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赝品风波-《新少年包青天》

  开封城在包拯等人的治理下,表面上恢复了往日的祥和,百姓们依旧安居乐业,然而暗流却在不经意间涌动。

  一日晌午,开封城内颇有名气的字画馆“雅墨轩”的老板李富神色慌张地冲进开封府衙,求见包拯。包拯正在处理公文,听闻李老板来访,心中略感诧异,还是立刻请他入内。李富一见到包拯,便扑通一声跪下,哭丧着脸说道:“包大人,您可要为我做主啊!‘雅墨轩’里珍藏的一幅名家真迹被人调包成了赝品,那幅画价值连城,是我字画馆的招牌啊!”

  包拯放下手中的公文,微微皱眉,说道:“李老板,先起来,莫要慌张。且细细说来,这字画究竟是何时发现被调包的,被调包之前可有什么异常情况?”

  李富定了定神,说道:“大人,昨日傍晚打烊之时,我还亲自检查过那幅画,确认它好好地挂在墙上,一切正常。今日上午,有一位贵客前来想要鉴赏那幅画,我便取下来给客人看,谁知这一看,竟然发现是一幅赝品,画框还是原来的画框,但画却被掉了包。字画馆的门窗也都完好无损,没有被撬的痕迹。”

  包拯转头看向公孙策,说道:“公孙先生,这门窗完好却被调包字画,其中定有蹊跷。我们先去‘雅墨轩’查看一番,看能否找到一些线索。”公孙策点头,与展昭一同随包拯前往“雅墨轩”。

  到了“雅墨轩”,包拯仔细检查了门窗和周围的墙壁,确实没有任何被破坏的迹象。公孙策在字画馆内四处查看,发现地上有一些细小的白色绒毛,不像是普通的灰尘。他蹲下身子,捡起一些绒毛,放在手中揉搓了一下,说道:“大人,这些绒毛不像是常见之物,或许与作案之人的衣物或者作案工具有关。”

  展昭则开始询问字画馆内的伙计和昨日来过的客人。一位伙计回忆道:“昨日下午,有一个穿着灰色长袍的男子在字画馆里待了很久,一直在那幅画附近徘徊,还装作不经意地靠近观察。当时我只以为他是个对画感兴趣的客人,就没太在意。”展昭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包拯,包拯微微点头,说道:“看来这个穿灰色长袍的男子很可能与字画被调包有关。展昭,你去调查一下近期开封城内有没有这样的可疑人员,尤其是与字画买卖、造假相关的消息。公孙先生,你研究一下这些白色绒毛,看能否查出其来源。”

  展昭领命而去,公孙策则带着白色绒毛回到开封府衙的书房,开始仔细研究。他查阅了各种关于织物材料的资料,询问了城中的一些裁缝和布料商人。经过一番努力,公孙策终于有了发现。他对包拯说道:“大人,这些白色绒毛来自一种特殊的羊毛织物,这种织物比较昂贵,一般只有富贵人家或者书画装裱匠人会使用。而且在开封城内,只有一家名为‘锦华布庄’的店铺售卖这种织物。”

  包拯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看来,我们可以从‘锦华布庄’入手调查。说不定能找到与调包者有关的线索。”

  就在这时,展昭匆匆赶回,禀报道:“大人,我在城中打听到,有一个名叫张义的书画装裱匠人,近期行为有些怪异。据同行说,张义平日里老实本分,可最近却突然变得出手阔绰,还在与一些人偷偷谈论字画的事情。而且,有人曾看到他穿着灰色长袍在‘雅墨轩’附近出现过。”

  包拯说道:“看来这个张义很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嫌疑人。展昭,你立刻去将张义带来,我和公孙先生去‘锦华布庄’调查白色绒毛的线索。”

  包拯和公孙策来到“锦华布庄”,店铺老板见到包拯,急忙迎了上来。包拯严肃地问道:“老板,你可曾将一种特殊的羊毛织物卖给过一个叫张义的书画装裱匠人?”

  “锦华布庄”老板想了想,说道:“大人,确实有一个叫张义的人前些日子来我这里买过那种织物,说是要用来装裱一幅重要的字画,还说愿意出高价购买。当时我见他是个装裱匠人,也没多想,就卖给他了。”

  包拯继续问道:“你可还记得张义当时有没有说过什么特别的话,或者和什么人一起?”

  老板回忆了一下,说道:“他当时是一个人来的,神色有些紧张,还问我这种织物会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我告诉他只要裁剪得当,不会有什么问题。”

  包拯心中有了底,谢过店铺老板后,便和公孙策准备离开。这时,公孙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他对包拯说道:“大人,张义只是一个书画装裱匠人,他即便有机会进入字画馆,可字画馆内字画众多,他如何能准确地知道要调包的是哪一幅画呢?我猜测,他很可能有同伙,而且这个同伙很可能就在字画馆内部。”

  包拯闻言,微微点头,说道:“公孙先生所言极是。我们再回字画馆,重新调查字画馆内的人员,尤其是那些与张义可能有接触的人。”

  两人再次回到字画馆,包拯将字画馆内的伙计、掌柜和昨日来过的一些熟客召集起来,严肃地说道:“字画馆字画被调包,你们都有责任。现在,本府给你们一个机会,如实交代,若有隐瞒,严惩不贷!”

  众人面面相觑,一位年轻的伙计赵平神色明显有些不自然。包拯注意到了他的异样,走到他面前,说道:“赵平,你如实说来,是否知道些什么?与张义可有什么关系?”

  赵平在包拯的逼视下,脸色煞白,犹豫了片刻,终于跪下说道:“大人,小的有罪。张义是我的远房表哥,他知道我在字画馆当伙计,便找到我,说只要我将那幅名家真迹的位置告诉他,他调包成功后会分给我一部分钱财。我一时鬼迷心窍,就答应了他。”

  包拯怒喝道:“你身为字画馆伙计,却做出这等吃里扒外之事,实在是可恶。来人,将赵平拿下!”

  随后,展昭将张义带到开封府。张义见赵平已经招认,知道无法抵赖,也只好如实交代了作案经过。原来,张义得知“雅墨轩”里珍藏着一幅价值连城的名家真迹,便心生贪念。他找到在字画馆当伙计的赵平,两人合谋,赵平将真迹的位置告知张义,张义用从“锦华布庄”买来的特殊羊毛织物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工具,趁着夜色,从字画馆的窗户进入(窗户虽小但张义身形瘦小可勉强进入,且窗户未设防盗网),调包了字画。

  包拯宣判道:“张义、赵平,你们二人利欲熏心,调包字画馆珍贵真迹,损害文化产业,今将你们打入大牢,等候严惩。李老板,字画馆此次失窃暴露出管理上的疏忽,望你今后加强对字画的保管,安装防护设施。”

  处理完此案后,包拯走在开封城的街道上,看着街边的字画摊和往来的文人墨客,对公孙策和展昭说道:“文化艺术是城市的灵魂,这些珍贵的字画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我们不仅要守护好百姓的安宁,更要守护好这一方文化净土。”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开封城的建筑上,包拯、公孙策和展昭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他们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守护文化的使命依旧艰巨,但他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了开封城的文化繁荣,为了百姓的精神家园。(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