理完俗务,思虑周全,若将军不弃,云必再来相投,届时必鞍前马后,以报今日之恩义与知遇之情!”
刘昊闻言,心中虽有不舍,却早有所料。他知道,像赵云这样有原则的豪杰,绝不会因一时恩情而轻易许下忠心。
他站起身,真诚地说道:“子龙重情重义,思虑周全,乃真国士也!刘某岂会强人所难?常山故乡之事要紧,子龙尽管前去。虓虎营的大门,随时为子龙敞开!无论何时,刘某都期待与子龙再次并肩作战,共图大业!”
赵云深深一揖,眼中充满了感激和决然:“将军豁达,云感佩五内!山高水长,后必有期!”
说罢,赵云毅然转身离去,白色的身影消失在营帐之外。
刘昊望着他离去的方向,久久不语。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分别。下一次相见,或许便是龙归大海之时。
张诚亲自带领一队好手,如鬼魅般摸掉了暗哨。刘昊随即率主力猛然突进,弓弩齐发,刀剑并举,瞬间便将驻扎于此的一队幽州兵击溃,成功撕开了一道口子。
喊杀声惊动了谷内外的敌军。谷外主营方向传来号角与喧哗,显然大军正在调动,试图封堵缺口。而谷内,原本稀疏的抵抗声似乎为之一振!
刘昊毫不恋战,令张诚率部挡住谷外反扑之敌,自己则亲率一队亲兵,冒着零星射下的箭矢,快速冲入磐石谷内。
谷内地形比想象中更为崎岖狭窄,乱石嶙峋,显然经过连日血战,处处可见倒伏的尸体和破损的兵甲,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与焦糊味。残余的守军依托着几块巨大的岩石和简陋的工事,进行着最后的抵抗。
“吾乃虓虎营刘昊!特来相助抗暴义士!谷中主事者何在?”刘昊运足中气,高声呼喊,声音在谷中回荡。
短暂的寂静后,一个清朗而略带疲惫的声音从最大的一块岩石后传来:“常山赵云,在此!多谢将军援手!”
话音未落,只见一道白影闪过,一名年轻将领已然现身。他身穿早已被血污和尘土染脏的白袍银甲,手持一杆亮银长枪,身姿挺拔如松。尽管面带倦容,甲胄破损,但那双眸子却依旧明亮锐利,如同暗夜寒星,自有一股凛然不可犯的气势。他身后跟随着数十名伤痕累累却眼神倔强的士卒,显然已是最后的力量。
刘昊快步上前,目光灼灼地打量着这位名垂青史的虎将。只见他年纪虽轻,却气度沉凝,眉宇间既有武人的英气,又不失一分儒雅的底色,绝非寻常莽夫。
“赵将军辛苦了!”刘昊拱手,语气诚挚,“刘某来迟,让将军与诸位弟兄受困了!”
赵云抱拳还礼,神色虽感激却依旧保持着一份审慎:“刘将军雪中送炭,云感激不尽!只是不知将军从何而来,为何要冒险相助我等?”他并非不感激,只是乱世之中,突如其来的援手总让人心生警惕。
刘昊坦然道:“刘某乃边郡一校尉,听闻董卓乱政,故起兵北上,欲击胡剿匪,廓清边患,以尽臣子之本分。途经此地,闻听公孙瓒部下无端侵扰乡里,更围困抗暴义士,故特来相助!大丈夫立于世,岂能见不平而不拔刀?”
这番话掷地有声,既表明身份来历,又阐明了出手动机,占尽大义道理。
赵云闻言,眼中警惕稍减,多了几分敬意:“原来如此。将军高义,云佩服!”他顿了顿,语气沉痛道,“公孙太守麾下严纲部,以剿匪为名,行劫掠之实,吾等实不能坐视乡亲受难,故而起兵相抗,奈何兵力悬殊,被困于此……若非将军来援,恐已全军覆没。”
此时,谷外的喊杀声愈发激烈,张诚正率部死死顶住幽州军越来越猛烈的反扑。
“赵将军,此地不宜久留!”刘昊果断道,“我部已在谷后打开通道,请将军即刻率剩余弟兄随我突围!我部断后!”
赵云也不是迂腐之人,深知此刻不是客气的时候,重重点头:“好!有劳将军!此恩,云必后报!”
突围过程有惊无险。在虓虎营精锐的接应和断后下,赵云及其残余的数十名士卒终于成功撤出了磐石谷,与刘昊部一同摆脱了幽州军的追击,消失在茫茫夜色山岭之中。
数日后,一行人安全返回了西河郡境内的虓虎营临时基地。
营地中,刘昊设下简单的酒食,为赵云及其部下接风压惊。经历了生死与共的突围,双方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席间,刘昊与赵云相对而坐,张诚、裴元绍作陪。几碗浊酒下肚,话题自然从眼前的战事,扩展到了天下的局势。
“刘将军此番北上,志存高远,云深感敬佩。”赵云放下酒碗,语气真诚,“如今董卓窃国,诸侯并起,然如公孙伯珪之辈,虽名讨董,实则纵兵掠地,与盗匪何异?实在令人心寒。”他显然对公孙瓒的所作所为极为失望。
刘昊叹道:“赵将军所言甚是。讨董大义,已成许多人口中之号,囊私之旗。酸枣联军数十万,空耗粮草,逡巡不前;袁本初身为盟主,却优柔寡断,只顾扩张地盘;公孙瓒更是……唉。似曹孟德、孙文台这般真心讨贼者,反而势单力薄,步履维艰。”
他看向赵云,目光炯炯:“然则,正因世道昏暗,才更需我辈挺身而出,涤荡乾坤!刘某不才,虽仅据边郡一隅,兵微将寡,却愿以此身,为天下黎民谋一线生机!击胡虏,是为了保境;剿流寇,是为了安民;抗暴虐,是为了存义!唯有自身正,方能正他人;唯有根基稳,方能图远略!”
这番话,既是刘昊的内心独白,也是说给赵云听的施政纲领。他没有空谈忠君爱国,而是将落脚点放在了实实在在的“保境”、“安民”、“存义”上,这深深打动了出身底层、深知百姓疾苦的赵云。
赵云听得目光闪动,显然有所触动。他沉默片刻,道:“将军之志,云已了然。保境安民,确是根本。然则……如今群雄割据,强敌环伺,将军欲实现此志,前路必然艰难万分。”
“艰难自是难免。”刘昊豪迈一笑,“然则,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但求问心无愧,尽力而为!若因艰难便畏缩不前,岂非辜负了这身七尺之躯,辜负了这乱世之中盼救星如盼甘霖的黎民百姓?”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深沉:“更何况,刘某始终相信,这天下滔滔,终究是人心向背决定成败。得民心者,纵一时困顿,终有腾飞之日;失民心者,纵一时强盛,亦必土崩瓦解!我所求者,非一时之虚名,乃万民之实利;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这番论述,格局宏大,理念超前,却又脚踏实地,深深震撼了赵云。他出身寒微,见惯了豪强欺压,对“民心”二字体会尤深。刘昊的理念,与他内心深处的抱负不谋而合。
这一番彻夜长谈,刘昊与赵云虽未明言归属之事,但彼此间的了解与欣赏已深植于心。英雄相惜,莫过于此。赵云对刘昊的见识、气度和抱负深感钦佩,而刘昊对赵云的忠勇、仁厚和将才更是欣赏不已。
然而,赵云并非轻易折节之人。他感激刘昊的救命之恩,认同其理念,但心中仍存有对旧主公孙瓒的一丝情谊(他曾短暂投效公孙瓒),以及择主而事的极度谨慎。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和思考。
翌日清晨,刘昊正在帐中与张诚商议下一步如何在西河郡立足,赵云忽然求见。
他神色凝重,进入帐中便拱手道:“刘将军,昨日论道,云受益良多,将军救命的恩情,云亦永世不忘。”
刘昊温和道:“子龙(赵云字)不必客气,你我意气相投,何必言谢。”
赵云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将军,云虽感佩将军之志,然云昔日曾投公孙太守麾下,虽因其所为心寒而离,然终究有一段香火之情。且择主之事,关乎一生志向,云不得不慎。”
他顿了顿,继续道:“故云恳请将军,允云暂且别过。云欲返回常山故乡,安顿好因战乱流离的乡亲子弟,并……并再观天下之势。待云处理完俗务,思虑周全,若将军不弃,云必再来相投,届时必鞍前马后,以报今日之恩义与知遇之情!”
刘昊闻言,心中虽有不舍,却早有所料。他知道,像赵云这样有原则的豪杰,绝不会因一时恩情而轻易许下忠心。
他站起身,真诚地说道:“子龙重情重义,思虑周全,乃真国士也!刘某岂会强人所难?常山故乡之事要紧,子龙尽管前去。虓虎营的大门,随时为子龙敞开!无论何时,刘某都期待与子龙再次并肩作战,共图大业!”
赵云深深一揖,眼中充满了感激和决然:“将军豁达,云感佩五内!山高水长,后必有期!”
说罢,赵云毅然转身离去,白色的身影消失在营帐之外。
刘昊望着他离去的方向,久久不语。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分别。下一次相见,或许便是龙归大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