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刘备的膨胀与冷静(上)-《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章武二年(222年)闰六月,猇亭之战的惨败,如惊涛骇浪般拍碎了刘备的雄心。他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退至鱼复,随即将此地更名为永安(今重庆奉节)。

  从那时起,直到次年四月,整整十个月,这位曾叱咤风云的枭雄,便将自己最后的岁月,都交付给了这座偏僻的山城,直至生命的终章在此奏响。

  一代枭雄为何会在这偏远小城了却残生?缘由或许有很多。有人说,他是以“天子守国门”的姿态,扼守着这处咽喉要地,以此抵御东吴可能发起的军事冒险。

  毕竟,战争结束后,原本驻守江州(今重庆)的赵云,奉命“进兵至永安”;

  巴西太守阎芝,也征发诸县五千兵马驰援此地。也有人猜测,刘备并未彻底死心,他在等待时机。

  果然,仅仅三个月后,孙曹之间战火重燃,曹丕亲率大军从许昌南征,孙权的战略重心被迫东移,这似乎给了刘备一丝希望。

  然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人心知肚明,却又难以宣之于口的原因:

  那场惨败,从心理上彻底击垮了这位征战一生的枭雄。刘备大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年近六旬才战胜宿敌,攀上事业的巅峰。

  可巅峰之后,却是接连的重大挫折,亲密战友接连殒命,自己更是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辈打得全军覆没。

  如此巨大的落差,对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而言,实在太过沉重。

  从他在此期间写下的遗诏中,人们能清晰地看到,昔日那个壮志满怀的刘备,心气已然消散。遗诏里流露出“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的感怀。

  就像那些战败的宿将,在遗嘱中羞于承认是自己精力衰退,特地交代后事一样,这位曾不折不挠的百战英豪,在遗诏里也没有高谈“兴复汉室”“勿忘在莒”的豪言壮语,只是像一位舐犊情深的老父,满心牵挂着年幼的孩子们,絮絮叨叨地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要听丞相叔叔的话。

  刘备与曹操,这两位争斗了一辈子的对手,在临终交代后事时,却出奇地一致,都显露出“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气质。

  看来,当年曹操那句“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惺惺相惜,并非随口之言。只是,两人虽骨子里气质相似,成就却有着天壤之别。

  刘备折腾了大半生,最终也只是割据巴蜀,在三国之中,蜀汉丢掉荆州后,国力最为弱小。

  别说与曹魏相比,就是和东吴比,也逊色不少。再加上最后一战的惨败,他与那位用兵如神的老对手,实在是难以相提并论。

  作为季汉集团的灵魂领袖,刘备能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带领追随者成就一番事业,自然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才能与魅力。但辉煌之后迅速崩盘的悲剧,也从侧面印证了他自身的强点与局限。

  可以说,正是在他走向成功的同时,政治水准上的明显短板,以及在处理复杂战略局势问题时接连出现的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猇亭之战的悲剧。

  在白帝城孤坐的最后十个月里,刘备想必也曾一次次俯视着滔滔江水,追忆自己一生的成败,反省着自身的问题。只可惜,英雄迟暮,已无力回天。他只能在遗诏中,将一切都归咎于自己“德薄”,寄希望于儿子“勿效之”,将期盼寄托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