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府的议事厅内,檀香燃得正烈,却压不住满室的肃杀之气。
青砖地缝里,似还浸着早年征战的血痕,梁上悬着的“定鼎江南”匾额,在烛火下泛着沉郁的光,
将两边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
左首是朱元璋的核心班底,徐达甲胄未卸,护心镜上的刀痕还凝着霜气;
汤和按在腰间剑柄上的手,青筋暴起;
马昕将手揣进衣袖,眯着眼睛!
李善长捧着卷宗,指尖却在纸页边缘,掐出了白痕;
刘伯温眯着眼,指间轻捻的竹箸在案上轻点,似在算着什么。
右首的大元使者坐得笔直,却难掩底气虚浮。
巴图身着织金蒙古袍,领口的貂绒沾了些旅途的风尘,脸色是掩不住的灰败
——三日前,王保保率领的数万铁骑,在镇江外,被常遇春的伏兵冲得七零八落,
连丢三座营寨,
此刻他每说一句话,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生怕泄了心底的慌。
身旁的吕昶倒显得镇定,青布袍衫打理得齐整,手里捧着个紫檀木盒,目光在厅内扫过,带着老谋深算的沉静。
“朱王爷,”
巴图先开了口,声音刻意提得老高,却掩不住尾音的发颤,
“镇江一战,不过是我大元一时轻敌,
王保保将军已收拢残部,在常州稳住阵脚。
放眼江南,我大元尚有两淮、浙西数州之地,甲士逾十数万,粮草可支半年,依旧兵强马壮,绝非任人宰割之辈!”
这话一出,汤和当即冷笑一声,手“啪”地拍在案上:“巴图大人好大的口气!
王保保的残部加起来不足两万,连战马都折损了大半,常州城守得跟纸糊似的,
再打三日,我便能率军踏平城门,何谈‘稳住阵脚’?”
“汤将军莫要逞口舌之快!”
巴图猛地抬眼,眼眶泛红,
“我大元铁骑纵横天下百年,岂会因一场小败便一蹶不振?
若真拼个鱼死网破,你们吴王府也未必能讨到好处!”
朱元璋坐在上首,龙椅般的座椅,衬得他身形愈发沉凝。
他手指按在腰间的玉带上,目光掠过巴图紧绷的脸,又落在吕昶纹丝不动的身上,
缓缓开口:“巴图大人,本王向来务实。
王保保兵败是事实,你我都不必绕弯子。
今日请二位来,是谈,不是听你夸海口的。”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巴图喉结滚动了一下,竟一时语塞。
厅内静了片刻,吕昶终于放下手中的木盒,缓缓起身,对着朱元璋拱手行礼:“王爷明鉴。
巴图大人所言,并非虚言——我大元虽遭小挫,却仍有自保之力,真要僵持下去,只会让百姓流离失所,于双方都无益处。”
他话锋一转,语气缓和了几分:“今日前来,除了商议战事进退,我等还有一事相商——互换俘虏。
自亳州之战以来,你我双方互有俘获,我大元营中,有你吴王府的校尉、士兵共计三百余人;
想来王爷麾下,也羁押着我大元不少将官兵士。不如就此互通有无,各归其主,也算留几分余地。”
这话一出,厅内众人都愣了愣。
徐达眉头微皱,转头看向朱元璋——他们,本以为元使会为镇江兵败讨价还价,或是乞求休战,
却没想到竟先提了互换俘虏。
李善长也放下卷宗,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若有所思地捋了捋胡须。
朱元璋指尖一顿,眸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自然清楚,自己手里确实押着不少元军俘虏,其中不乏几个千户、百户级别的将官,这些人对元军而言是战力,
对他而言,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累赘!
养着要耗粮草,杀了又落人口实。
而元营中的吴王府士兵,多是早年征战时被俘的老兵,其中还有几个是徐达、汤和的旧部,将士们早有赎回之心。
“互换俘虏,倒不是不能谈。”
朱元璋沉吟片刻,缓缓说道,
“多年交手,本王麾下虽胜多败少,却也知晓战事凶险,将士被俘亦是常情。
各归其主,于军心士气,确有裨益。”
徐达闻言,微微点头!
他麾下有个跟随多年的亲兵队长,在去年的滁州之战中被俘,此刻听闻能换回,心中不免一动。
汤和也松了松握着剑柄的手,脸上的怒色淡了几分。
可就在这时,吕昶又补了一句,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喙的意味:“若要互换俘虏,还请王爷应允一事!
我大元愿以双倍俘虏相换,但吴王府需即刻退出镇江府,将城池交还我大元管辖。”
“放肆!”
“痴心妄想!”
两声怒喝同时响起。
徐达猛地站起身,甲胄碰撞发出铿锵之声:“镇江府是我等浴血奋战才拿下的屏障,城防已固,粮草充足,岂能说退就退?
吕昶,你这是趁火打劫!”
常遇春突袭伤亡可不小啊!
如今镇江府,在他掌控下!
汤和更是双目圆睁,指着元使的鼻子骂道:“你们打了败仗,反倒想抢回城池?
天下哪有这般道理!要么互换俘虏,要么接着打,想拿俘虏要挟我等,门都没有!”
吕昶却面不改色,缓缓道:“徐将军息怒。
镇江府乃京杭大运河要冲,对我大元而言,是维系两淮与浙西联系的关键。
王爷若肯归还镇江,我大元不仅愿双倍交还俘虏,还可承诺半年内不犯吴王府边境,让双方都能休养生息。
反之,若王爷执意不肯,那这俘虏,怕是也换不成了——我大元将士纵然被俘,也宁死不降,大不了……鱼死网破。”
“你敢威胁王爷?”
李善长将卷宗重重一摔,沉声道,“镇江府如今已在我吴王府掌控之下,
城中百姓皆已归心,你们想凭一句话就要回去?简直是白日做梦!
莫说半年不犯边境,便是十年,也换不走我等用将士鲜血换来的城池!”
刘伯温终于开口,声音清冽如冰:“吕大人这话,说得未免太满。
镇江府若真那么重要,王保保为何不在兵败前派兵驻守?
如今战败了,倒想起它的用处了?
再说,你大元的‘半年不犯’,可信度几何?
当年在濠州,你们也曾立过盟约,转头便撕毁协议,率军来攻,莫非忘了?”
这话戳中了元军的痛处,巴图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忍不住反驳:“此一时彼一时!
当年是小人作祟,如今有我与吕大人在此立誓,岂能等同?”
“立誓?”
汤和嗤笑,“你们的誓言,比纸还薄!若真有诚意,便先把俘虏送回来,再谈其他。想拿俘虏当筹码换城池,休想!”
厅内瞬间吵作一团。
徐达据理力争,细数拿下镇江府的艰辛,言明城池对江南防线的重要性;
李善长则引经据典,驳斥元使的无理要求,句句都戳在要害上;
汤和性子火爆,时不时插几句怒喝,把元军兵败的窘态,骂得淋漓尽致。
巴图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反复强调“镇江府对大元至关重要”
“不还城便不换俘虏”;
吕昶则试图打感情牌,说什么“百姓苦战事久矣”,又暗暗示威“若谈崩了,被俘将士恐性命难保”,试图逼朱元璋让步。
朱元璋坐在上首,始终没说话,只是冷眼看着双方唇枪舌剑。
他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心中自有盘算:互换俘虏是必须的,一来能赎回己方将士,稳定军心;
二来也能向外界彰显自己的容人之量。
可镇江府绝不能让——那是扼守大运河的咽喉,丢了镇江,就等于给元军留了个随时能南下的口子,之前的苦战便白费了。
“都静一静。”
终于,朱元璋开口,声音不大,却瞬间压下了厅内的喧闹。
所有人都转头看向他,目光中带着期待或紧张。
朱元璋看向吕昶,眼神锐利如刀:“互换俘虏,本王允了。
但镇江府,绝无可能交还。吕大人,你大元若有诚意,便按对等人数交换;
若执意要以城池相逼,那这谈,便不必再谈了。”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沉冷:“本王手里的底牌,还没亮完。
王保保兵败,两淮震动,我若再派一军北上,直指徐州,你大元怕是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今日与你等谈判,是念及天下苍生,并非怕了你们。”
这话掷地有声,巴图脸色彻底垮了下来,吕昶眼中也闪过一丝慌乱!
他没想到朱元璋态度如此坚决,更没想到对方竟还藏着北上的后手。
厅内的气氛再次降到冰点,
檀香的烟气在空气中凝滞,
双方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满是火药味,仿佛下一刻,便要从舌战升级为刀兵相向。
青砖地缝里,似还浸着早年征战的血痕,梁上悬着的“定鼎江南”匾额,在烛火下泛着沉郁的光,
将两边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
左首是朱元璋的核心班底,徐达甲胄未卸,护心镜上的刀痕还凝着霜气;
汤和按在腰间剑柄上的手,青筋暴起;
马昕将手揣进衣袖,眯着眼睛!
李善长捧着卷宗,指尖却在纸页边缘,掐出了白痕;
刘伯温眯着眼,指间轻捻的竹箸在案上轻点,似在算着什么。
右首的大元使者坐得笔直,却难掩底气虚浮。
巴图身着织金蒙古袍,领口的貂绒沾了些旅途的风尘,脸色是掩不住的灰败
——三日前,王保保率领的数万铁骑,在镇江外,被常遇春的伏兵冲得七零八落,
连丢三座营寨,
此刻他每说一句话,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生怕泄了心底的慌。
身旁的吕昶倒显得镇定,青布袍衫打理得齐整,手里捧着个紫檀木盒,目光在厅内扫过,带着老谋深算的沉静。
“朱王爷,”
巴图先开了口,声音刻意提得老高,却掩不住尾音的发颤,
“镇江一战,不过是我大元一时轻敌,
王保保将军已收拢残部,在常州稳住阵脚。
放眼江南,我大元尚有两淮、浙西数州之地,甲士逾十数万,粮草可支半年,依旧兵强马壮,绝非任人宰割之辈!”
这话一出,汤和当即冷笑一声,手“啪”地拍在案上:“巴图大人好大的口气!
王保保的残部加起来不足两万,连战马都折损了大半,常州城守得跟纸糊似的,
再打三日,我便能率军踏平城门,何谈‘稳住阵脚’?”
“汤将军莫要逞口舌之快!”
巴图猛地抬眼,眼眶泛红,
“我大元铁骑纵横天下百年,岂会因一场小败便一蹶不振?
若真拼个鱼死网破,你们吴王府也未必能讨到好处!”
朱元璋坐在上首,龙椅般的座椅,衬得他身形愈发沉凝。
他手指按在腰间的玉带上,目光掠过巴图紧绷的脸,又落在吕昶纹丝不动的身上,
缓缓开口:“巴图大人,本王向来务实。
王保保兵败是事实,你我都不必绕弯子。
今日请二位来,是谈,不是听你夸海口的。”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巴图喉结滚动了一下,竟一时语塞。
厅内静了片刻,吕昶终于放下手中的木盒,缓缓起身,对着朱元璋拱手行礼:“王爷明鉴。
巴图大人所言,并非虚言——我大元虽遭小挫,却仍有自保之力,真要僵持下去,只会让百姓流离失所,于双方都无益处。”
他话锋一转,语气缓和了几分:“今日前来,除了商议战事进退,我等还有一事相商——互换俘虏。
自亳州之战以来,你我双方互有俘获,我大元营中,有你吴王府的校尉、士兵共计三百余人;
想来王爷麾下,也羁押着我大元不少将官兵士。不如就此互通有无,各归其主,也算留几分余地。”
这话一出,厅内众人都愣了愣。
徐达眉头微皱,转头看向朱元璋——他们,本以为元使会为镇江兵败讨价还价,或是乞求休战,
却没想到竟先提了互换俘虏。
李善长也放下卷宗,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若有所思地捋了捋胡须。
朱元璋指尖一顿,眸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自然清楚,自己手里确实押着不少元军俘虏,其中不乏几个千户、百户级别的将官,这些人对元军而言是战力,
对他而言,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累赘!
养着要耗粮草,杀了又落人口实。
而元营中的吴王府士兵,多是早年征战时被俘的老兵,其中还有几个是徐达、汤和的旧部,将士们早有赎回之心。
“互换俘虏,倒不是不能谈。”
朱元璋沉吟片刻,缓缓说道,
“多年交手,本王麾下虽胜多败少,却也知晓战事凶险,将士被俘亦是常情。
各归其主,于军心士气,确有裨益。”
徐达闻言,微微点头!
他麾下有个跟随多年的亲兵队长,在去年的滁州之战中被俘,此刻听闻能换回,心中不免一动。
汤和也松了松握着剑柄的手,脸上的怒色淡了几分。
可就在这时,吕昶又补了一句,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喙的意味:“若要互换俘虏,还请王爷应允一事!
我大元愿以双倍俘虏相换,但吴王府需即刻退出镇江府,将城池交还我大元管辖。”
“放肆!”
“痴心妄想!”
两声怒喝同时响起。
徐达猛地站起身,甲胄碰撞发出铿锵之声:“镇江府是我等浴血奋战才拿下的屏障,城防已固,粮草充足,岂能说退就退?
吕昶,你这是趁火打劫!”
常遇春突袭伤亡可不小啊!
如今镇江府,在他掌控下!
汤和更是双目圆睁,指着元使的鼻子骂道:“你们打了败仗,反倒想抢回城池?
天下哪有这般道理!要么互换俘虏,要么接着打,想拿俘虏要挟我等,门都没有!”
吕昶却面不改色,缓缓道:“徐将军息怒。
镇江府乃京杭大运河要冲,对我大元而言,是维系两淮与浙西联系的关键。
王爷若肯归还镇江,我大元不仅愿双倍交还俘虏,还可承诺半年内不犯吴王府边境,让双方都能休养生息。
反之,若王爷执意不肯,那这俘虏,怕是也换不成了——我大元将士纵然被俘,也宁死不降,大不了……鱼死网破。”
“你敢威胁王爷?”
李善长将卷宗重重一摔,沉声道,“镇江府如今已在我吴王府掌控之下,
城中百姓皆已归心,你们想凭一句话就要回去?简直是白日做梦!
莫说半年不犯边境,便是十年,也换不走我等用将士鲜血换来的城池!”
刘伯温终于开口,声音清冽如冰:“吕大人这话,说得未免太满。
镇江府若真那么重要,王保保为何不在兵败前派兵驻守?
如今战败了,倒想起它的用处了?
再说,你大元的‘半年不犯’,可信度几何?
当年在濠州,你们也曾立过盟约,转头便撕毁协议,率军来攻,莫非忘了?”
这话戳中了元军的痛处,巴图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忍不住反驳:“此一时彼一时!
当年是小人作祟,如今有我与吕大人在此立誓,岂能等同?”
“立誓?”
汤和嗤笑,“你们的誓言,比纸还薄!若真有诚意,便先把俘虏送回来,再谈其他。想拿俘虏当筹码换城池,休想!”
厅内瞬间吵作一团。
徐达据理力争,细数拿下镇江府的艰辛,言明城池对江南防线的重要性;
李善长则引经据典,驳斥元使的无理要求,句句都戳在要害上;
汤和性子火爆,时不时插几句怒喝,把元军兵败的窘态,骂得淋漓尽致。
巴图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反复强调“镇江府对大元至关重要”
“不还城便不换俘虏”;
吕昶则试图打感情牌,说什么“百姓苦战事久矣”,又暗暗示威“若谈崩了,被俘将士恐性命难保”,试图逼朱元璋让步。
朱元璋坐在上首,始终没说话,只是冷眼看着双方唇枪舌剑。
他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心中自有盘算:互换俘虏是必须的,一来能赎回己方将士,稳定军心;
二来也能向外界彰显自己的容人之量。
可镇江府绝不能让——那是扼守大运河的咽喉,丢了镇江,就等于给元军留了个随时能南下的口子,之前的苦战便白费了。
“都静一静。”
终于,朱元璋开口,声音不大,却瞬间压下了厅内的喧闹。
所有人都转头看向他,目光中带着期待或紧张。
朱元璋看向吕昶,眼神锐利如刀:“互换俘虏,本王允了。
但镇江府,绝无可能交还。吕大人,你大元若有诚意,便按对等人数交换;
若执意要以城池相逼,那这谈,便不必再谈了。”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沉冷:“本王手里的底牌,还没亮完。
王保保兵败,两淮震动,我若再派一军北上,直指徐州,你大元怕是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今日与你等谈判,是念及天下苍生,并非怕了你们。”
这话掷地有声,巴图脸色彻底垮了下来,吕昶眼中也闪过一丝慌乱!
他没想到朱元璋态度如此坚决,更没想到对方竟还藏着北上的后手。
厅内的气氛再次降到冰点,
檀香的烟气在空气中凝滞,
双方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满是火药味,仿佛下一刻,便要从舌战升级为刀兵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