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硅谷的风潮-《系统首富》

  1998年的硅谷,春日的阳光裹着太平洋的咸湿气息,漫过101号公路两侧修剪整齐的梧桐树。萧远坐在黑色奔驰S级的后座,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内袋里的系统终端——这枚银色徽章大小的设备,此刻正微微发烫,提示着前方即将抵达的“互联网圣地”。

  这是他穿越以来首次踏足美国。三天前,他带着远航北美考察团从深圳出发,经香港转飞旧金山,落地后直接驱车向北,沿着被称为“科技走廊”的101号公路驶入硅谷。系统在两周前就发出了“硅谷互联网模式迭代加速”的红色预警,加上刚完成对阿里巴巴的千万级注资,他迫切想亲眼验证:那个孕育了雅虎、网景的摇篮里,究竟藏着怎样的未来密码?

  车窗外,科技园区的招牌在阳光下闪成一片光斑。萧远望着“Google”“Netscape”“Yahoo!”的霓虹标识,忽然想起父亲当年在上海外高桥谈外贸时的场景——那时的中国商人挤在潮湿的仓库里,用算盘计算利润;而这里,年轻人穿着拖鞋、啃着披萨,就能撬动全球资本。

  “萧总,前面就是雅虎总部了。”司机老陈减速,指了指路边那栋两层的白色小楼。楼前草坪上随意停着几十辆贴着“Yahoo!”贴纸的自行车,车筐里塞着电脑包、运动水壶,甚至还有没吃完的三明治。

  萧远下车时,正撞见几个穿连帽衫的年轻人抱着笔记本电脑从楼里冲出来,其中一个金发女孩差点撞到他,却头也不回地喊:“抱歉!我们在赶上线时间!”

  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早已等在门口。他留着蓬松的长发,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和灰色连帽衫,笑容里带着极客特有的腼腆:“萧先生,欢迎来到雅虎。我们刚搬来这里三个月,办公室还很小。”

  萧远与他握手,注意到对方掌心有层薄茧——那是长期敲代码留下的痕迹。“杨先生,我读了你们的招股书。”他翻开随身的皮质笔记本,“去年用户量增长300%,但收入只有200万美元?”

  杨致远笑了,指节抵着下巴:“我们的收入来自广告。你在首页放一个横幅广告,每点击一次收费5美分。现在每天有500万独立用户访问雅虎,这意味着……”他掏出计算器按了两下,“每天至少25万美元的潜在收入。”

  萧远的瞳孔微微收缩。他想起1997年的新浪网,那时还在靠卖“电子邮箱”赚小钱,而雅虎已经把“免费内容 流量变现”的模式玩出了章法。脑海中,系统适时弹出分析:

  【雅虎商业模式拆解:

  ?核心逻辑:用免费资讯(新闻、邮箱、搜索)吸引用户,沉淀注意力;

  ?变现路径:品牌广告(CPM) 效果广告(CPC),转化率0.5%,是传统媒体(报纸、电视)的3倍;

  ?护城河:用户习惯迁移成本高——当用户每天花2小时在雅虎,很难再转向其他平台。】

  “杨先生,你们为什么不直接向用户收费?”市场部老员工李敏忍不住开口。她做了十年传统广告投放,习惯了“服务换钱”的逻辑。

  “因为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杨致远走到墙前,展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用荧光笔标满了雅虎的用户分布,“如果我收10美元一个月,那些斯坦福的学生、华尔街的白领就会去用Altavista。我们要做的是‘让所有人都能用上互联网’,等用户习惯了我们,再考虑变现。”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捅开了萧远的认知盲区。他想起系统三个月前的“趋势预测”:未来十年,互联网将从“工具”进化为“基础设施”,而“用户规模”会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像当年他押注阿里巴巴时,看中的不是短期盈利,而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背后的中小企业需求。

  次日上午,考察团受邀参加硅谷“互联网未来论坛”。会场设在斯坦福大学纪念礼堂,穹顶垂着百年老校的校旗,台下坐满了穿T恤、背电脑包的创业者,有人甚至在膝盖上摊开笔记本电脑敲代码。

  主讲人是网景(Netscape)的产品总监汤姆·安德森。他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网景浏览器的界面——那是个带着蓝色地球标志的窗口,当时占据了全球70%的浏览器市场份额。

  “我们的浏览器是互联网的‘车轮’。”安德森的声音带着煽动性,“但现在微软在做IE,他们想把浏览器变成系统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是让网景成为‘互联网的操作系统’——用户打开电脑,第一个打开的不是Word,而是网景;他们收邮件、看新闻、买东西,都在网景里完成。”

  台下一片哗然。萧远却听得脊背发紧。他想起系统刚弹出的提示:

  【网景战略预判:

  ?目标:构建“浏览器 邮箱 新闻 电商”的一站式服务,形成用户留存闭环;

  ?风险:微软的IE将凭借系统捆绑发起价格战(后续事实:IE免费,网景被迫开源);

  ?启示:入口级产品的争夺,本质是用户“使用时长”的战争。】

  “安德森先生,”萧远举手提问,“如果用户习惯在网景里完成所有操作,会不会反而限制创新?比如,独立的电商网站可能无法与网景内置的购物功能竞争。”

  安德森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萧先生,您很敏锐。但我们相信,用户需要的是‘整合体验’——就像当年的福特T型车,用户要的不是‘选择发动机型号’,而是‘一辆能开的车’。”

  论坛结束后,萧远在礼堂外的咖啡馆遇到了一个穿格子衬衫的年轻人。对方叫杰克·特劳特,是以色列裔创业者,正在演示一个叫“ICQ”的即时通讯软件。他的电脑屏幕上,对话框右上角有个绿色小圆圈,旁边标注“在线”。

  “我在以色列军队做过通讯兵。”杰克推了推眼镜,“那时我们用无线电,知道‘实时沟通’对战场有多重要。现在美国有很多类似产品,但都不够好用——要么只能文字聊天,要么需要复杂注册。”

  萧远接过他的U盘,插入电脑。ICQ的界面极简:顶部是联系人列表,中间是对话框,底部有“发送”和“状态”按钮。“这个‘在线’功能,能让人知道对方有没有在电脑前?”

  “对!”杰克的眼睛亮起来,“比如你想找朋友,不用打电话,只要看他是不是绿的。我们测试过,用户平均每天打开ICQ 27次——因为想知道‘他在线吗?’”

  萧远的指尖停在“在线”按钮上。他想起一年前在广州见过的马化腾,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程序员,正在做一个叫OICQ的软件。那时马化腾说:“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