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的晋阳,刚收到洛阳消息的尔朱荣正坐在帅帐里磨剑。那剑刃磨得锃亮,映着他满是怒火的脸——孝明帝被毒杀的消息像颗炸雷,把他原本的计划全打乱了。前阵子孝明帝密诏他“清君侧”,后来又突然叫停,他还在琢磨其中缘由,没成想竟等来皇帝驾崩的噩耗,而且新皇帝还是个三岁的娃娃元钊。
“胡闹!简直是胡闹!”尔朱荣把剑往桌上一拍,震得茶杯都晃了晃。旁边的元天穆赶紧上前劝:“将军息怒,如今不是发火的时候,得想个办法才是。”尔朱荣深吸一口气,指着地图上的洛阳说:“胡太后弑子立幼,分明是想继续专权!这时候咱们要是不出手,北魏的江山就真要毁在她手里了。”
两人凑在一起商议,元天穆突然说:“彭城武宣王的儿子长乐王子攸,素有贤名,百姓都很敬重他。要是能立他为帝,既能名正言顺,又能收拢人心。”尔朱荣眼睛一亮,拍着大腿说:“好主意!就这么办!”当即派人去联系元子攸,又下令整军,以“为孝明帝报仇、拥立贤君”的名义,从晋阳出发,直奔洛阳。
消息传到洛阳,胡太后慌了神。她之前把心思都放在废立皇帝上,根本没好好整顿军队,如今尔朱荣的铁骑杀来,只能临时拼凑起一支军队,派去河桥抵挡。可这支军队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百姓,连兵器都没摸熟,哪是尔朱荣那支常年征战的铁骑的对手?两军刚在河桥相遇,尔朱荣一声令下,骑兵们就像猛虎下山般冲了过去,朝廷军队瞬间乱作一团,有的扔下兵器就跑,有的干脆跪地投降。
尔朱荣顺利渡过河桥,直奔洛阳城。进城后,他看着朝堂上那些平日里依附胡太后、贪赃枉法的大臣,气就不打一处来。当天就把文武百官召集到河桥边,指着他们怒斥:“孝明帝在位时,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任由胡太后乱政,甚至助纣为虐!如今皇帝被害,你们难辞其咎!”
没等大臣们辩解,尔朱荣就下令动手。一时间,河桥边哭声、惨叫声此起彼伏,从丞相元雍开始,两千多名官员倒在了血泊中。因为尔朱荣是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南下,在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黄河南岸) 召集北魏宗室百官开会,所以后世称此事为“河阴之变”。这一下,洛阳城里的官员们吓得魂飞魄散,再也没人敢反对尔朱荣。
随后,尔朱荣把元子攸迎进宫中,拥立他为孝庄帝。可刚立了新帝,尔朱荣又觉得心里不踏实——毕竟自己杀了那么多官员,孝庄帝会不会记恨自己?于是他主动跑到明光殿,跪在孝庄帝面前谢罪,说自己“一时冲动,杀戮过重,还望陛下恕罪”。孝庄帝刚登基,根基不稳,只能笑着说:“将军为国家除奸,何罪之有?”可心里早就对尔朱荣又怕又恨。
更荒唐的是,有一次尔朱荣在宫中赴宴,喝得酩酊大醉,居然当着孝庄帝的面说:“陛下能有今天,全靠我。要是没有我,哪有你的皇位?”孝庄帝强压着怒火,没跟他计较。可尔朱荣喝得更醉,趴在桌上睡着了。孝庄帝看着他,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不如趁现在杀了他,以绝后患!他悄悄拔出身边的刀,刚要动手,旁边的侍卫赶紧拉住他,小声说:“陛下不可!尔朱荣的部下还在城外,要是杀了他,他们肯定会造反!”孝庄帝这才冷静下来,把刀又插了回去。
尔朱荣醒来后,听说了这件事,吓得一身冷汗。从此再也不敢在宫中留宿,每次入宫都带着大批侍卫,生怕孝庄帝对自己下手。原本以为拥立新帝能掌控朝政,没成想反而把自己推到了危险的境地,尔朱荣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司马光说
尔朱荣以匡扶社稷为名,行杀戮之实,河桥之变,株连甚广,虽除奸佞,亦伤无辜,此非义举,实乃权臣之暴。其后拥立孝庄帝,却又恃功自傲,酒后失言,致君臣相疑,终为祸患埋下伏笔。夫权臣者,当知“功高震主”之理,若不能谦退自守,反欲挟主专权,鲜有善终者。尔朱荣之失,在于只知用武,不知以德服人,故其势虽盛,亦难长久。
作者说
尔朱荣的河桥之变,看似是“清君侧、正朝纲”的正义之举,实则是场赤裸裸的权力豪赌。他用两千多人的鲜血,强行完成了朝堂的“大换血”,却忘了权力的根基从来不是杀戮,而是人心。那些被他杀死的官员里,或许有贪赃枉法之徒,但也有忠于北魏的贤臣,一刀切的杀戮只会让更多人对他心生怨恨。更可笑的是,他一边想掌控孝庄帝,一边又怕被皇帝报复,这种既想当“权臣”又想保“安全”的矛盾心态,早就注定了他的结局。这像极了现实里那些靠强硬手段解决问题的人,看似赢了一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埋下了更大的隐患——毕竟,靠恐惧维系的权力,从来都不稳固。
本章金句:以杀立威者,威虽盛而人心离;以德服人者,德虽微而根基固。
“胡闹!简直是胡闹!”尔朱荣把剑往桌上一拍,震得茶杯都晃了晃。旁边的元天穆赶紧上前劝:“将军息怒,如今不是发火的时候,得想个办法才是。”尔朱荣深吸一口气,指着地图上的洛阳说:“胡太后弑子立幼,分明是想继续专权!这时候咱们要是不出手,北魏的江山就真要毁在她手里了。”
两人凑在一起商议,元天穆突然说:“彭城武宣王的儿子长乐王子攸,素有贤名,百姓都很敬重他。要是能立他为帝,既能名正言顺,又能收拢人心。”尔朱荣眼睛一亮,拍着大腿说:“好主意!就这么办!”当即派人去联系元子攸,又下令整军,以“为孝明帝报仇、拥立贤君”的名义,从晋阳出发,直奔洛阳。
消息传到洛阳,胡太后慌了神。她之前把心思都放在废立皇帝上,根本没好好整顿军队,如今尔朱荣的铁骑杀来,只能临时拼凑起一支军队,派去河桥抵挡。可这支军队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百姓,连兵器都没摸熟,哪是尔朱荣那支常年征战的铁骑的对手?两军刚在河桥相遇,尔朱荣一声令下,骑兵们就像猛虎下山般冲了过去,朝廷军队瞬间乱作一团,有的扔下兵器就跑,有的干脆跪地投降。
尔朱荣顺利渡过河桥,直奔洛阳城。进城后,他看着朝堂上那些平日里依附胡太后、贪赃枉法的大臣,气就不打一处来。当天就把文武百官召集到河桥边,指着他们怒斥:“孝明帝在位时,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任由胡太后乱政,甚至助纣为虐!如今皇帝被害,你们难辞其咎!”
没等大臣们辩解,尔朱荣就下令动手。一时间,河桥边哭声、惨叫声此起彼伏,从丞相元雍开始,两千多名官员倒在了血泊中。因为尔朱荣是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南下,在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黄河南岸) 召集北魏宗室百官开会,所以后世称此事为“河阴之变”。这一下,洛阳城里的官员们吓得魂飞魄散,再也没人敢反对尔朱荣。
随后,尔朱荣把元子攸迎进宫中,拥立他为孝庄帝。可刚立了新帝,尔朱荣又觉得心里不踏实——毕竟自己杀了那么多官员,孝庄帝会不会记恨自己?于是他主动跑到明光殿,跪在孝庄帝面前谢罪,说自己“一时冲动,杀戮过重,还望陛下恕罪”。孝庄帝刚登基,根基不稳,只能笑着说:“将军为国家除奸,何罪之有?”可心里早就对尔朱荣又怕又恨。
更荒唐的是,有一次尔朱荣在宫中赴宴,喝得酩酊大醉,居然当着孝庄帝的面说:“陛下能有今天,全靠我。要是没有我,哪有你的皇位?”孝庄帝强压着怒火,没跟他计较。可尔朱荣喝得更醉,趴在桌上睡着了。孝庄帝看着他,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不如趁现在杀了他,以绝后患!他悄悄拔出身边的刀,刚要动手,旁边的侍卫赶紧拉住他,小声说:“陛下不可!尔朱荣的部下还在城外,要是杀了他,他们肯定会造反!”孝庄帝这才冷静下来,把刀又插了回去。
尔朱荣醒来后,听说了这件事,吓得一身冷汗。从此再也不敢在宫中留宿,每次入宫都带着大批侍卫,生怕孝庄帝对自己下手。原本以为拥立新帝能掌控朝政,没成想反而把自己推到了危险的境地,尔朱荣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司马光说
尔朱荣以匡扶社稷为名,行杀戮之实,河桥之变,株连甚广,虽除奸佞,亦伤无辜,此非义举,实乃权臣之暴。其后拥立孝庄帝,却又恃功自傲,酒后失言,致君臣相疑,终为祸患埋下伏笔。夫权臣者,当知“功高震主”之理,若不能谦退自守,反欲挟主专权,鲜有善终者。尔朱荣之失,在于只知用武,不知以德服人,故其势虽盛,亦难长久。
作者说
尔朱荣的河桥之变,看似是“清君侧、正朝纲”的正义之举,实则是场赤裸裸的权力豪赌。他用两千多人的鲜血,强行完成了朝堂的“大换血”,却忘了权力的根基从来不是杀戮,而是人心。那些被他杀死的官员里,或许有贪赃枉法之徒,但也有忠于北魏的贤臣,一刀切的杀戮只会让更多人对他心生怨恨。更可笑的是,他一边想掌控孝庄帝,一边又怕被皇帝报复,这种既想当“权臣”又想保“安全”的矛盾心态,早就注定了他的结局。这像极了现实里那些靠强硬手段解决问题的人,看似赢了一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埋下了更大的隐患——毕竟,靠恐惧维系的权力,从来都不稳固。
本章金句:以杀立威者,威虽盛而人心离;以德服人者,德虽微而根基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