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江南禹州乡试舞弊案》的卷宗,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云芷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她强压下翻涌的心绪,就着明亮的灯火,再次逐字逐句地研读这份尘封了八年的旧案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被忽略的细节。
卷宗的叙述看似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学政周文渊受贿舞弊,证据确凿,依律严惩,其子周彦意外身亡。但云芷以画皮师洞察入微的视角,以及历经诸多阴谋锤炼出的直觉,敏锐地捕捉到了那完美叙事下的裂痕。
疑点一:物证之瑕。 那本作为核心定罪依据的“行贿笔记”,卷宗中只附了几页拓印片段。云芷仔细审视那些字迹,确实与卷宗后附的周文渊平日批阅文章的字样有七八分相似,起笔转折的骨架仍在。但在一些极其细微的连笔习惯和收锋力道处,她凭借对笔触远超常人的敏感,察觉到了一丝不自然的“摹写”感。仿佛临摹者已极力模仿其形,却未能完全捕捉其书写时独有的“神”与下意识的发力习惯。更可疑的是,关于这本笔记的来源,卷宗记载是“由匿名者投递至按察使司衙门”,如此关键的物证,来源竟如此儿戏?
疑点二:审讯之速。 从案发到周文渊认罪画押,再到判决下达,整个过程快得异乎寻常,几乎没有任何波折,如同早已写好的剧本,只待角色上台走个过场。周文渊在狱中曾短暂喊冤的记录被寥寥数语带过,随后便是“经再三讯鞫,对所犯之罪供认不讳”。这“再三讯鞫”的过程,卷宗中毫无体现。
疑点三:周彦之“死”。 这是最大的疑点。卷宗对周彦坠江的记载极为简略:“……舟行至横江口,忽遇风浪,囚笼松脱,罪臣周彦坠水,瞬间即为激流卷没,打捞数日,杳无踪迹。” 仅有押解官差的口供,无其他船只目击,无当地渔民佐证。横江口虽水流湍急,但并非无法打捞的绝地,“尸骨无存”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刻意的、彻底的“消失”。卷宗末尾,还有一行几乎被忽略的小字批注:“疑有江湖势力介入,然查无实据。”
江湖势力?
云芷的指尖在这四个字上轻轻划过。若周彦未死,是被江湖势力所救,那么他隐匿多年,如今以“鬼影”之姿归来复仇,便说得通了!那些被害的禹州籍举子,其家族很可能就是当年参与构陷周文渊,或是瓜分周家利益的帮凶及其后代!
但……动机呢?仅仅是为了复仇吗?那诡异的铜钱,那“鬼影”身上非人的装扮与邪异的气息,又作何解释?这似乎超出了寻常江湖复仇的范畴。
她想起从王明德枕下找到的那枚邪气最重的古旧铜钱,还有之前收到的几枚。这些铜钱,与周家,与这舞弊案,又有何关联?
云芷重新将目光投向那堆禹州旧案卷宗,开始疯狂地翻找。既然舞弊案与周文远案隐隐相连,那么这些铜钱,是否也曾出现在与周家相关的记录中?
时间在翻动纸页的沙沙声中流逝。窗外夜色深沉,画室内灯火通明,映照着云芷专注而略显苍白的侧脸。
终于,在一份与舞弊案无关、记录禹州当地民俗和奇异传闻的杂录散卷中,她找到了一段不起眼的记载:
“……禹州有古俗,谓‘厌胜钱’。非是流通之币,乃以特法熔铸,浸以牲血,刻以诡纹,由巫师祝祷,可作诅咒之用,或护身,或招邪……然多属乡野愚民妄信,官府历禁之……”
厌胜钱!
云芷的心跳骤然加速!她立刻取出那几枚铜钱,仔细对照。之前只觉得它们形制古怪,气息邪异,如今看来,那并非流通制钱上的文字和图案,而更像是一种扭曲、抽象的符文!尤其是王明德那枚古钱,上面的“符文”磨损得几乎看不清,但那股凝聚不散的邪气,正与记载中“诅咒之用”的描述吻合!
如果周彦未死,并且得到了某种邪术传承,利用这种“厌胜钱”作为媒介,操控那装扮成“鬼影”的杀手,进行复仇……一切似乎都能串联起来!
但,那“鬼影”耳后的金属凸起,那特制的面具与黑袍,又显得过于“精致”和“非民间”了。这背后,恐怕还不止是周彦和江湖势力那么简单。
云芷放下铜钱,揉了揉胀痛的额角。线索越来越多,真相却仿佛笼罩在更深的迷雾里。周文渊舞弊案是钥匙,但它本身,或许也只是某个更大阴谋的一部分。
她提起笔,在宣纸上将“周文渊”、“周彦”、“厌胜钱”、“鬼影”、“江湖势力”这几个词圈起,用线条相连。
陈年旧案的血腥气息,透过八年的时光,与眼前科举索命的恐慌,诡异地交融在一起。
她知道,下一个关键,在于确认周彦的生死,以及找到当年舞弊案的真正受益者和……那只可能隐藏在朝廷内部、与江湖势力勾结的幕后黑手!
夜色浓稠,画室内的灯火,仿佛成了这无边黑暗中,唯一执着地探寻着真相的孤舟。
卷宗的叙述看似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学政周文渊受贿舞弊,证据确凿,依律严惩,其子周彦意外身亡。但云芷以画皮师洞察入微的视角,以及历经诸多阴谋锤炼出的直觉,敏锐地捕捉到了那完美叙事下的裂痕。
疑点一:物证之瑕。 那本作为核心定罪依据的“行贿笔记”,卷宗中只附了几页拓印片段。云芷仔细审视那些字迹,确实与卷宗后附的周文渊平日批阅文章的字样有七八分相似,起笔转折的骨架仍在。但在一些极其细微的连笔习惯和收锋力道处,她凭借对笔触远超常人的敏感,察觉到了一丝不自然的“摹写”感。仿佛临摹者已极力模仿其形,却未能完全捕捉其书写时独有的“神”与下意识的发力习惯。更可疑的是,关于这本笔记的来源,卷宗记载是“由匿名者投递至按察使司衙门”,如此关键的物证,来源竟如此儿戏?
疑点二:审讯之速。 从案发到周文渊认罪画押,再到判决下达,整个过程快得异乎寻常,几乎没有任何波折,如同早已写好的剧本,只待角色上台走个过场。周文渊在狱中曾短暂喊冤的记录被寥寥数语带过,随后便是“经再三讯鞫,对所犯之罪供认不讳”。这“再三讯鞫”的过程,卷宗中毫无体现。
疑点三:周彦之“死”。 这是最大的疑点。卷宗对周彦坠江的记载极为简略:“……舟行至横江口,忽遇风浪,囚笼松脱,罪臣周彦坠水,瞬间即为激流卷没,打捞数日,杳无踪迹。” 仅有押解官差的口供,无其他船只目击,无当地渔民佐证。横江口虽水流湍急,但并非无法打捞的绝地,“尸骨无存”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刻意的、彻底的“消失”。卷宗末尾,还有一行几乎被忽略的小字批注:“疑有江湖势力介入,然查无实据。”
江湖势力?
云芷的指尖在这四个字上轻轻划过。若周彦未死,是被江湖势力所救,那么他隐匿多年,如今以“鬼影”之姿归来复仇,便说得通了!那些被害的禹州籍举子,其家族很可能就是当年参与构陷周文渊,或是瓜分周家利益的帮凶及其后代!
但……动机呢?仅仅是为了复仇吗?那诡异的铜钱,那“鬼影”身上非人的装扮与邪异的气息,又作何解释?这似乎超出了寻常江湖复仇的范畴。
她想起从王明德枕下找到的那枚邪气最重的古旧铜钱,还有之前收到的几枚。这些铜钱,与周家,与这舞弊案,又有何关联?
云芷重新将目光投向那堆禹州旧案卷宗,开始疯狂地翻找。既然舞弊案与周文远案隐隐相连,那么这些铜钱,是否也曾出现在与周家相关的记录中?
时间在翻动纸页的沙沙声中流逝。窗外夜色深沉,画室内灯火通明,映照着云芷专注而略显苍白的侧脸。
终于,在一份与舞弊案无关、记录禹州当地民俗和奇异传闻的杂录散卷中,她找到了一段不起眼的记载:
“……禹州有古俗,谓‘厌胜钱’。非是流通之币,乃以特法熔铸,浸以牲血,刻以诡纹,由巫师祝祷,可作诅咒之用,或护身,或招邪……然多属乡野愚民妄信,官府历禁之……”
厌胜钱!
云芷的心跳骤然加速!她立刻取出那几枚铜钱,仔细对照。之前只觉得它们形制古怪,气息邪异,如今看来,那并非流通制钱上的文字和图案,而更像是一种扭曲、抽象的符文!尤其是王明德那枚古钱,上面的“符文”磨损得几乎看不清,但那股凝聚不散的邪气,正与记载中“诅咒之用”的描述吻合!
如果周彦未死,并且得到了某种邪术传承,利用这种“厌胜钱”作为媒介,操控那装扮成“鬼影”的杀手,进行复仇……一切似乎都能串联起来!
但,那“鬼影”耳后的金属凸起,那特制的面具与黑袍,又显得过于“精致”和“非民间”了。这背后,恐怕还不止是周彦和江湖势力那么简单。
云芷放下铜钱,揉了揉胀痛的额角。线索越来越多,真相却仿佛笼罩在更深的迷雾里。周文渊舞弊案是钥匙,但它本身,或许也只是某个更大阴谋的一部分。
她提起笔,在宣纸上将“周文渊”、“周彦”、“厌胜钱”、“鬼影”、“江湖势力”这几个词圈起,用线条相连。
陈年旧案的血腥气息,透过八年的时光,与眼前科举索命的恐慌,诡异地交融在一起。
她知道,下一个关键,在于确认周彦的生死,以及找到当年舞弊案的真正受益者和……那只可能隐藏在朝廷内部、与江湖势力勾结的幕后黑手!
夜色浓稠,画室内的灯火,仿佛成了这无边黑暗中,唯一执着地探寻着真相的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