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用利润打动资本!
次日,晨光熹微。
东林区委书记办公室里,一反前几日的紧张肃杀,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武夷岩茶的焦糖香。
小陈像一个准备迎接大考的学生,第三次检查了桌上的文件摆放,确保那本黑底烫金的计划书放在最显眼,又最不刻意的位置。他偷偷瞥了一眼自己的领导,陆远正站在窗前,手里端着一杯清茶,神态悠闲地俯瞰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仿佛即将到来的不是一场决定项目生死的豪赌,而只是一次寻常的故人叙旧。
这份从容,让小陈七上八下的心,莫名地定了下来。
十点整,办公室的门被敲响。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苏红棉一个人走了进来。
她穿着一身利落的白色西装,长发束成高马尾,岁月似乎格外优待她,并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反而沉淀出一种饱经风霜后的锐利与通透。她没有李建波那种刻意营造的精英范儿,但一双眼睛,精光四射,打量人和事都带着一股穿透性的力量。
“陆书记,没迟到吧?”苏红棉笑着伸出手,她的手掌温暖而有力。
“苏总准时,是我该说幸会。”陆远与她握了握手,引她到会客区的沙发坐下。
两人落座,没有多余的寒暄,苏红棉开门见山:“陆书记,昨天电话里您说,有东西要给我看。”
她环视了一圈办公室,目光最后落在了茶几上那本计划书上。
陆远笑了笑,将那本计划书推到她面前。
“我不跟你谈情怀,苏总。我们谈一笔生意。”
苏红棉的目光落在封面上那行字上——《百工坊——一座城市的文艺复兴》。她挑了挑眉,郑重地翻开了第一页。
与李建波的快速翻阅不同,苏红棉看得极慢,极专注。她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在读,手指不时在那些数据图表上轻轻划过,像是在丈量着什么。
陆远没有打扰她,只是安静地为她续上茶水。他知道,对于苏红棉这样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实干家,任何花哨的言辞都是多余的,只有这本计划书里每一个详实的数据,每一个严密的逻辑,才是最有力的说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当苏红棉看到“匠人IP化”的章节时,她的呼吸明显停顿了一下。
“‘王婆婆的奇幻厨房’……周末亲子体验课,预约制,每期五个家庭,客单价998元……”她低声念出上面的文字,眼神里闪过一丝不可思议。一个街边捏面人的摊子,竟然能被包装成这样一种高端的、具有稀缺性的体验产品。
她抬头看了一眼陆远,眼神里充满了探寻。
陆远没有说话,只是做了一个“请继续”的手势。
苏红棉压下心中的震惊,继续往下看。当她翻到“空间场景化”和“业态复合化”的部分时,她整个人都向后靠在了沙发上,仿佛需要一个支撑才能消化这巨大的信息量。
“将孙连海师傅的院子改造成小型私人美术馆,命名‘寸木之心’,定期举办艺术沙龙……引入设计师精品民宿,房价对标五星级酒店……拒绝一切连锁品牌,每一个入驻商家,都必须是‘活的博物馆’的一件‘展品’……”
她猛地合上计划书,胸口剧烈地起伏着。
“陆书记,”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您……您这不是在改造一条老街,您这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物种!一个奢侈品级别的文化地标!”
“说奢侈品,格局小了。”陆远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我要做的,是一个能自我造血、持续进化的文化生态系统。它能吸引最高端的消费人群,能孵化最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能定义这座城市未来二十年的文化品位。”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着苏红棉。
“苏总,你知道星海市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多少吗?四千亿。其中,奢侈品消费三百亿,但文化体验类消费,不足五十亿。你再看整个江南省,高净值人群超过二十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三千亿。这些人,钱多得没地方花,他们买豪车,买名表,去国外度假,为什么?”
陆远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她。
“因为我们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好的、能彰显他们身份和品位的本土文化产品!他们不是不爱国,不是不爱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东西,还停留在农家乐和土特产的水平上,配不上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而百工坊,就是填补这个巨大市场空白的唯一答案!”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苏红棉的脑海中炸响。她这才明白,陆远的野心,根本不局限于保住一条老街,他要做的,是撬动整个区域的高端消费市场,是从那群最挑剔、也最富有的消费者口袋里,掏出真金白银!
【系统提示:A级对手戏《资本的征服》正在进行中……】
【角色卡【顶级文旅策划师】已激活,被动技能【商业逻辑降维打击】发动成功。】
【系统吐槽:温馨提示,对方的CPU快烧了,建议宿主适当放慢语速,给对方留一点思考和崇拜的时间。】
苏红棉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重新翻开计划书的后半部分,那里是她最关心的财务模型。
“项目总投资预计十二亿,分三期投入。第一期四亿,用于核心区域改造和匠人工作室打造。预计两年后,项目可实现现金流回正。五年后,年营业收入预计可达八亿,净利润不低于两亿。十年后,百工坊IP的无形资产估值,将超过五十亿……”
每一个数字,都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她的心上。
这已经不是一份商业计划书了,这是一份印钞机的设计图纸!
“风险呢?”苏红棉抬起头,问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常鸿的风险,你怎么解决?”
陆远坐回她的对面,神情恢复了平静。
“我解决不了。”他坦然地回答。
苏红棉一愣。
“至少,光靠我自己,解决不了。”陆远看着她,一字一句地说道,“资本有资本的逻辑,权力有权力的规则。常鸿能用权力压制资本,我为什么不能用资本去影响权力?”
“苏总,你今天投进来的,不只是钱。你是在用你的全部身家,为百工坊这个项目,投下一张信任票。而这张票,将成为我手里最重要的筹码。”
“当你带着十几亿的投资合同,站在市委、省委领导面前,告诉他们,你要在星海市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地标时,你觉得,他们会听你的,还是听常鸿的?”
“当这个项目被无数媒体报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创新样板时,常鸿再想动你,他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我陆远,而是整个社会的舆论,是更上层的意志。”
“我们不是在对抗权力,苏总。”陆远身体微微前倾,声音里充满了蛊惑人心的力量,“我们是在用一个更大的、更正确的未来,去覆盖一个短视的、错误的现在。我们是在创造一种新的‘势’,当这股大势形成时,任何螳臂当车的个人,都将被碾得粉碎。”
办公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苏红棉呆呆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她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市委常委,而是一个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战略家,一个能将人心、资本、权力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绝顶高手。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李建波那些人会落荒而逃。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风险。而陆远让她看到的,是风险背后,那足以吞噬一切的、更庞大的机遇。
许久,苏红棉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仿佛要吐尽胸中所有的犹豫和惊骇。
她笑了,笑得无比畅快,无比释然。
“陆书记,我算是服了。”她站起身,再次向陆远伸出手,“别说十二亿,就算二十亿,我也投了!我苏红棉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笔投资,就是在青阳镇认识了你。第二正确的,就是今天!”
两只手,再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这一次,不再是试探,而是结盟。
“不过,我有个条件。”苏红棉握着陆远的手,眼神狡黠地眨了眨。
“你说。”
“这个项目的操盘,必须由您来主导。我只负责出钱、出人,具体怎么干,我全听您的。”苏红棉的语气无比认真,“我算是看明白了,跟着您,才能把这印钞机开起来。”
陆远看着她,也笑了。
“成交。”他松开手,拿起那本决定了百工坊命运的计划书,在手里掂了掂,然后看向窗外省城的方向。
“苏总,签合同的事不急。你先去注册一家新的项目公司,把资金准备好。”陆远的声音变得深邃起来,“这个项目,光有市里的支持还不够,常鸿在市里的根基太深。我们要想一劳永逸,就必须拿到一道来自更高层面的‘护身符’。”
苏红棉心头一凛:“更高层面?您的意思是……”
陆远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我们下一站,去省里。我要让百工坊这个项目,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的示范工程。我要让省委的领导,亲自为它站台!”
话,办公室里重归寂静。
但这一次,寂静不再代表着绝望,而是酝酿着风暴前的宁静。
陆远走到茶几旁,拿起那本被李建波遗弃的,装帧精美的商业计划书。
《百工坊——一座城市的文艺复兴》。
他用手指轻轻拂去封面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
他知道,苏红棉的出现,是自己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机会。
明天,他将为她一个人,上演一场最精彩的路演。他要让她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是一个足以改变一座城市未来的伟大梦想。
而他,将是这个梦想的导演。
次日,晨光熹微。
东林区委书记办公室里,一反前几日的紧张肃杀,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武夷岩茶的焦糖香。
小陈像一个准备迎接大考的学生,第三次检查了桌上的文件摆放,确保那本黑底烫金的计划书放在最显眼,又最不刻意的位置。他偷偷瞥了一眼自己的领导,陆远正站在窗前,手里端着一杯清茶,神态悠闲地俯瞰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仿佛即将到来的不是一场决定项目生死的豪赌,而只是一次寻常的故人叙旧。
这份从容,让小陈七上八下的心,莫名地定了下来。
十点整,办公室的门被敲响。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苏红棉一个人走了进来。
她穿着一身利落的白色西装,长发束成高马尾,岁月似乎格外优待她,并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反而沉淀出一种饱经风霜后的锐利与通透。她没有李建波那种刻意营造的精英范儿,但一双眼睛,精光四射,打量人和事都带着一股穿透性的力量。
“陆书记,没迟到吧?”苏红棉笑着伸出手,她的手掌温暖而有力。
“苏总准时,是我该说幸会。”陆远与她握了握手,引她到会客区的沙发坐下。
两人落座,没有多余的寒暄,苏红棉开门见山:“陆书记,昨天电话里您说,有东西要给我看。”
她环视了一圈办公室,目光最后落在了茶几上那本计划书上。
陆远笑了笑,将那本计划书推到她面前。
“我不跟你谈情怀,苏总。我们谈一笔生意。”
苏红棉的目光落在封面上那行字上——《百工坊——一座城市的文艺复兴》。她挑了挑眉,郑重地翻开了第一页。
与李建波的快速翻阅不同,苏红棉看得极慢,极专注。她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在读,手指不时在那些数据图表上轻轻划过,像是在丈量着什么。
陆远没有打扰她,只是安静地为她续上茶水。他知道,对于苏红棉这样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实干家,任何花哨的言辞都是多余的,只有这本计划书里每一个详实的数据,每一个严密的逻辑,才是最有力的说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当苏红棉看到“匠人IP化”的章节时,她的呼吸明显停顿了一下。
“‘王婆婆的奇幻厨房’……周末亲子体验课,预约制,每期五个家庭,客单价998元……”她低声念出上面的文字,眼神里闪过一丝不可思议。一个街边捏面人的摊子,竟然能被包装成这样一种高端的、具有稀缺性的体验产品。
她抬头看了一眼陆远,眼神里充满了探寻。
陆远没有说话,只是做了一个“请继续”的手势。
苏红棉压下心中的震惊,继续往下看。当她翻到“空间场景化”和“业态复合化”的部分时,她整个人都向后靠在了沙发上,仿佛需要一个支撑才能消化这巨大的信息量。
“将孙连海师傅的院子改造成小型私人美术馆,命名‘寸木之心’,定期举办艺术沙龙……引入设计师精品民宿,房价对标五星级酒店……拒绝一切连锁品牌,每一个入驻商家,都必须是‘活的博物馆’的一件‘展品’……”
她猛地合上计划书,胸口剧烈地起伏着。
“陆书记,”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您……您这不是在改造一条老街,您这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物种!一个奢侈品级别的文化地标!”
“说奢侈品,格局小了。”陆远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我要做的,是一个能自我造血、持续进化的文化生态系统。它能吸引最高端的消费人群,能孵化最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能定义这座城市未来二十年的文化品位。”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着苏红棉。
“苏总,你知道星海市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多少吗?四千亿。其中,奢侈品消费三百亿,但文化体验类消费,不足五十亿。你再看整个江南省,高净值人群超过二十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三千亿。这些人,钱多得没地方花,他们买豪车,买名表,去国外度假,为什么?”
陆远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她。
“因为我们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好的、能彰显他们身份和品位的本土文化产品!他们不是不爱国,不是不爱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东西,还停留在农家乐和土特产的水平上,配不上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而百工坊,就是填补这个巨大市场空白的唯一答案!”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苏红棉的脑海中炸响。她这才明白,陆远的野心,根本不局限于保住一条老街,他要做的,是撬动整个区域的高端消费市场,是从那群最挑剔、也最富有的消费者口袋里,掏出真金白银!
【系统提示:A级对手戏《资本的征服》正在进行中……】
【角色卡【顶级文旅策划师】已激活,被动技能【商业逻辑降维打击】发动成功。】
【系统吐槽:温馨提示,对方的CPU快烧了,建议宿主适当放慢语速,给对方留一点思考和崇拜的时间。】
苏红棉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重新翻开计划书的后半部分,那里是她最关心的财务模型。
“项目总投资预计十二亿,分三期投入。第一期四亿,用于核心区域改造和匠人工作室打造。预计两年后,项目可实现现金流回正。五年后,年营业收入预计可达八亿,净利润不低于两亿。十年后,百工坊IP的无形资产估值,将超过五十亿……”
每一个数字,都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她的心上。
这已经不是一份商业计划书了,这是一份印钞机的设计图纸!
“风险呢?”苏红棉抬起头,问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常鸿的风险,你怎么解决?”
陆远坐回她的对面,神情恢复了平静。
“我解决不了。”他坦然地回答。
苏红棉一愣。
“至少,光靠我自己,解决不了。”陆远看着她,一字一句地说道,“资本有资本的逻辑,权力有权力的规则。常鸿能用权力压制资本,我为什么不能用资本去影响权力?”
“苏总,你今天投进来的,不只是钱。你是在用你的全部身家,为百工坊这个项目,投下一张信任票。而这张票,将成为我手里最重要的筹码。”
“当你带着十几亿的投资合同,站在市委、省委领导面前,告诉他们,你要在星海市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地标时,你觉得,他们会听你的,还是听常鸿的?”
“当这个项目被无数媒体报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创新样板时,常鸿再想动你,他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我陆远,而是整个社会的舆论,是更上层的意志。”
“我们不是在对抗权力,苏总。”陆远身体微微前倾,声音里充满了蛊惑人心的力量,“我们是在用一个更大的、更正确的未来,去覆盖一个短视的、错误的现在。我们是在创造一种新的‘势’,当这股大势形成时,任何螳臂当车的个人,都将被碾得粉碎。”
办公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苏红棉呆呆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她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市委常委,而是一个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战略家,一个能将人心、资本、权力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绝顶高手。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李建波那些人会落荒而逃。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风险。而陆远让她看到的,是风险背后,那足以吞噬一切的、更庞大的机遇。
许久,苏红棉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仿佛要吐尽胸中所有的犹豫和惊骇。
她笑了,笑得无比畅快,无比释然。
“陆书记,我算是服了。”她站起身,再次向陆远伸出手,“别说十二亿,就算二十亿,我也投了!我苏红棉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笔投资,就是在青阳镇认识了你。第二正确的,就是今天!”
两只手,再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这一次,不再是试探,而是结盟。
“不过,我有个条件。”苏红棉握着陆远的手,眼神狡黠地眨了眨。
“你说。”
“这个项目的操盘,必须由您来主导。我只负责出钱、出人,具体怎么干,我全听您的。”苏红棉的语气无比认真,“我算是看明白了,跟着您,才能把这印钞机开起来。”
陆远看着她,也笑了。
“成交。”他松开手,拿起那本决定了百工坊命运的计划书,在手里掂了掂,然后看向窗外省城的方向。
“苏总,签合同的事不急。你先去注册一家新的项目公司,把资金准备好。”陆远的声音变得深邃起来,“这个项目,光有市里的支持还不够,常鸿在市里的根基太深。我们要想一劳永逸,就必须拿到一道来自更高层面的‘护身符’。”
苏红棉心头一凛:“更高层面?您的意思是……”
陆远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我们下一站,去省里。我要让百工坊这个项目,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的示范工程。我要让省委的领导,亲自为它站台!”
话,办公室里重归寂静。
但这一次,寂静不再代表着绝望,而是酝酿着风暴前的宁静。
陆远走到茶几旁,拿起那本被李建波遗弃的,装帧精美的商业计划书。
《百工坊——一座城市的文艺复兴》。
他用手指轻轻拂去封面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
他知道,苏红棉的出现,是自己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机会。
明天,他将为她一个人,上演一场最精彩的路演。他要让她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是一个足以改变一座城市未来的伟大梦想。
而他,将是这个梦想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