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九年义务教育-《带货大唐:开局请李世民嗦泡面》

  三人静立于窗前,那老师的讲课声悠悠传来,正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苏家兄弟二人听着这熟悉的诗句,心潮澎湃,不约而同又往窗前靠近了几分。

  这下,看得愈发清楚了。

  教室里摆着几十套桌椅,学生们穿着统一服装,正规规矩矩坐着。

  讲台上的老师约莫三十来岁,戴着个扩音小喇叭,正指着黑板上的诗句逐字讲解。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是公认的诗眼,是王安石……”

  老师继续讲着课,

  然而,此刻的苏家兄弟已没功夫去细究讲课的具体内容了,

  他们的全部心神,几乎都被这眼前的规模所震撼。

  苏辙下意识用手指隔着玻璃,一排一排点了一遍,声音带着颤抖:

  “竟……竟有四十三个学子!这……这一间学舍,便有如此多蒙童!?”

  兄弟二人对视一眼,都狠狠吞了口唾沫。

  这规模,远超他们认知中任何一家官学或顶级私塾。

  苏辙仿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猛地转身,冲到了旁边几个教室的窗口,挨个望去。

  一间,两间,三间……每一间教室里,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

  当他失魂落魄地回来时,脸色已经有些发白。

  “哥……都,都是这般规模!

  我粗略看了一番,这些教舍,学子数量皆在四五十上下!

  这……这后世一处学堂,学子之众是我宋时州学的百倍不止啊!”

  苏轼已彻底说不出话来,他扶着窗台,手指发白。

  先前在菠萝田边,看到佣户之女能诵诗,心底深处仍存着一丝侥幸,猜想那或是例外。

  然而此刻,眼前这学子数量已说明了一切。

  他大宋莫说是雷州这种偏远地方,即便是东京汴梁最负盛名的太学,也绝不可能有如此多学子共同就学的盛况。

  二人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周仪,先前心头的那些怀疑,此刻已彻底烟消云散。

  “先生……”

  苏轼的声音有些干涩:“后世,后世之人,难道说……人人都可念书吗?

  一县之地,怎会,怎会有如此多学子?这需耗费多少银钱,聘请多少先生!?”

  周仪微微一笑,他领着二人离开这教室窗口,沿着教学楼的走廊缓步前行,同时开口解释:

  “现今华夏,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与宋时已是全然不同。”

  “九……九年义务教育制?”

  兄弟二人喃喃念着这个陌生的名词,像小学生一样紧跟在后,生怕漏掉一个字。

  “所谓九年义务教育,简单说,就是由国家出面,供养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孩子免费读书。

  一般从六岁入学,接受小学和初中的教育,直到十五六岁,才算完成这九年。

  若是孩子自己争气,成绩好,还可继续读高中、上大学,一直读到弱冠之年。”

  “免费!?”苏辙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声音陡然拔高,

  他急追上两步,扯住周仪衣袖:“先生!您说……免费?天下竟有这等好事!?

  束修、笔墨、书本、学舍修缮、夫子俸禄……哪一样不是开销?官府……怎会做这般赔本的买卖!?”

  在他二人的认知里,读书是奢侈品,是士大夫阶层垄断的特权,维系这一体系的正是高昂的成本。

  免费读书,简直天方夜谭。

  周仪呵呵一笑,肯定地点头:“确实不要学生家里出一分钱的学杂费。

  连学生们用的课本,都是国家统一印制、免费发放的。

  在学校吃饭,需要交一点伙食费,但若是家里经济困难的孩子,还能申请补助,甚至免费午餐。

  总而言之,现今华夏要确保的,就是没有一个孩子会因为家贫而读不起书。”

  苏家兄弟二人,再次愣在了原地。

  免费读书、免费课本、贫困补助……这每一个词他们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却无比陌生。

  直到发现周仪已走出十来步远,二人这才如梦初醒,赶紧小跑着跟了上去。

  苏轼深吸一口气,再次开口:

  “先生,若……若一切如您所言,学子们无需缴纳束修,那这些夫子们,以何为生呢?”

  周仪走在前面,头也不回道:

  “自然是由国家财政统一供养。这些老师,算国家的公职人员,按月领取俸禄。

  虽说这俸禄未必称得上多富裕,但保证大多数老师能安稳度日、养家糊口,却是足够了的。”

  “国家……供养天下师者……”

  兄弟二人喃喃念着这个词语,心脏狂跳。

  他们无法想象,这需要何等庞大的赋税来支撑,这又需要何等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来执行。

  他们是读书人,看到后世文风如此鼎盛,本该欣喜若狂,

  但同时,他们亦是封建时代的官僚,眼前这一切,完全颠覆了他们为官为吏的所有认知经验。

  苏轼犹豫了片刻,还是将心中的顾虑又说了出来:

  “先生,请恕轼直言……若这一切学识、机会,皆是朝廷无偿赐予,得来全不费工夫……

  那些学生,恐怕……”

  他话没说透,但意思很明显。

  周仪闻言,终于停下脚步,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

  “子瞻是想说,人们对于轻易得到的东西不会珍视,所以如今的人恐怕不再尊师重道了吗?”

  兄弟二人没有直接承认,但脸上表情已说明了一切。

  就在这时,周仪在一间挂着“教师办公室”的门前停下了脚步。

  苏轼还想再追问些什么,忽然,走廊前方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喧哗。

  四五个男子急匆匆走来,个个西装革履,但神色仓皇。

  为首的是个四十岁上下、大腹便便的公司老总模样的人,

  他脸色铁青,脚步又快又急,仿佛带着一肚子火气。

  “崔总,您……您别急崔总,小心脚下!”

  他身后,一个戴着眼镜的下属小心翼翼地提醒了一句,伸手想搀扶。

  这话如同点燃了火药桶,那崔总猛地一甩胳膊:“急!我他妈能不急!?

  老子在外边,跟人屁颠颠谈几百万的合同,这狗日的小兔崽子,一天尽在学校给老子惹祸!

  老子今天不扒了他的皮,老子今天跟他姓!”

  吼完,崔总领着一群下属径直朝着教师办公室走来。

  他们速度极快,从周仪三人的透明身体上一穿而过。

  苏轼两兄弟露出疑惑,用询问的目光望向周仪,

  而周仪却没解释,眼神示意他二人继续看下去。

  那崔总在办公室门口停下,对身后下属摆了摆手:“你们就在这儿等着。”

  随即,他脸上那滔天的怒火瞬间消失,换上了一副近乎谄媚的笑容。

  轻轻敲了下敞开的大门,崔总压低着声音:

  “那个……嘿嘿……唐,唐老师!不好意思哈,又麻烦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