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赶集日,年味还没散,镇街上满是拎着年货的人。春花的玉米粑摊子前依旧排着长队,刚蒸好的粑裹在玉米叶里,老面的醇香混着松木香,引得路过的人频频回头。三秒扛着一筐新收的玉米路过,看见春花正忙着给顾客递粑,额头上渗着汗,旁边的水桶已经见了底,不少顾客买了粑后,都在念叨“要是有口水喝就好了”。
三秒放下玉米筐,走到春花身边,指了指院子里晾着的玉米须:“春花,你看那些玉米须,扔了怪可惜的。我听老人说,玉米须煮水喝能去火气,你每天煮一大壶,摆在摊前免费给顾客续水,既解了顾客的渴,又能拉近距离,多好。”
春花擦了擦汗,顺着三秒指的方向看去——院子里的竹筛上,晒着满满一筛玉米须,浅棕色的须子透着干燥的质感,是之前做玉米粑时剥下来的,一直没找到用处,正打算扔掉。“玉米须煮水?能好喝吗?会不会有怪味?”
“你试试就知道了,没怪味,还带着点清甜味。”三秒笑着说,“之前我奶奶夏天总煮玉米须水喝,说能解暑。现在天还冷,喝杯热乎的玉米须水,既能暖身子,又能去火气,顾客肯定喜欢。”
当天收摊后,春花就把晾好的玉米须收起来,挑出里面的杂质,洗干净后放进锅里,加了些清水,还放了几颗冰糖,小火慢慢煮。没一会儿,锅里就飘出了淡淡的清香,煮好的玉米须水呈浅黄色,倒在碗里,喝一口,带着淡淡的甜,一点都不难喝,还有股自然的清香味。
“真不错!”春花高兴地说,“明天就煮一大壶,摆在摊前给顾客喝!”
第二天早上,春花特意找了个干净的保温壶,装满煮好的玉米须水,还准备了一摞一次性杯子,摆在摊子旁边。赶集的人越来越多,有个买了玉米粑的大妈,刚咬了一口,就被噎了一下,春花赶紧递过一杯玉米须水:“大妈,喝口水缓缓,这是玉米须煮的水,能去火气。”
大妈接过杯子,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水真好喝!还带着点甜味,比白开水好喝多了!姑娘,你这心思真细,还想着给顾客准备水喝。”
“您慢慢喝,不够还有,免费续水!”春花笑着说。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来春花的摊子前喝玉米须水——有买了粑的顾客,也有路过口渴的人。春花总是热情地给大家倒水,还跟大家说:“这是玉米须煮的水,能去火气,大家放心喝,免费的!”
有个常年在镇上拉三轮车的大叔,每天都来喝两杯玉米须水,喝完还会买两个玉米粑当午饭:“春花,你这水真好喝,暖乎乎的,喝了浑身都舒服。我每天都来喝,顺便买两个粑,比吃别的省事多了!”
还有个从邻村来的阿姨,每次来赶集,都会先到春花的摊子前喝杯玉米须水,再买些玉米粑带回家:“我家老头子总上火,我每次都多带点玉米须水回去给他喝,他说比吃药管用。你这粑也好吃,我现在成了你家的常客了!”
看着来喝玉米须水的人越来越多,买玉米粑的人也越来越多,春花心里满是欢喜。她发现,这免费的玉米须水,不仅解了顾客的渴,还拉近了和顾客的距离,让更多人记住了她的玉米粑摊子。很多人都说:“就冲这口免费的玉米须水,也得常来春花的摊子买粑!”
三秒路过摊子时,看见这热闹的场景,笑着说:“我就说这法子管用吧!玉米须本来是没用的废料,现在却成了拉客的‘宝贝’,这就是玉米的延伸价值,以后咱还能琢磨更多玉米的用处,让玉米浑身都是宝!”
春花点点头,心里有了新的想法——除了玉米须煮水,还可以用玉米芯做燃料,用玉米叶做包装,甚至可以用玉米磨成粉,做玉米面条、玉米馒头,让玉米的价值最大化。这样一来,不仅能消化合作社的玉米,还能开发更多的农产品,让望海坡的玉米走出更多的路子。
后来,春花把玉米须水的做法教给了合作社的其他社员,大家也开始在自己的摊子前摆上玉米须水,免费给顾客喝。慢慢地,“望海坡玉米须水”也成了镇上的一个小特色,不少人来赶集,就是为了喝一口这免费的玉米须水,再买些望海坡的农产品。
有次,县电视台的人来镇上采访,看见春花的摊子前大家排队喝玉米须水的场景,特意过来采访她。春花笑着说:“这玉米须本来是废料,扔了可惜,煮成水给顾客喝,既能解渴,又能去火气,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我们望海坡的玉米,浑身都是宝,以后我们还要开发更多玉米产品,让更多人知道望海坡的玉米!”
采访播出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望海坡的玉米粑和玉米须水,还有人特意从县城来镇上,就为了尝尝这原生态的玉米产品。春花的玉米粑生意越来越红火,合作社的玉米销量也越来越高,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看着这一切,春花心里满是感慨。她知道,这小小的玉米须水,不仅是玉米价值的延伸,更是望海坡人朴实、热情的体现。只要用心挖掘,平凡的事物也能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就像这玉米须,原本是不起眼的废料,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想法,变成了连接顾客的纽带,让望海坡的味道,带着温暖和善意,传递给更多的人。
三秒放下玉米筐,走到春花身边,指了指院子里晾着的玉米须:“春花,你看那些玉米须,扔了怪可惜的。我听老人说,玉米须煮水喝能去火气,你每天煮一大壶,摆在摊前免费给顾客续水,既解了顾客的渴,又能拉近距离,多好。”
春花擦了擦汗,顺着三秒指的方向看去——院子里的竹筛上,晒着满满一筛玉米须,浅棕色的须子透着干燥的质感,是之前做玉米粑时剥下来的,一直没找到用处,正打算扔掉。“玉米须煮水?能好喝吗?会不会有怪味?”
“你试试就知道了,没怪味,还带着点清甜味。”三秒笑着说,“之前我奶奶夏天总煮玉米须水喝,说能解暑。现在天还冷,喝杯热乎的玉米须水,既能暖身子,又能去火气,顾客肯定喜欢。”
当天收摊后,春花就把晾好的玉米须收起来,挑出里面的杂质,洗干净后放进锅里,加了些清水,还放了几颗冰糖,小火慢慢煮。没一会儿,锅里就飘出了淡淡的清香,煮好的玉米须水呈浅黄色,倒在碗里,喝一口,带着淡淡的甜,一点都不难喝,还有股自然的清香味。
“真不错!”春花高兴地说,“明天就煮一大壶,摆在摊前给顾客喝!”
第二天早上,春花特意找了个干净的保温壶,装满煮好的玉米须水,还准备了一摞一次性杯子,摆在摊子旁边。赶集的人越来越多,有个买了玉米粑的大妈,刚咬了一口,就被噎了一下,春花赶紧递过一杯玉米须水:“大妈,喝口水缓缓,这是玉米须煮的水,能去火气。”
大妈接过杯子,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水真好喝!还带着点甜味,比白开水好喝多了!姑娘,你这心思真细,还想着给顾客准备水喝。”
“您慢慢喝,不够还有,免费续水!”春花笑着说。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来春花的摊子前喝玉米须水——有买了粑的顾客,也有路过口渴的人。春花总是热情地给大家倒水,还跟大家说:“这是玉米须煮的水,能去火气,大家放心喝,免费的!”
有个常年在镇上拉三轮车的大叔,每天都来喝两杯玉米须水,喝完还会买两个玉米粑当午饭:“春花,你这水真好喝,暖乎乎的,喝了浑身都舒服。我每天都来喝,顺便买两个粑,比吃别的省事多了!”
还有个从邻村来的阿姨,每次来赶集,都会先到春花的摊子前喝杯玉米须水,再买些玉米粑带回家:“我家老头子总上火,我每次都多带点玉米须水回去给他喝,他说比吃药管用。你这粑也好吃,我现在成了你家的常客了!”
看着来喝玉米须水的人越来越多,买玉米粑的人也越来越多,春花心里满是欢喜。她发现,这免费的玉米须水,不仅解了顾客的渴,还拉近了和顾客的距离,让更多人记住了她的玉米粑摊子。很多人都说:“就冲这口免费的玉米须水,也得常来春花的摊子买粑!”
三秒路过摊子时,看见这热闹的场景,笑着说:“我就说这法子管用吧!玉米须本来是没用的废料,现在却成了拉客的‘宝贝’,这就是玉米的延伸价值,以后咱还能琢磨更多玉米的用处,让玉米浑身都是宝!”
春花点点头,心里有了新的想法——除了玉米须煮水,还可以用玉米芯做燃料,用玉米叶做包装,甚至可以用玉米磨成粉,做玉米面条、玉米馒头,让玉米的价值最大化。这样一来,不仅能消化合作社的玉米,还能开发更多的农产品,让望海坡的玉米走出更多的路子。
后来,春花把玉米须水的做法教给了合作社的其他社员,大家也开始在自己的摊子前摆上玉米须水,免费给顾客喝。慢慢地,“望海坡玉米须水”也成了镇上的一个小特色,不少人来赶集,就是为了喝一口这免费的玉米须水,再买些望海坡的农产品。
有次,县电视台的人来镇上采访,看见春花的摊子前大家排队喝玉米须水的场景,特意过来采访她。春花笑着说:“这玉米须本来是废料,扔了可惜,煮成水给顾客喝,既能解渴,又能去火气,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我们望海坡的玉米,浑身都是宝,以后我们还要开发更多玉米产品,让更多人知道望海坡的玉米!”
采访播出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望海坡的玉米粑和玉米须水,还有人特意从县城来镇上,就为了尝尝这原生态的玉米产品。春花的玉米粑生意越来越红火,合作社的玉米销量也越来越高,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看着这一切,春花心里满是感慨。她知道,这小小的玉米须水,不仅是玉米价值的延伸,更是望海坡人朴实、热情的体现。只要用心挖掘,平凡的事物也能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就像这玉米须,原本是不起眼的废料,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想法,变成了连接顾客的纽带,让望海坡的味道,带着温暖和善意,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