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蜀汉视角下,如何防范丢荆州,进而夺取天下-《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关羽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着超然的地位,所以后世对于他的失败,常常习惯性地从他自身之外去探寻原因。

  关羽独自面对曹操、孙权两大势力的夹击,最终落败,似乎可算“非战之罪”。吕蒙、陆逊接连使用诈术,让关羽对江东放松了警惕,以至于“大意失荆州”,自然也不能全然归咎于关羽无能。

  除了外部环境,刘备集团内部的诸多人物,也被视为导致关羽兵败身死的罪魁祸首。受命留守南郡的糜芳、傅士仁,面对吕蒙的进攻,不战而降,堪称关羽落败的直接元凶。

  刘封、孟达奉命镇守距离荆州战场最近的上庸三郡,可在关羽深陷重围之时,他们却始终作壁上观,也难辞其咎。

  甚至有人认为,关羽之所以兵败麦城,完全是因为诸葛亮在为刘备规划未来发展蓝图时过于乐观,丝毫没有考虑到江东孙氏可能背叛,才使得刘备集团在按部就班实施战略的过程中,遭遇如此严重的挫折。

  客观而言,诸葛亮在与刘备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里,确实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作为刘备“成霸业”“兴汉室”的关键一环。

  但诸葛亮这一军事部署的实现,有着极为严苛的前提条件。

  首先,刘备集团在“跨有荆、益”之后,还需完成“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四项重点工程,唯有如此,才能在“天下有变”之际,展开“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钳形攻势。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刘备集团一条前提条件都未达成,就仓促让关羽孤军北伐。

  首先,刘备本人未能以身作则,在关羽率领荆州兵马大举北伐之时,他却在成都沉浸于加冕为汉中王的喜悦之中,根本没有从汉中翻越秦岭,进军凉州或关中地区的计划。

  其次,关羽北伐之前,尽管曹操在汉中战败,中原地区陆续出现“反曹起义”,但远未达到“天下有变”的程度。

  从事后复盘的角度看,若刘备集团能再耐心等待半年,等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公然篡汉之后,再依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展开北伐,成功的概率恐怕会大上很多。

  再次,刘备集团所控制的荆州、益州境内,有大量少数民族聚居。

  诸葛亮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刘备集团若想弥补自身与占据中原的曹操集团在兵力上的巨大差距,需要通过安抚的手段,获取这些少数民族的信任,甚至将他们纳入刘备集团自身的军事体系。

  但刘备对此事似乎并不热衷,以至于刘备集团不仅没有成建制的少数民族军队,反而还要在边境地区布置大量兵力,以防备少数民族。

  导致东吴背盟袭取荆州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刘备集团确实在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没能将诸葛亮“外结孙权”的政策贯彻到底,这也是造成恶果的原因之一。

  当然,要客观看待汉中之战刘备的胜利与荆州的丢失仅仅间隔数个月,刘备集团也没有时间来完成上述诸多战略构想(除了东和孙权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