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三天的短暂假期转瞬即逝,萧远几乎没怎么休息。除了陪伴家人,享受与双胞胎儿子日渐亲密的互动外,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阅读和思考上。中秋之夜关于家族传承与未来的讨论,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发芽,促使他以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当下的每一步。
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萧远早早来到办公室,处理积压的文件和听取管理层关于九月份运营情况的简报。集团业务在“资源整合分析”功能的辅助下,协同效应逐步显现,运营效率持续提升,这让他感到欣慰。但与此同时,他的心思也更多地飘向了更遥远的地方——那个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未知领域。
节前与业界朋友的交流,以及他自身对未来趋势的模糊感知,都让他对互联网这片尚未开垦的沃土充满了好奇与警惕。他知道变化即将到来,但以何种方式、多大强度到来,又会催生怎样的商业模式,此刻的他还如同雾里看花。系统提供的【资讯简报】虽然会提及相关的国际动态,但缺乏针对国内早期市场的具体、可操作的洞察。他需要更多的信息,更直接的触感。
就在他批阅完一份关于BP机业务在华东地区第三季度销售报告的文件时,桌上的专线电话响了起来。这部电话通常只接比较重要的内外部通话。
萧远拿起听筒:“你好,我是萧远。”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显急切,但努力保持热情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江浙口音:“萧总!您好您好!我是杭州的马云!冒昧打扰您了!”
是马云。萧远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一丝笑意。这已经不是马云第一次打来电话了。自从去年在一次浙商联谊活动上偶然结识,并简单交流了几句后,这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目光炯炯、言辞极具煽动力的年轻人,就给萧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马云正在折腾他的“海博翻译社”,但言谈间已经流露出了对“信息”价值的超乎寻常的重视。萧远基于对未来的了解,并没有轻视这个看似落魄的英语老师,反而互留了联系方式。
此后,马云几乎每隔两三个月就会来电一次,有时是请教经营上的问题(尽管萧远比他年轻,但在商业成就上已是马云需要仰望的存在),更多的是分享他的一些新想法、新动向。萧远大多时候只是耐心倾听,偶尔点拨一二,但从未轻易承诺任何实质性的合作或投资。他就像一个耐心的垂钓者,看着水下的鱼儿试探饵料,并不急于收线。
“马老师,你好。国庆假期过得怎么样?”萧远语气平和,带着适当的客气。他称呼马云为“马老师”,既是尊重他曾经的职业,也带着一丝微妙的分寸感。
“哎呀,萧总,别提了,哪有心思好好过节啊。”马云的声音带着苦笑,“脑子里全是‘中国黄页’那点事,睡不着吃不香的。”
“中国黄页”?萧远想起来了,上次通话大概是七月份,马云兴奋地提到他正在策划一个新项目,想做一个专门介绍中国企业的网站,名字暂定就是这个。看来是正式启动了。
“哦?项目有进展了?说说看。”萧远调整了一下坐姿,身体微微后靠,摆出倾听的姿态。他需要从马云的叙述中,捕捉这个时代互联网拓荒者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模式。
“有进展,有进展!”马云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像是找到了倾诉的对象,“网站八月份就正式上线了!我们把一些杭州本地企业的信息,比如名录、产品简介什么的,翻译成英文放到了网上。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外国人能更方便地找到中国的供应商。”
“思路不错。效果呢?”萧远问道,同时心念微动,意识中调出了系统的【资讯简报】功能,快速浏览了一下近期关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早期应用的国际国内新闻摘要作为背景参考。
“效果……怎么说呢,”马云的兴奋劲稍微降了点温,语气变得务实起来,“比我们预想的要难。上网的企业和愿意看的人,都比我们最开始想的要少得多。很多老板根本不相信,在电脑上敲几个字,就能把东西卖给外国人?觉得我们是骗子,是天方夜谭。”
萧远无声地点了点头。这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1996年的中国,互联网接入对普通企业和个人来说还是奢侈且陌生的事物。计算机普及率低,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几乎为零。马云的“中国黄页”理念超前,但生不逢时,面临的是一片贫瘠的市场土壤。
“但是!”马云话锋一转,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虽然用户数增长慢得像蜗牛爬,但确实有那么几个外商,真的通过我们这个网站联系到了上面的企业,还做成了小额交易!虽然金额不大,但这证明路子是对的!信息这东西,一旦连起来,它真的有用!”
萧远能感觉到电话那头马云因为激动而略微加重的呼吸声。他平静地追问:“然后呢?你们怎么利用这个‘有用’?”
“我们就在想啊,”马云语速加快,显然这是他最近思考的核心,“光是把信息堆上去不行,得让它‘活’起来。怎么能让更多企业相信我们?怎么能让找来信息的人觉得这信息靠谱?我们觉得,‘诚信’可能是个关键。我们得想办法证明,我们网站上的企业是真实可靠的,不是皮包公司。可这太难了……”
马云的声音里透出一丝困惑和焦虑。如何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建立实实在在的信任,这是个世纪难题,尤其是在缺乏第三方信用体系支持的早期互联网时代。
萧远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能想象马云和他的小团队在杭州某个简陋的房间里,为了拉一个企业客户而磨破嘴皮子,为了几十块的收入而欢欣鼓舞,又为了如何扩大影响而绞尽脑汁的场景。这是一种原始的、充满荆棘的拓荒,与远航集团现在动辄百万千万的生意比起来,微不足道,但却蕴含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萧总,”马云的声音带着一丝试探,也带着一丝渴望,“您见识广,路子多,您觉得我们这个方向……有没有戏?我们这算不算是摸到了一点门道?”
萧远没有立刻回答。他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呷了一口已经微凉的茶水。通过马云的描述,结合系统提供的碎片化资讯和他自己的判断,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马云团队意识到了“信息聚合”的价值(虽然现在只是最简单的企业信息展示),并且触碰到了互联网商业的核心难题——“信任”问题。这说明他们不是在盲目跟风,而是在实践中进行有价值的思考。他们的方向,确实是未来电子商务的雏形之一。
但是,问题也同样明显。商业模式过于单一和初级,仅仅依靠信息展示收取微薄费用,抗风险能力极差。市场教育成本极高,短期内看不到规模化盈利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的门槛并不高,一旦被证明有利可图,很容易引来强大的模仿者和竞争者。
“马老师,”萧远放下茶杯,声音沉稳而客观,“你们能意识到信息互联的价值,并且在实践中摸索,这很难得。特别是你们开始思考‘诚信’这个问题,这确实是未来通过网络做生意的关键。”
电话那头的马云似乎屏住了呼吸,认真听着。
“不过,”萧远话锋一转,“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现在的网络环境,就像是在一片没有人烟的荒地上修路,路修好了,还得想办法让车跑起来,让货物流通起来。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也非常消耗资源。你们现在做的,更像是帮企业在路边立了块广告牌,但能不能引来顾客,引来的是什么样的顾客,这块牌子本身说了不算。”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你说的‘诚信’,想法很好,但需要一套复杂的机制来保障,比如第三方认证、支付担保、信用评价体系等等。这已经不是立一块广告牌那么简单了,而是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你们现在的力量和模式,支撑得起这么庞大的构想吗?”
萧远的话像一盆冷水,既点明了方向,也浇灭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没有否定马云,而是帮他更深刻地剖析了现状和未来需要跨越的鸿沟。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传来马云深吸一口气的声音:“萧总,您说得对,太对了!句句都说到点子上了!我们就是觉得现在这样小打小闹不成气候,所以才着急。那……依您看,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这个商业模式,该怎么才能更……更清晰一点?”
这才是马云这次通话的真正目的。他遇到了瓶颈,渴望来自更高层面的指引,或许,也隐含着对资金支持的期盼。
萧远微微一笑,答案早已在心中。他欣赏马云的闯劲和悟性,也看好互联网的长期未来,但现在,还远不是他大规模投入的最佳时机。市场需要进一步孕育,模式需要更清晰的验证,而马云团队,也需要在磨难中锻炼得更加强韧。
“马老师,”萧远的语气依然平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路要一步一步走。你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急于扩大规模或者寻找捷径,而是继续深耕你们已经打开的这个小小突破口。服务好现有的少数客户,把他们的案例做扎实,做出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完善你刚才提到的‘诚信’问题,哪怕先想出一点笨办法、土办法,能初步解决一两个小问题,也是巨大的进步。”
他略作停顿,给出了更明确的指引:“同时,你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除了帮企业做宣传,未来通过这些信息,真正能达成交易还需要哪些环节?信息流之后,是不是还有资金流、物流?这些环节的问题怎么解决?把这些想清楚了,你的商业模式自然就清晰了。现在,还是积累和摸索的阶段,急不得。”
萧远的话,既是一种指导,也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他指明了长远的方向和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但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解决方案,更没有提及投资的可能性。他需要马云自己继续在泥泞中跋涉,直到他真正找到那条足以承载巨大资本的康庄大道。
电话那头的马云再次沉默了,这次沉默的时间更长一些。萧远能感觉到他在消化这些话。良久,马云的声音再次响起,少了些许急切,多了几分沉静:“我明白了,萧总。谢谢您的指点,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我们太心急了。您说得对,先把眼前的事做扎实,把路子想明白更重要。打扰您了!”
“不必客气。保持联系,有什么新的想法,随时可以沟通。”萧远客气地结束了通话。
放下电话,萧远的目光投向窗外深圳繁华的街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片工业化蓬勃发展的景象。而电话里马云描述的那个由代码和网络连接起来的虚拟世界,似乎与眼前的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
但他知道,那条看似纤细的网络线,终将以其无可阻挡的力量,深刻地改变这一切,改变商业的形态,甚至改变社会的结构。
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虽然微小,却已经在萧远心中激起了涟漪。它让萧远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叩门的声音。不过,他依然保持着足够的耐心和谨慎。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虽然已经望见了新大陆的模糊轮廓,但绝不会在航线不明、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就命令航船全速冲向那片未知的海域。
他需要等待,等待更明确的风向,等待更成熟的机会,也等待他自身的“雷达”——那个神秘的系统,能够为他扫描出更清晰、更安全的航路。而这次与马云的通话,无疑为他提供了更多关于这片“新海域”的一手情报。
萧远拿起笔,在日程本上轻轻记下了一行字:“关注互联网基础设施进展及早期应用案例。待模式更清晰时再议。”
然后,他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桌面上那份关于BP机业务下一步市场渗透策略的报告上。现实世界的业务,依然是当下远航集团这艘大船最坚实的压舱石。未来虽可期,但路,仍需脚踏实地,一步步去走。
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萧远早早来到办公室,处理积压的文件和听取管理层关于九月份运营情况的简报。集团业务在“资源整合分析”功能的辅助下,协同效应逐步显现,运营效率持续提升,这让他感到欣慰。但与此同时,他的心思也更多地飘向了更遥远的地方——那个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未知领域。
节前与业界朋友的交流,以及他自身对未来趋势的模糊感知,都让他对互联网这片尚未开垦的沃土充满了好奇与警惕。他知道变化即将到来,但以何种方式、多大强度到来,又会催生怎样的商业模式,此刻的他还如同雾里看花。系统提供的【资讯简报】虽然会提及相关的国际动态,但缺乏针对国内早期市场的具体、可操作的洞察。他需要更多的信息,更直接的触感。
就在他批阅完一份关于BP机业务在华东地区第三季度销售报告的文件时,桌上的专线电话响了起来。这部电话通常只接比较重要的内外部通话。
萧远拿起听筒:“你好,我是萧远。”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显急切,但努力保持热情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江浙口音:“萧总!您好您好!我是杭州的马云!冒昧打扰您了!”
是马云。萧远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一丝笑意。这已经不是马云第一次打来电话了。自从去年在一次浙商联谊活动上偶然结识,并简单交流了几句后,这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目光炯炯、言辞极具煽动力的年轻人,就给萧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马云正在折腾他的“海博翻译社”,但言谈间已经流露出了对“信息”价值的超乎寻常的重视。萧远基于对未来的了解,并没有轻视这个看似落魄的英语老师,反而互留了联系方式。
此后,马云几乎每隔两三个月就会来电一次,有时是请教经营上的问题(尽管萧远比他年轻,但在商业成就上已是马云需要仰望的存在),更多的是分享他的一些新想法、新动向。萧远大多时候只是耐心倾听,偶尔点拨一二,但从未轻易承诺任何实质性的合作或投资。他就像一个耐心的垂钓者,看着水下的鱼儿试探饵料,并不急于收线。
“马老师,你好。国庆假期过得怎么样?”萧远语气平和,带着适当的客气。他称呼马云为“马老师”,既是尊重他曾经的职业,也带着一丝微妙的分寸感。
“哎呀,萧总,别提了,哪有心思好好过节啊。”马云的声音带着苦笑,“脑子里全是‘中国黄页’那点事,睡不着吃不香的。”
“中国黄页”?萧远想起来了,上次通话大概是七月份,马云兴奋地提到他正在策划一个新项目,想做一个专门介绍中国企业的网站,名字暂定就是这个。看来是正式启动了。
“哦?项目有进展了?说说看。”萧远调整了一下坐姿,身体微微后靠,摆出倾听的姿态。他需要从马云的叙述中,捕捉这个时代互联网拓荒者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模式。
“有进展,有进展!”马云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像是找到了倾诉的对象,“网站八月份就正式上线了!我们把一些杭州本地企业的信息,比如名录、产品简介什么的,翻译成英文放到了网上。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外国人能更方便地找到中国的供应商。”
“思路不错。效果呢?”萧远问道,同时心念微动,意识中调出了系统的【资讯简报】功能,快速浏览了一下近期关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早期应用的国际国内新闻摘要作为背景参考。
“效果……怎么说呢,”马云的兴奋劲稍微降了点温,语气变得务实起来,“比我们预想的要难。上网的企业和愿意看的人,都比我们最开始想的要少得多。很多老板根本不相信,在电脑上敲几个字,就能把东西卖给外国人?觉得我们是骗子,是天方夜谭。”
萧远无声地点了点头。这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1996年的中国,互联网接入对普通企业和个人来说还是奢侈且陌生的事物。计算机普及率低,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几乎为零。马云的“中国黄页”理念超前,但生不逢时,面临的是一片贫瘠的市场土壤。
“但是!”马云话锋一转,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虽然用户数增长慢得像蜗牛爬,但确实有那么几个外商,真的通过我们这个网站联系到了上面的企业,还做成了小额交易!虽然金额不大,但这证明路子是对的!信息这东西,一旦连起来,它真的有用!”
萧远能感觉到电话那头马云因为激动而略微加重的呼吸声。他平静地追问:“然后呢?你们怎么利用这个‘有用’?”
“我们就在想啊,”马云语速加快,显然这是他最近思考的核心,“光是把信息堆上去不行,得让它‘活’起来。怎么能让更多企业相信我们?怎么能让找来信息的人觉得这信息靠谱?我们觉得,‘诚信’可能是个关键。我们得想办法证明,我们网站上的企业是真实可靠的,不是皮包公司。可这太难了……”
马云的声音里透出一丝困惑和焦虑。如何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建立实实在在的信任,这是个世纪难题,尤其是在缺乏第三方信用体系支持的早期互联网时代。
萧远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能想象马云和他的小团队在杭州某个简陋的房间里,为了拉一个企业客户而磨破嘴皮子,为了几十块的收入而欢欣鼓舞,又为了如何扩大影响而绞尽脑汁的场景。这是一种原始的、充满荆棘的拓荒,与远航集团现在动辄百万千万的生意比起来,微不足道,但却蕴含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萧总,”马云的声音带着一丝试探,也带着一丝渴望,“您见识广,路子多,您觉得我们这个方向……有没有戏?我们这算不算是摸到了一点门道?”
萧远没有立刻回答。他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呷了一口已经微凉的茶水。通过马云的描述,结合系统提供的碎片化资讯和他自己的判断,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马云团队意识到了“信息聚合”的价值(虽然现在只是最简单的企业信息展示),并且触碰到了互联网商业的核心难题——“信任”问题。这说明他们不是在盲目跟风,而是在实践中进行有价值的思考。他们的方向,确实是未来电子商务的雏形之一。
但是,问题也同样明显。商业模式过于单一和初级,仅仅依靠信息展示收取微薄费用,抗风险能力极差。市场教育成本极高,短期内看不到规模化盈利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的门槛并不高,一旦被证明有利可图,很容易引来强大的模仿者和竞争者。
“马老师,”萧远放下茶杯,声音沉稳而客观,“你们能意识到信息互联的价值,并且在实践中摸索,这很难得。特别是你们开始思考‘诚信’这个问题,这确实是未来通过网络做生意的关键。”
电话那头的马云似乎屏住了呼吸,认真听着。
“不过,”萧远话锋一转,“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现在的网络环境,就像是在一片没有人烟的荒地上修路,路修好了,还得想办法让车跑起来,让货物流通起来。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也非常消耗资源。你们现在做的,更像是帮企业在路边立了块广告牌,但能不能引来顾客,引来的是什么样的顾客,这块牌子本身说了不算。”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你说的‘诚信’,想法很好,但需要一套复杂的机制来保障,比如第三方认证、支付担保、信用评价体系等等。这已经不是立一块广告牌那么简单了,而是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你们现在的力量和模式,支撑得起这么庞大的构想吗?”
萧远的话像一盆冷水,既点明了方向,也浇灭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没有否定马云,而是帮他更深刻地剖析了现状和未来需要跨越的鸿沟。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传来马云深吸一口气的声音:“萧总,您说得对,太对了!句句都说到点子上了!我们就是觉得现在这样小打小闹不成气候,所以才着急。那……依您看,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这个商业模式,该怎么才能更……更清晰一点?”
这才是马云这次通话的真正目的。他遇到了瓶颈,渴望来自更高层面的指引,或许,也隐含着对资金支持的期盼。
萧远微微一笑,答案早已在心中。他欣赏马云的闯劲和悟性,也看好互联网的长期未来,但现在,还远不是他大规模投入的最佳时机。市场需要进一步孕育,模式需要更清晰的验证,而马云团队,也需要在磨难中锻炼得更加强韧。
“马老师,”萧远的语气依然平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路要一步一步走。你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急于扩大规模或者寻找捷径,而是继续深耕你们已经打开的这个小小突破口。服务好现有的少数客户,把他们的案例做扎实,做出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完善你刚才提到的‘诚信’问题,哪怕先想出一点笨办法、土办法,能初步解决一两个小问题,也是巨大的进步。”
他略作停顿,给出了更明确的指引:“同时,你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除了帮企业做宣传,未来通过这些信息,真正能达成交易还需要哪些环节?信息流之后,是不是还有资金流、物流?这些环节的问题怎么解决?把这些想清楚了,你的商业模式自然就清晰了。现在,还是积累和摸索的阶段,急不得。”
萧远的话,既是一种指导,也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他指明了长远的方向和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但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解决方案,更没有提及投资的可能性。他需要马云自己继续在泥泞中跋涉,直到他真正找到那条足以承载巨大资本的康庄大道。
电话那头的马云再次沉默了,这次沉默的时间更长一些。萧远能感觉到他在消化这些话。良久,马云的声音再次响起,少了些许急切,多了几分沉静:“我明白了,萧总。谢谢您的指点,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我们太心急了。您说得对,先把眼前的事做扎实,把路子想明白更重要。打扰您了!”
“不必客气。保持联系,有什么新的想法,随时可以沟通。”萧远客气地结束了通话。
放下电话,萧远的目光投向窗外深圳繁华的街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片工业化蓬勃发展的景象。而电话里马云描述的那个由代码和网络连接起来的虚拟世界,似乎与眼前的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
但他知道,那条看似纤细的网络线,终将以其无可阻挡的力量,深刻地改变这一切,改变商业的形态,甚至改变社会的结构。
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虽然微小,却已经在萧远心中激起了涟漪。它让萧远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叩门的声音。不过,他依然保持着足够的耐心和谨慎。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虽然已经望见了新大陆的模糊轮廓,但绝不会在航线不明、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就命令航船全速冲向那片未知的海域。
他需要等待,等待更明确的风向,等待更成熟的机会,也等待他自身的“雷达”——那个神秘的系统,能够为他扫描出更清晰、更安全的航路。而这次与马云的通话,无疑为他提供了更多关于这片“新海域”的一手情报。
萧远拿起笔,在日程本上轻轻记下了一行字:“关注互联网基础设施进展及早期应用案例。待模式更清晰时再议。”
然后,他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桌面上那份关于BP机业务下一步市场渗透策略的报告上。现实世界的业务,依然是当下远航集团这艘大船最坚实的压舱石。未来虽可期,但路,仍需脚踏实地,一步步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