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山重水复疑无路,一个意想不到的投资人!-《官场影帝:我靠演技平步青云》

  ### 第224章:山重水复疑无路,一个意想不到的投资人!

  夜色如墨,将星海市的璀璨灯火隔绝在窗外。区委书记办公室里,寂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陆远靠在冰冷的椅背上,那股从心底涌起的无力感,像潮水般一波波地冲刷着他的神经。他第一次发现,那套无往不利的系统和演技,在绝对的权力壁垒面前,竟显得如此脆弱。

  就在这时,那部几乎被他遗忘的私人手机,突兀地振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着一串来自省城的陌生号码。

  他皱了皱眉,划开了接听键。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爽朗而又带着几分熟悉的女人声音。

  “喂?是陆书记吗?我是苏红棉啊!你还记不记得我?”

  苏红棉?

  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记忆深潭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涟..。陆远的大脑飞速运转,一个穿着职业套装,浑身被大雨淋透,却依旧站在推土机前寸步不让的女人身影,从记忆的角落里浮现出来。

  青阳镇,青阳湖项目……那个曾经濒临破产,被自己从泥潭里拉了一把的房地产女老板。

  “苏总?”陆远的声音里,终于带上了一丝真实的讶异,“当然记得。好久不见,没想到你会打电话过来。”

  “哎哟,您还叫我苏总,我可担当不起。”电话那头的苏红棉笑了起来,声音里透着一股江湖儿女的爽快,与前两天那些投资大佬们字斟句句的客套截然不同,“我现在该叫您陆书记了。您现在可是我们省里最年轻的市委常委,大人物啦!”

  陆远也笑了笑,疲惫的心神在这份不加掩饰的热情中,稍稍松弛了一些。“什么大人物,还是个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兵。倒是你,听说这几年发展得很好。”

  “托您的福,当年您在青阳镇给我指了条明路,我算是活过来了。”苏红棉的语气里多了一分感慨,但很快又恢复了那股精明干练的劲头,“陆书记,我不跟您绕圈子。我今天给您打电话,就是为了百工坊的事。”

  陆远的心猛地一跳。

  他握着手机,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脚下这座庞大的城市。

  “你也知道了?”

  “现在全省的商界,谁不知道您陆大书记为了个老街,跟常务副市长在常委会上拍了桌子?”苏红棉的声音压低了一些,却更显清晰,“我还听说,万盛的李建波,景和的王胖子,还有华旅那帮眼高于顶的家伙,都去您那儿‘拜访’过了吧?结果呢,一个个都得了‘突发急病’,或者表示要‘审慎评估’?”

  她对这些内幕了如指掌,连那些人的反应都猜得八九不离十。

  陆远沉默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关心,而是做足了功课。

  “陆书记,您别误会。”苏红棉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沉默,立刻解释道,“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说,他们不敢投,我敢!”

  最后四个字,掷地有声,像一颗子弹,瞬间击穿了办公室里凝固的空气。

  陆远深吸一口气,他没有立刻被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冲昏头脑。经历了一连串的碰壁,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冷静。

  “苏总,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他的声音平静下来,“这个项目,不只是一个商业项目。它背后,是我和常鸿副市长的正面博弈。你现在进来,就是站到了他的对立面。万盛他们怕的,不是项目亏钱,而是权力报复。你在星海市也有不少业务吧?你就不怕吗?”

  他必须把最坏的情况摊开来说。这是对她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当苏红棉再次开口时,声音里少了几分爽朗,多了几分真诚的重量。

  “陆书记,我苏红棉是个生意人,我当然怕。我怕税务局天天来查账,怕消防队隔三差五来检查,怕规划局说我的楼间距不合规。常市长有一万种办法,让我倾家荡产。”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

  “但是,陆书记,我还记得一件事。当年在青阳镇,所有人都觉得我苏红棉死定了,银行断贷,工人闹事,连我最亲的合伙人都卷钱跑了。是您,那时候您还只是个代镇长,是您顶着压力,帮我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给我指了那条‘文旅结合’的路。没有您,就没有我苏红棉的今天。”

  “做人得讲良心。现在您为了给老百姓、给这座城市留点根,跟人死磕,我苏红棉要是因为怕事就躲在后面,那我这辈子都看不起自己。”

  “所以,这个项目,我投了!”

  这番话,朴实,却字字千钧。

  陆远感觉自己的眼眶有些发热。他见惯了官场上的虚与委蛇,也领教了资本圈的冷酷无情,这份雪中送炭的情义,显得尤为珍贵。

  【系统提示:检测到“善缘”支线剧情触发。宿主在青阳镇(新手村)种下的“善因”,意外结出了“资本之果”。】

  【系统吐槽:看来,偶尔当个好人,比写一百份PPT都有用。建议宿主将此案例收录进《论玄学在官场博弈中的重要作用》课题研究中。】

  陆远被系统的吐槽逗得差点笑出声,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苏总,你的心意我领了。但生意归生意,我不能让你为了报恩,就跳进一个火坑里。”陆远调整了一下情绪,恢复了理智,“这个项目的前景和风险,我必须让你清清楚楚。”

  “哈哈哈,陆书记,您还是跟当年一样。”苏红棉又笑了起来,“您是不是以为我苏红棉就是个头脑发热的傻大姐?”

  “我跟您说实话,给您打电话前,我派我的团队,把百工坊里里外外摸了个底。我还花大价钱,请了咨询公司,把您搞出来的那个纪录片和舆论风向,都做了数据分析。”

  “我的结论是:常鸿他们那些人,只看得到钢筋水泥的价值,鼠目寸光!而您,陆书记,您看到的是人心,是故事,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最值钱的东西——文化IP!”

  “这笔生意,就算没有您的人情在,我也想做!我赌陆书记您的眼光,也赌我自己的判断力!我相信,跟着您,肯定能赚大钱!”

  这番话,让陆远对苏红棉彻底刮目相看。

  她不再是当年那个只懂盖房子的地产商,几年的历练,已经让她成长为一个兼具草根魄力与精英视野的优秀企业家。她看得懂情怀,更看得懂情怀背后的商业价值。

  “好。”陆远不再多言,一个“好”字,代表了他全部的认可和决心,“明天上午,还是十点,来我办公室。我给你看一样东西。看完之后,你再决定投多少,怎么投。”

  “一言为定!”

  挂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