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班主任电话时,林薇正在开季度总结会。手机在静音模式下震动不停,屏幕上“张老师”三个字像烧红的烙铁,让她莫名心慌。走出会议室接起,听筒里传来的声音带着难掩的焦灼:“林薇妈妈,你赶紧来学校一趟,诺诺出事了,眼睛受伤了!”
林薇的血液瞬间冲到头顶,手里的文件夹“啪”地掉在地上。她顾不上捡,对着电话急促地问:“怎么伤的?严不严重?”
“课间在走廊被同学撞到了,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孩子眼睛流血了,我们已经送他去附近的社区医院了。”张老师的声音带着歉意,“你别着急,路上注意安全。”
林薇哪里能不着急?她跟领导潦草交代两句,抓起包就往楼下跑。打车赶往社区医院的路上,她的手一直在抖,脑子里全是儿子诺诺明亮的眼睛——才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平时调皮却懂事,怎么会突然受伤?
赶到医院时,诺诺正坐在诊疗室的椅子上,左边眼睛下方贴着厚厚的纱布,小脸煞白,看见林薇进来,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妈妈!”
“宝贝,怎么样?疼不疼?”林薇冲过去抱住儿子,手指不敢碰那片纱布,声音都在发颤。
接诊的医生叹了口气:“伤口在眼睑下方,挺深的,已经做了紧急处理,但是我们这里条件有限,建议你们赶紧转去市医院眼科,可能需要缝合,还要排查有没有伤到眼球。”
林薇的心沉到了谷底。她谢过医生,抱起诺诺就往门外走,张老师跟在后面不停道歉:“都怪我们没看好孩子,课间走廊人多,没看清是谁撞的……”
“先去看病。”林薇打断她,此刻她没心思追究责任,只想让儿子得到最好的治疗。
转院途中,林薇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拿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轻声问诺诺:“宝贝,告诉妈妈,刚才发生什么了?是谁撞到你的?”
诺诺抽噎着回忆:“我去卫生间,走在走廊里,突然有人从后面推了我一把,我撞到墙上了……然后眼睛就流血了,我回头没看清是谁,只看到一个穿蓝色校服的背影,好像比我高一点。”
“穿蓝色校服?是你们年级的吗?”林薇追问,指尖飞快地在备忘录里记录:“三年级课间10:10左右,走廊靠近卫生间路段,肇事者穿蓝色校服,身高高于诺诺(130cm左右),从后方推搡致伤。”
“不知道……”诺诺摇摇头,眼神里满是恐惧,“妈妈,我怕眼睛看不见了。”
“不会的,宝贝不怕,医生会治好你的。”林薇抱住儿子,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她知道,现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找到肇事者的关键,她必须牢牢记住。
市医院的急诊室里,灯光惨白。医生仔细检查后,告知林薇需要立即进行缝合手术:“伤口长约1.5厘米,深及真皮层,必须缝合才能愈合,后续还可能留疤,而且要密切观察眼压和眼底,排除隐性损伤。”
林薇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时,手心里全是冷汗。手术进行了半个小时,每一秒对她来说都是煎熬。术后,医生给诺诺包扎好眼睛,叮嘱她按时换药、避免感染,并且开具了详细的病历、缝合记录和缴费单。林薇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单据叠好,放进随身的包里,又用手机把每一张都拍了照,存进专门新建的文件夹里——她隐约记得,这些都是后续维权的重要凭证。
安顿好诺诺住院观察,林薇终于有空和张老师细谈。张老师面露难色:“我们回学校调了监控,但是走廊那个位置正好是监控盲区,没拍到事发过程。问了几个当时在走廊的同学,都说没看清是谁推的诺诺。”
“监控盲区?”林薇的声音陡然提高,“学校走廊怎么会有监控盲区?这不是管理漏洞吗?”
张老师连忙解释:“那是老监控了,前段时间准备更换,还没来得及……我们已经发动班主任在各班排查,让穿蓝色校服的男生都来办公室问话了,但都没人承认。”
林薇压下心头的怒火,她知道现在发火解决不了问题。她拿出手机,翻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平静地说:“张老师,我理解学校的难处,但根据法律规定,学校对在校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现在孩子在学校受伤,肇事者找不到,学校不能推卸责任。我要求学校继续深入调查,扩大排查范围,不仅是三年级,其他年级穿蓝色校服的学生也应该排查,同时尽快修复监控盲区,给我们一个说法。”
张老师点点头:“我会把你的要求反映给学校领导,我们一定尽力调查。”
接下来的几天,林薇一边照顾诺诺,一边和学校保持沟通。但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还在调查中”“没有新的线索”。有一次,她甚至直接找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态度和蔼,却始终回避实质性问题,只说会“协调处理”,暗示她可以先让学校垫付部分医疗费,大事化小。
“校长,我要的不是垫付医疗费,是找到肇事者,是学校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林薇语气坚定,“我儿子不仅身体受了伤,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创伤,现在晚上睡觉都做噩梦,说怕再被人推。如果找不到肇事者,他以后怎么安心上学?”
校长叹了口气:“林女士,我们真的尽力了。学校这么多学生,监控又没拍到,实在不好排查。要不,我们再协商一下赔偿的事?”
林薇知道,学校这是想敷衍了事。她不再和校长周旋,转身走出了办公室。回到医院,看着儿子眼睛上渗着血丝的纱布,她做出了一个决定:报警。
她带着所有的证据——病历、缝合记录、医疗费发票、诺诺的口述录音、备忘录里的线索记录,来到了辖区派出所。接待她的民警听完情况后,立刻受理了案件:“眼部缝合已经构成轻微伤,我们会介入调查。”
民警首先调取了学校走廊的监控,虽然事发地点是盲区,但监控拍到了诺诺受伤前后走廊里的人流情况。民警逐一排查了当时在走廊里穿蓝色校服的学生,最终锁定了四年级的男生李浩。
民警找到李浩时,他一开始还拒不承认,但在民警的耐心询问和证据面前,终于低下了头。原来,李浩和诺诺并不认识,只是课间觉得无聊,想捉弄一下路过的同学,就从后面推了诺诺一把,没想到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找到肇事者后,林薇依据《民法典》,向李浩的监护人提出了赔偿要求。李浩的父母得知情况后,连忙向林薇和诺诺道歉,主动承担了全部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等费用,还赔偿了一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同时,林薇也没有放弃追究学校的责任。虽然找到了肇事者,但学校监控盲区的管理漏洞、事发后调查不力的问题客观存在。她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了投诉信,附上了相关证据。教育行政部门经过调查,认定学校确实存在管理失职,对学校进行了通报批评,要求学校限期整改监控设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
诺诺出院那天,阳光正好。他眼睛上的纱布已经拆除,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疤痕,但视力没有受到影响。林薇牵着儿子的手,走出医院大门,心里百感交集。这段时间的奔波、焦虑、愤怒,最终都化作了释然。
诺诺抬头看着妈妈:“妈妈,那个推我的同学已经跟我道歉了,我不恨他了。”
林薇蹲下身,摸了摸儿子的头:“宝贝,妈妈不是要你恨他,只是要让他知道,做错事就要承担责任。而且,妈妈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学校变得更安全,让你和其他同学以后能安心上学。”
眼眶上的疤痕或许会伴随诺诺一生,但这段经历也让他明白了正义的力量。而林薇也深刻体会到,当孩子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味的妥协和等待只会让事情不了了之,只有拿起法律的武器,一步一步收集证据、坚持维权,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后来,学校的监控设施全部更新,走廊里再也没有了盲区,课间也多了老师巡逻。诺诺重新回到学校上课时,脸上又露出了往日的笑容。他知道,妈妈用坚持和勇气,为他挡住了风雨,也让校园变得更加温暖、安全。
林薇的血液瞬间冲到头顶,手里的文件夹“啪”地掉在地上。她顾不上捡,对着电话急促地问:“怎么伤的?严不严重?”
“课间在走廊被同学撞到了,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孩子眼睛流血了,我们已经送他去附近的社区医院了。”张老师的声音带着歉意,“你别着急,路上注意安全。”
林薇哪里能不着急?她跟领导潦草交代两句,抓起包就往楼下跑。打车赶往社区医院的路上,她的手一直在抖,脑子里全是儿子诺诺明亮的眼睛——才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平时调皮却懂事,怎么会突然受伤?
赶到医院时,诺诺正坐在诊疗室的椅子上,左边眼睛下方贴着厚厚的纱布,小脸煞白,看见林薇进来,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妈妈!”
“宝贝,怎么样?疼不疼?”林薇冲过去抱住儿子,手指不敢碰那片纱布,声音都在发颤。
接诊的医生叹了口气:“伤口在眼睑下方,挺深的,已经做了紧急处理,但是我们这里条件有限,建议你们赶紧转去市医院眼科,可能需要缝合,还要排查有没有伤到眼球。”
林薇的心沉到了谷底。她谢过医生,抱起诺诺就往门外走,张老师跟在后面不停道歉:“都怪我们没看好孩子,课间走廊人多,没看清是谁撞的……”
“先去看病。”林薇打断她,此刻她没心思追究责任,只想让儿子得到最好的治疗。
转院途中,林薇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拿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轻声问诺诺:“宝贝,告诉妈妈,刚才发生什么了?是谁撞到你的?”
诺诺抽噎着回忆:“我去卫生间,走在走廊里,突然有人从后面推了我一把,我撞到墙上了……然后眼睛就流血了,我回头没看清是谁,只看到一个穿蓝色校服的背影,好像比我高一点。”
“穿蓝色校服?是你们年级的吗?”林薇追问,指尖飞快地在备忘录里记录:“三年级课间10:10左右,走廊靠近卫生间路段,肇事者穿蓝色校服,身高高于诺诺(130cm左右),从后方推搡致伤。”
“不知道……”诺诺摇摇头,眼神里满是恐惧,“妈妈,我怕眼睛看不见了。”
“不会的,宝贝不怕,医生会治好你的。”林薇抱住儿子,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她知道,现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找到肇事者的关键,她必须牢牢记住。
市医院的急诊室里,灯光惨白。医生仔细检查后,告知林薇需要立即进行缝合手术:“伤口长约1.5厘米,深及真皮层,必须缝合才能愈合,后续还可能留疤,而且要密切观察眼压和眼底,排除隐性损伤。”
林薇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时,手心里全是冷汗。手术进行了半个小时,每一秒对她来说都是煎熬。术后,医生给诺诺包扎好眼睛,叮嘱她按时换药、避免感染,并且开具了详细的病历、缝合记录和缴费单。林薇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单据叠好,放进随身的包里,又用手机把每一张都拍了照,存进专门新建的文件夹里——她隐约记得,这些都是后续维权的重要凭证。
安顿好诺诺住院观察,林薇终于有空和张老师细谈。张老师面露难色:“我们回学校调了监控,但是走廊那个位置正好是监控盲区,没拍到事发过程。问了几个当时在走廊的同学,都说没看清是谁推的诺诺。”
“监控盲区?”林薇的声音陡然提高,“学校走廊怎么会有监控盲区?这不是管理漏洞吗?”
张老师连忙解释:“那是老监控了,前段时间准备更换,还没来得及……我们已经发动班主任在各班排查,让穿蓝色校服的男生都来办公室问话了,但都没人承认。”
林薇压下心头的怒火,她知道现在发火解决不了问题。她拿出手机,翻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平静地说:“张老师,我理解学校的难处,但根据法律规定,学校对在校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现在孩子在学校受伤,肇事者找不到,学校不能推卸责任。我要求学校继续深入调查,扩大排查范围,不仅是三年级,其他年级穿蓝色校服的学生也应该排查,同时尽快修复监控盲区,给我们一个说法。”
张老师点点头:“我会把你的要求反映给学校领导,我们一定尽力调查。”
接下来的几天,林薇一边照顾诺诺,一边和学校保持沟通。但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还在调查中”“没有新的线索”。有一次,她甚至直接找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态度和蔼,却始终回避实质性问题,只说会“协调处理”,暗示她可以先让学校垫付部分医疗费,大事化小。
“校长,我要的不是垫付医疗费,是找到肇事者,是学校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林薇语气坚定,“我儿子不仅身体受了伤,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创伤,现在晚上睡觉都做噩梦,说怕再被人推。如果找不到肇事者,他以后怎么安心上学?”
校长叹了口气:“林女士,我们真的尽力了。学校这么多学生,监控又没拍到,实在不好排查。要不,我们再协商一下赔偿的事?”
林薇知道,学校这是想敷衍了事。她不再和校长周旋,转身走出了办公室。回到医院,看着儿子眼睛上渗着血丝的纱布,她做出了一个决定:报警。
她带着所有的证据——病历、缝合记录、医疗费发票、诺诺的口述录音、备忘录里的线索记录,来到了辖区派出所。接待她的民警听完情况后,立刻受理了案件:“眼部缝合已经构成轻微伤,我们会介入调查。”
民警首先调取了学校走廊的监控,虽然事发地点是盲区,但监控拍到了诺诺受伤前后走廊里的人流情况。民警逐一排查了当时在走廊里穿蓝色校服的学生,最终锁定了四年级的男生李浩。
民警找到李浩时,他一开始还拒不承认,但在民警的耐心询问和证据面前,终于低下了头。原来,李浩和诺诺并不认识,只是课间觉得无聊,想捉弄一下路过的同学,就从后面推了诺诺一把,没想到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找到肇事者后,林薇依据《民法典》,向李浩的监护人提出了赔偿要求。李浩的父母得知情况后,连忙向林薇和诺诺道歉,主动承担了全部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等费用,还赔偿了一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同时,林薇也没有放弃追究学校的责任。虽然找到了肇事者,但学校监控盲区的管理漏洞、事发后调查不力的问题客观存在。她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了投诉信,附上了相关证据。教育行政部门经过调查,认定学校确实存在管理失职,对学校进行了通报批评,要求学校限期整改监控设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
诺诺出院那天,阳光正好。他眼睛上的纱布已经拆除,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疤痕,但视力没有受到影响。林薇牵着儿子的手,走出医院大门,心里百感交集。这段时间的奔波、焦虑、愤怒,最终都化作了释然。
诺诺抬头看着妈妈:“妈妈,那个推我的同学已经跟我道歉了,我不恨他了。”
林薇蹲下身,摸了摸儿子的头:“宝贝,妈妈不是要你恨他,只是要让他知道,做错事就要承担责任。而且,妈妈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学校变得更安全,让你和其他同学以后能安心上学。”
眼眶上的疤痕或许会伴随诺诺一生,但这段经历也让他明白了正义的力量。而林薇也深刻体会到,当孩子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味的妥协和等待只会让事情不了了之,只有拿起法律的武器,一步一步收集证据、坚持维权,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后来,学校的监控设施全部更新,走廊里再也没有了盲区,课间也多了老师巡逻。诺诺重新回到学校上课时,脸上又露出了往日的笑容。他知道,妈妈用坚持和勇气,为他挡住了风雨,也让校园变得更加温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