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昌末年的朝堂,活像个被搅乱的大染缸——胡太后临朝听政多年,早没了刚掌权时的精明劲儿,天天跟郑俨、徐纥这俩“油滑鬼”混在一起。郑俨仗着太后宠信,把朝堂当成自家后花园,官员任免全看他心情;徐纥更离谱,专会揣着明白装糊涂,哪边得势就往哪边倒,两人凑一起,把朝政搅得乌烟瘴气,连地方官上奏的灾情折子,都能被他们压着半个月不递上去。
这边太后忙着“寻欢作乐”,那边孝明帝元诩早就憋了一肚子火。这孩子打小就被太后攥在手里,亲政的日子拖了又拖,好不容易长到十七岁,眼看能自己拿主意了,却发现朝堂上全是太后的人。尤其是看到郑俨动不动就借着太后的名义训斥大臣,徐纥把国库的银子往自己家里搬,孝明帝气得饭都吃不下,私下里跟亲信抱怨:“这哪是我当皇帝,分明是他们几个在掌权!”
矛盾像堆干柴,一点就着。孝明帝实在忍不下去,偷偷写了封密诏,派人送给镇守晋阳的尔朱荣,让他带着兵回洛阳“清君侧”——说白了就是借尔朱荣的势力,逼太后把权力交出来。尔朱荣本就有野心,一看诏书乐坏了,当即让高欢当先锋,带着骑兵往洛阳赶,一路上还故意放出风声,说要“帮陛下整顿朝纲”,吓得郑俨、徐纥天天躲在太后宫里哭。
可孝明帝毕竟年轻,一看尔朱荣来势汹汹,又犯了嘀咕:万一尔朱荣进城后不肯走,反而把自己架空了咋办?他越想越怕,连夜又写了封密诏,快马加鞭追上高欢,让他们“暂且驻军,等候旨意”。这一下可好,尔朱荣的军队停在半路,洛阳城里的郑俨、徐纥却先慌了神——他们早就听说孝明帝召尔朱荣的事,如今见军队停下,还以为皇帝要跟太后摊牌,俩人凑在一起嘀咕:“要是陛下真让尔朱荣进来,咱们俩的脑袋就保不住了!”
俩人一合计,干脆跑到胡太后面前哭哭啼啼,添油加醋说孝明帝要“废黜太后,另立皇后”。胡太后本就对孝明帝夺权的事心怀不满,被这么一挑唆,顿时火冒三丈:“我辛辛苦苦把他养大,他居然敢跟我作对!”郑俨趁机凑上前:“太后,如今陛下心意已决,咱们不如先下手为强,不然等尔朱荣来了,咱们都得死!”徐纥也在旁边帮腔:“是啊太后,只要陛下‘出事’,咱们再立个小皇帝,朝政还不是您说了算?”
胡太后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居然真的点了头。当天晚上,她让人给孝明帝送了一碗“安神汤”,里面偷偷加了毒药。孝明帝哪里想到亲妈会害自己,端起来就喝了,没过多久就腹痛难忍,挣扎着喊人,可宫里早就被太后的人控制住,连个敢应声的都没有。年仅十七岁的孝明帝,就这么死在了亲妈的手里。
杀了儿子还不算完,胡太后为了掩人耳目,居然想出个荒唐主意:把孝明帝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儿抱出来,谎称是“皇子”,立为皇帝。满朝文武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可没人敢站出来反对——毕竟太后手里还握着兵权,谁都不想当第一个送死的。可这戏没演两天,胡太后自己先慌了:万一这事被戳穿,岂不是更麻烦?
于是她又出了个昏招,把刚立没几天的“皇女”废了,从宗室里找了个三岁的小孩元钊当皇帝。理由是“国赖长君,然宗室子弟年幼,元钊天资聪颖,可立为帝”——这话骗骗小孩还行,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她就是觉得三岁小孩好控制,想继续当她的“幕后皇帝”。
可胡太后千算万算,没算到尔朱荣的反应。尔朱荣本来就因为孝明帝的密诏反复而不满,如今听说孝明帝被毒死,还立了个三岁小孩当皇帝,当即火冒三丈,带着大军直奔洛阳,一路上喊着“为孝明帝报仇”的口号,吓得胡太后赶紧派军抵抗,可她手里的军队早就被郑俨、徐纥折腾得没了战斗力,没打几仗就溃不成军。
司马光说
胡太后以母后之尊,行弑子之逆,废立无度,皆因嗜权而忘义。夫母者,当以仁育子;君者,当以义治国。太后宠奸佞、乱朝纲,先害亲子,再立幼主,欲长保权位,殊不知人心已失,天下离心。此非独太后之过,亦因北魏宗室衰弱,权臣窥伺,故乱局一发不可收拾。古语云“多行不义必自毙”,太后之结局,早在此举矣。
作者说
胡太后的荒唐,本质上是“权力焦虑”下的自我毁灭。她明明可以借着“太后临朝”的身份,辅佐孝明帝稳定朝局,却因为害怕失去权力,走上弑子、废立的绝路。这里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很多时候,人越想“攥紧”权力,反而越容易失去它。胡太后以为立幼帝就能掌控一切,却忘了权力的根基是“人心”——官员们怕她,却不忠于她;尔朱荣表面顺从,实则早有野心。要是她能稍微收敛私欲,跟孝明帝达成权力平衡,哪怕只是“垂帘听政”而非独断专行,也不至于落得后来的下场。这像极了现实里某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把身边的人都当成棋子,最后却发现,自己才是那个最容易被抛弃的棋子。
本章金句:嗜权如饮鸩,看似解渴,实则引火烧身;失德若破堤,纵能暂挡,终会溃于一旦。
这边太后忙着“寻欢作乐”,那边孝明帝元诩早就憋了一肚子火。这孩子打小就被太后攥在手里,亲政的日子拖了又拖,好不容易长到十七岁,眼看能自己拿主意了,却发现朝堂上全是太后的人。尤其是看到郑俨动不动就借着太后的名义训斥大臣,徐纥把国库的银子往自己家里搬,孝明帝气得饭都吃不下,私下里跟亲信抱怨:“这哪是我当皇帝,分明是他们几个在掌权!”
矛盾像堆干柴,一点就着。孝明帝实在忍不下去,偷偷写了封密诏,派人送给镇守晋阳的尔朱荣,让他带着兵回洛阳“清君侧”——说白了就是借尔朱荣的势力,逼太后把权力交出来。尔朱荣本就有野心,一看诏书乐坏了,当即让高欢当先锋,带着骑兵往洛阳赶,一路上还故意放出风声,说要“帮陛下整顿朝纲”,吓得郑俨、徐纥天天躲在太后宫里哭。
可孝明帝毕竟年轻,一看尔朱荣来势汹汹,又犯了嘀咕:万一尔朱荣进城后不肯走,反而把自己架空了咋办?他越想越怕,连夜又写了封密诏,快马加鞭追上高欢,让他们“暂且驻军,等候旨意”。这一下可好,尔朱荣的军队停在半路,洛阳城里的郑俨、徐纥却先慌了神——他们早就听说孝明帝召尔朱荣的事,如今见军队停下,还以为皇帝要跟太后摊牌,俩人凑在一起嘀咕:“要是陛下真让尔朱荣进来,咱们俩的脑袋就保不住了!”
俩人一合计,干脆跑到胡太后面前哭哭啼啼,添油加醋说孝明帝要“废黜太后,另立皇后”。胡太后本就对孝明帝夺权的事心怀不满,被这么一挑唆,顿时火冒三丈:“我辛辛苦苦把他养大,他居然敢跟我作对!”郑俨趁机凑上前:“太后,如今陛下心意已决,咱们不如先下手为强,不然等尔朱荣来了,咱们都得死!”徐纥也在旁边帮腔:“是啊太后,只要陛下‘出事’,咱们再立个小皇帝,朝政还不是您说了算?”
胡太后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居然真的点了头。当天晚上,她让人给孝明帝送了一碗“安神汤”,里面偷偷加了毒药。孝明帝哪里想到亲妈会害自己,端起来就喝了,没过多久就腹痛难忍,挣扎着喊人,可宫里早就被太后的人控制住,连个敢应声的都没有。年仅十七岁的孝明帝,就这么死在了亲妈的手里。
杀了儿子还不算完,胡太后为了掩人耳目,居然想出个荒唐主意:把孝明帝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儿抱出来,谎称是“皇子”,立为皇帝。满朝文武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可没人敢站出来反对——毕竟太后手里还握着兵权,谁都不想当第一个送死的。可这戏没演两天,胡太后自己先慌了:万一这事被戳穿,岂不是更麻烦?
于是她又出了个昏招,把刚立没几天的“皇女”废了,从宗室里找了个三岁的小孩元钊当皇帝。理由是“国赖长君,然宗室子弟年幼,元钊天资聪颖,可立为帝”——这话骗骗小孩还行,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她就是觉得三岁小孩好控制,想继续当她的“幕后皇帝”。
可胡太后千算万算,没算到尔朱荣的反应。尔朱荣本来就因为孝明帝的密诏反复而不满,如今听说孝明帝被毒死,还立了个三岁小孩当皇帝,当即火冒三丈,带着大军直奔洛阳,一路上喊着“为孝明帝报仇”的口号,吓得胡太后赶紧派军抵抗,可她手里的军队早就被郑俨、徐纥折腾得没了战斗力,没打几仗就溃不成军。
司马光说
胡太后以母后之尊,行弑子之逆,废立无度,皆因嗜权而忘义。夫母者,当以仁育子;君者,当以义治国。太后宠奸佞、乱朝纲,先害亲子,再立幼主,欲长保权位,殊不知人心已失,天下离心。此非独太后之过,亦因北魏宗室衰弱,权臣窥伺,故乱局一发不可收拾。古语云“多行不义必自毙”,太后之结局,早在此举矣。
作者说
胡太后的荒唐,本质上是“权力焦虑”下的自我毁灭。她明明可以借着“太后临朝”的身份,辅佐孝明帝稳定朝局,却因为害怕失去权力,走上弑子、废立的绝路。这里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很多时候,人越想“攥紧”权力,反而越容易失去它。胡太后以为立幼帝就能掌控一切,却忘了权力的根基是“人心”——官员们怕她,却不忠于她;尔朱荣表面顺从,实则早有野心。要是她能稍微收敛私欲,跟孝明帝达成权力平衡,哪怕只是“垂帘听政”而非独断专行,也不至于落得后来的下场。这像极了现实里某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把身边的人都当成棋子,最后却发现,自己才是那个最容易被抛弃的棋子。
本章金句:嗜权如饮鸩,看似解渴,实则引火烧身;失德若破堤,纵能暂挡,终会溃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