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古籍一案-《新少年包青天》

  开封城在包拯等人的治理下,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百姓们安居乐业。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又一起离奇的案件打破了这份宁静。

  一日清晨,开封城内颇有名望的开封书院山长王儒风神色焦急地来到开封府衙,求见包拯。包拯听闻王山长来访,立刻请他入内。王儒风一见到包拯,便急忙说道:“包大人,大事不妙啊!书院内珍藏的一套古籍善本被盗了,那可是书院的无价之宝,意义非凡啊!”

  包拯微微皱眉,深知古籍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尤其是开封书院这样的文化重地。他说道:“王山长,先莫要着急,且细细说来,这古籍究竟是何时发现被盗的,被盗之前可有什么异常情况?”

  王儒风定了定神,说道:“大人,昨日傍晚书院关门之时,负责看管藏书阁的书童还检查过,那套古籍还在原位,一切正常。今日清晨,我去藏书阁准备查阅资料,却发现那套古籍不见了,藏书阁的门窗完好无损,没有被撬的痕迹。”

  包拯转头看向公孙策,说道:“公孙先生,这门窗完好却被盗,其中必有古怪。我们先去书院藏书阁查看一番,看能否找到蛛丝马迹。”公孙策点头,与展昭一同随包拯前往开封书院。

  到了藏书阁,包拯仔细检查了门窗,确实没有任何被破坏的迹象。公孙策在藏书阁内四处查看,发现书架上有一些杂乱的痕迹,似乎有人曾在书架间匆忙翻找过。他还注意到,地上有一些细小的黑色粉末,不同于普通的灰尘。公孙策蹲下身子,捻起一些粉末,放在鼻尖闻了闻,说道:“大人,这粉末有股淡淡的墨香,应该是与书写相关的东西留下的,可又不像是普通的墨粉。”

  展昭则询问了书院内的一些学生和夫子。一位夫子回忆道:“昨日傍晚,我离开书院时,看到有一个陌生的身影在书院附近徘徊,神色鬼鬼祟祟的,当时我也没太在意,以为是附近的路人。”展昭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包拯,包拯微微点头,说道:“看来这个陌生人很可能与古籍被盗有关。展昭,你去调查一下近期开封城内有没有可疑人员,尤其是与古籍、藏书相关的消息。公孙先生,你研究一下这黑色粉末,看能否查出其来源。”

  展昭领命而去,公孙策则带着黑色粉末回到开封府衙的书房,开始仔细研究。他查阅了各种关于书写材料的资料,询问了城中的一些制墨工匠和书画商人。经过一番努力,公孙策终于有了发现。他对包拯说道:“大人,这种黑色粉末极为特殊,是一种用特殊工艺制作的高级墨粉,一般只有一些富有的文人墨客才会使用,而且在开封城内,只有一家名为‘墨香斋’的店铺售卖这种墨粉。”

  包拯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看来,我们可以从‘墨香斋’入手调查。说不定能找到与盗贼有关的线索。”

  就在这时,展昭匆匆赶回,禀报道:“大人,我在城中打听到,有一个名叫林文的落魄书生,近期在一家客栈里举止怪异。据客栈的伙计说,林文平日里穷困潦倒,可最近却突然出手阔绰,还在与一些人偷偷谈论古籍的事情。而且,有人曾看到他在书院附近出现过。”

  包拯说道:“看来这个林文很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嫌疑人。展昭,你立刻去将林文带来,我和公孙先生去‘墨香斋’调查墨粉的线索。”

  包拯和公孙策来到“墨香斋”,店铺老板见到包拯,恭敬地迎了上来。包拯严肃地问道:“老板,你可曾将一种特殊的高级墨粉卖给过一个叫林文的书生?”

  “墨香斋”老板想了想,说道:“大人,确实有一个叫林文的书生前些日子来我这里买过那种墨粉,说是要抄写一些重要的文稿,还说愿意出高价购买。当时我见他穿着寒酸,还有些怀疑他能否付得起钱,没想到他真的拿出了银子。”

  包拯继续问道:“你可还记得林文当时有没有说过什么特别的话,或者和什么人一起?”

  老板回忆了一下,说道:“他当时是一个人来的,神色有些慌张,还问我这种墨粉会不会留下很明显的痕迹。我告诉他只要使用得当,不会有什么问题。”

  包拯心中有了底,谢过店铺老板后,便和公孙策准备离开。这时,公孙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他对包拯说道:“大人,林文只是一个落魄书生,即便他有机会进入藏书阁,可藏书阁内古籍众多,他如何能准确地找到那套被盗的古籍呢?我猜测,他很可能有同伙,而且这个同伙很可能就在书院内部。”

  包拯闻言,微微点头,说道:“公孙先生所言极是。我们再回书院,重新调查书院内的人员,尤其是那些与林文可能有接触的人。”

  两人再次回到书院,包拯将书院内的夫子、学生和工作人员召集起来,严肃地说道:“书院古籍被盗,你们都有责任。现在,本府给你们一个机会,如实交代,若有隐瞒,严惩不贷!”

  众人面面相觑,一位年轻的夫子陈墨神色明显有些不自然。包拯注意到了他的异样,走到他面前,说道:“陈墨,你如实说来,是否知道些什么?与林文可有什么关系?”

  陈墨在包拯的逼视下,脸色苍白,犹豫了片刻,终于跪下说道:“大人,小的有罪。林文是我的同窗好友,他知道我在书院任教,便找到我,说只要我将那套古籍的位置告诉他,他偷到后会分给我一部分钱财。我一时鬼迷心窍,就答应了他。”

  包拯怒喝道:“你身为书院夫子,却做出这等有辱斯文之事,实在是令人不齿。来人,将陈墨拿下!”

  随后,展昭将林文带到开封府。林文见陈墨已经招认,知道无法抵赖,也只好如实交代了作案经过。原来,林文得知书院内珍藏着一套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便心生贪念。他找到在书院任教的陈墨,两人合谋,陈墨将古籍的位置告知林文,林文则用特殊的墨粉做标记,趁着夜色,从藏书阁的窗户进入(窗户虽高但可借助工具攀爬,且窗户未设特殊防护),偷走了古籍。

  包拯宣判道:“林文、陈墨,你们二人利欲熏心,盗窃书院珍贵古籍,损害文化传承,今将你们打入大牢,等候严惩。王山长,书院此次失窃暴露出管理上的漏洞,望你今后加强对藏书阁的管理,提升防护措施。”

  处理完此案后,包拯看着重新恢复平静的开封书院,对公孙策和展昭说道:“文化古籍乃国之瑰宝,不容有失。此次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后,对于城内的文化场所,我们要加强监管,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夜幕降临,月光洒在开封城的大街小巷。包拯、公孙策和展昭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坚毅而沉稳。他们深知,守护开封城的文化安宁同样任重道远,但他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守,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和百姓的精神富足,继续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