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手艺的传承-《三秒种大田》

  腊月的暖阳透过窗棂,洒在春花家的灶台上,刚蒸好的玉米粑裹在玉米叶里,堆得像座小小的金山。春花正忙着把粑装进竹篮,准备给镇里的超市送过去,院门口忽然传来熟悉的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是奶奶来了。

  “奶奶!您怎么来了?这么冷的天,您不在老屋待着,跑出来干啥?”春花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跑过去扶住奶奶,顺手接过她手里的布包。

  奶奶裹着厚厚的棉袄,头发上沾了点霜花,却笑得眼睛眯成了缝:“我听村里的人说,你做的玉米粑出了名,连超市都要进货,我来看看我的乖孙女,顺便给你带点好东西。”她说着,打开布包,里面是个小小的陶碗,碗里装着一团发黄的面团,外面裹着纱布。

  “奶奶,这是啥呀?”春花好奇地问。

  “这是老面引子,我年轻时做粑用的。”奶奶摸着陶碗,眼里满是回忆,“你之前用的发酵法子虽然快,可蒸出来的粑放凉了就容易硬。用老面发的粑不一样,更软和,放两天都不硬,还带着股老面的香味,比你现在用的法子好吃多了。”

  春花心里一动,她之前确实听顾客说过,玉米粑放凉了有点硬,没想到奶奶还有这么好的法子。“奶奶,您快教教我!我早就想改进发酵的法子了,就是不知道咋弄。”

  “别急,咱现在就做。”奶奶拉着春花走到灶台边,“做老面发酵,得先把老面引子化开。你烧点温水,不能太烫,不然会把老面里的菌种烫死,也不能太凉,不然发不起来。”

  春花赶紧烧了壶温水,晾到不烫手,倒进陶碗里,和老面引子一起搅拌均匀。奶奶站在旁边,手把手地教她:“你看,要把老面引子搅成糊状,一点疙瘩都不能有,这样才能均匀地融进玉米浆里。”

  等老面引子化开,春花按照之前的比例,把玉米浆和小米面混合好,然后把老面糊倒进去,顺时针搅拌。奶奶在一旁叮嘱:“搅拌的时候要顺着一个方向,这样能让面团更有筋道,蒸出来的粑更紧实,不容易散。”

  春花一边听着奶奶的话,一边用力搅拌,胳膊很快就酸了,可看着浆体慢慢变得均匀、有光泽,心里满是干劲。搅拌好后,奶奶让她把浆体装进陶盆里,用纱布盖好,放在灶台上保温:“老面发酵比你之前用的法子慢,得等三个小时才能发好,你别急,好东西都得等。”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奶奶没闲着,拉着春花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给她讲自己年轻时做粑的故事:“我嫁给你爷爷那年,家里穷,过年才能做次玉米粑。那时候没有石磨,都是用手把玉米搓成粒,再用擀面杖擀成粉,做一次粑得忙一整天。你爷爷总说,我做的粑是全村最好吃的,每次都能吃好几个。”

  春花靠在奶奶身边,听着奶奶的故事,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小时候,每次过年,奶奶都会做玉米粑,她总是守在灶台边,等第一笼粑蒸好,抢着吃最上面的那个,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多年后,自己也开始做玉米粑,还能得到奶奶的指点。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春花揭开纱布,一股浓郁的甜香混合着老面的香味扑面而来,陶盆里的浆体已经发得满满一盆,表面起了密密麻麻的小气泡,用勺子舀起来,能拉出长长的丝。“奶奶,发好了!您快看看!”

  奶奶走过去,闻了闻,笑着说:“好!发得正好!这样蒸出来的粑,肯定软和!”

  春花赶紧把浆体倒进铺了玉米叶的蒸笼里,奶奶在一旁帮着整理玉米叶,祖孙俩围着灶台忙活,蒸汽慢慢升腾,模糊了奶奶的老花镜,也模糊了春花的眼睛。奶奶用袖口擦了擦眼镜,笑着说:“你这孩子,跟你妈年轻时一样,做活认真,就是容易急。做粑跟做人一样,得慢慢来,不能急,急了就做不好了。”

  春花点点头,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奶奶教她的不只是老面发酵的法子,更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不管做什么,都要用心、耐心,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没一会儿,玉米粑蒸好了。揭开蒸笼盖,热气裹着香味扑面而来,这次的玉米粑比之前的更白、更软,表面泛着油亮的光,用筷子轻轻一碰,就能感觉到它的弹性。春花先夹了一个给奶奶:“奶奶,您尝尝,是不是您当年做的味道?”

  奶奶咬了一口,慢慢嚼着,眼睛里渐渐泛起了泪光:“是这个味道!是这个味道!跟我年轻时做的一模一样,软和,还带着老面的香味,好吃,好吃!”

  春花也尝了一个,老面发酵的玉米粑果然不一样,入口更软和,甜香里带着淡淡的老面香味,咽下去后,嘴里还留着余味,放凉了之后也依旧软和,一点都不硬。“太好吃了!奶奶,您这老手艺真是太厉害了!”

  当天下午,春花把用老面发酵的玉米粑送到超市,张老板尝了之后,连连称赞:“春花,你这玉米粑怎么比之前更好吃了?更软和了,还多了股特别的香味!”

  春花笑着说:“这是我奶奶教我的老面发酵法子,是老手艺了。以后我就用这个法子做粑,保证品质更好!”

  张老板高兴地说:“好!太好了!你这老手艺做出来的粑,肯定能卖得更好!我明天就多订十斤,让更多人尝尝这老味道!”

  看着张老板满意的样子,春花心里满是欢喜。她知道,奶奶的老手艺不仅传承了下来,还能被更多人认可和喜欢。而她也暗暗下定决心,要把这老手艺好好传承下去,不仅要做好玉米粑,还要把奶奶教她的道理记在心里,用心做人,用心做事,让望海坡的味道,带着老手艺的温度,传到更远的地方。

  晚上,春花陪着奶奶在老屋住下。奶奶坐在灯下,给春花缝补衣服,春花坐在旁边,给奶奶剥橘子。灯光下,祖孙俩的影子映在墙上,温馨而宁静。春花知道,这就是她最珍贵的时光,也是她坚持做玉米粑的动力——不仅为了赚钱,更是为了传承这份老手艺,传承这份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