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渠道深耕-《系统首富》

  五月的广州,湿热仿佛浸透了每一寸空气。就在萧远与赵老板敲定赊购协议的第二天,周伟华便带着明确的任务和一个小本子、一支笔,开始了他的“物流探索之旅”。他的目标很明确: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把通往哈尔滨的铁路货运这条“大动脉”摸清楚、捋顺了,确保未来大批量的货物能够安全、及时地送达北方。

  第一站,他选择了广州最大的货运站之一,白云货运站。站场内车来车往,喧嚣鼎沸,巨大的吊臂挥舞着,将各种货物装上闷罐车厢。周伟华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象,深吸了一口气,定了定神,朝着货运办理大厅走去。

  大厅里人声嘈杂,各个窗口前都排着长队。空气中混杂着汗味、烟味和印刷单据的油墨味。周伟华没有急着排队,而是先站在一旁观察,留意哪些窗口办理长途货运,哪些工作人员看起来比较好说话。他牢记萧远的叮嘱:多听、多看、多问,但问要问到点子上。

  【系统提示(LV7功能:人际扫描辅助,作用于周伟华视角,通过萧远转述或周伟华自身直觉体现):观察目标人群……建议优先接触面带笑容、处理业务熟练且愿意与客户多交流的工作人员。避免神色疲惫、不耐烦或过于机械应答者,初期沟通效率可能较低。】

  这种基于观察和常识的判断,此刻在周伟华身上得到了印证。他瞄准了一个正在耐心给一位老太太解释运费计算方式的中年男工作人员,等他空闲下来,才快步上前。

  “师傅,您好!打扰一下,我想咨询下往哈尔滨发一批货的流程。”周伟华脸上堆起诚恳的笑容,递过去一支刚从兜里掏出的“羊城”牌香烟。

  那工作人员抬头看了他一眼,见是个年轻小伙,态度还算恭敬,接过烟别在耳后,语气平和地问:“哈尔滨?啥货?多少量?”

  “电子产品,电子表和计算器。量……第一次可能不算特别大,几个立方吧,但以后可能会经常发,量也会大起来。”周伟华没有把底牌全亮出来,但暗示了长期合作的可能。

  “电子产品啊……”工作人员沉吟了一下,“这类货不算违禁,但属于易损和相对高价值的,运费按三类货物算,比普通百货要高一点。你们要自己打包好,最好用木箱或者结实点的纸箱,里面做好填充。我们铁路负责运输,但不包损,建议你们自己买运输保险。”

  周伟华赶紧拿出小本子记下:“运费具体怎么算?按重量还是体积?到哈尔滨大概要几天?”

  “按体积和重量,取费高的那个算。具体价格你去那边窗口要份价目表。时间嘛……”工作人员翻了翻桌上的时刻表,“现在车皮不算太紧张,但路上走走停停,加上编组,顺利的话,十天到半个月能到哈尔滨南站。这说不准,有时候沿途有调度,或者天气原因,可能会慢点。”

  十天到半个月!周伟华心里咯噔一下,这比预想的要长。但他脸上不动声色,继续问:“那要是我们比较急,有没有快一点的办法?”

  “快?除非你们包整车皮,指定列车,但那价格就贵上天了。普通零担货运,就这个速度。”工作人员摇摇头。

  周伟华道了谢,又去价格窗口要了价目表,仔细地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条款。他发现,运费只是一部分,还有装卸费、保管费、标签费等各种名目的杂费。他暗暗咂舌,这物流成本,还真是不容小觑。

  接下来的几天,周伟华像上了发条一样,又跑了广州南站货运处、天河货运场等几个地方,反复比较价格、时效和服务态度。他发现不同货运站之间确实存在细微差别,有的对包装要求更严格,有的在受理时间上更灵活。他还特意观察了那些看起来像是常发大宗货物的货主,看他们如何办理手续,如何跟工作人员打交道。

  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冷脸和敷衍,但他始终保持着耐心和礼貌。他记下每个有用的信息,包括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哪个窗口的办事员比较好沟通,甚至打听到了货运站里一个小有名气的、能帮忙协调加快手续的“能人”的联系方式。这些都是萧远说的“渠道资源”。

  一天晚上,回到远婷电子行的阁楼,周伟华顾不上吃饭,就着昏黄的灯光,向萧远和马婷婷汇报进展。

  “远哥,婷婷姐,情况基本摸清了。”周伟华摊开记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普通零担货运,到哈尔滨确实要10到15天,运费加上杂费,平均下来,一个立方米的货大概要两百块钱左右。时间有点长,而且不包损,风险不小。”

  萧远认真听着,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时间是个问题,但现阶段,成本可控更重要。保险一定要买,这笔钱不能省。还有其他发现吗?”

  周伟华压低了声音:“有。我私下里跟几个老货代聊了聊,听说……边境那边,有些民间的‘捎带’渠道,速度能快不少,可能七八天就能到,但……不走正规报关,风险更大,而且收费也不透明,得靠熟人引荐。”

  马婷婷闻言,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那种渠道……安全吗?会不会出问题?”

  萧远沉思片刻,对周伟华说:“这个信息很重要,先记下来,保持联系,但暂时不走那条路。我们现在刚起步,求稳是第一位的。正规渠道慢是慢点,但起码安全有保障。等以后量大了,关系更熟了,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备选方案。”

  周伟华点点头:“我明白。那我明天就去把最划算的那条线路定下来,跟那边混个脸熟。另外,关于打包,我看了,咱们自己得弄结实点,买些泡沫塑料或者旧报纸做填充,不然路上颠簸,货容易坏。”

  “嗯,这事你来负责。”萧远对周伟华的细心很满意,“婷婷,你协助伟华,需要买什么材料,从店里支钱。”

  “好的,远哥。”马婷婷应道。

  又过了两天,周伟华已经能和白云货运站那个中年工作人员称兄道弟了,对方甚至答应,如果周伟华他们经常发货,可以帮忙留意着,尽量安排时效相对有保障的车次。这种建立在频繁接触和人情世故上的“软关系”,在90年代初的商业环境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晚上,周伟华拖着疲惫但兴奋的身体回到店里,对萧远说:“远哥,路子基本跑通了!价格、时间、注意事项都清楚了,也跟关键的人搭上了线。只要货备好,随时可以发!”

  萧远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不了几岁,但已经透出干练气息的伙伴,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伟华,干得漂亮!这第一步,你立了大功!等货备齐,押运的第一趟,还得辛苦你跑一趟哈尔滨,亲自跟伊万交接。”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周伟华胸脯拍得砰砰响,眼中充满了对未知旅程的期待和挑战的渴望。

  渠道,这艘贸易巨轮得以航行的水道,在周伟华的努力下,已初步疏浚通畅。下一步,就是等待货物集结,扬帆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