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把手机从桌角拿起来,屏幕上的协作邀请还亮着。他点开看了眼,没回复,直接锁了屏。
电脑上的文档停在第二段,方案还没写完。他合上电脑,起身走到床边,开始收拾行李。衣服叠好塞进背包,几本专业书用绳子捆在一起,最后把那块样品板小心包进毛巾,放进箱底。
天刚亮,宿舍楼外没什么人。他拖着箱子走出校门,路边的共享单车排成一列。他没扫车,步行去了地铁站。
车厢里人不多,他靠着门站定。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系统提示:【国家分配岗位确认通知】。
他点开,页面跳出三个选项:接受、延期、放弃。
手指在“放弃”上停了几秒,点了下去。
提交成功。
出站后他买了张南下的车票,候车时给张工发了条消息:“试点项目后续由陈砚周澜跟进,感谢您引荐。”
发送成功,他关掉聊天界面,抬头看了看检票口的显示屏。
火车到站,他上了车,靠窗坐下。窗外的楼房慢慢被田野取代,电线杆一根根向后退去。
六个小时后,他站在了县城汽车站门口。换了一趟中巴,又坐了四十分钟村村通小巴,车子在一个岔路口停下。
他提着行李下车,风吹得路边的杨树哗哗响。远处能看到村子的轮廓,几栋两层小楼夹着一片平房。
二哥骑着电动车等在路边。
“三儿!”他喊了一声,接过箱子绑在后座。
林烨坐上后座,风迎面吹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
路上二哥说,合作社去年接了两个镇上的旧房改造项目,赚了不少。新盖的厂房已经开始生产预制构件,村里有十几个人在厂里干活。
“大哥现在管工地,天天盯着钢筋水泥。我跑外面谈合同,妈在家做饭,等你回来吃。”
林烨点头,“材料配方有没有再优化?”
“按你说的加了玻璃纤维,强度上去了,就是成本高了些。”
“回去看看,我能改。”
车进村口时,太阳已经偏西。几个小孩在路边玩石子,看见他们指了指。
老宅院门开着,院子里停着一辆皮卡,车斗里堆着几根钢管。
大哥正在堂屋前拧水龙头洗手,听见动静抬头看了一眼,手上的动作停了下。
“回来了?”他甩了甩手上的水,走过来接过行李。
母亲从厨房出来,围裙都没摘,站在门槛上看他,没说话,转身进了灶房。
晚饭是炖排骨和炒豆角,桌上多了盘酱牛肉。母亲不停地给他夹菜,嘴里念叨:“瘦了,肯定在学校吃得不好。”
林烨低头吃饭,筷子碰到碗沿发出轻响。
大哥喝了口酒,“清华毕业能分工作吧?啥单位?”
林烨放下筷子,“我没要。”
桌上安静了几秒。
二哥夹了口菜,“为啥?留在城里多好,户口、编制都有。”
“我要回来。”林烨看着他们,“我在学校学的东西,不是为了自己找个安稳工作。咱们村能做的,不止是盖房子。”
大哥问:“你想干啥?”
“做大。”林烨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翻开一页,“咱们现在做的是施工队的活,以后要做企业。建筑、地产、技术输出,三条线一起走。”
二哥皱眉,“公司现在运转好好的,你这一回来,会不会乱套?”
“不会。”林烨指着图,“我不是来抢事做的。大哥管生产,质量不能松。二哥抓市场,渠道要拓宽。我负责规划和技术升级。咱们分工,不分家。”
大哥盯着图纸看了很久,“你说的技术升级,能落地吗?”
“我在学校做了新材料实验,性能达标。回来可以改进生产线,还能申请专利。”
二哥还是犹豫,“专利有用吗?咱这地方没人认这个。”
“外面认。”林烨说,“南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已经跟我们接触,有个老街改造项目,愿意试点用我们的材料。只要做成一个案例,就能打开局面。”
大哥抬起头,“你是说,咱们做的东西,能进城里项目?”
“能。”林烨点头,“而且不止是卖材料。我们可以做整体方案设计,从结构到节能一体化解决。将来还能接政府项目,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母亲端了碗汤出来,放在桌上,“你们兄弟仨,真能弄成大事?”
大哥忽然笑了,“三儿读了这么多书,肯定比我们看得远。”
二哥没说话,低头喝了一口酒。
“我怕的不是方向不对。”他抬头,“是咱们没那个本事撑起来。万一搞砸了,合作社这些年攒的底子就没了。”
林烨看着他,“我不急着改。先试一个项目,让数据说话。你要是看到效果,自然会信。”
大哥拍了下桌子,“那就干!反正咱们林家也没怕过事。三儿回来是好事,一家人齐心,还怕啥?”
二哥放下酒杯,“让我想想。”
饭后,三人坐在堂屋的土炕上。灯是那种老式吊灯,灯罩发黄,光线昏暗。
林烨把笔记本摊开,指着一张草图,“这是我设计的模块化农房结构。工厂预制,现场组装,七天建成一栋两层楼。成本比传统低百分之十五,保温性能提高三倍。”
大哥凑近看,“墙是空的?”
“夹层填充复合材料。”林烨说,“防水防潮,冬天保暖,夏天隔热。屋顶集成太阳能板,能发电。”
二哥伸手摸了摸图纸,“这玩意儿真能住人?”
“能。”林烨说,“下周我就开工厂测试,先做一套样板间。你要是不信,睡一晚就知道。”
大哥站起来,“我去叫人,明天就把车间腾出来。”
二哥拉住他,“等等。”
他看着林烨,“你说的这些,需要多少钱启动?”
“现有设备改一改就行。”林烨说,“主要是材料调试和工人培训。钱不用多,关键是大家一起上。”
二哥沉默了一会,“行。我手上还有两个合同没签,要是成了,钱先投进来。”
大哥一拍大腿,“这就对了!三儿回来,咱们林家要翻身了!”
母亲在门外听了半天,端了三碗红糖水进来,“都别光说不练,喝了水,好好商量。”
林烨接过碗,热气扑在脸上。
二哥突然问:“你真不后悔?清华毕业,多少人抢着要你,你倒好,回来跟我们一块泥里打滚。”
林烨低头喝了一口水,“我不觉得是打滚。咱们脚下的地,也能长出高楼。”
大哥笑了,“说得对。咱家祖辈种地,到了咱们这儿,该换个活法了。”
二哥没再说话,低头看着自己的手。
林烨把碗放在炕沿上,“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但我不是空手回来的。我带回来的不只是想法,还有能落地的东西。咱们一步步来,先做一个项目,让大家看到变化。”
二哥抬起头,“你说的那个样板间,什么时候能建?”
“十天。”林烨说,“只要你同意,明天就开始准备。”
二哥看着大哥,“哥,你觉得呢?”
大哥一挥手,“干!大不了重来。咱们林家三兄弟,还怕从头再来?”
电脑上的文档停在第二段,方案还没写完。他合上电脑,起身走到床边,开始收拾行李。衣服叠好塞进背包,几本专业书用绳子捆在一起,最后把那块样品板小心包进毛巾,放进箱底。
天刚亮,宿舍楼外没什么人。他拖着箱子走出校门,路边的共享单车排成一列。他没扫车,步行去了地铁站。
车厢里人不多,他靠着门站定。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系统提示:【国家分配岗位确认通知】。
他点开,页面跳出三个选项:接受、延期、放弃。
手指在“放弃”上停了几秒,点了下去。
提交成功。
出站后他买了张南下的车票,候车时给张工发了条消息:“试点项目后续由陈砚周澜跟进,感谢您引荐。”
发送成功,他关掉聊天界面,抬头看了看检票口的显示屏。
火车到站,他上了车,靠窗坐下。窗外的楼房慢慢被田野取代,电线杆一根根向后退去。
六个小时后,他站在了县城汽车站门口。换了一趟中巴,又坐了四十分钟村村通小巴,车子在一个岔路口停下。
他提着行李下车,风吹得路边的杨树哗哗响。远处能看到村子的轮廓,几栋两层小楼夹着一片平房。
二哥骑着电动车等在路边。
“三儿!”他喊了一声,接过箱子绑在后座。
林烨坐上后座,风迎面吹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
路上二哥说,合作社去年接了两个镇上的旧房改造项目,赚了不少。新盖的厂房已经开始生产预制构件,村里有十几个人在厂里干活。
“大哥现在管工地,天天盯着钢筋水泥。我跑外面谈合同,妈在家做饭,等你回来吃。”
林烨点头,“材料配方有没有再优化?”
“按你说的加了玻璃纤维,强度上去了,就是成本高了些。”
“回去看看,我能改。”
车进村口时,太阳已经偏西。几个小孩在路边玩石子,看见他们指了指。
老宅院门开着,院子里停着一辆皮卡,车斗里堆着几根钢管。
大哥正在堂屋前拧水龙头洗手,听见动静抬头看了一眼,手上的动作停了下。
“回来了?”他甩了甩手上的水,走过来接过行李。
母亲从厨房出来,围裙都没摘,站在门槛上看他,没说话,转身进了灶房。
晚饭是炖排骨和炒豆角,桌上多了盘酱牛肉。母亲不停地给他夹菜,嘴里念叨:“瘦了,肯定在学校吃得不好。”
林烨低头吃饭,筷子碰到碗沿发出轻响。
大哥喝了口酒,“清华毕业能分工作吧?啥单位?”
林烨放下筷子,“我没要。”
桌上安静了几秒。
二哥夹了口菜,“为啥?留在城里多好,户口、编制都有。”
“我要回来。”林烨看着他们,“我在学校学的东西,不是为了自己找个安稳工作。咱们村能做的,不止是盖房子。”
大哥问:“你想干啥?”
“做大。”林烨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翻开一页,“咱们现在做的是施工队的活,以后要做企业。建筑、地产、技术输出,三条线一起走。”
二哥皱眉,“公司现在运转好好的,你这一回来,会不会乱套?”
“不会。”林烨指着图,“我不是来抢事做的。大哥管生产,质量不能松。二哥抓市场,渠道要拓宽。我负责规划和技术升级。咱们分工,不分家。”
大哥盯着图纸看了很久,“你说的技术升级,能落地吗?”
“我在学校做了新材料实验,性能达标。回来可以改进生产线,还能申请专利。”
二哥还是犹豫,“专利有用吗?咱这地方没人认这个。”
“外面认。”林烨说,“南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已经跟我们接触,有个老街改造项目,愿意试点用我们的材料。只要做成一个案例,就能打开局面。”
大哥抬起头,“你是说,咱们做的东西,能进城里项目?”
“能。”林烨点头,“而且不止是卖材料。我们可以做整体方案设计,从结构到节能一体化解决。将来还能接政府项目,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母亲端了碗汤出来,放在桌上,“你们兄弟仨,真能弄成大事?”
大哥忽然笑了,“三儿读了这么多书,肯定比我们看得远。”
二哥没说话,低头喝了一口酒。
“我怕的不是方向不对。”他抬头,“是咱们没那个本事撑起来。万一搞砸了,合作社这些年攒的底子就没了。”
林烨看着他,“我不急着改。先试一个项目,让数据说话。你要是看到效果,自然会信。”
大哥拍了下桌子,“那就干!反正咱们林家也没怕过事。三儿回来是好事,一家人齐心,还怕啥?”
二哥放下酒杯,“让我想想。”
饭后,三人坐在堂屋的土炕上。灯是那种老式吊灯,灯罩发黄,光线昏暗。
林烨把笔记本摊开,指着一张草图,“这是我设计的模块化农房结构。工厂预制,现场组装,七天建成一栋两层楼。成本比传统低百分之十五,保温性能提高三倍。”
大哥凑近看,“墙是空的?”
“夹层填充复合材料。”林烨说,“防水防潮,冬天保暖,夏天隔热。屋顶集成太阳能板,能发电。”
二哥伸手摸了摸图纸,“这玩意儿真能住人?”
“能。”林烨说,“下周我就开工厂测试,先做一套样板间。你要是不信,睡一晚就知道。”
大哥站起来,“我去叫人,明天就把车间腾出来。”
二哥拉住他,“等等。”
他看着林烨,“你说的这些,需要多少钱启动?”
“现有设备改一改就行。”林烨说,“主要是材料调试和工人培训。钱不用多,关键是大家一起上。”
二哥沉默了一会,“行。我手上还有两个合同没签,要是成了,钱先投进来。”
大哥一拍大腿,“这就对了!三儿回来,咱们林家要翻身了!”
母亲在门外听了半天,端了三碗红糖水进来,“都别光说不练,喝了水,好好商量。”
林烨接过碗,热气扑在脸上。
二哥突然问:“你真不后悔?清华毕业,多少人抢着要你,你倒好,回来跟我们一块泥里打滚。”
林烨低头喝了一口水,“我不觉得是打滚。咱们脚下的地,也能长出高楼。”
大哥笑了,“说得对。咱家祖辈种地,到了咱们这儿,该换个活法了。”
二哥没再说话,低头看着自己的手。
林烨把碗放在炕沿上,“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但我不是空手回来的。我带回来的不只是想法,还有能落地的东西。咱们一步步来,先做一个项目,让大家看到变化。”
二哥抬起头,“你说的那个样板间,什么时候能建?”
“十天。”林烨说,“只要你同意,明天就开始准备。”
二哥看着大哥,“哥,你觉得呢?”
大哥一挥手,“干!大不了重来。咱们林家三兄弟,还怕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