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今非昔比-《港岛:从60年代开始称霸商界》

  张玉阶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林朝羽已今非昔比。

  黑白两道都站在他那边。

  接下来林朝羽会怎么做?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继续扩张医馆,一步步挤压张家的生存空间。

  若在平时,张玉阶还不至于如此焦灼。

  大不了慢慢耗,凭张家的底蕴,总有办法对付他。

  可如今,汇丰银行每月五百万的利息压得他喘不过气。

  换别人还能赖账,但对手是汇丰银行,英国人绝不会袖手旁观。

  玩大了!

  张玉阶悔不当初,不该孤注一掷押上张家大半家产,否则也不至于陷入如此绝境。

  眼下,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张家。

  倘若无法解决林朝羽,张家的颜面何存?

  所幸,张家向来崇尚节俭。

  短时间内,外界尚不清楚张家接下来的动向。

  实际上,张家已无计可施。

  此刻,张家四兄弟再次聚首商议。

  “房地产这块,我们绝不能半途而废。

  ”张玉阶沉声道,“眼下必须调整策略,暂停与林朝羽的争斗,优先确保手头的楼盘顺利完工。”

  “但若林朝羽继续拓展业务,”张玉麟忧心忡忡地开口,“我们的药店生意恐怕会一落千丈。

  如今的营收尚能勉强支付银行利息,可一旦跌破五百万,情况就不妙了。”

  “这段日子,我们必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张玉阶沉吟道,“一方面避免与林朝羽正面交锋,另一方面要多进口他缺乏的药品,比如青霉素和各类消炎药。

  青山医馆没有这些,我们尚有机会。”

  “目前的营收虽有下滑,但整体还能维持在五百万以上。

  ”张玉阶继续道,“我们要做的,就是稳住这个底线。”

  “可进货也需要资金周转。

  ”张玉麒皱眉道。

  “那就再把剩余资产抵押给汇丰银行!”张玉阶咬牙道,“先拿到钱,再从洋人手里压价采购!”

  “大哥!”张玉麒忍不住劝道,“万一亏损,损失可就难以挽回了。”

  “若不放手一搏,之前的投入全都会打水漂!”张玉阶斩钉截铁道,“只要楼盘完工,收回尾款,我们就能解套,汇丰的贷款自然不是问题。”

  张玉麒陷入沉默。

  此前步子迈得太大,如今骑虎难下。

  富贵险中求,一旦成功,张家便能跻身顶级豪门之列,连洋人都得客客气气。

  可若失败,张家必将一蹶不振。

  他们输不起。

  张玉阶沉默片刻,缓缓说道:“眼下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偿还利息。

  房地产项目预计最多一年就能回本,等资金回笼后,再慢慢和林朝羽周旋。

  ”

  如今暂避锋芒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同意大哥的意见。

  ”张玉良点头道,“现在不宜与林朝羽硬碰硬。

  虽然他势头正盛,但我们也有优势,某些西药他还是无法取代。

  ”

  张玉良继续提议:“我在想,是不是可以适当降低药品售价?青山医馆的运作证明香江市民并非不愿就医。

  如果能通过降价促进销量,加快资金周转,薄利多销也未尝不可。

  ”

  张玉阶思索后表示赞同:“可以试试这个策略。

  ”

  “另外还可以在报纸上宣传降价消息。

  ”张玉良补充道。

  张玉阶再次颔首。

  ......

  青山集团办公室

  “降价了?”林朝羽看着报纸,露出玩味的笑容,“张家这次倒是学聪明了。

  ”

  陈琪芸也有些意外:“看来他们确实退让了。

  ”

  “也可能是以退为进。

  ”林朝羽轻笑,“他们现在只是暂时受挫,还没到绝境。

  ”他转向李茂空:“晚上请王经理过来一趟。

  ”

  夜色中,王荣悄悄来到青山集团。

  他将张家的近况详细汇报:“张家现在资金吃紧,不敢与林先生正面交锋。

  他们正全力开发房地产项目,预计需要一年时间周转。

  最近还把剩余资产都抵押给了汇丰银行。

  药品降价就是为了快速回笼资金。

  ”

  “如果批量采购还能更便宜?”林朝羽问道。

  “确实如此。

  ”王荣确认道。

  “那好,”林朝羽目光深邃,“你想想办法,我要以最低价收购张家的药品。

  ”

  王荣愣了一下,随即犹豫地问道:“林先生,这样做岂不是在帮林家回血?”

  “就算我不买,别人也会买的。

  ”林朝羽语气平淡,“西药的渠道掌握在张家手里,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张家总能熬过这一关。

  由我来买,还能压低价格,他们的利润越低,对我们越有利。”

  王荣一时语塞,咬了咬牙道:“可是林先生,如果这一年没能彻底解决张家,他们以后一定会继续对付您。

  我太了解他们了,现在他们奈何不了您,但迟早会卷土重来!”

  自从真正投靠林朝羽后,王荣比谁都希望张家早日垮台。

  他已经上了这条船,根本下不来。

  如果张家安然无恙,日后发现他的背叛,他绝不会有好下场。

  林朝羽微微一笑:“放心,我自有打算。”

  他顿了顿,缓缓道:“四个月前,我就从欧洲订购了一批制药设备,用来自己生产药物。”

  “自己生产药物?”王荣一惊,难以置信道,“这……这不是开玩笑吧?”

  “有什么好开玩笑的?”林朝羽瞥了他一眼,笑道,“欧美人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只要搞清楚成分,备足原料,生产出来并不难。”

  王荣一时无言以对。

  林朝羽淡然道:“这些事交给我处理就好。

  你放心,我不会让张家有翻身的机会。”

  王荣点点头:“林先生,您多保重。”

  ……

  “哥,你真要去欧洲?”王荣走后,林朝武凑了上来。

  林朝羽点头:“必须去。

  这批设备很重要,关系到我们能否自己生产西药。

  等我们掌握了技术,就是给张家致命一击的时候。”

  林朝武问道:“那我跟你一起去?”

  “不用,香江需要有人坐镇。

  ”林朝羽看了他一眼,“最多一两个月,我就回来。”

  他想了想,补充道:“我不在的时候,你只需要稳住局面,不要冲动,无论谁挑衅你都别理会。

  ”

  林朝武应声道:“明白了!”

  “至于丁来旺那些人,你不必过多插手,无论发生什么,都不用担心。

  警察那边的事就找吕乐,黑道的事直接联系刘长福。

  记住,尽量别动手,一切等我回来处理!”林朝羽语气笃定地说道。

  “好!”林朝武再次点头,随后问道:“哥,你打算什么时候动身?”

  “再过几天。

  ”林朝羽略作停顿,接着道:“还有些事情需要安排妥当。”

  ……

  林朝羽要处理的事情确实不少。

  首要任务便是调整《大明报》。

  如今的大明报不再仅连载小说,还增设了社论板块,同时记录香江市民的日常生活,并报道大陆的相关消息。

  在当时,香江媒体极少提及大陆新闻,此前金镛的《明报》因报道大陆消息而销量大增,林朝羽自然迅速紧随其后。

  不过,他计划将内容拆分:《大明小说报》《大明漫画报》《大明新闻报》。

  新闻报会连载最热门的小说;漫画报则计划复刻经典漫画;小说报继续专注小说连载。

  虽然工作量激增,但销量出乎意料地好。

  新闻报和小说报表现优异,而漫画报的销量还需进一步拓展。

  其次是塑胶花的生产,目前已经能够大规模制造,并开始在香江市场推广。

  此外,青山医馆的赤脚医生培训仍在进行。

  林朝羽从王荣那里采购了一批低价西药,分发给各家医馆。

  王荣表示,张家的利润每单不会超过十元,与此前数倍的暴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尽管降价,张家依然笑脸相迎。

  而香江市民对此大感震惊——张家的药价竟会大幅下降?

  《大明新闻报》特意撰文强调,这一变化的功劳应归于青山医馆。

  若非青山医馆的竞争,张家的药价绝无可能下调。

  可想而知,张玉阶读到这篇报道时,差点气得吐血。

  自己好心降价,功劳竟被林朝羽抢走?

  无耻,简直太无耻了!

  但平心而论,事实的确如此——若非林朝羽开设青山医馆,张家又怎会主动降价?

  张家药店的顾客依旧稀少,香江市民更愿意前往青山医馆,那里的价格比张家药店还要略低一些。

  张玉阶并不知晓这一情况,否则恐怕会被气得半死。

  处理完手头事务后,林朝羽便动身前往欧洲。

  他并不奢望一开始就能建立像西方那样的大型制药厂,只要能办起小型作坊,生产西药即可。

  当然,他更希望未来能实现正规化生产。

  虽然困难,但并非不可逾越。

  这段时间,林朝羽强迫自己研读了不少西医书籍。

  他决定先避开难以生产的药物,主攻日常医药产品。

  等到全球医药生产成本下降后,再仿制高端药物。

  印度模式值得借鉴,但关键在于自主研发能力。

  部分设备需自行制造,另一部分则依赖人才。

  此次欧洲之行,林朝羽带着三千多万资金,这是他近期能调动的全部资本。

  他原以为在留学生中能找到医学专业的华人,毕竟总不至于全都在研究哲学这类冷门学科。

  然而,现实令他略感失望——超过九成的留学生主修金融、历史、哲学等科目,理工科人才寥寥无几。

  林朝羽暗自咬牙,决心将来资助一批人到欧美学习理工科。

  他将资金兑换成英镑,在欧洲采购了一批相对落后的生产设备。

  尽管被称为“落后”,但这些机器远比他在香江使用的先进得多,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

  此外,原料采购也需要逐一洽谈。

  在此期间,林朝羽接触了不少留学生。

  他对这个时代的留学生群体颇感失望——多数人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所获文凭水分极大。

  这些人大多来自东南亚的富裕家族,留学只为镀金,方便日后与西方商界往来。

  不过,林朝羽还是发现了少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来自台湾的化学专业学生麦志雄,专攻医药学的苏哲林,以及研究集成电路的几位学子。

  林朝羽最终物色到二十余人,多是怀才不遇之辈。

  这些人虽具备真才实学,却因西方社会的排挤难有施展空间。

  人数确实不多,他们要么出身没落家族,要么是中产家庭倾尽财力送赴欧美求学,结果所学在香江毫无用武之地。

  二十余人虽少,总好过一无所获。

  经过一番恳谈,在林朝羽的承诺下,他们决定随他返回香江——毕竟在欧美实在看不到出路。

  “回香江后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林朝羽暗自盘算。

  眼下情形,他至少需要输送更多人赴欧美学习先进知识,尤其是理工科,必须有人掌握核心技术。

  “得办个英文速成班,不行我就亲自编一部词典!”

  他发了狠心。

  前世家境贫寒,英语起初也差,后来硬是靠死磕词典才逆袭,大学时又苦练口语,甚至交了个外国女友,语言能力才突飞猛进。

  如今他还额外修习法语、德语和日语,以便从欧日网罗人才。

  “林先生,幸会,我是莫妮卡。”

  对面坐着金发碧眼的女子,是为他牵线欧洲公司的掮客。

  这行当需要人脉根基,莫妮卡作为英法混血,在欧陆与英伦皆能游刃有余。

  合作期间她替林朝羽敲定多笔设备采购,赚取丰厚佣金,双方各取所需。

  不过林朝羽对欧美人始终存疑,每台机器都要求现场调试演示,连新招揽的团队也一同验货。

  虽说是淘汰机型,但远超香江现有水平。

  原料采购反倒简单——若昧点良心,他甚至能合法涉足暴利行业。

  目前美国正值嬉皮士风潮盛行,对大麻这类东西自然是来者不拒。

  但林朝羽终究没迈过那道底线,他的良知不允许自己这么做。

  “除了设备,我还需要配套的说明书,最好是英文版。

  ”林朝羽笑着对莫妮卡说,“莫妮卡小姐,我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吧?”

  “林先生,我以上帝的名义保证!”莫妮卡立刻回应,“请千万别质疑我的信誉!”

  “我对莫妮卡小姐当然信得过。

  ”林朝羽耸耸肩,“坦白说,我希望能深化我们的合作。

  如果有空,非常欢迎你来香港走走。”

  “有机会的话,我一定登门拜访!”莫妮卡笑容灿烂。

  结识林朝羽让她赚得盆满钵满,自然想牢牢抓住这条金主大腿——虽说他是华人,可财富从不分肤色。

  交换联系方式后,林朝羽盘点着此行丰硕的采购成果,准备启程返港。

  香港这边,尽管林朝羽近期身在欧洲,但每日越洋电话从未间断。

  张家出人意料地安分了许多,暂时熄了与林朝羽较劲的心思。

  在药品定价上,林家硬是将利润压到每盒十元,逼得张家左支右绌。

  在港岛众富豪眼中,张家已是黔驴技穷。

  这一个月间,青山医馆扩张至五百余家,青山诊所更如雨后春笋般突破八千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