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走出图书馆大门,风把宣传栏上的海报吹得翻了个边。他没停下,径直往宿舍方向走,手机在兜里震动了一下。
他拿出来看了一眼,屏幕亮起,系统界面自动弹出:【新任务发布:促成首次校企合作对接,目标单位:南城建筑设计事务所】。
他脚步一顿,站在原地看完提示。这不是简单的人脉连接,而是要真正推动一个项目落地。他脑子里立刻转起来,光靠人脉不行,得有东西拿得出手。
第二天上午,他约了陈砚在校门口的奶茶店见面。周澜也来了,手里拎着笔记本电脑包。三人坐定,林烨开门见山:“我想做个新材料项目,用在老宅改造上,你们有没有兴趣一起?”
陈砚喝了口奶茶,“什么方向?”
“轻质保温复合板。”林烨从包里拿出一张纸,上面画了简单的结构图,“竹纤维做骨架,环保树脂填充,重量轻,隔热好,还能防潮。”
周澜低头看了会儿,“这种材料成本能控制住吗?”
“原材料本地就能采,加工流程也不复杂。”林烨说,“关键是能解决老房子冬天冷、夏天闷的问题,还不破坏原有结构。”
陈砚点点头,“听起来有用。但我没做过材料实验,顶多帮你看结构适配性。”
“我来负责技术方案。”林烨说,“你研究古建通风和承重,正好可以验证这板子能不能用在天井周边或者屋顶夹层。周澜你擅长方案落地,到时候做应用设计。”
周澜笑了下,“你还真把分工都想好了。”
“事得一步一步来。”林烨说,“我们现在缺的是样品,没实物,谁都不会当真。”
陈砚问:“实验室呢?材料学院那边不好进。”
林烨没说话,打开手机系统界面,找到之前兑换的“实验绿色通道券”,点击使用。一道确认提示跳出来,他输入密码,提交申请。
半小时后,一条通知发到邮箱:【已通过审核,材料测试平台使用权开放七天,权限编号Lx207】。
他把消息给两人看,“今天下午就能开始。”
当天傍晚,他们进了材料学院三楼的实验室。设备安静地立在墙边,灯光偏冷。林烨戴上手套,开始调配树脂比例。陈砚在一旁记录数据,周澜用激光测厚仪检查纤维层密度。
第一块小样做完,放进压力测试机。数值跳动几下,停在3.8兆帕。偏低。
“强度不够。”周澜说。
“再加一层交叉编织。”林烨拆开样本,重新排布纤维走向,“下次试双层夹心。”
连续三天,他们下了课就往实验室跑。第五次尝试时,压力值达到5.2,弯曲变形量也在安全范围。林烨把结果拍下来,导入电脑生成图表。
“可以做了个展示板。”他说。
周末,他们在打印店做了两份A1展板,附上性能参数和应用场景草图。林烨联系张工,请他抽空看看。
张工回复得很快,约在周三下午。
那天,四人站在实验台前等他。张工穿着灰色夹克,进门先看了一圈设备,然后拿起样品板翻看。
“你们自己做的?”他问。
“我们三个一起弄的。”林烨说,“还在改进,但基本性能达标了。”
张工用指甲敲了敲板面,“声音实,没空鼓。防水做了吗?”
“泡水二十四小时,膨胀率不到百分之三。”周澜递上检测记录。
张工翻完资料,抬头看了眼林烨,“你们想干嘛?”
“想找南城建筑设计事务所谈谈合作。”林烨说,“我们可以提供技术原型,他们如果有项目需要,能试点使用。将来也能联合申报课题。”
张工沉默一会儿,“你们知道他们接的活,都是甲方定材料。突然换新型建材,人家不认。”
“所以我们不要求大规模用。”林烨说,“只求一个小项目试用,比如历史街区修缮里的隔断墙或吊顶。我们免费提供技术支持,数据由他们主导发布。”
张工想了想,“我可以帮你引荐,但得有个说法。”
“您觉得这个材料有没有应用潜力?”林烨看着他。
“有。”张工点头,“尤其是南方老宅防潮这块,现在确实没太好办法。如果能在不改外观的前提下提升舒适度,是有市场的。”
“那就够了。”林烨说,“请您帮忙安排一次正式沟通。”
张工掏出手机,“我现在就打个电话。”
一周后,南城建筑设计事务所派了两个人来学校。一个是项目经理,戴眼镜,另一个是技术主管,背着电脑包。见面地点在建筑系的小会议室。
林烨把展板摆在桌上,放了ppt。他讲了十分钟,从问题出发,说到材料原理,再到测试数据和应用场景。
眼镜男听完,问:“你们这东西量产难度大不大?”
“工艺流程已经简化过。”林烨说,“只需要热压成型设备,中小厂都能做。”
技术主管翻着资料,“成本比普通石膏板高多少?”
“高出百分之二十,但寿命长,维护少。”周澜补充,“而且能减少后期空调能耗,整体算下来不亏。”
眼镜男和同事交换了个眼神。
“我们手头有个项目。”眼镜男说,“城西一条老街改造,要做内部更新,但不能动外墙。你们这个板子,如果真像说的这样,倒是可以试试。”
林烨问:“需要我们做什么?”
“先做个试点方案。”对方说,“面积不用大,一间房就行。你们出设计和技术支持,我们出施工队和场地。”
“可以。”林烨说,“我们一周内交初稿。”
会议结束,两人离开。林烨站在窗边,看见他们上了车,车子慢慢开出校门。
手机震动,他拿起来看。
【任务进度更新:校企合作初步达成意向,下一步完成试点协议签署】
他收起手机,转身对陈砚和周澜说:“抓紧时间,明天就开始画图。”
周澜打开电脑,“我今晚就能出平面布局。”
陈砚点头,“我也回去整理一份结构适配说明。”
林烨走到门口,拉开门,走廊的灯亮着。他回头看了一眼桌上的样品板,边缘被灯光照得发白。
他关掉会议室的灯,三人一起走出去。
教学楼外,天已经黑了。风吹过树梢,树叶晃了晃。
回到宿舍,他打开系统界面,看到贡献点余额还剩一百四十。刚才那次实验通道用了八十,剩下的得省着用。
他正准备退出,屏幕一闪,新消息弹出:
【检测到合作推进关键节点,是否兑换《合作协议模板》?消耗30贡献点】
他点了确认。
文件载入成功,标题是《校企技术试点合作协议范本》。
他下载下来,转发给陈砚和周澜。
手机又响了一声,是张工发来的消息:
“对方负责人说,只要方案靠谱,愿意走正式流程。你们抓紧。”
林烨回了个“好”字,放下手机。
窗外,教学楼的轮廓映在夜色里,顶层的灯还亮着。
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输入标题:《南城老街试点实施方案——第一稿》。
键盘敲击声在房间里响起。
隔壁传来关门的声音,有人在走廊喊名字。
他没抬头,继续写。
第一段写完,他喝了口水,看了眼时间,晚上九点十七分。
手机放在桌角,屏幕朝下。
忽然,它震动了一下。
林烨伸手将它翻过来,一条新消息跳出来:
【南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发起协作邀请,请确认是否接受】
他拿出来看了一眼,屏幕亮起,系统界面自动弹出:【新任务发布:促成首次校企合作对接,目标单位:南城建筑设计事务所】。
他脚步一顿,站在原地看完提示。这不是简单的人脉连接,而是要真正推动一个项目落地。他脑子里立刻转起来,光靠人脉不行,得有东西拿得出手。
第二天上午,他约了陈砚在校门口的奶茶店见面。周澜也来了,手里拎着笔记本电脑包。三人坐定,林烨开门见山:“我想做个新材料项目,用在老宅改造上,你们有没有兴趣一起?”
陈砚喝了口奶茶,“什么方向?”
“轻质保温复合板。”林烨从包里拿出一张纸,上面画了简单的结构图,“竹纤维做骨架,环保树脂填充,重量轻,隔热好,还能防潮。”
周澜低头看了会儿,“这种材料成本能控制住吗?”
“原材料本地就能采,加工流程也不复杂。”林烨说,“关键是能解决老房子冬天冷、夏天闷的问题,还不破坏原有结构。”
陈砚点点头,“听起来有用。但我没做过材料实验,顶多帮你看结构适配性。”
“我来负责技术方案。”林烨说,“你研究古建通风和承重,正好可以验证这板子能不能用在天井周边或者屋顶夹层。周澜你擅长方案落地,到时候做应用设计。”
周澜笑了下,“你还真把分工都想好了。”
“事得一步一步来。”林烨说,“我们现在缺的是样品,没实物,谁都不会当真。”
陈砚问:“实验室呢?材料学院那边不好进。”
林烨没说话,打开手机系统界面,找到之前兑换的“实验绿色通道券”,点击使用。一道确认提示跳出来,他输入密码,提交申请。
半小时后,一条通知发到邮箱:【已通过审核,材料测试平台使用权开放七天,权限编号Lx207】。
他把消息给两人看,“今天下午就能开始。”
当天傍晚,他们进了材料学院三楼的实验室。设备安静地立在墙边,灯光偏冷。林烨戴上手套,开始调配树脂比例。陈砚在一旁记录数据,周澜用激光测厚仪检查纤维层密度。
第一块小样做完,放进压力测试机。数值跳动几下,停在3.8兆帕。偏低。
“强度不够。”周澜说。
“再加一层交叉编织。”林烨拆开样本,重新排布纤维走向,“下次试双层夹心。”
连续三天,他们下了课就往实验室跑。第五次尝试时,压力值达到5.2,弯曲变形量也在安全范围。林烨把结果拍下来,导入电脑生成图表。
“可以做了个展示板。”他说。
周末,他们在打印店做了两份A1展板,附上性能参数和应用场景草图。林烨联系张工,请他抽空看看。
张工回复得很快,约在周三下午。
那天,四人站在实验台前等他。张工穿着灰色夹克,进门先看了一圈设备,然后拿起样品板翻看。
“你们自己做的?”他问。
“我们三个一起弄的。”林烨说,“还在改进,但基本性能达标了。”
张工用指甲敲了敲板面,“声音实,没空鼓。防水做了吗?”
“泡水二十四小时,膨胀率不到百分之三。”周澜递上检测记录。
张工翻完资料,抬头看了眼林烨,“你们想干嘛?”
“想找南城建筑设计事务所谈谈合作。”林烨说,“我们可以提供技术原型,他们如果有项目需要,能试点使用。将来也能联合申报课题。”
张工沉默一会儿,“你们知道他们接的活,都是甲方定材料。突然换新型建材,人家不认。”
“所以我们不要求大规模用。”林烨说,“只求一个小项目试用,比如历史街区修缮里的隔断墙或吊顶。我们免费提供技术支持,数据由他们主导发布。”
张工想了想,“我可以帮你引荐,但得有个说法。”
“您觉得这个材料有没有应用潜力?”林烨看着他。
“有。”张工点头,“尤其是南方老宅防潮这块,现在确实没太好办法。如果能在不改外观的前提下提升舒适度,是有市场的。”
“那就够了。”林烨说,“请您帮忙安排一次正式沟通。”
张工掏出手机,“我现在就打个电话。”
一周后,南城建筑设计事务所派了两个人来学校。一个是项目经理,戴眼镜,另一个是技术主管,背着电脑包。见面地点在建筑系的小会议室。
林烨把展板摆在桌上,放了ppt。他讲了十分钟,从问题出发,说到材料原理,再到测试数据和应用场景。
眼镜男听完,问:“你们这东西量产难度大不大?”
“工艺流程已经简化过。”林烨说,“只需要热压成型设备,中小厂都能做。”
技术主管翻着资料,“成本比普通石膏板高多少?”
“高出百分之二十,但寿命长,维护少。”周澜补充,“而且能减少后期空调能耗,整体算下来不亏。”
眼镜男和同事交换了个眼神。
“我们手头有个项目。”眼镜男说,“城西一条老街改造,要做内部更新,但不能动外墙。你们这个板子,如果真像说的这样,倒是可以试试。”
林烨问:“需要我们做什么?”
“先做个试点方案。”对方说,“面积不用大,一间房就行。你们出设计和技术支持,我们出施工队和场地。”
“可以。”林烨说,“我们一周内交初稿。”
会议结束,两人离开。林烨站在窗边,看见他们上了车,车子慢慢开出校门。
手机震动,他拿起来看。
【任务进度更新:校企合作初步达成意向,下一步完成试点协议签署】
他收起手机,转身对陈砚和周澜说:“抓紧时间,明天就开始画图。”
周澜打开电脑,“我今晚就能出平面布局。”
陈砚点头,“我也回去整理一份结构适配说明。”
林烨走到门口,拉开门,走廊的灯亮着。他回头看了一眼桌上的样品板,边缘被灯光照得发白。
他关掉会议室的灯,三人一起走出去。
教学楼外,天已经黑了。风吹过树梢,树叶晃了晃。
回到宿舍,他打开系统界面,看到贡献点余额还剩一百四十。刚才那次实验通道用了八十,剩下的得省着用。
他正准备退出,屏幕一闪,新消息弹出:
【检测到合作推进关键节点,是否兑换《合作协议模板》?消耗30贡献点】
他点了确认。
文件载入成功,标题是《校企技术试点合作协议范本》。
他下载下来,转发给陈砚和周澜。
手机又响了一声,是张工发来的消息:
“对方负责人说,只要方案靠谱,愿意走正式流程。你们抓紧。”
林烨回了个“好”字,放下手机。
窗外,教学楼的轮廓映在夜色里,顶层的灯还亮着。
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输入标题:《南城老街试点实施方案——第一稿》。
键盘敲击声在房间里响起。
隔壁传来关门的声音,有人在走廊喊名字。
他没抬头,继续写。
第一段写完,他喝了口水,看了眼时间,晚上九点十七分。
手机放在桌角,屏幕朝下。
忽然,它震动了一下。
林烨伸手将它翻过来,一条新消息跳出来:
【南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发起协作邀请,请确认是否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