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卷着暴雨,如千万条鞭子抽打着寿州城的屋檐廊柱,发出凄厉的呜咽。
闪电撕裂夜幕,短暂地照亮李昭书房内那张年轻却沉郁的脸。
他没有点灯,任由窗外电光忽明忽暗,映着他指关节因用力而泛起的青白。
徐温,这个名字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的心头。
自他承袭王位以来,这位前朝旧臣,如今的枢密使,便如影随形。
他手握重兵,党羽遍布朝野,以“辅政”之名,行专权之实。
寿州城内,人人都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李昭知道,忍耐即将到达极限。
他缺的不是决心,而是一个足以一击致命的契机。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而压抑的叩门声,伴随着亲卫低沉的通报:“王爷,严可求大人有万分紧急之事求见!”
严可求?
李昭的瞳孔骤然一缩。
此人是他暗中派往岭南的心腹,算算时日,也该回来了。
只是这般风雨交加的深夜……必是出了大事。
“让他进来。”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门开了,一股寒湿的水汽涌入。
严可求几乎是滚进来的,他浑身湿透,发髻散乱,狼狈不堪,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混合着疲惫、恐惧与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
他顾不上行礼,挣扎着从湿透的内衫中取出一个用油布紧紧包裹的物事,双手呈上。
“王爷……幸不辱命!”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嘶哑。
亲卫识趣地退下,并带上了门。
书房内,只剩下李昭与严可求二人。
李昭接过那个沉甸甸的包裹,一层层解开。
油布之内,是一封用蜜蜡封口的丝帛信件。
信封已被水汽浸润,但封口的火漆印鉴依然清晰——广州守将的私印。
李昭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用指甲划开蜜蜡,抽出信纸。
借着窗外划过的一道惨白电光,信上的字迹如毒蛇般扭动着钻入他的眼帘。
信中详尽地叙述了徐温如何许诺岭南兵变之后,将以半壁江山为酬,换取广州守将的支持,共举“清君侧”的大事。
信中言辞恳切,条理分明,显然不是一日之功。
而当李昭的目光落在信末的署名之上时,他的呼吸彻底凝滞了。
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字——知训。
徐知训!
徐温的长子,那个比他父亲更加骄横跋扈、目空一切的年轻人。
“这是……”李昭的声音有些干涩。
“千真万确!”严可求喘着粗气道,“此信乃广州守将的亲笔回信,预备送往徐府。属下买通了他身边的心腹,半路截下。为了这封信,我们折损了三名好手。”
李昭沉默了,他反复看着那两个字,仿佛要将它们烧穿。
徐温老谋深算,绝不会轻易留下这种把柄。
可他的儿子,却狂妄到用自己的名字署名。
这究竟是愚蠢,还是有恃无恐到了极点?
他将信纸小心翼翼地折好,贴身收起,随后走到严可求面前,亲自将他扶起。
“严卿,此番你立下不世之功。先去偏殿歇息,换身干净衣物,任何人问起,都只说你是奉命回京述职。”
“遵命。”严可求
待他走后,李昭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渐渐平息的风雨。
天边,已经泛起了一丝鱼肚白。
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朝堂之上掀起。
次日清晨,大殿之上,文武百官列队整齐,气氛却与往日不同,透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
李昭端坐于王座,面无表情,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
他的视线在枢密使徐温的脸上停留了一瞬。
徐温今日一身崭新的朝服,身姿挺拔,神态一如既往的从容镇定,仿佛昨夜那场风雨,以及风雨中潜入的信使,都与他毫无干系。
他甚至还向李昭投去一个恭谨而温和的眼神,尽显辅政大臣的风范。
然而,李昭没有理会任何人的请安奏对。
他抬起手,示意内侍。
内侍官会意,将一份誊抄的信件副本呈递给站在百官之首的徐温。
“徐大人,”李昭的声音不大,却如寒冬的冰凌,清脆而刺骨,瞬间穿透了整个大殿的嗡鸣,“岭南近日似有异动,这份军情,不知徐大人可知情?”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徐温身上。
徐温接过那份薄薄的纸,只扫了一眼,脸色便微不可察地变了变,但随即又恢复了正常。
他将信纸放下,后退一步,猛地撩起官袍下摆,双膝跪地,声若洪钟。
“王爷明鉴!此信纯属伪造,是奸佞小人对臣的污蔑!臣追随先王,辅佐王爷,忠心耿耿,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岭南之事,臣毫不知情,更遑论与人约定共举大事!请王爷彻查,还老臣一个清白!”
他一番话说得是义正辞严,声泪俱下。
朝中素来依附于他的官员立刻纷纷出列,为其辩白。
“王爷,徐大人乃国之栋梁,岂会行此不轨之事?”
“此信来历不明,定是有人蓄意构陷,意图动摇国本!”
一时间,殿上嘈杂一片。
李昭冷眼看着这一切,看着徐温那张看不出丝毫破绽的脸。
他知道,仅凭一封可以被斥为“伪造”的信,根本无法扳倒这棵盘根错节的大树。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兵部侍郎郭崇韬出列了。
他没有看徐温,而是对着李昭一揖到底:“王爷,臣以为,信件真伪,尚需查证。但岭南局势不容有失。为安抚人心,臣有一计。”
李昭颔首:“讲。”
“我等可伪造一份‘岭南大捷’的战报,”郭崇韬缓缓说道,“就说广州守将突发恶疾暴毙,其副将忠心耿耿,已将所有叛逆一网打尽。然后,将此消息‘无意中’透露给徐大人。若大人与此事无关,听闻捷报,必当欣喜;若……若他心中有鬼,其神情举止,定有异样。”
此计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这是一个极其阴险的阴谋。
无论徐温是否参与,岭南叛乱被平息对他而言都算“好消息”。
区别只在于,他为此感到的是为国之欣喜,还是为同伙覆灭、自己得以脱身的庆幸。
这两种情绪,在细微之处,天差地别。
徐温跪在地上,眼帘低垂,让人看不清他的神色。
但他那微微收紧的拳头,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李昭的嘴角,勾起一抹几乎无法察觉的弧度。
“准了。此事,就交由郭卿全权负责。”
当天下午,一份“八百里加急”的战报被快马送入枢密院。
一名信使浑身泥水,气喘吁吁地冲进徐温的官署,高声呼喊:“大捷!岭南大捷!广州守将图谋不轨,已为副将陈将军就地正法!岭南全境安稳!”
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官署。
徐温正在批阅公文,听到消息后,他手中的笔微微一顿,墨滴在纸上,晕开了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抬起头,脸上先是闪过一丝错愕,紧接着,那紧绷了一上午的肩膀,明显地松弛了下来。
他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很快便用官方式的喜悦掩盖了过去,大声赞道:“好!陈将军忠勇可嘉,当记首功!立刻传令嘉奖!”
然而,他那瞬间的松懈,以及随后在与心腹交谈时,无意中说出的那句“局势尚可控,我等只需静待时机”,都一字不漏地传回了王宫,传到了李昭的耳中。
“鱼,上钩了。”李昭放下手中的茶杯,对郭崇韬说道。
郭崇韬躬身:“王爷,该收网了。”
“传朕的旨意,”李昭站起身,声音冷酷如铁,“命禁军统领赵匡义,即刻查封徐温府邸,任何人不得出入!仔细搜查,一寸地方都不能放过!”
命令下达,整个寿州城为之震动。
禁军精锐如猛虎下山,瞬间包围了宏伟的枢密使府。
徐温被客气地“请”到了正堂喝茶,他面色铁青,却依旧保持着最后的体面,没有反抗。
他知道,任何反抗都是徒劳,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他只能寄望于府中的布置足够隐秘。
搜查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
前院、后宅、库房……都没有任何发现。
就在徐温的脸色稍稍缓和,以为能够渡过此劫时,一声惊呼从他的书房传来。
赵匡义亲自带人冲了进去。
只见一名禁军士兵正站在一排巨大的书架前,书架被移开了半尺,露出了后面一堵墙。
墙上的一块青砖,有被常年挪动的痕迹。
士兵用力一推,青砖凹陷下去,伴随着“咔哒”一声轻响,旁边的墙壁上,一个暗格悄然洞开。
一股陈腐的木香和丝绸气息从暗格中飘出。
赵匡义举着火把凑上前,只见暗格内静静地躺着一个用明黄色丝绸包裹的木盒。
他的心猛地一跳,小心翼翼地取出木盒,打开。
盒子里面,一枚通体温润、雕刻着盘龙的玉玺,赫然映入眼帘。
玉玺底座上,四个古朴的篆字在火光下闪着幽光——大吴天命。
是前朝吴国的玉玺!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东西,比十封谋反的密信加起来,还要致命!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外藩,而是昭然若揭的传国野心!
玉玺之下,还压着厚厚一叠信函,全是徐温与那些心怀故国的前朝旧贵族们往来的密信。
铁证如山,再无任何辩驳的余地。
当玉玺和密函被呈现在徐温面前时,这位权倾朝野的枢密使,终于彻底垮了。
他所有的镇定、所有的城府、所有的威严,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他仿佛瞬间苍老了二十岁,浑身瘫软,跪倒在地,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地面上。
“老臣……罪该万死。”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所有人都以为,一场血腥的清洗在所难免。
然而,李昭的处置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没有将徐温下狱,更没有株连其党羽。
他只是下了一道旨意,宣布徐温年老体衰,不堪重负,着其辞去枢密使及一切官职,回家颐养天年。
枢密使之职,由兵部侍郎郭崇韬接任。
这道旨意,看似宽宏,实则比杀了徐温还要狠。
它彻底剥夺了徐温所有的政治资本,将他变成了一个无权无势的废人。
杀一个死人,会留下一个烈士的传说;而让一个活着的“神”跌落凡尘,只会留下一个笑柄。
朝会之上,当旨意宣布完毕,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徐知训猛地抬起头,双目赤红,死死地瞪着王座上的李昭。
那眼神,充满了不甘、怨毒和疯狂的恨意。
“父亲!”他嘶吼一声,想要冲上去,却被身旁的亲信死死拉住。
李昭的目光与他对上,平静无波,却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漠然。
徐知训挣脱了亲信,没有再看他那已经形如槁木的父亲,而是转身,狠狠一甩袖袍,在一片死寂中,大步流星地离开了大殿。
他每一步都走得极重,仿佛要将脚下的金砖踩碎。
所有人都从他的背影里,读出了两个字——复仇。
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似乎就此落下了帷幕。
李昭以雷霆手段,拔除了心腹大患,将权力牢牢地抓回了自己手中。
寿州城的夜晚,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然而,李昭却毫无睡意。
他站在观星台上,遥望北方。
郭崇韬站在他身后,低声道:“王爷,徐知训此人,性如烈火,今日受此大辱,绝不会善罢甘休。”
“一头被拔了牙的老虎,不可怕。”李昭缓缓说道,“可怕的是一头无所顾忌、奔出牢笼的疯狼。传令下去,严密监视徐府,特别是徐知训,不许他离开寿州半步。”
“遵命。”
可他们终究还是低估了徐知训的行动力。
就在当夜三更,夜色最浓之时,一声凄厉的警钟划破了寿州城的寂静。
一队骑兵手持火把,疯狂地敲打着李昭的寝宫大门。
一名禁军将领连滚带爬地冲到李昭面前,脸色惨白如纸:“王爷!不好了!徐知训……徐知训率领他麾下三百亲卫,冲开了北城门,已经……已经逃出城了!”
李昭猛地转身,眼中迸发出骇人的杀气。
三百亲卫,那是一支装备精良、战力强悍的私人武装。
这样一股力量流窜在外,危害甚至比徐温的阴谋更大。
“他往哪个方向去了?”
“斥候来报,他们一路向北,行踪不明!”
北方……李昭的瞳孔缩成了针尖。
整个北境,防线漫长,地形复杂。
一旦让他逃入山林,或是渡海而去,再想找到他,无异于大海捞针。
“传朕旨意!”李昭的声音在寒冷的夜风中激荡,“立即封锁全境所有水陆关隘!向各州府下发海捕文书,全境通缉徐知训及其党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命令如流水般传遍了整个疆域,一张无形的大网,以寿州为中心,迅速向四面八方撒开。
一时间,从南方的江口到北方的边镇,到处都是手持画像、盘查过往行人的官兵。
整个国度,都因这一场深夜的逃亡,而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戒备之中。
而此刻,无人知晓,在这张追捕叛逆的大网之外,遥远的北方海疆,一艘艘破旧的船只,正载着一群绝望的逃亡者,在茫茫的雾气中,艰难地朝着一处名为登州的港口,悄然靠近。
他们带来的,将是另一场截然不同的风暴。
闪电撕裂夜幕,短暂地照亮李昭书房内那张年轻却沉郁的脸。
他没有点灯,任由窗外电光忽明忽暗,映着他指关节因用力而泛起的青白。
徐温,这个名字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的心头。
自他承袭王位以来,这位前朝旧臣,如今的枢密使,便如影随形。
他手握重兵,党羽遍布朝野,以“辅政”之名,行专权之实。
寿州城内,人人都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李昭知道,忍耐即将到达极限。
他缺的不是决心,而是一个足以一击致命的契机。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而压抑的叩门声,伴随着亲卫低沉的通报:“王爷,严可求大人有万分紧急之事求见!”
严可求?
李昭的瞳孔骤然一缩。
此人是他暗中派往岭南的心腹,算算时日,也该回来了。
只是这般风雨交加的深夜……必是出了大事。
“让他进来。”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门开了,一股寒湿的水汽涌入。
严可求几乎是滚进来的,他浑身湿透,发髻散乱,狼狈不堪,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混合着疲惫、恐惧与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
他顾不上行礼,挣扎着从湿透的内衫中取出一个用油布紧紧包裹的物事,双手呈上。
“王爷……幸不辱命!”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嘶哑。
亲卫识趣地退下,并带上了门。
书房内,只剩下李昭与严可求二人。
李昭接过那个沉甸甸的包裹,一层层解开。
油布之内,是一封用蜜蜡封口的丝帛信件。
信封已被水汽浸润,但封口的火漆印鉴依然清晰——广州守将的私印。
李昭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用指甲划开蜜蜡,抽出信纸。
借着窗外划过的一道惨白电光,信上的字迹如毒蛇般扭动着钻入他的眼帘。
信中详尽地叙述了徐温如何许诺岭南兵变之后,将以半壁江山为酬,换取广州守将的支持,共举“清君侧”的大事。
信中言辞恳切,条理分明,显然不是一日之功。
而当李昭的目光落在信末的署名之上时,他的呼吸彻底凝滞了。
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字——知训。
徐知训!
徐温的长子,那个比他父亲更加骄横跋扈、目空一切的年轻人。
“这是……”李昭的声音有些干涩。
“千真万确!”严可求喘着粗气道,“此信乃广州守将的亲笔回信,预备送往徐府。属下买通了他身边的心腹,半路截下。为了这封信,我们折损了三名好手。”
李昭沉默了,他反复看着那两个字,仿佛要将它们烧穿。
徐温老谋深算,绝不会轻易留下这种把柄。
可他的儿子,却狂妄到用自己的名字署名。
这究竟是愚蠢,还是有恃无恐到了极点?
他将信纸小心翼翼地折好,贴身收起,随后走到严可求面前,亲自将他扶起。
“严卿,此番你立下不世之功。先去偏殿歇息,换身干净衣物,任何人问起,都只说你是奉命回京述职。”
“遵命。”严可求
待他走后,李昭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渐渐平息的风雨。
天边,已经泛起了一丝鱼肚白。
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朝堂之上掀起。
次日清晨,大殿之上,文武百官列队整齐,气氛却与往日不同,透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
李昭端坐于王座,面无表情,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
他的视线在枢密使徐温的脸上停留了一瞬。
徐温今日一身崭新的朝服,身姿挺拔,神态一如既往的从容镇定,仿佛昨夜那场风雨,以及风雨中潜入的信使,都与他毫无干系。
他甚至还向李昭投去一个恭谨而温和的眼神,尽显辅政大臣的风范。
然而,李昭没有理会任何人的请安奏对。
他抬起手,示意内侍。
内侍官会意,将一份誊抄的信件副本呈递给站在百官之首的徐温。
“徐大人,”李昭的声音不大,却如寒冬的冰凌,清脆而刺骨,瞬间穿透了整个大殿的嗡鸣,“岭南近日似有异动,这份军情,不知徐大人可知情?”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徐温身上。
徐温接过那份薄薄的纸,只扫了一眼,脸色便微不可察地变了变,但随即又恢复了正常。
他将信纸放下,后退一步,猛地撩起官袍下摆,双膝跪地,声若洪钟。
“王爷明鉴!此信纯属伪造,是奸佞小人对臣的污蔑!臣追随先王,辅佐王爷,忠心耿耿,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岭南之事,臣毫不知情,更遑论与人约定共举大事!请王爷彻查,还老臣一个清白!”
他一番话说得是义正辞严,声泪俱下。
朝中素来依附于他的官员立刻纷纷出列,为其辩白。
“王爷,徐大人乃国之栋梁,岂会行此不轨之事?”
“此信来历不明,定是有人蓄意构陷,意图动摇国本!”
一时间,殿上嘈杂一片。
李昭冷眼看着这一切,看着徐温那张看不出丝毫破绽的脸。
他知道,仅凭一封可以被斥为“伪造”的信,根本无法扳倒这棵盘根错节的大树。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兵部侍郎郭崇韬出列了。
他没有看徐温,而是对着李昭一揖到底:“王爷,臣以为,信件真伪,尚需查证。但岭南局势不容有失。为安抚人心,臣有一计。”
李昭颔首:“讲。”
“我等可伪造一份‘岭南大捷’的战报,”郭崇韬缓缓说道,“就说广州守将突发恶疾暴毙,其副将忠心耿耿,已将所有叛逆一网打尽。然后,将此消息‘无意中’透露给徐大人。若大人与此事无关,听闻捷报,必当欣喜;若……若他心中有鬼,其神情举止,定有异样。”
此计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这是一个极其阴险的阴谋。
无论徐温是否参与,岭南叛乱被平息对他而言都算“好消息”。
区别只在于,他为此感到的是为国之欣喜,还是为同伙覆灭、自己得以脱身的庆幸。
这两种情绪,在细微之处,天差地别。
徐温跪在地上,眼帘低垂,让人看不清他的神色。
但他那微微收紧的拳头,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李昭的嘴角,勾起一抹几乎无法察觉的弧度。
“准了。此事,就交由郭卿全权负责。”
当天下午,一份“八百里加急”的战报被快马送入枢密院。
一名信使浑身泥水,气喘吁吁地冲进徐温的官署,高声呼喊:“大捷!岭南大捷!广州守将图谋不轨,已为副将陈将军就地正法!岭南全境安稳!”
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官署。
徐温正在批阅公文,听到消息后,他手中的笔微微一顿,墨滴在纸上,晕开了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抬起头,脸上先是闪过一丝错愕,紧接着,那紧绷了一上午的肩膀,明显地松弛了下来。
他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很快便用官方式的喜悦掩盖了过去,大声赞道:“好!陈将军忠勇可嘉,当记首功!立刻传令嘉奖!”
然而,他那瞬间的松懈,以及随后在与心腹交谈时,无意中说出的那句“局势尚可控,我等只需静待时机”,都一字不漏地传回了王宫,传到了李昭的耳中。
“鱼,上钩了。”李昭放下手中的茶杯,对郭崇韬说道。
郭崇韬躬身:“王爷,该收网了。”
“传朕的旨意,”李昭站起身,声音冷酷如铁,“命禁军统领赵匡义,即刻查封徐温府邸,任何人不得出入!仔细搜查,一寸地方都不能放过!”
命令下达,整个寿州城为之震动。
禁军精锐如猛虎下山,瞬间包围了宏伟的枢密使府。
徐温被客气地“请”到了正堂喝茶,他面色铁青,却依旧保持着最后的体面,没有反抗。
他知道,任何反抗都是徒劳,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他只能寄望于府中的布置足够隐秘。
搜查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
前院、后宅、库房……都没有任何发现。
就在徐温的脸色稍稍缓和,以为能够渡过此劫时,一声惊呼从他的书房传来。
赵匡义亲自带人冲了进去。
只见一名禁军士兵正站在一排巨大的书架前,书架被移开了半尺,露出了后面一堵墙。
墙上的一块青砖,有被常年挪动的痕迹。
士兵用力一推,青砖凹陷下去,伴随着“咔哒”一声轻响,旁边的墙壁上,一个暗格悄然洞开。
一股陈腐的木香和丝绸气息从暗格中飘出。
赵匡义举着火把凑上前,只见暗格内静静地躺着一个用明黄色丝绸包裹的木盒。
他的心猛地一跳,小心翼翼地取出木盒,打开。
盒子里面,一枚通体温润、雕刻着盘龙的玉玺,赫然映入眼帘。
玉玺底座上,四个古朴的篆字在火光下闪着幽光——大吴天命。
是前朝吴国的玉玺!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东西,比十封谋反的密信加起来,还要致命!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外藩,而是昭然若揭的传国野心!
玉玺之下,还压着厚厚一叠信函,全是徐温与那些心怀故国的前朝旧贵族们往来的密信。
铁证如山,再无任何辩驳的余地。
当玉玺和密函被呈现在徐温面前时,这位权倾朝野的枢密使,终于彻底垮了。
他所有的镇定、所有的城府、所有的威严,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他仿佛瞬间苍老了二十岁,浑身瘫软,跪倒在地,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地面上。
“老臣……罪该万死。”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所有人都以为,一场血腥的清洗在所难免。
然而,李昭的处置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没有将徐温下狱,更没有株连其党羽。
他只是下了一道旨意,宣布徐温年老体衰,不堪重负,着其辞去枢密使及一切官职,回家颐养天年。
枢密使之职,由兵部侍郎郭崇韬接任。
这道旨意,看似宽宏,实则比杀了徐温还要狠。
它彻底剥夺了徐温所有的政治资本,将他变成了一个无权无势的废人。
杀一个死人,会留下一个烈士的传说;而让一个活着的“神”跌落凡尘,只会留下一个笑柄。
朝会之上,当旨意宣布完毕,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徐知训猛地抬起头,双目赤红,死死地瞪着王座上的李昭。
那眼神,充满了不甘、怨毒和疯狂的恨意。
“父亲!”他嘶吼一声,想要冲上去,却被身旁的亲信死死拉住。
李昭的目光与他对上,平静无波,却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漠然。
徐知训挣脱了亲信,没有再看他那已经形如槁木的父亲,而是转身,狠狠一甩袖袍,在一片死寂中,大步流星地离开了大殿。
他每一步都走得极重,仿佛要将脚下的金砖踩碎。
所有人都从他的背影里,读出了两个字——复仇。
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似乎就此落下了帷幕。
李昭以雷霆手段,拔除了心腹大患,将权力牢牢地抓回了自己手中。
寿州城的夜晚,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然而,李昭却毫无睡意。
他站在观星台上,遥望北方。
郭崇韬站在他身后,低声道:“王爷,徐知训此人,性如烈火,今日受此大辱,绝不会善罢甘休。”
“一头被拔了牙的老虎,不可怕。”李昭缓缓说道,“可怕的是一头无所顾忌、奔出牢笼的疯狼。传令下去,严密监视徐府,特别是徐知训,不许他离开寿州半步。”
“遵命。”
可他们终究还是低估了徐知训的行动力。
就在当夜三更,夜色最浓之时,一声凄厉的警钟划破了寿州城的寂静。
一队骑兵手持火把,疯狂地敲打着李昭的寝宫大门。
一名禁军将领连滚带爬地冲到李昭面前,脸色惨白如纸:“王爷!不好了!徐知训……徐知训率领他麾下三百亲卫,冲开了北城门,已经……已经逃出城了!”
李昭猛地转身,眼中迸发出骇人的杀气。
三百亲卫,那是一支装备精良、战力强悍的私人武装。
这样一股力量流窜在外,危害甚至比徐温的阴谋更大。
“他往哪个方向去了?”
“斥候来报,他们一路向北,行踪不明!”
北方……李昭的瞳孔缩成了针尖。
整个北境,防线漫长,地形复杂。
一旦让他逃入山林,或是渡海而去,再想找到他,无异于大海捞针。
“传朕旨意!”李昭的声音在寒冷的夜风中激荡,“立即封锁全境所有水陆关隘!向各州府下发海捕文书,全境通缉徐知训及其党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命令如流水般传遍了整个疆域,一张无形的大网,以寿州为中心,迅速向四面八方撒开。
一时间,从南方的江口到北方的边镇,到处都是手持画像、盘查过往行人的官兵。
整个国度,都因这一场深夜的逃亡,而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戒备之中。
而此刻,无人知晓,在这张追捕叛逆的大网之外,遥远的北方海疆,一艘艘破旧的船只,正载着一群绝望的逃亡者,在茫茫的雾气中,艰难地朝着一处名为登州的港口,悄然靠近。
他们带来的,将是另一场截然不同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