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中旬,上海,深秋的微风带着黄浦江特有的湿润气息拂过外滩。
萧远和苏芷晴并肩走在闻名遐迩的外滩滨江大道上,身后是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群,对岸则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浦东新区。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在江面上洒下粼粼波光。
“五年没回来了,变化真大。”苏芷晴望着对岸的吊塔林立,语气中带着复杂的感慨。她身着剪裁得体的深灰色职业套装,外搭一件米色风衣,既有职业女性的干练,又不失海派知识分子的优雅。
萧远注意到她眼中闪烁的复杂情绪——有对故乡变化的欣喜,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今天穿着一身深蓝色西装,没有打领带,显得相对休闲。这是他们抵达上海的第二天,昨天的行程主要是与当地政府部门初步接触,今天则是更深入的市场考察。
“你上次回来是1990年吧?”萧远问道,目光却敏锐地扫视着外滩上的人流。周末的外滩,游人如织,其中不乏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和提着公文包、步履匆匆的商务人士。
苏芷晴点点头:“那时我刚决定留在深圳发展,回来办理一些手续。当时浦东的开发才刚刚起步,现在...”她指向对岸,“已经初具规模了。”
萧远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轮廓已清晰可见。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已接近竣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几栋高层建筑也已拔地而起,勾勒出现代化城市的天际线。
“系统,启动【行业趋势预测】,分析上海浦东新区未来三年房地产发展趋势。”萧远在意识中默念。
系统界面立刻展开,淡蓝色的光屏上数据流动:
【分析中...分析完成】
【区域:上海浦东新区】
【时间范围:1996-1998年】
【发展趋势:极高速增长】
【增长概率:92%】
【关键驱动因素:国家政策支持、外资涌入、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风险提示:短期内可能存在过热风险,建议选择性投资稀缺地段】
“概率92%,看来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萧远心中大定,转头对苏芷晴说:“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个区域切入?”
苏芷晴显然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她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张上海地图,在外滩的观景台上展开:“萧总,我认为陆家嘴是首选,但竞争会非常激烈。金桥和张江也是不错的选择,各有侧重。”
她详细分析道:“陆家嘴定位金融贸易区,未来必定是上海的价格高地;金桥出口加工区更适合工业地产和配套住宅;张江则规划为高科技园区,可能更适合长期投资。”
萧远边听边点头,同时系统也在不断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他注意到苏芷晴的分析与系统的预测高度吻合,只是系统提供了更量化的概率评估。
“我们去浦东看看。”萧远决定实地考察。
两人拦下一辆出租车,驶过延安东路隧道,来到浦东新区。一出隧道,景象便与外滩迥然不同——这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到处是施工围挡、起重机和高耸的脚手架,但道路规划宽阔整齐,显示出高起点的规划。
出租车司机是个健谈的上海本地人,听出苏芷晴的上海口音,便用上海话聊起来:“小姐是从国外回来的吧?浦东变化大吧?几年前这里还是农田和破厂房,现在不得了喽!”
苏芷晴笑着用上海话回应:“不是国外,是从广东回来。变化确实大,都快认不出来了。”
司机感慨道:“是啊,现在政府大力开发浦东,好多外地人都跑来投资买房。不过我们老上海人还是觉得浦西方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句俗语让萧远心中一动。他悄悄启动系统的【资讯分析】功能,查询上海市民对浦东新区接受度的舆情数据。
系统显示,尽管有保守观念存在,但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政策的持续倾斜,市民对浦东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尤其是年轻人和外来人口。
到达陆家嘴地区后,两人下车步行。苏芷晴指着几块尚未开发的土地说:“这些地块的位置极佳,但估计竞争会非常激烈。不仅国内开发商盯着,港资、外资也虎视眈眈。”
萧远注意到,已经有一些工地上立起了知名房地产企业的标志,包括几家香港开发商。
“系统,扫描可投资的最佳地块,综合考虑位置、未来发展潜力和竞争强度。”萧远在心中下达指令。
系统界面立刻标记出三块区域,分别用绿、黄、红三色标注推荐等级。最推荐的一块位于陆家嘴边缘,但目前交通相对不便,系统预测两年内会有地铁规划通过。
“芷晴,你看那边。”萧远指向系统标记的绿色区域,“那块地现在看起来位置一般,但你觉得未来发展如何?”
苏芷晴仔细观察了片刻,又对照地图研究了一番,眼中逐渐放出光来:“萧总好眼光!这里虽然现在配套不足,但根据规划,未来很可能成为连接陆家嘴核心区和居民区的重要节点。如果传言中的地铁线真的经过,价值会翻倍增长。”
萧远心中暗赞系统的精准预测,同时也对苏芷晴的专业能力更加认可。
中午,两人在浦东一家新开的餐馆用餐。餐馆装修现代,顾客多是商务人士和年轻白领,反映出浦东正在形成的新兴消费群体。
点完菜后,苏芷晴感慨道:“上海的变化不仅仅在城市建设上,人的变化也很大。你看这些年轻人,他们的消费观念、职业规划都比我们那代人更加前卫和国际化了。”
萧远点头同意:“这正是我看重上海的原因。一个城市的活力,最终体现在它的居民身上。”
他停顿了一下,切入正题:“芷晴,如果由你负责上海分公司,你计划如何组建团队?”
苏芷晴放下筷子,神情认真:“我认为需要三部分人才。一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归或外企背景的专业人士,负责对接国际业务;二是深谙本地商业规则的上海本地人才,处理政府关系和本地网络;三是来自广东总部的骨干,确保集团文化和战略的执行。”
“比例呢?”萧远追问。
“初期我认为可以按照2:5:3的比例配置。以本地人才为主,但核心岗位必须由我们信得过的人把控。”苏芷晴显然深思熟虑过。
萧远赞许地点头:“合理。你对上海本地的商业文化怎么看?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苏芷晴微微皱眉:“上海商业文化非常独特——重视契约精神,但同时也极其注重人际关系。表面上一切按规则办事,但规则之外的‘情面’往往至关重要。另外,上海商界有一定的排外性,特别是对我们这种从广东来的‘南方公司’。”
她补充道:“不过,只要展现出足够的专业实力和诚信,上海市场也是最公平的。这里的官员和商人普遍职业素养高,不像有些地方依赖灰色关系。”
午餐后,两人继续考察,这次聚焦在浦西的黄金地段。苏芷晴带着萧远参观了淮海路、南京西路的商业区,以及一些正在开发的高端住宅项目。
“除了浦东,浦西这些传统黄金地段也值得投资,但价格已经很高,利润空间相对有限。”苏芷晴分析道。
萧远注意到,上海的商业活力确实远超广东。街头时尚的年轻人,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专卖店,以及随处可见的外资品牌广告,都显示出这座城市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和程度。
“系统,对比上海与深圳的发展潜力。”萧远在心中默问。
系统迅速给出分析结果:短期来看,深圳增长动能更强劲;但中长期(5-10年),上海的综合优势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在金融、贸易和高科技领域。
傍晚时分,两人回到外滩,华灯初上。对岸的浦东,工地的灯光与已建成大厦的霓虹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未来城市的画卷。
“不可思议,不是吗?”苏芷晴望着对岸的景色,语气中充满震撼,“每天都有变化,每个月都有新大楼拔地而起。”
萧远沉默片刻,然后说:“芷晴,我决定上海分公司由你全权负责。集团会给予你充分的授权和资源支持。”
苏芷晴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决心:“萧总,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我知道。”萧远微笑,“你的背景、能力和对家乡的了解,是这一职位的不二人选。不过...”他语气转为严肃,“责任重大,你准备好了吗?”
苏芷晴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头:“准备好了。我会在三个月内让上海分公司步入正轨,一年内实现盈利。”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萧远望向黄浦江上往来的船只,“稳健比速度更重要。我们不仅要在这里赚钱,更要在这里扎根,成为上海的一部分。”
随后,两人详细讨论了分公司选址问题。基于今天的考察和系统分析,萧远建议选择陆家嘴地区,尽管目前配套不足,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苏芷晴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初期我们可以在浦西租用临时办公场地,同时争取在浦东拿地建设自己的办公楼。这样既不影响业务开展,又能抓住浦东发展的机遇。”
萧远赞同这一务实策略:“好,就按你说的办。明天我们见几位潜在的合作方和猎头推荐的人才,开始团队搭建。”
回到酒店后,萧远在房间内整理今天的考察笔记。系统界面显示,今日收集的数据已自动整合生成了一份详细的上海投资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未来三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可能超过25%,尤其是高端住宅和商业地产。贸易方面,随着上海港的扩容和外贸政策的放宽,进出口业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萧远特别注意到系统的一个提示: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部分外资可能将区域总部从香港迁至上海,带来高端写字楼需求激增。
“这的确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萧远站在酒店房间的窗前,望着上海的夜景,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决心。
第二天,他们将开始具体的商务会谈。而今晚,萧远需要好好休息,同时与深圳总部通电话,了解北京之行的准备情况。
在与马婷婷的通话中,萧远详细汇报了上海的考察结果。
“听起来上海确实机会很多,”马婷婷说,“但竞争也会很激烈吧?我有点担心芷晴能否应付得了。”
“我相信她的能力,”萧远肯定地说,“而且我们会给予充分支持。更重要的是,上海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规则相对透明,适合我们这种有实力但缺乏特殊背景的企业。”
“北京那边呢?伟华准备得怎么样了?”马婷婷问。
“他明天到北京,我们已经约好每天通电话同步进展。”萧远回答,“两线作战虽然有压力,但必须迈出这一步。”
挂断电话后,萧远再次审视系统提供的上海分析报告。报告中用绿色高亮标出了一条信息:上海政府即将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区域性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
“时机正好。”萧远心中暗想。他决定调整计划,多留几天,争取与相关部门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即将出台的政策细节。
夜幕深沉,但上海的霓虹灯依旧璀璨。这座城市的活力,仿佛永远不会停歇。而对萧远和远航集团而言,一段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萧远和苏芷晴并肩走在闻名遐迩的外滩滨江大道上,身后是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群,对岸则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浦东新区。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在江面上洒下粼粼波光。
“五年没回来了,变化真大。”苏芷晴望着对岸的吊塔林立,语气中带着复杂的感慨。她身着剪裁得体的深灰色职业套装,外搭一件米色风衣,既有职业女性的干练,又不失海派知识分子的优雅。
萧远注意到她眼中闪烁的复杂情绪——有对故乡变化的欣喜,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今天穿着一身深蓝色西装,没有打领带,显得相对休闲。这是他们抵达上海的第二天,昨天的行程主要是与当地政府部门初步接触,今天则是更深入的市场考察。
“你上次回来是1990年吧?”萧远问道,目光却敏锐地扫视着外滩上的人流。周末的外滩,游人如织,其中不乏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和提着公文包、步履匆匆的商务人士。
苏芷晴点点头:“那时我刚决定留在深圳发展,回来办理一些手续。当时浦东的开发才刚刚起步,现在...”她指向对岸,“已经初具规模了。”
萧远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轮廓已清晰可见。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已接近竣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几栋高层建筑也已拔地而起,勾勒出现代化城市的天际线。
“系统,启动【行业趋势预测】,分析上海浦东新区未来三年房地产发展趋势。”萧远在意识中默念。
系统界面立刻展开,淡蓝色的光屏上数据流动:
【分析中...分析完成】
【区域:上海浦东新区】
【时间范围:1996-1998年】
【发展趋势:极高速增长】
【增长概率:92%】
【关键驱动因素:国家政策支持、外资涌入、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风险提示:短期内可能存在过热风险,建议选择性投资稀缺地段】
“概率92%,看来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萧远心中大定,转头对苏芷晴说:“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个区域切入?”
苏芷晴显然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她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张上海地图,在外滩的观景台上展开:“萧总,我认为陆家嘴是首选,但竞争会非常激烈。金桥和张江也是不错的选择,各有侧重。”
她详细分析道:“陆家嘴定位金融贸易区,未来必定是上海的价格高地;金桥出口加工区更适合工业地产和配套住宅;张江则规划为高科技园区,可能更适合长期投资。”
萧远边听边点头,同时系统也在不断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他注意到苏芷晴的分析与系统的预测高度吻合,只是系统提供了更量化的概率评估。
“我们去浦东看看。”萧远决定实地考察。
两人拦下一辆出租车,驶过延安东路隧道,来到浦东新区。一出隧道,景象便与外滩迥然不同——这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到处是施工围挡、起重机和高耸的脚手架,但道路规划宽阔整齐,显示出高起点的规划。
出租车司机是个健谈的上海本地人,听出苏芷晴的上海口音,便用上海话聊起来:“小姐是从国外回来的吧?浦东变化大吧?几年前这里还是农田和破厂房,现在不得了喽!”
苏芷晴笑着用上海话回应:“不是国外,是从广东回来。变化确实大,都快认不出来了。”
司机感慨道:“是啊,现在政府大力开发浦东,好多外地人都跑来投资买房。不过我们老上海人还是觉得浦西方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句俗语让萧远心中一动。他悄悄启动系统的【资讯分析】功能,查询上海市民对浦东新区接受度的舆情数据。
系统显示,尽管有保守观念存在,但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政策的持续倾斜,市民对浦东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尤其是年轻人和外来人口。
到达陆家嘴地区后,两人下车步行。苏芷晴指着几块尚未开发的土地说:“这些地块的位置极佳,但估计竞争会非常激烈。不仅国内开发商盯着,港资、外资也虎视眈眈。”
萧远注意到,已经有一些工地上立起了知名房地产企业的标志,包括几家香港开发商。
“系统,扫描可投资的最佳地块,综合考虑位置、未来发展潜力和竞争强度。”萧远在心中下达指令。
系统界面立刻标记出三块区域,分别用绿、黄、红三色标注推荐等级。最推荐的一块位于陆家嘴边缘,但目前交通相对不便,系统预测两年内会有地铁规划通过。
“芷晴,你看那边。”萧远指向系统标记的绿色区域,“那块地现在看起来位置一般,但你觉得未来发展如何?”
苏芷晴仔细观察了片刻,又对照地图研究了一番,眼中逐渐放出光来:“萧总好眼光!这里虽然现在配套不足,但根据规划,未来很可能成为连接陆家嘴核心区和居民区的重要节点。如果传言中的地铁线真的经过,价值会翻倍增长。”
萧远心中暗赞系统的精准预测,同时也对苏芷晴的专业能力更加认可。
中午,两人在浦东一家新开的餐馆用餐。餐馆装修现代,顾客多是商务人士和年轻白领,反映出浦东正在形成的新兴消费群体。
点完菜后,苏芷晴感慨道:“上海的变化不仅仅在城市建设上,人的变化也很大。你看这些年轻人,他们的消费观念、职业规划都比我们那代人更加前卫和国际化了。”
萧远点头同意:“这正是我看重上海的原因。一个城市的活力,最终体现在它的居民身上。”
他停顿了一下,切入正题:“芷晴,如果由你负责上海分公司,你计划如何组建团队?”
苏芷晴放下筷子,神情认真:“我认为需要三部分人才。一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归或外企背景的专业人士,负责对接国际业务;二是深谙本地商业规则的上海本地人才,处理政府关系和本地网络;三是来自广东总部的骨干,确保集团文化和战略的执行。”
“比例呢?”萧远追问。
“初期我认为可以按照2:5:3的比例配置。以本地人才为主,但核心岗位必须由我们信得过的人把控。”苏芷晴显然深思熟虑过。
萧远赞许地点头:“合理。你对上海本地的商业文化怎么看?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苏芷晴微微皱眉:“上海商业文化非常独特——重视契约精神,但同时也极其注重人际关系。表面上一切按规则办事,但规则之外的‘情面’往往至关重要。另外,上海商界有一定的排外性,特别是对我们这种从广东来的‘南方公司’。”
她补充道:“不过,只要展现出足够的专业实力和诚信,上海市场也是最公平的。这里的官员和商人普遍职业素养高,不像有些地方依赖灰色关系。”
午餐后,两人继续考察,这次聚焦在浦西的黄金地段。苏芷晴带着萧远参观了淮海路、南京西路的商业区,以及一些正在开发的高端住宅项目。
“除了浦东,浦西这些传统黄金地段也值得投资,但价格已经很高,利润空间相对有限。”苏芷晴分析道。
萧远注意到,上海的商业活力确实远超广东。街头时尚的年轻人,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专卖店,以及随处可见的外资品牌广告,都显示出这座城市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和程度。
“系统,对比上海与深圳的发展潜力。”萧远在心中默问。
系统迅速给出分析结果:短期来看,深圳增长动能更强劲;但中长期(5-10年),上海的综合优势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在金融、贸易和高科技领域。
傍晚时分,两人回到外滩,华灯初上。对岸的浦东,工地的灯光与已建成大厦的霓虹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未来城市的画卷。
“不可思议,不是吗?”苏芷晴望着对岸的景色,语气中充满震撼,“每天都有变化,每个月都有新大楼拔地而起。”
萧远沉默片刻,然后说:“芷晴,我决定上海分公司由你全权负责。集团会给予你充分的授权和资源支持。”
苏芷晴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决心:“萧总,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我知道。”萧远微笑,“你的背景、能力和对家乡的了解,是这一职位的不二人选。不过...”他语气转为严肃,“责任重大,你准备好了吗?”
苏芷晴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头:“准备好了。我会在三个月内让上海分公司步入正轨,一年内实现盈利。”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萧远望向黄浦江上往来的船只,“稳健比速度更重要。我们不仅要在这里赚钱,更要在这里扎根,成为上海的一部分。”
随后,两人详细讨论了分公司选址问题。基于今天的考察和系统分析,萧远建议选择陆家嘴地区,尽管目前配套不足,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苏芷晴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初期我们可以在浦西租用临时办公场地,同时争取在浦东拿地建设自己的办公楼。这样既不影响业务开展,又能抓住浦东发展的机遇。”
萧远赞同这一务实策略:“好,就按你说的办。明天我们见几位潜在的合作方和猎头推荐的人才,开始团队搭建。”
回到酒店后,萧远在房间内整理今天的考察笔记。系统界面显示,今日收集的数据已自动整合生成了一份详细的上海投资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未来三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可能超过25%,尤其是高端住宅和商业地产。贸易方面,随着上海港的扩容和外贸政策的放宽,进出口业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萧远特别注意到系统的一个提示: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部分外资可能将区域总部从香港迁至上海,带来高端写字楼需求激增。
“这的确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萧远站在酒店房间的窗前,望着上海的夜景,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决心。
第二天,他们将开始具体的商务会谈。而今晚,萧远需要好好休息,同时与深圳总部通电话,了解北京之行的准备情况。
在与马婷婷的通话中,萧远详细汇报了上海的考察结果。
“听起来上海确实机会很多,”马婷婷说,“但竞争也会很激烈吧?我有点担心芷晴能否应付得了。”
“我相信她的能力,”萧远肯定地说,“而且我们会给予充分支持。更重要的是,上海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规则相对透明,适合我们这种有实力但缺乏特殊背景的企业。”
“北京那边呢?伟华准备得怎么样了?”马婷婷问。
“他明天到北京,我们已经约好每天通电话同步进展。”萧远回答,“两线作战虽然有压力,但必须迈出这一步。”
挂断电话后,萧远再次审视系统提供的上海分析报告。报告中用绿色高亮标出了一条信息:上海政府即将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区域性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
“时机正好。”萧远心中暗想。他决定调整计划,多留几天,争取与相关部门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即将出台的政策细节。
夜幕深沉,但上海的霓虹灯依旧璀璨。这座城市的活力,仿佛永远不会停歇。而对萧远和远航集团而言,一段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