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刘承宗破金军于此-《顽贼》

  夜幕低垂。

  第一旅正奇游三营的追击不像追击,而像是在围猎作战。

  歹青军退的很有章法,泾渭分明地能看出来,谁是八旗,谁是汉军蒙古。

  因为汉军蒙古没人管,就是崩溃之下在战场上乱跑,有的小队被冲翻了,甚至会头脑不清楚地往西北方向跑。

  像这种人,傻乎乎的,高应登都不追,射死他纯浪费箭杆子。

  不过跟在正兵营后边的李鸿嗣不一样,逮谁砍谁,见谁杀谁。

  甚至还专门备了下马骑兵一支,在后面割脑袋、搜刮战利品。

  整个人突出一个建功心切。

  像这种仗,交战时哪一阵被击退,哪一阵被突破,倒还能看得清楚。

  但是远离本阵的追击溃军,要么别追,追上了砍死了,就必须以首级、甲胄来记功。

  没有其他办法证明功绩。

  而李鸿嗣太需要证明功绩了。

  他在延绥镇当入卫游击时,赶上宁远之战,回去升任宁塞参将,第一旅旅帅高应登,当时就是他宁塞营的兵。

  来自长官的每一道命令,都是催促他建功立业的现成鸡血。

  这实际上也是无奈之选,高应登也要立大功,领精兵强将只盯着崇德皇帝的本阵追击,李鸿嗣只能在后面捡点边角料。

  八旗逃跑的队形太显眼。

  他们虽然是溃逃,但在逃命中依然能保持基本的队形。

  这倒不是他们真精锐到这程度,被打崩了战意全无还能维持队形,而是黄台吉手上的两黄旗只折了一点镶黄马队,护军、前锋二营也未受太大损失,能交替着以马队迭阵殿后。

  有这样的保护,换汉军、蒙古军过来也照样能在溃逃中整队。

  只是汉军、蒙古军的溃兵,本来就是在歹青的地位就是垫刀的,攻坚他们先上,挨刀他们先来,哪有八旗给他们殿后的道理。

  哪知道高应登这狠人,对那些扔在后边的部队看都不看,只管追逐两黄旗。

  最先被抛下的,是崇德皇帝的九牛御帐,那玩意在开战时狂飙卡掉了轮子,重新装上也不敢跑快,在逃亡中根本用不上。

  之所以要带着跑,是给黄台吉的近侍从车上取东西弄到马车上的时间。

  重要的文书、装饰、必备行李拿下来,就丢在路上了。

  结果高应登的追击军阵里就加入了九牛御帐。

  实际上就算有殿后部队,八旗军也不敢反打。

  高应登知道自己就不到一万人,后续部队因为元帅军的复杂成分,互相牵制。

  但黄台吉不知道啊,看高应登这穷追不舍的架势,还以为刘承宗全军追击了呢。

  稍有迟疑,叫人家全军扑上来,歹青那不灭国了吗?

  何况即使有殿军,也殿不过来。

  结果就只能在追击中丢盔弃甲,后来干脆各旗分路而逃,一路给高应登爆装备。

  高应登的兵捡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往御帐车上丢。

  随后旌旗曳地,大纛摧折,一会象征镶红旗的白边红旗被捡起来插在御帐外,一会正红旗的旗子也插上了。

  到后来,甚至连两黄旗的旗帜也在追击中被丢下,八旗军甚至给高应登爆出了崇德皇帝的全套卤薄仪仗。

  没了仪仗旗帜溃军就跑乱了,各旗都有军兵掉队,跪地讨饶。

  高应登在狂笑。

  咱大元帅府不就缺这个吗!

  那贺虎臣、杨麒那几个三边五镇大帅的总兵仪仗换着用,早用腻了。

  眼见天黑,高应登盘算着自己撵了快四十里,马力已疲,高度兴奋的军兵也都有些累了,这才放慢速度缓缓收兵,带俘虏和大量牛车马车,收拾载甲械回返。

  等到跟李鸿嗣汇合,他们这支军队就变得非常恐怖,不光满载了弓刀甲械、粮草肉食之类的战利,不少人还拴着俘虏,在马前或腰间悬着滴血头颅。

  甚至连栓俘虏的绳子,都是八旗给爆的。

  第一旅像发装备一样,旅帅五个、副将四个、参游三个、千把总两个、百总管队一个,军兵三个人一颗首级两个俘虏,把斩获首级发放全军当装饰。

  等他们走到半路,就遇见了马祥的塘骑。

  随着战事取胜,刘承宗并没有立刻离开战场的打算,便将塘骑放出警戒,以防敌军再度回返。

  不过说实话,在此役之前,刘承宗肯定不愿意跟黄台吉正面对决。

  但经过这场战役削弱,八旗损兵折将,而元帅军不被打伤,就算崇德皇帝吃了熊心豹子胆,再整军回来,正面打一场,也还是输!

  六万打三万都输了,三万打三万怎么赢啊?

  刘承宗的总兵力是三万九千六百多,但虎贲羽林二营都没动,为成功转移,贺虎臣和马祥在西边布为疑兵。

  真正接战的兵力不到三万,要等战役后期贺虎臣朔方营、马祥塘骑营席卷侧翼,参战兵力才超过三万。

  因此刘承宗只是很从容地带兵换了个适合扎营的地方,一边立出伤兵营、俘虏营,分出轻重缓急,能就地治疗的就地治,不合适的就上马车往松漠府送。

  同时命令在松漠府接应的王承恩赶紧从上都城调医师药物及医用物资。

  随后,也没那个精力打扫战场了,由虎贲羽林二营负责警戒,参战各营挖沟设营,防备敌军夜袭。

  这是个多余的战术动作,黄台吉剩下那些残兵败将根本没有夜袭的能力。

  但很多时候这种事,都是做了防备,就是万一;不做防备,则是一万。

  事实上在这个夜晚,多尔衮还真派了前锋营的武拜率兵侦查刘承宗的动向。

  不过这倒不是多尔衮有袭营野战的心气儿,此时八旗的残兵败将如同惊弓之鸟,所有人都想着赶紧逃回盛京,根本没有任何战意。

  实在是崇德皇帝在逃跑路上头疼难耐,等到天色一暗,追兵撤去,当场就在马车上睡过去了。

  到底是过于疲惫睡过去,还是气急攻心昏过去,多尔衮也不知道。

  反正他试了试,没叫醒。

  两匹御马也没了,大白在追击路上被黄台吉压垮,人都活不成也没人顾得上马的死活;小白早前在火箭弹轰炸的时候就受了惊吓,等到大军溃逃,丢弃仪仗时的纷乱致其再度应激,跑得不知所踪。

  寻常战马也很难驮着黄台吉的大体重逃窜,因此只能找拉辎重的双马车拉他。

  多尔衮派遣武拜领前锋侦查,是怕刘承宗夜里再踹营。

  结果武拜回去说刘承宗没走,塘骑散开了突不进去,多尔衮跟岳讬贵族当即决定,还是别冒险睡觉了。

  连夜撤军,先走出库伦草原,找到安稳地方再说休息的事。

  直至次日。

  得到良好的元帅军这才看着战场发愁。

  一夜风沙,战场尸首还没来得及打扫就被黄沙掩埋大半,八旗军携带的干粮、甲片弓刀都是好东西,现在找都不好找。

  就这时候,秃鹫回来了。

  比飞走的时候还多,看上去回来的不光青海鹫,还拐带了不少长白山的座山雕,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空盘旋。

  可把刘承宗的人高兴坏了。

  秃鹫会刨,它们能找着尸首在哪儿。

  军兵看秃鹫往哪降落,马队就到哪驱赶,一找一个准儿!

  而在第一旅中军,高应登、李鸿嗣、贺虎臣、左光先等人已经献完了宝。

  卤薄印玺、八旗纛杖、鼓笛螺号堆得琳琅满目,不远处是三座小山般的颅堆和的一眼望不到边的俘虏营。

  刘承宗拾了个首级,拿在手上端详片刻,转头对张献忠道:“让各旅帅、参将把阵亡军士重新再报一遍,写明每人出身、来路、官职、功绩,此战值得立碑做传。”

  说罢,刘承宗随手将掌中首级递向身后,本是想交给护兵放好,却没料到身后站的是钱士升。

  这从没上过阵的老爷子倒一点不怯场,顺手就接过来了。

  当然也可能是根本没反应过来。

  钱士升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浑浊老眼满是血丝,眼袋都要耷拉到颧骨上了,但看上去却格外精神。

  这会接过头颅,咬牙切齿盯着,看那架势光想咬一口上去。

  刘承宗赶紧把脑袋拿回来,给护兵张勇递了个颜色,让他拿走放回山上。

  其实说实话,不是专业人才,根本分不清这些首级里哪个是汉儿、哪个是蒙古、哪个是女直。

  这也是刘狮子一直以来拒绝以首级记功的原因,毕竟他认识曹耀身边那个杜五,知道首级功会让士兵掌握一门古怪手艺。

  就贺虎臣和李鸿嗣割的脑袋,堆了三座山,都是靠长相分辨,像汉人的放一堆、像蒙古的放一堆、像女直的放一堆,结果三座山的规模差不多。

  脑袋砍了八千多个,就被刘承宗叫停了。

  还有很多没砍的,这场战役被他们直接砍死的已经过万,受了重伤在战场上被补刀的也得大几千,再算上快八千俘虏以及战场受创逃走,接下来死掉的。

  刘承宗估计,昨天一下午,他们至少报销了歹青三万军队。

  而元帅军的伤亡也超过一万,单是当阵不治报上来就三千八百八十人。

  右翼漠北军的伤亡高居榜首,衮布和巴布都没啥反应,那个额尔德尼更是兴奋得跟啥似的,就想让刘承宗给他封个武官儿当,将军校尉那种。

  让刘狮子纳闷极了,专门看了看他的钵胄,也没看见马蹄踹的痕迹,寻思这人怎么打完仗像脑袋被踢了一样呢?

  他在准噶尔巴图尔珲台吉那听过额尔德尼的名字,属于是宿敌,俄国人管他叫黄金汗。

  素巴第就不一样了,报告伤亡的时候眼圈通红,明显哭过,十分隐忍。

  实际上昨天夜里,漠北军的驻地哭声就没停过。

  因为参与此战的漠北军,衮布汗和俩台吉,拢共就出兵一千多,剩下都是素巴第的人。

  他们吃了缺少铁甲的亏,尽管战场一直躲着避着,还是承受了巨大伤亡,并且伤的少、死的多。

  单是劳萨那帮前锋骑兵的铍子箭,射他们就是一箭一个。

  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没有让第一旅随军医师出手抢救的机会,就当阵撒手。

  单是漠北七千军队就阵亡了两千出头,在总阵亡数目中占了快一半。

  而刘承宗余下参战九营,各有阵亡,不过大部分人有良好的铁甲保护,没铁甲的也有战车,因此伤的多、死的少。

  钱士升两天不睡觉,反应变慢了,直到脑袋被拿走,才回过神来,边开口,边伸手在面前比划,那手哆哆嗦嗦的:“大帅,此战值得立碑,能否让老夫来写……”

  说着,又不自信地摇头道:“算了,这碑文理应由大帅来写。”

  面上,却带着难以言喻的怅然。

  这两天,对钱士升来说比两年都长。

  先是担忧要开战,跟着军队行军,担心的睡不着觉。

  然后真开战了,眼睁睁看着歹青六万之巨的大军,气势汹汹地追逐,却在短短一个下午,被刘承宗摧枯拉朽地打崩踩烂,横扫一空。

  昨夜,那些对生死见惯的厮杀汉睡得香极了,而钱士升在军帐中翻来覆去睡不着,整个人像傻了一样。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亲身经历的这场战役,对天下局势能有多大的影响。

  更不知道,此战对他身处的大明,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

  “既然钱阁老想写,那晚辈求之不得。”

  刘承宗笑着说了一句,随后正色道:“阁老来写也更合适,我们要立许多块石碑,碑文要记载许多阵亡士兵的生平,他们有边军卫军民军,有汉儿达兵西番,有平民生员宗室……呵!”

  他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除了他没人知道,此战对天下的真正影响。

  或者说,对刘承宗自己的意义。

  更没人知晓,自此战得胜,刘承宗平静面容下内心的躁动。

  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很多年,建立一支军队,而现在,他用这支由天下人组成的军队,在这个战场,扭转了天下人的命运!

  折断,歹青固伦的国运。

  “至于此战,阁老只需写一句即可。”

  刘承宗神色郑重,微微扬头。

  “崇祯丙子,刘承宗破金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