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五日,周五下午,远航集团核心管理层齐聚惠州西湖畔的度假村。这是萧远提议召开的封闭式战略研讨会,旨在回顾1996年前三季度的得失,更重要的是,共同展望1997年乃至更远的未来。与会者都清楚,这次会议可能将决定集团下一步的航向。
会议在周六上午正式开启。首先由各部门负责人汇报前三季度的工作。
周伟华率先发言,他梳理了集团整体运营情况:“……得益于萧总主导的资源整合措施,特别是仓储物流的优化和集中采购的推行,集团前三季度运营成本比预期下降了百分之八,整体效率提升明显。贸易业务稳步增长,BP机业务依旧是利润核心,但竞争加剧,利润率有所承压。地产项目按计划推进,回款良好。总的来说,根基稳固,效益提升。”
接着,赵经理详细汇报了BP机业务:“市场覆盖率继续扩大,但像王健这样的竞争对手价格战打得很凶。我们的优势在于品牌和渠道深耕,但需要思考如何持续保持领先。研发部门的新型号反馈不错,但迭代速度还需加快。”
张工代表研发中心发言,语气中带着技术人员的严谨和一丝兴奋:“我们目前执行双轨策略。一是BP机的持续迭代,下一代支持中文显示和更小巧机身的原型机已在测试,预计明年上半年可推出。二是……嗯,按照萧总之前的指示,我们抽调了精干力量,组成了一个小组,正在对GSM数字通信技术进行前期研究和资料搜集。目前看,技术门槛很高,专利壁垒森严,但方向确实代表了未来。”
苏芷晴介绍了贸易板块和上海分公司的业务:“……华东市场拓展顺利,与BP机业务的渠道协同试点效果超出预期,降低了双方的成本。另外,我们密切关注国际电子元器件市场的动态,为可能的未来需求做准备。”她隐约感觉到萧远对技术趋势的重视,有意加强了这方面的信息收集。
王建国和陈明通过电话会议系统接入,分别汇报了北京和上海的情况。王建国特别提到:“首都这边,从上到下都在提‘信息化建设’,各种研讨会很多,感觉政府对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重视。”陈明则补充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和潜在高科技中心的活力。
财务总监和李曼也分别从财务健康和人才梯队建设角度做了汇报,总体向好,但也指出了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复杂度提升等问题。
萧远全程认真倾听,偶尔提问或记录。他对前三季度取得的成绩是满意的,尤其是资源整合的成效初步显现,这为集团下一步发展打下了更健康的基础。
周六下午,会议进入第二项议程:展望1997。
萧远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核心成员。“大家都谈得很好,96年我们干得不错,‘开枝散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固本培元’。那么,97年,以及更远的未来,远航这艘船,该往哪里开?”他顿了顿,“继续深耕BP机?把贸易做得更大?多拿几块地?这些当然要做,而且要做好。但我想请大家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词:“信息”、“网络”、“连接”。
“王经理刚才提到首都重视‘信息化’,张工在研究的数字通信技术,还有我注意到国际上,尤其是美国,一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正在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萧远尽量用平实的语言解释,“大家可能觉得这离我们很遥远,是实验室或者大学里的东西。但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股由信息技术驱动的浪潮,可能会像当年的改革开放一样,深刻地改变商业的形态,甚至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会议室里很安静,大部分人脸上带着思索,也有些许困惑。除了张工等技术人员眼神发亮,其他业务出身的负责人如周伟华、赵经理,更多的是对未知的谨慎。
“萧总,”周伟华谨慎地开口,“您说的这个趋势,我们也有所耳闻。但就目前来看,电脑普及率还很低,电话都没完全普及,谈网络连接……这市场的根基在哪里?投入产出比怎么计算?”这是非常务实的问题,代表了大多数管理层的想法。
萧远点点头,他预料到会有此一问。“周总的顾虑很实际。现阶段大规模投入,确实不成熟,风险极高。我并不是说明天就要我们转型去做网络公司。”他走到白板前,在“信息”下面画了一条线,“但我们不能忽视它。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片远远望见的、尚未开垦的肥沃土地。现在进去,可能颗粒无收。但如果我们一直不去了解、不去关注,等到别人已经把路修好、种子播下,我们再去,可能就连汤都喝不上了。”
他看向大家:“我的想法是,97年,我们在巩固现有基本盘的同时,要以一种‘了望’和‘准备’的姿态,来对待这个可能的大趋势。”
马婷婷一直在安静地听着,这时她开口了,声音温和但清晰:“我赞同萧远的看法。即使短期内看不到直接收益,但保持对前沿趋势的敏感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投资。我们可以不急于下重注,但不能变成瞎子、聋子。或许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小的、投入不多的观察点开始?”
夫妻俩的默契此刻显现,马婷婷的话很好地消解了萧远话语中的“激进”感,提出了更易被接受的渐进方案。
萧远赞许地看了妻子一眼,接着说:“婷婷说得对。我建议,97年我们可以做三件事:第一,成立一个非常设的‘未来趋势研究小组’,由战略部牵头,研发中心、市场部派人参加,定期搜集、整理、分享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发展的动态,形成简报给大家传阅。我们不求多深入,但要先建立起这方面的意识和知识储备。”
这个提议的投入很小,主要是信息收集和内部学习,与会者纷纷点头表示可行。
“第二,”萧远继续道,“研发中心的技术预研要继续,而且可以适当拓宽视野,不局限于通信硬件,也可以关注软件、特别是可能与未来网络应用相关的软件技术。人才储备方面,李经理可以留意是否有这方面潜质的毕业生或人才。”
张工立刻回应:“明白,萧总。我们会扩大技术跟踪的范围。”
“第三,”萧远的目光变得深邃,“投资方面,我们要保持敏锐。对于国内出现的、与信息网络相关的早期创业团队或项目,我们可以保持接触和观察。就像……”他停顿了一下,想到了马云的电话,“就像观察幼苗的生长,了解它们遇到的困难、思考的问题。时机成熟时,也许一颗优质的种子,就值得我们去培育。”
这一点涉及到真金白银,众人更加谨慎。财务总监问道:“萧总,这方面的预算……?”
“初期没有特定预算。”萧远明确道,“只是保持关注和接触,如果需要,可以动用我的总裁机动经费,额度会严格控制。目的是学习、是观察,而非大规模投资。”
这个安排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会议的气氛重新变得活跃起来,大家开始就如何具体落实这三项建议展开讨论。有人提出可以订阅一些国际知名的科技杂志,有人建议与高校的相关院系建立联系,有人觉得可以给研究小组定期的分享任务。
萧远看着眼前这群跟随自己打拼多年的伙伴,虽然他们对“互联网”这个概念还充满陌生,但愿意在他的引导下去思考、去学习,这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他并不期望一次会议就能让所有人都变成互联网的信徒,他只需要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远航集团这艘大船,开始微微调整航向,面向那片若隐若现的“数字海洋”。
周六晚上的聚餐气氛轻松了许多。西湖的夜景很美,秋风送爽。大家暂时放下了白天的严肃议题,享受着美食和湖光山色。萧远和马婷婷并肩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月色下的西湖。
“今天感觉怎么样?”马婷婷轻声问。
“还不错。”萧远抿了一口茶,“至少大家开始思考‘未来’这个词了,而不只是盯着眼前的报表。这就够了。”
“你描绘的那个未来……真的会那么快到来吗?”马婷婷眼中有一丝好奇,也有一丝对不确定性的担忧。
萧远握住她的手,低声道:“我相信会,而且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快。但我们不能急,婷婷。就像种树,先把根扎深,才能枝繁叶茂。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松土、施肥,等待最适合的那颗种子,或者,等到我们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培育一片森林。”
马婷婷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点了点头。她相信他的判断,就像过去这么多年一样。无论未来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他们都会一起面对。
周日的会议主要是总结和形成97年的初步工作计划纲要。萧远做了总结性发言,再次强调了“巩固现有业务”和“关注未来趋势”并重的策略,并将成立“未来趋势研究小组”作为一项具体任务落实下去。
会议结束后,众人乘车返回深圳。萧远和马婷婷坐在后座,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三天的封闭会议,不仅统一了核心团队的思想,明确了未来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萧远的有意引导下,远航集团的管理层第一次集体将目光投向了BP机和贸易之外更广阔的世界。虽然前方道路依旧模糊,但了望塔已经开始搭建。
萧远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意识中浮现出系统界面。经验条已经非常接近顶点。他能感觉到,只差一个合适的契机,系统就能再次升级。而升级后带来的新能力,必将为他看清那片“数字海洋”的迷雾,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战略的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并做好准备。1997年,注定将是远航集团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会议在周六上午正式开启。首先由各部门负责人汇报前三季度的工作。
周伟华率先发言,他梳理了集团整体运营情况:“……得益于萧总主导的资源整合措施,特别是仓储物流的优化和集中采购的推行,集团前三季度运营成本比预期下降了百分之八,整体效率提升明显。贸易业务稳步增长,BP机业务依旧是利润核心,但竞争加剧,利润率有所承压。地产项目按计划推进,回款良好。总的来说,根基稳固,效益提升。”
接着,赵经理详细汇报了BP机业务:“市场覆盖率继续扩大,但像王健这样的竞争对手价格战打得很凶。我们的优势在于品牌和渠道深耕,但需要思考如何持续保持领先。研发部门的新型号反馈不错,但迭代速度还需加快。”
张工代表研发中心发言,语气中带着技术人员的严谨和一丝兴奋:“我们目前执行双轨策略。一是BP机的持续迭代,下一代支持中文显示和更小巧机身的原型机已在测试,预计明年上半年可推出。二是……嗯,按照萧总之前的指示,我们抽调了精干力量,组成了一个小组,正在对GSM数字通信技术进行前期研究和资料搜集。目前看,技术门槛很高,专利壁垒森严,但方向确实代表了未来。”
苏芷晴介绍了贸易板块和上海分公司的业务:“……华东市场拓展顺利,与BP机业务的渠道协同试点效果超出预期,降低了双方的成本。另外,我们密切关注国际电子元器件市场的动态,为可能的未来需求做准备。”她隐约感觉到萧远对技术趋势的重视,有意加强了这方面的信息收集。
王建国和陈明通过电话会议系统接入,分别汇报了北京和上海的情况。王建国特别提到:“首都这边,从上到下都在提‘信息化建设’,各种研讨会很多,感觉政府对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重视。”陈明则补充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和潜在高科技中心的活力。
财务总监和李曼也分别从财务健康和人才梯队建设角度做了汇报,总体向好,但也指出了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复杂度提升等问题。
萧远全程认真倾听,偶尔提问或记录。他对前三季度取得的成绩是满意的,尤其是资源整合的成效初步显现,这为集团下一步发展打下了更健康的基础。
周六下午,会议进入第二项议程:展望1997。
萧远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核心成员。“大家都谈得很好,96年我们干得不错,‘开枝散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固本培元’。那么,97年,以及更远的未来,远航这艘船,该往哪里开?”他顿了顿,“继续深耕BP机?把贸易做得更大?多拿几块地?这些当然要做,而且要做好。但我想请大家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词:“信息”、“网络”、“连接”。
“王经理刚才提到首都重视‘信息化’,张工在研究的数字通信技术,还有我注意到国际上,尤其是美国,一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正在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萧远尽量用平实的语言解释,“大家可能觉得这离我们很遥远,是实验室或者大学里的东西。但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股由信息技术驱动的浪潮,可能会像当年的改革开放一样,深刻地改变商业的形态,甚至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会议室里很安静,大部分人脸上带着思索,也有些许困惑。除了张工等技术人员眼神发亮,其他业务出身的负责人如周伟华、赵经理,更多的是对未知的谨慎。
“萧总,”周伟华谨慎地开口,“您说的这个趋势,我们也有所耳闻。但就目前来看,电脑普及率还很低,电话都没完全普及,谈网络连接……这市场的根基在哪里?投入产出比怎么计算?”这是非常务实的问题,代表了大多数管理层的想法。
萧远点点头,他预料到会有此一问。“周总的顾虑很实际。现阶段大规模投入,确实不成熟,风险极高。我并不是说明天就要我们转型去做网络公司。”他走到白板前,在“信息”下面画了一条线,“但我们不能忽视它。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片远远望见的、尚未开垦的肥沃土地。现在进去,可能颗粒无收。但如果我们一直不去了解、不去关注,等到别人已经把路修好、种子播下,我们再去,可能就连汤都喝不上了。”
他看向大家:“我的想法是,97年,我们在巩固现有基本盘的同时,要以一种‘了望’和‘准备’的姿态,来对待这个可能的大趋势。”
马婷婷一直在安静地听着,这时她开口了,声音温和但清晰:“我赞同萧远的看法。即使短期内看不到直接收益,但保持对前沿趋势的敏感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投资。我们可以不急于下重注,但不能变成瞎子、聋子。或许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小的、投入不多的观察点开始?”
夫妻俩的默契此刻显现,马婷婷的话很好地消解了萧远话语中的“激进”感,提出了更易被接受的渐进方案。
萧远赞许地看了妻子一眼,接着说:“婷婷说得对。我建议,97年我们可以做三件事:第一,成立一个非常设的‘未来趋势研究小组’,由战略部牵头,研发中心、市场部派人参加,定期搜集、整理、分享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发展的动态,形成简报给大家传阅。我们不求多深入,但要先建立起这方面的意识和知识储备。”
这个提议的投入很小,主要是信息收集和内部学习,与会者纷纷点头表示可行。
“第二,”萧远继续道,“研发中心的技术预研要继续,而且可以适当拓宽视野,不局限于通信硬件,也可以关注软件、特别是可能与未来网络应用相关的软件技术。人才储备方面,李经理可以留意是否有这方面潜质的毕业生或人才。”
张工立刻回应:“明白,萧总。我们会扩大技术跟踪的范围。”
“第三,”萧远的目光变得深邃,“投资方面,我们要保持敏锐。对于国内出现的、与信息网络相关的早期创业团队或项目,我们可以保持接触和观察。就像……”他停顿了一下,想到了马云的电话,“就像观察幼苗的生长,了解它们遇到的困难、思考的问题。时机成熟时,也许一颗优质的种子,就值得我们去培育。”
这一点涉及到真金白银,众人更加谨慎。财务总监问道:“萧总,这方面的预算……?”
“初期没有特定预算。”萧远明确道,“只是保持关注和接触,如果需要,可以动用我的总裁机动经费,额度会严格控制。目的是学习、是观察,而非大规模投资。”
这个安排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会议的气氛重新变得活跃起来,大家开始就如何具体落实这三项建议展开讨论。有人提出可以订阅一些国际知名的科技杂志,有人建议与高校的相关院系建立联系,有人觉得可以给研究小组定期的分享任务。
萧远看着眼前这群跟随自己打拼多年的伙伴,虽然他们对“互联网”这个概念还充满陌生,但愿意在他的引导下去思考、去学习,这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他并不期望一次会议就能让所有人都变成互联网的信徒,他只需要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远航集团这艘大船,开始微微调整航向,面向那片若隐若现的“数字海洋”。
周六晚上的聚餐气氛轻松了许多。西湖的夜景很美,秋风送爽。大家暂时放下了白天的严肃议题,享受着美食和湖光山色。萧远和马婷婷并肩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月色下的西湖。
“今天感觉怎么样?”马婷婷轻声问。
“还不错。”萧远抿了一口茶,“至少大家开始思考‘未来’这个词了,而不只是盯着眼前的报表。这就够了。”
“你描绘的那个未来……真的会那么快到来吗?”马婷婷眼中有一丝好奇,也有一丝对不确定性的担忧。
萧远握住她的手,低声道:“我相信会,而且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快。但我们不能急,婷婷。就像种树,先把根扎深,才能枝繁叶茂。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松土、施肥,等待最适合的那颗种子,或者,等到我们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培育一片森林。”
马婷婷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点了点头。她相信他的判断,就像过去这么多年一样。无论未来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他们都会一起面对。
周日的会议主要是总结和形成97年的初步工作计划纲要。萧远做了总结性发言,再次强调了“巩固现有业务”和“关注未来趋势”并重的策略,并将成立“未来趋势研究小组”作为一项具体任务落实下去。
会议结束后,众人乘车返回深圳。萧远和马婷婷坐在后座,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三天的封闭会议,不仅统一了核心团队的思想,明确了未来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萧远的有意引导下,远航集团的管理层第一次集体将目光投向了BP机和贸易之外更广阔的世界。虽然前方道路依旧模糊,但了望塔已经开始搭建。
萧远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意识中浮现出系统界面。经验条已经非常接近顶点。他能感觉到,只差一个合适的契机,系统就能再次升级。而升级后带来的新能力,必将为他看清那片“数字海洋”的迷雾,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战略的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并做好准备。1997年,注定将是远航集团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