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清辞指导,传授经验-《嫡女重生谋锦绣》

  仲秋时节,洛阳城褪去了盛夏的燥热,迎来了天朗气清的舒爽。坤宁宫后的观星台四周,金桂开得正盛,细碎的金黄花瓣缀满枝头,清风拂过,浓香馥郁,沁人心脾;台边的梧桐树叶染上了浅黄,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偶有叶片飘落,无声落在青石板上,平添几分静谧。沈清辞身着一袭月白绣暗纹的宫装,长发松松挽成一个发髻,仅用一支羊脂玉簪固定,眉宇间褪去了朝堂上的锐利,多了几分母性的温婉。萧承泽身着青色常服,侍立在她身侧,身姿挺拔,脸上带着几分求学的谦恭。

  “承泽,前日你处理的江南漕运舞弊案,虽雷霆手段震慑了朝野,但尚有一处疏漏。”沈清辞抬手拂去落在肩头的桂花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你严惩了涉案官员,追缴了赃款,却未深究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吏部尚书的侄子不过是个小角色,真正的受益者恐怕另有其人。”

  萧承泽闻言,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思索:“母后的意思是,此事背后还有更大的势力在操控?”他当时只想着尽快平息此事,以儆效尤,却未曾想过这一层。

  “正是。”沈清辞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宫殿群,眼神深邃,“朝堂之上,任何一件看似简单的舞弊案,都可能牵扯着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江南漕运是国家粮草运输的命脉,每年经由此地的粮草不计其数,若无人背后撑腰,仅凭一个小小的漕运使与吏部尚书的侄子,绝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虚报损耗、中饱私囊。”

  她转过身,看着萧承泽,语气凝重:“你要记住,治理国家,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严惩涉案人员只是治标,找出背后的利益集团,斩断其根基,完善相关制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才是治本。否则,今日斩了一个贪官,明日还会有无数个贪官冒出来。”

  萧承泽躬身行礼:“儿臣受教。那依母后之见,儿臣该如何彻查背后的利益集团?”

  “此事急不得。”沈清辞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那背后的势力既然能在漕运中安插人手,定然根基深厚,眼线众多。你若贸然深入调查,恐打草惊蛇,甚至会遭到他们的反扑。”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你可暗中命李尚书放缓调查节奏,表面上看似此案已结,让对方放松警惕。同时,派心腹之人乔装打扮,潜入江南,从漕运的源头、运输、接收等各个环节暗中调查,收集证据。此外,可利用暖玉的伴生玉,感知那些与此案相关人员的心思,找出其中的关键人物。”

  萧承泽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儿臣明白了。母后是让儿臣欲擒故纵,暗中布局,待掌握足够证据后,再一举将这利益集团连根拔起。”

  “正是。”沈清辞赞许地点点头,“你能领悟到这一点,很好。作为储君,行事不可只图一时之快,要懂得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有时候,隐忍与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她抬手,轻轻抚摸着萧承泽的头顶,眼中满是慈爱:“你父皇当年在争夺皇位时,也曾遭遇过无数次的暗算与阻挠,但他始终隐忍不发,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最终才一举平定叛乱,登基为帝。你要学习你父皇的沉稳与谋略,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萧承泽心中满是感动,郑重地点点头:“儿臣谨记母后的教诲,以后行事定会三思而后行,绝不鲁莽。”

  接下来的几日,萧承泽按照沈清辞的建议,一边命李尚书对外宣称漕运舞弊案已彻底了结,一边暗中派遣心腹之人前往江南调查。沈清辞则每日在坤宁宫为他讲解治国之道,从经史子集到历代帝王的治国案例,从民生疾苦到边疆防御,事无巨细,倾囊相授。

  这一日,两人正在坤宁宫的书房中探讨历代的赋税制度。书房内,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典籍,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照亮了案上的宣纸与笔墨。沈清辞指着案上的《贞观政要》,说道:“承泽,你看唐太宗的轻徭薄赋政策,正是因为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如今我大齐虽然国力强盛,但仍有部分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赋税过重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萧承泽仔细翻阅着《贞观政要》,眉头微蹙:“母后,儿臣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前几日批阅奏折时,看到不少地方官员上奏,说百姓因赋税过重,难以维持生计,甚至有不少百姓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这便是症结所在。”沈清辞语气凝重,“赋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但绝不能涸泽而渔。若赋税过重,百姓不堪重负,便会引发民怨,甚至可能导致农民起义,动摇国家的根基。”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你可牵头制定一份新的赋税改革方案,适当降低农民的赋税,尤其是那些受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赋税,同时增加商人与世家大族的赋税。商人与世家大族占据了大量的财富,却往往通过各种手段逃避赋税,这对农民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萧承泽眼中闪过一丝犹豫:“母后,降低农民的赋税,增加商人与世家大族的赋税,恐怕会遭到商人与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他们在朝堂上势力庞大,恐会阻挠赋税改革的推进。”

  “这是必然的。”沈清辞早有预料,“任何改革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反对是难免的。但你要记住,你的改革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百姓的福祉,只要是正确的事情,就必须坚持下去。”

  她看着萧承泽,语气坚定:“你可先在部分地区试点推行新的赋税制度,让百姓看到改革的成效,赢得百姓的支持。同时,收集商人与世家大族逃避赋税的证据,在朝堂上予以揭露,让他们无话可说。此外,可联合那些支持改革的官员与寒门子弟,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对抗那些反对改革的势力。”

  萧承泽心中豁然开朗,躬身行礼:“儿臣明白了。儿臣这就着手准备,制定新的赋税改革方案,先在江南与西北的几个贫困地区试点推行。”

  沈清辞点点头,眼中满是欣慰:“好。在制定方案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同时,要加强对赋税征收的监管,防止官员从中舞弊,确保新的赋税制度能够真正惠及百姓。”

  在沈清辞的悉心指导下,萧承泽很快便制定出了一份详细的赋税改革方案。方案中明确规定,降低农民的田赋与人头税,受灾地区可减免三年赋税;增加商人的商业税与世家大族的财产税,对逃避赋税者予以严惩;同时,设立专门的赋税监管机构,由监察御史直接负责,确保赋税征收的公平公正。

  方案制定完成后,萧承泽将其呈交给萧玦审阅。萧玦仔细翻阅着方案,眼中闪过赞许之色:“承泽,这份赋税改革方案考虑周全,兼顾了国家财政与百姓福祉,实属难得。朕准奏,你可按照方案,先在江南与西北的几个贫困地区试点推行。”

  得到萧玦的批准后,萧承泽即刻下令,在江南与西北的六个贫困地区试点推行新的赋税制度。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他亲自前往试点地区,向百姓与官员讲解新的赋税制度,解答他们的疑问。

  在江南的一个贫困县,萧承泽召集当地的百姓与官员,召开了一场宣讲大会。百姓们起初对新的赋税制度充满了疑虑,担心这只是一场骗局,赋税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

  萧承泽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百姓,声音洪亮而真诚:“各位乡亲,朕知道你们过去深受赋税过重之苦,对新的赋税制度心存疑虑。但朕向你们保证,新的赋税制度绝对是为了让你们过上更好的日子。从今往后,你们的田赋与人头税将降低三成,受灾地区还可减免三年赋税。同时,我们会严厉打击那些逃避赋税的商人与世家大族,让他们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为了让大家放心,朕已命监察御史驻扎在此地,监督赋税征收的全过程。若有官员敢从中舞弊,擅自增加赋税,朕定当严惩不贷!”

  百姓们听了萧承泽的话,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上前,躬身行礼:“太子殿下,您说的都是真的吗?我们真的能减轻赋税?”

  萧承泽扶起老者,语气坚定:“老人家,朕一言九鼎,绝不欺瞒百姓。不出半年,你们就能感受到新的赋税制度带来的好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宣讲大会结束后,新的赋税制度在试点地区顺利推行。萧承泽留在试点地区,密切关注着改革的进展,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沈清辞则通过暖玉的力量,暗中协助萧承泽,感知那些试图阻挠改革的人的心思,收集他们的证据。

  果然,不出沈清辞所料,新的赋税制度推行不久,便遭到了商人与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上书朝廷,弹劾萧承泽,说新的赋税制度不合理,加重了商人与世家大族的负担,会影响国家的商业发展与财政收入。

  在朝堂之上,一位代表商人利益的官员出列奏道:“陛下,太子殿下推行的新赋税制度,对商人与世家大族过于苛刻。商人与世家大族为国家的商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若加重他们的赋税,恐会导致商人纷纷撤离,世家大族离心离德,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萧承泽早已做好了准备,从容出列,躬身回道:“陛下,臣以为,商人与世家大族虽然为国家的商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占据了大量的财富,却长期逃避赋税,这对农民来说是极不公平的。新的赋税制度只是让他们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并非过于苛刻。”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臣已收集到了大量商人与世家大族逃避赋税的证据,他们通过虚报营业额、隐匿财产等方式,每年逃避的赋税高达数百万两白银。若能将这些逃避的赋税征收上来,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反而会大大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加强边疆防御。”

  萧承泽示意内侍呈上收集到的证据,百官们看着证据上的数据,纷纷哗然。那些原本反对赋税改革的官员,也顿时哑口无言。

  萧玦脸色一沉,语气冰冷:“没想到竟有如此多的商人与世家大族逃避赋税,实在是胆大包天!太子的赋税改革方案深得民心,利国利民,朕全力支持!今后,若有人再敢阻挠赋税改革,或逃避赋税,朕定当严惩不贷!”

  有了萧玦的支持,再加上证据确凿,赋税改革的反对之声渐渐平息。新的赋税制度在试点地区顺利推行,百姓们的赋税减轻了,生活渐渐改善,纷纷称赞太子英明。商人与世家大族虽然不满,但在朝廷的严厉监管下,也不得不按时缴纳赋税,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大幅增加。

  试点地区的成功,让萧承泽信心倍增。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同时,按照沈清辞的建议,完善了相关的监管机制,确保赋税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这一日,萧承泽处理完赋税改革的相关事务,再次前往坤宁宫拜见沈清辞。沈清辞正在窗边品茶,看到他进来,笑着说道:“承泽,赋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行,你立了大功。”

  萧承泽走到她身边,躬身行礼:“这都是母后的功劳。若不是母后悉心指导,儿臣也不可能顺利推进赋税改革。”

  沈清辞放下茶杯,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承泽,你不必过分谦虚。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过,你要记住,赋税改革只是治国的一部分,想要让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我大齐虽然国力强盛,但边疆地区仍不太平,匈奴时常南下侵扰,百姓深受其害。你可牵头制定一份边疆防御加强方案,整顿军队,加强边防工事,同时,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安抚边疆的少数民族,分化瓦解匈奴的势力。”

  萧承泽眼中闪过一丝凝重:“母后所言极是。边疆安稳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儿臣这就着手准备,制定边疆防御加强方案。”

  沈清辞点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递给萧承泽:“这是你父皇当年平定边疆时的一些经验与策略,你可参考借鉴。同时,你可与秦风将军商议,他在边疆多年,经验丰富,定能给你提供不少有用的建议。”

  萧承泽接过奏折,心中满是感动:“多谢母后。儿臣一定好好研究,制定出一份完善的边疆防御加强方案,守护好大齐的边疆。”

  接下来的日子里,萧承泽一边处理朝政,一边研究萧玦当年平定边疆的经验与策略,同时,多次与秦风将军商议,制定边疆防御加强方案。沈清辞则在一旁悉心指导,为他出谋划策。

  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萧承泽遇到了一个难题:边疆地区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粮草运输困难,军队的后勤保障难以维持。若要加强边疆防御,就必须解决军队的后勤保障问题。

  他将自己的困惑告诉了沈清辞。沈清辞沉吟片刻,说道:“承泽,这个问题确实棘手。不过,并非没有解决之法。你可在边疆地区推行军屯制度,让士兵们在不打仗的时候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与蔬菜,实现粮草自给自足。同时,可与边疆的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用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换取他们的马匹、牛羊与粮食,补充军队的后勤保障。”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此外,可改善边疆的交通条件,修建道路与粮仓,确保粮草能够及时运输到边疆各地。同时,加强对粮草运输的监管,防止官员从中舞弊,确保粮草能够真正用到士兵身上。”

  萧承泽眼中闪过一丝明悟:“母后的办法太好了!儿臣这就将军屯制度与贸易往来纳入边疆防御加强方案中,同时,制定详细的交通改善与粮草监管计划。”

  在沈清辞的悉心指导下,萧承泽很快便制定出了一份完善的边疆防御加强方案。方案中明确规定,在边疆地区推行军屯制度,鼓励士兵开垦荒地;与边疆的少数民族建立友好的贸易关系,互通有无;改善边疆的交通条件,修建道路与粮仓;加强军队训练,改进武器装备;安抚边疆的少数民族,分化瓦解匈奴的势力。

  方案制定完成后,萧承泽将其呈交给萧玦审阅。萧玦仔细翻阅着方案,眼中满是赞许之色:“承泽,这份边疆防御加强方案考虑周全,切实可行,朕准奏。你可按照方案,全面推进边疆防御加强工作。”

  得到萧玦的批准后,萧承泽即刻下令,全面推进边疆防御加强工作。秦风将军按照方案,在边疆地区推行军屯制度,与边疆的少数民族建立友好的贸易关系,改善边疆的交通条件,加强军队训练。

  在萧承泽的努力与沈清辞的指导下,边疆防御加强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士兵们通过军屯,实现了粮草自给自足;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补充了军队的后勤保障;边疆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粮草运输更加便捷;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幅提升,匈奴再也不敢轻易南下侵扰。

  百姓们安居乐业,边疆安稳,大齐王朝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萧承泽在朝堂上的威望越来越高,百官们对他愈发信服,百姓们也对他充满了爱戴与期待。

  这一日,萧承泽处理完边疆防御加强的相关事务,来到坤宁宫,想要向沈清辞禀报。却见沈清辞正站在观星台上,眉头微蹙,神色凝重地望着远方的天空。

  萧承泽心中一紧,走上前,躬身行礼:“母后,您怎么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沈清辞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忧虑:“承泽,你看远方的天空,赤日炎炎,万里无云。据钦天监观测,近一个月来,全国各地降水极少,尤其是北方地区,已经出现了干旱的迹象。若再这样持续下去,恐怕会引发大规模的旱灾。”

  萧承泽顺着沈清辞的目光望去,只见天空湛蓝,没有一丝云彩,阳光刺眼。他心中一沉,眼中闪过一丝担忧:“母后,若真的引发大规模的旱灾,后果不堪设想。北方地区本就缺水,若是粮食歉收,百姓们恐怕会陷入绝境。”

  沈清辞点点头,语气凝重:“是啊。旱灾一旦发生,不仅会导致粮食歉收,还可能引发蝗灾、瘟疫等次生灾害,动摇国家的根基。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旱灾。”

  她看着萧承泽,眼中满是期待:“承泽,你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储君。接下来,应对旱灾的重任,就交给你了。你要立刻组织官员,前往全国各地查看灾情,统计受灾面积与受灾人口;同时,打开国库,调拨粮食与银两,前往受灾地区赈灾;组织百姓开挖水渠,修建水利设施,抗旱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