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选拔人才,唯才是举-《嫡女重生谋锦绣》

  暮春时节,大齐王朝的都城洛阳繁花似锦,生机盎然。朱雀大街两侧的紫丁香开得正盛,一串串淡紫色的花穗垂落枝头,微风拂过,馨香四溢,沁人心脾;护城河畔的垂柳抽出嫩绿的枝条,随风轻舞,倒映在澄澈的河水中,摇曳生姿。太极殿内,龙涎香袅袅升腾,与窗外的花香交织在一起,氤氲出祥和而庄重的氛围。萧玦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玄色龙袍上的五爪金龙在晨光中熠熠生辉,眼神深邃如渊,周身散发着帝王的威严与气度。沈清辞身着明黄凤袍,立于御座之侧,凤冠上的明珠垂绦轻轻晃动,眉宇间既有母仪天下的端庄,又有运筹帷幄的睿智,腰间的明德凤佩散发着淡淡的温润光晕,与她周身的气质相得益彰。

  朝会之上,百官肃立,气氛肃穆。经过数月的吏治整顿,朝堂风气焕然一新,贪官污吏或被严惩,或被罢免,空缺出不少职位。如何选拔贤才填补空缺,充实朝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众卿,”萧玦的声音沉厚有力,响彻大殿,“吏治整顿已初见成效,然朝堂之上尚有诸多职位空缺,地方治理亦需贤才辅佐。治国之道,首在得人。朕欲广纳天下贤才,革新科举制度,打破门第之见,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众卿以为如何?”

  话音落下,殿内百官议论纷纷,神色各异。有人面露赞同之色,认为此举能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有人则面露犹豫,担忧打破门第之见会触动世家大族的利益;还有人暗自盘算,想着如何让自家子弟在新的选拔制度中占据优势。

  吏部尚书李大人出列奏道:“陛下英明!自古以来,得贤才者得天下。如今朝堂急需贤才辅佐,革新科举制度,唯才是举,实乃明智之举。臣以为,可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增设科目,让更多有真才实学之人有机会为朝廷效力。”

  李大人的话音刚落,礼部尚书王大人便出列反对:“陛下,不可!科举制度沿用多年,自有其章法。若打破门第之见,广纳寒门子弟,恐会导致朝堂秩序混乱。世家大族世代为官,根基深厚,学识渊博,更能胜任朝堂职位。寒门子弟出身卑微,见识浅薄,恐难担重任。”

  王大人的话引发了不少世家出身官员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附和,认为世家子弟才是为官的不二人选。

  沈清辞闻言,上前一步,声音清脆如玉石相击:“王大人此言差矣。古往今来,许多贤才皆出身寒门。孔子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却有满腹经纶;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出身卑微,却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可见,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与品行。世家子弟虽有优势,但若一味依赖门第,不思进取,反而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阻碍。”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我大齐王朝虽呈盛世之象,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地方治理需能人,民生改善需贤才,边疆安稳需良将。若只局限于世家大族选拔人才,难免会错失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陛下欲唯才是举,正是为了广纳天下贤才,让有识之士皆能各展所长,为大齐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沈清辞的话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说得百官哑口无言。萧玦眼中闪过赞许之色,点头说道:“皇后所言甚是。朕意已决,即日起,革新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增设武学、农学、工学、商学等科目,选拔各类优秀人才。无论出身贵贱,无论家世背景,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报名参加科举,朝廷将一视同仁,择优录取。”

  “陛下,”御史大夫张大人出列奏道,“臣以为,除了科举之外,还应开设举荐通道。许多贤才可能不屑于参加科举,或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科举,若能鼓励官员、乡绅举荐贤才,定能发掘更多隐匿于民间的能人异士。”

  “张大人所言极是。”萧玦说道,“朕准奏。即日起,开设举荐通道,凡官员、乡绅举荐贤才,经朝廷考核合格者,与科举及第者享有同等待遇。若举荐之人政绩突出,举荐者亦有嘉奖;若举荐之人品行不端、能力不足,举荐者一并追责。”

  随后,萧玦与沈清辞又与百官商议了科举改革的具体细则: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在各州府举行,会试在都城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外,还增加了策论、实务等科目,考察考生的治国理念与实际能力;增设的武学、农学、工学、商学等科目,将分别选拔军事人才、农业专家、工程技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等,以满足国家各方面发展的需求。

  朝会结束后,萧玦与沈清辞回到御书房,继续商议选拔人才的后续事宜。御书房内,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典籍,案头堆放着厚厚的奏折,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亮了案上的宣纸。

  “清辞,此次科举改革,必然会触动许多世家大族的利益,阻力定然不小。”萧玦眉头微蹙,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沈清辞握住他的手,眼神坚定:“陛下放心。自古以来,任何改革都难免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我们意志坚定,措施得当,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臣妾会利用明德凤佩的力量,暗中调查那些试图阻挠改革的势力,同时协助朝廷选拔真正的贤才。”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对科举考试的监管,防止有人舞弊。臣妾建议,由陛下亲自任命主考官、副考官,所有考官皆需在考试前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接触;考试试卷采用糊名制,防止考官认出考生的笔迹;阅卷时,由多名考官共同审阅,确保公平公正。”

  萧玦点点头,眼中闪过赞许之色:“清辞考虑周全。就按你所言,由朕亲自任命考官,加强对科举考试的监管,确保选拔过程公平公正,绝不允许出现舞弊现象。”

  为了让天下学子知晓科举改革的消息,萧玦当即下令,命人将科举改革的细则刻在石碑上,立于都城及各州府的繁华地段,同时命驿站快马加鞭,将消息传递到全国各地。

  消息传开后,天下学子无不欢欣鼓舞。尤其是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他们深知,这是改变自身命运的绝佳机会,纷纷开始筹备科举考试。不少隐匿于民间的能人异士,也被朝廷唯才是举的诚意所打动,或报名参加科举,或接受他人举荐,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然而,科举改革也引发了一些世家大族的不满。他们世代为官,凭借门第优势占据了大量的朝堂职位,如今科举改革打破了门第之见,让寒门子弟有了与他们竞争的机会,这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些世家大族暗中勾结,企图阻挠科举改革的推进,或在科举考试中舞弊,确保自家子弟能够及第。

  沈清辞通过明德凤佩的力量,察觉到了这些世家大族的异动。她心中暗自警惕,知道必须提前做好防范,确保科举考试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

  “陛下,”沈清辞在御书房对萧玦说道,“臣妾通过暖玉感知到,一些世家大族暗中勾结,企图在科举考试中舞弊,阻挠改革。我们必须提前做好防范,严查舞弊行为。”

  萧玦眼中闪过一丝寒芒:“胆大包天!朕倒要看看,是谁敢在科举考试中舞弊!清辞,你有何良策?”

  “陛下,臣妾以为,可在贡院内外加强守卫,严禁考官与考生私下接触;同时,命监察御史暗中巡查,一旦发现舞弊行为,立即严惩不贷。”沈清辞说道,“此外,臣妾可利用暖玉的力量,暗中监视贡院内外的动静,及时发现舞弊行为。”

  萧玦点点头:“好,就按你所言。朕命禁军加强贡院的守卫,命监察御史暗中巡查,一旦发现舞弊行为,无论涉及到谁,一律严惩!”

  科举考试如期举行。乡试在各州府同步进行,贡院内外守卫森严,监察御史暗中巡查,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沈清辞通过明德凤佩的力量,密切关注着各地的考试情况。暖玉的力量能够穿透空间,清晰地看到贡院内外的一举一动,任何舞弊行为都无法逃过她的眼睛。

  在江南贡院,沈清辞通过暖玉发现,有一位考官与当地的世家子弟私下接触,企图传递考试题目。她立即将这一情况告知萧玦,萧玦当即下令,命当地的监察御史将该考官与世家子弟捉拿归案,从严惩处。这一举措震慑了所有考官与考生,再也无人敢心存侥幸,舞弊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乡试结束后,各地的考生陆续前往都城参加会试。都城洛阳一时间人才汇聚,客栈、酒楼都住满了前来参加会试的考生。这些考生来自五湖四海,有出身寒门的穷书生,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有隐居山林的隐士,也有身怀绝技的奇人异士。他们齐聚一堂,切磋学问,交流见解,为都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会试由萧玦亲自任命的主考官、副考官主持,考试过程严格有序。沈清辞依旧通过暖玉暗中监视,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会试结束后,考官们开始阅卷,从众多考生中选拔出优秀者参加殿试。

  殿试在太极殿举行,由萧玦亲自主持,沈清辞与几位重臣在一旁旁听。参加殿试的考生们身着统一的服饰,肃立在大殿之上,神色紧张而又兴奋。萧玦提出的问题涉及治国理政、民生改善、边疆安稳等各个方面,考察考生们的学识、智慧与应变能力。

  考生们纷纷应答,有的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有的结合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有的则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沈清辞认真倾听着考生们的应答,通过明德凤佩的力量感知他们的内心,判断他们的品行与能力。

  其中,有一位名叫苏文轩的考生,出身寒门,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夫。他虽然衣着朴素,却神色沉稳,应答时条理清晰,见解深刻,提出了许多关于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好建议,让萧玦与沈清辞眼前一亮。

  还有一位名叫秦风的考生,出身武学世家,自幼习武,身手不凡。他在殿试中提出了许多关于边疆防御、军队建设的建议,见解独到,切中要害,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另外,一位名叫林小婉的女考生也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她是此次科举中为数不多的女考生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学识渊博,才情出众。她在殿试中提出了关于女子教育、社会教化的建议,言辞恳切,有理有据,令人赞叹不已。

  殿试结束后,萧玦与沈清辞及几位重臣商议,根据考生们的表现,拟定了录取名单。苏文轩、秦风、林小婉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考生名列前茅,被授予不同的官职,分配到各个部门或地方任职。

  除了科举录取的考生外,通过举荐通道选拔出的贤才也陆续到任。这些贤才中有擅长治理地方的能吏,有精通农业技术的专家,有擅长工程建造的工匠,有善于经商理财的人才。他们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为大齐王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文轩被任命为江南某县的县令。他到任后,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情,发现当地农业生产落后,百姓生活贫困。他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指导百姓改进耕作技术,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兴修水利设施。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足起来,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秦风被任命为边疆将领。他到任后,加强军队训练,改进武器装备,完善防御工事。他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在一次与匈奴的战斗中,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军队大败匈奴,保卫了边疆的安稳,为大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林小婉被任命为宫中女官,负责女子教育与社会教化工作。她在宫中开设了女学,教导宫女们读书识字、学习礼仪;同时,她还深入民间,倡导女子教育,鼓励女子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在她的努力下,大齐王朝的女子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风气也逐渐改善。

  然而,选拔人才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世家大族虽然不敢公开阻挠科举改革,但仍在暗中作梗,试图排挤那些出身寒门的贤才。他们利用自己的势力,在工作中给寒门出身的官员制造困难,散布谣言诋毁他们的声誉。

  沈清辞通过明德凤佩的力量,察觉到了这些世家大族的阴谋。她与萧玦商议后,决定采取措施,保护那些出身寒门的贤才,打击世家大族的嚣张气焰。

  萧玦下令,命监察御史密切关注各级官员的行为,一旦发现有世家大族排挤寒门官员、散布谣言诋毁他人的行为,立即严惩不贷。同时,他还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寒门官员予以提拔重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沈清辞则利用明德凤佩的力量,收集那些世家大族作梗的证据,在关键时刻予以揭露。有一次,一位出身世家的官员暗中散布谣言,说苏文轩在任期间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沈清辞通过暖玉的力量,查明了真相,收集到了该官员散布谣言的证据。萧玦得知后,当即下令,将该官员革职查办,为苏文轩洗刷了冤屈。

  在萧玦与沈清辞的共同努力下,世家大族的阴谋被一一挫败,那些出身寒门的贤才得到了保护与重用,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大齐王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一批批贤才的加入,大齐王朝的朝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官员们勤勉为政,廉洁奉公,积极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职守。地方治理更加有序,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商业贸易日益繁荣,边疆安稳,百姓安居乐业,大齐王朝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日,萧玦与沈清辞在御花园散步,看着园内姹紫嫣红的花朵,感受着春日的美好,心中满是欣慰。

  “清辞,”萧玦握住她的手,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多亏了你,科举改革才能顺利推进,我们才能选拔出这么多贤才。如今大齐王朝人才济济,朝堂焕新,这都是你的功劳。”

  沈清辞笑着摇摇头:“陛下,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而是陛下英明决策、百官鼎力支持、天下贤才积极响应的结果。如今大齐王朝虽然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人才是国家的根本,我们必须持续选拔贤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太子承泽已经长大成人,聪慧过人,有治国之才。臣妾以为,可让太子参与朝政,协助陛下处理一些事务,同时让他接触这些贤才,学习他们的长处,为将来继承皇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萧玦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清辞所言甚是。承泽确实已经长大,是时候让他参与朝政,锻炼自己的能力了。朕决定,从明日起,让太子协助朕处理朝政,参与人才选拔、地方治理等事务,让他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沈清辞点点头,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太子承泽是大齐王朝的未来,让他早日参与朝政,接触贤才,学习治国之道,对他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这,也为太子日后理政、初露锋芒埋下了坚实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