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筹措中的于谦低头不语,显然也是在思索其中利害。
“若陛下执意发展远洋,臣无法阻挡。但臣希望陛下能记住一点,百姓已经够苦的啦~让他们多歇息几年吧~”
朱祁钰也知道于谦所担心的是什么。
于谦见过太宗皇帝,见到过永乐年间的北伐。
五次北伐,让大明百姓苦不堪言。
但,不北伐,大明北方则会受威胁。
北伐,百姓会受苦。
可现在有一道选择题摆在面前,而且不用百姓吃苦,朱祁钰岂有不用之理?
征服一方土地与当地原住民,确实少不了武力。
毕竟仁熙皇帝朱祁钰来自后世,也知道想获取远在万里之外的土地需要拥有强大的武力。
但是...
文化和经济入侵才最为可怕...
用文化形式与外邦交流,然后再用武力作为辅助,最后以经济入侵形式达到自己想要目的。
如此一来,武力便成为辅助。
照此以往,百姓所需吃的苦也要减少。
“使外邦臣服,未必要藉武力。巍巍华夏数千载人文历史,岂不能使外邦夷狄屈于朕之足下。”
“再者,自朕登基以来。大明火器已远超海外,即使不能文服,难道威服还行不通?”
“于师傅~”
这里,朱祁钰唤于谦一声师傅,见对方点头默认后,才接着未讲完的话。
“朕创办文殊、文化两院,目的不单单为国家选拔人才。以后朕还要从他们中挑选有志之士,让他们周游他国,宣扬我华夏文明...”
朱祁钰所讲的这个群体就很重要,这群人便是以后替大明实行‘文化侵略’的宣明使。
有时候,读书人的一张嘴,也能赛过千军万马。
所谓宣明使,顾名思义便是宣传大明人文地理。
实际,朱祁钰的目的并不是那么单纯。
首先,宣明使都在两院经过洗脑。
他们周游他国时,会给当地人讲解本土文化...
换句话说,就是给当地人说,你们这地儿连我们的茅厕都不如。
要让他们相信,大明连空气都是香甜。
想要将宣明使撒遍世界,还要有两个前提。
其一,强盛的武力。其二,生意遍布世界。
在这两点加持下,宣明使才会事半功倍。
其次,宣明使会在潜移默化间让当地人舍弃他们原有文化和传承,让他们承认大明文化为正统。
以泱泱华夏文明,再配上宣明使的忠贞。要办到这两件事,虽说有难度,但不是不能办成,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了解朱祁钰最终目的后,于谦再次陷入沉思中。
他的确很反感皇帝好战,因为好战的皇帝往往使百姓吃苦。
可是,若皇帝好战原因并非战争,也非开疆拓土。
而是...养活自家百姓呢?
三日后,早朝...
今日早朝本没有事情可商议,但李贤却说有事。
“启奏陛下,臣去大同后。若瓦剌真如奏折上所言,臣该当如何处置?”
李贤的这番话就问得很有学问。
以前是武将,但现在是户部尚书。
之所以这样问,是想说,如果瓦剌真的时常抢劫、掠杀边民,我有权带兵出去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吗?
对此,朱祁钰只是眼皮略微抬一下。
“朕还忘了给你说,你本身就为武将。朕会给大同总兵王贵亲自书信一封,让他凡事都听你的。”
言外之意就是,大同那边我交给你了,看着办吧。
余士悦听闻此话,顿时就急了。
李贤跑去大同那边立功了,那我跟邝埜呢?坐冷板凳吗?
“启奏陛下,海上倭寇四起,劫掠我过往商船...”
余士悦的话刚说完,邝埜也跟着站出来。
“禀陛下,臣以为余尚书所言有理。海上倭寇一直劫掠我商船,照此以往,谁人还敢下海做生意?”
现在,朱祁钰知道当初大老黑为何
“若陛下执意发展远洋,臣无法阻挡。但臣希望陛下能记住一点,百姓已经够苦的啦~让他们多歇息几年吧~”
朱祁钰也知道于谦所担心的是什么。
于谦见过太宗皇帝,见到过永乐年间的北伐。
五次北伐,让大明百姓苦不堪言。
但,不北伐,大明北方则会受威胁。
北伐,百姓会受苦。
可现在有一道选择题摆在面前,而且不用百姓吃苦,朱祁钰岂有不用之理?
征服一方土地与当地原住民,确实少不了武力。
毕竟仁熙皇帝朱祁钰来自后世,也知道想获取远在万里之外的土地需要拥有强大的武力。
但是...
文化和经济入侵才最为可怕...
用文化形式与外邦交流,然后再用武力作为辅助,最后以经济入侵形式达到自己想要目的。
如此一来,武力便成为辅助。
照此以往,百姓所需吃的苦也要减少。
“使外邦臣服,未必要藉武力。巍巍华夏数千载人文历史,岂不能使外邦夷狄屈于朕之足下。”
“再者,自朕登基以来。大明火器已远超海外,即使不能文服,难道威服还行不通?”
“于师傅~”
这里,朱祁钰唤于谦一声师傅,见对方点头默认后,才接着未讲完的话。
“朕创办文殊、文化两院,目的不单单为国家选拔人才。以后朕还要从他们中挑选有志之士,让他们周游他国,宣扬我华夏文明...”
朱祁钰所讲的这个群体就很重要,这群人便是以后替大明实行‘文化侵略’的宣明使。
有时候,读书人的一张嘴,也能赛过千军万马。
所谓宣明使,顾名思义便是宣传大明人文地理。
实际,朱祁钰的目的并不是那么单纯。
首先,宣明使都在两院经过洗脑。
他们周游他国时,会给当地人讲解本土文化...
换句话说,就是给当地人说,你们这地儿连我们的茅厕都不如。
要让他们相信,大明连空气都是香甜。
想要将宣明使撒遍世界,还要有两个前提。
其一,强盛的武力。其二,生意遍布世界。
在这两点加持下,宣明使才会事半功倍。
其次,宣明使会在潜移默化间让当地人舍弃他们原有文化和传承,让他们承认大明文化为正统。
以泱泱华夏文明,再配上宣明使的忠贞。要办到这两件事,虽说有难度,但不是不能办成,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了解朱祁钰最终目的后,于谦再次陷入沉思中。
他的确很反感皇帝好战,因为好战的皇帝往往使百姓吃苦。
可是,若皇帝好战原因并非战争,也非开疆拓土。
而是...养活自家百姓呢?
三日后,早朝...
今日早朝本没有事情可商议,但李贤却说有事。
“启奏陛下,臣去大同后。若瓦剌真如奏折上所言,臣该当如何处置?”
李贤的这番话就问得很有学问。
以前是武将,但现在是户部尚书。
之所以这样问,是想说,如果瓦剌真的时常抢劫、掠杀边民,我有权带兵出去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吗?
对此,朱祁钰只是眼皮略微抬一下。
“朕还忘了给你说,你本身就为武将。朕会给大同总兵王贵亲自书信一封,让他凡事都听你的。”
言外之意就是,大同那边我交给你了,看着办吧。
余士悦听闻此话,顿时就急了。
李贤跑去大同那边立功了,那我跟邝埜呢?坐冷板凳吗?
“启奏陛下,海上倭寇四起,劫掠我过往商船...”
余士悦的话刚说完,邝埜也跟着站出来。
“禀陛下,臣以为余尚书所言有理。海上倭寇一直劫掠我商船,照此以往,谁人还敢下海做生意?”
现在,朱祁钰知道当初大老黑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