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把车停稳,手机还握在手里。屏幕上的系统提示没有消失,而是变成常驻窗口,角落有个倒计时:13天23小时59分。他看了两秒,收起手机,推门下车。
工地入口处的铁皮围挡被风吹得晃了一下,他抬脚跨过地上一根断掉的塑料水管,直奔东区试验棚。路上碰见几个工人,他点头打了个招呼,没停步。推开实验室的玻璃门时,空调正嗡嗡响着,桌上摆着几块昨天试制的再生砖,表面粗糙,边缘有裂痕。
他走过去拿起一块,翻来覆去看了会儿,放下,打开随身终端。系统商城弹出新任务通知:“两周内研发出建筑废弃物高效回收技术”,完成奖励是“环保创新奖提名”。他点开详情页,确认任务不可跳过,也不支持延期。
五分钟后,他拨通技术主管电话。声音压得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楚:“今天下午两点,材料组、结构组、环保组,所有人到东区开会。议题只有一个——废料回收。”
挂了电话,他走到白板前,拿笔写下“混凝土碎块”“砖渣”“含水率”几个词,又画了三条线连向中间一个圈,写上“再生骨料”。白板下方贴着一张打印的成分分析图,国内三十个工地的废料样本数据汇总显示,这两大类占总量七成以上。
下午一点五十分,人陆续到了。六个人围着长桌坐下,有人端着保温杯,有人拿着笔记本。林烨站在白板前,等人都坐定,开口说:“系统给了新任务,我们必须在十三天内拿出能用的回收方案。不是研究方向,是成品。要能上生产线,能通过验收。”
桌边有人皱眉。材料组的老陈放下杯子:“现在主流做法是粉碎后当路基填料,再往上做建筑构件,强度不够。”
“焚烧发电呢?”另一个问,“有些厂在试。”
“能耗太高。”林烨摇头,“而且会产生废气。我们目标不是处理掉,是变废为宝。这些废料要重新变成合格建材,成本还得可控。”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环保组的小李翻了下手里的资料:“国外有种低温催化法,能在常温下激活废弃混凝土的活性,做成再生水泥。但催化剂配方没公开。”
林烨点头:“我已经兑换了相关资料包。”他把终端接到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一份文件,《废弃物处理技术前沿》,目录里有一项“Z-7型复合催化剂应用实例”。
“就是这个。”他说,“我们先按这个思路走。物理分选去掉杂质,然后用化学活化提升反应效率,最后模压成型。第一步已经跑通,难点在第二步。”
老陈翻了几页,抬头:“这资料里给的参数不全,反应时间、温度区间都是模糊值。照这个做,成功率不高。”
“所以我们得自己试。”林烨走到桌边,抽出一支笔,“从今天开始,成立临时攻关小组。第一轮实验今晚就启动。目标是做出抗压强度达到标准值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再生砖。”
没人说话。
他看着他们:“我知道时间紧。也知道之前试过几次,都没成。但这次不一样。这是系统任务,意味着它可解。我们缺的不是方向,是正确参数。”
小李问:“万一催化剂不起作用?”
“那就换配比,换工艺。”林烨说,“失败一次,我们就排除一种可能。等到剩下最后一个选项,那就是答案。”
会议结束,人散去准备设备。林烨留在原地,把白板上的计划重新整理了一遍。三点四十七分,第一批原料送进破碎机,粒径控制在五到十毫米之间。四点二十三分,分选完成,进入烘干环节。
他坐在操作台前,盯着监控画面。六个摄像头对准不同工序,实时回传图像和数据。五点零一分,催化反应舱启动,Z-7催化剂按比例混入粉末,搅拌开始。
这一等就是四个小时。
晚上九点十四分,第一块再生砖压制成型。冷却后取样检测,抗压强度数据显示:60%。
低于预期。
林烨把结果拍下来,导入系统比对模块。屏幕上跳出提示:“当前配方与理想模型偏差较大,建议调整原料含水率及搅拌顺序。”
他回头看向老陈:“烘干时间加长半小时,搅拌前先做静电除尘。”
“还要改?”老陈眉头皱得更紧,“设备已经连续跑了八个小时,再不停机散热,明天怕是转不动。”
“换班。”林烨说,“后勤调备用发电机过来,确保供电稳定。你们先回去休息,我留下盯这一轮。”
老陈没动。
“你信不过我?”林烨看着他。
“我不是那个意思。”老陈叹了口气,“我是怕白忙一场。这么多投入,最后还是不行。”
“那就让它行。”林烨声音没高也没低,“我们现在退一步,以后每一步都得低头。我不甘心,你们也不该甘心。”
十一点二十分,第二批原料开始处理。林烨亲自守在烘干舱旁,记录每一分钟的湿度变化。凌晨一点三十七分,新一批砖体出炉。
检测结果:72%。
有进步。
但固化周期太长,整整多出八小时,无法匹配施工节奏。
第二天上午,团队再次集合。林烨把两轮数据列在白板上,指出问题集中在反应效率和结构稳定性。小李提出加入微量纤维材料增强抗裂性,老陈则建议调整颗粒级配,让大小颗粒更均匀分布。
“系统有个模型。”林烨打开界面,“叫‘最佳颗粒级配’,可以参考。”
他们照着模型重新设计破碎方案。下午三点,第三次试制开始。这一次,原料经过三级筛分,纤维材料预混,催化反应时间缩短至两小时。
晚上八点,第三批样品出炉。
林烨亲手拆开模具。砖体表面比前两次光滑,但侧面能看到细小裂纹。检测仪读数跳出来:78%,接近阈值,仍未达标。
他站在机器前没动,盯着那块砖看了很久。
身后传来脚步声,小李走过来:“裂纹出现在冷却阶段,可能是内部应力释放不均。”
“那就改变冷却方式。”林烨转身走向控制台,“改成梯度降温,每十分钟降五度,持续两小时。”
“可设备不支持自动调节。”小李说。
“手动调。”林烨说,“安排人轮流守着,不能断。”
“还有……催化剂库存只剩三分之一。”老陈站在门口,“这东西没法本地生产,后续补给要等系统刷新。”
林烨点头:“够做四轮实验。我们还有三次机会。”
凌晨两点,第四次配料完成。林烨把参数表打印出来,贴在操作台前方。六个人分成两班,轮流值守。
他坐在角落的折叠椅上,手里拿着记录本,一页页翻看之前的失败数据。三点十七分,反应舱温度达到峰值。三点四十九分,进入压制流程。
天快亮时,第四批砖体脱模。表面完整,未见明显裂纹。检测结果显示:81%。
终于过了线。
但林烨没松口气。他知道,这只是实验室数据,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而且设备因连续运行过热,主控系统报警,暂停运行。
他起身走到机器旁,摸了摸外壳,烫手。后勤人员正在接冷却管,风扇对着机体吹。
“修好要多久?”他问。
“最快也要六小时。”对方回答,“主板烧了一个接口,得换件。”
林烨看了眼时间。倒计时还剩九天十五小时。
他转身回到操作台,打开系统界面,把最新数据上传。片刻后,反馈弹出:“当前进度符合中期节点要求,建议开展规模化模拟测试。”
他没关窗口,而是点开商城,查看Z-7催化剂的兑换价格。数量不足,贡献点差两千。
“得再完成两个关联任务。”他低声说。
这时,老陈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块砖的切片样本:“你看这个。”
林烨接过。切片在灯光下能看出内部结构仍有微孔,分布不均。
“强度达标,但耐久性存疑。”老陈说,“要是用在承重墙,长期负载下可能会出问题。”
林烨把切片放回桌上。窗外天光渐亮,棚顶的灯还亮着。他拿起笔,在记录本上写下一行字:“第五轮实验,重点解决内部致密性。”
他合上本子,对老陈说:“等设备修好,立刻开始。”
老陈看着他:“你还撑得住?”
林烨没回答,只是把记录本塞进胸口口袋,拉了拉外套领子。
操作台上的屏幕还在闪,最新一条系统提示浮在角落:
【任务进度:4\/10】
【下一阶段目标:实现连续三批次稳定产出】
工地入口处的铁皮围挡被风吹得晃了一下,他抬脚跨过地上一根断掉的塑料水管,直奔东区试验棚。路上碰见几个工人,他点头打了个招呼,没停步。推开实验室的玻璃门时,空调正嗡嗡响着,桌上摆着几块昨天试制的再生砖,表面粗糙,边缘有裂痕。
他走过去拿起一块,翻来覆去看了会儿,放下,打开随身终端。系统商城弹出新任务通知:“两周内研发出建筑废弃物高效回收技术”,完成奖励是“环保创新奖提名”。他点开详情页,确认任务不可跳过,也不支持延期。
五分钟后,他拨通技术主管电话。声音压得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楚:“今天下午两点,材料组、结构组、环保组,所有人到东区开会。议题只有一个——废料回收。”
挂了电话,他走到白板前,拿笔写下“混凝土碎块”“砖渣”“含水率”几个词,又画了三条线连向中间一个圈,写上“再生骨料”。白板下方贴着一张打印的成分分析图,国内三十个工地的废料样本数据汇总显示,这两大类占总量七成以上。
下午一点五十分,人陆续到了。六个人围着长桌坐下,有人端着保温杯,有人拿着笔记本。林烨站在白板前,等人都坐定,开口说:“系统给了新任务,我们必须在十三天内拿出能用的回收方案。不是研究方向,是成品。要能上生产线,能通过验收。”
桌边有人皱眉。材料组的老陈放下杯子:“现在主流做法是粉碎后当路基填料,再往上做建筑构件,强度不够。”
“焚烧发电呢?”另一个问,“有些厂在试。”
“能耗太高。”林烨摇头,“而且会产生废气。我们目标不是处理掉,是变废为宝。这些废料要重新变成合格建材,成本还得可控。”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环保组的小李翻了下手里的资料:“国外有种低温催化法,能在常温下激活废弃混凝土的活性,做成再生水泥。但催化剂配方没公开。”
林烨点头:“我已经兑换了相关资料包。”他把终端接到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一份文件,《废弃物处理技术前沿》,目录里有一项“Z-7型复合催化剂应用实例”。
“就是这个。”他说,“我们先按这个思路走。物理分选去掉杂质,然后用化学活化提升反应效率,最后模压成型。第一步已经跑通,难点在第二步。”
老陈翻了几页,抬头:“这资料里给的参数不全,反应时间、温度区间都是模糊值。照这个做,成功率不高。”
“所以我们得自己试。”林烨走到桌边,抽出一支笔,“从今天开始,成立临时攻关小组。第一轮实验今晚就启动。目标是做出抗压强度达到标准值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再生砖。”
没人说话。
他看着他们:“我知道时间紧。也知道之前试过几次,都没成。但这次不一样。这是系统任务,意味着它可解。我们缺的不是方向,是正确参数。”
小李问:“万一催化剂不起作用?”
“那就换配比,换工艺。”林烨说,“失败一次,我们就排除一种可能。等到剩下最后一个选项,那就是答案。”
会议结束,人散去准备设备。林烨留在原地,把白板上的计划重新整理了一遍。三点四十七分,第一批原料送进破碎机,粒径控制在五到十毫米之间。四点二十三分,分选完成,进入烘干环节。
他坐在操作台前,盯着监控画面。六个摄像头对准不同工序,实时回传图像和数据。五点零一分,催化反应舱启动,Z-7催化剂按比例混入粉末,搅拌开始。
这一等就是四个小时。
晚上九点十四分,第一块再生砖压制成型。冷却后取样检测,抗压强度数据显示:60%。
低于预期。
林烨把结果拍下来,导入系统比对模块。屏幕上跳出提示:“当前配方与理想模型偏差较大,建议调整原料含水率及搅拌顺序。”
他回头看向老陈:“烘干时间加长半小时,搅拌前先做静电除尘。”
“还要改?”老陈眉头皱得更紧,“设备已经连续跑了八个小时,再不停机散热,明天怕是转不动。”
“换班。”林烨说,“后勤调备用发电机过来,确保供电稳定。你们先回去休息,我留下盯这一轮。”
老陈没动。
“你信不过我?”林烨看着他。
“我不是那个意思。”老陈叹了口气,“我是怕白忙一场。这么多投入,最后还是不行。”
“那就让它行。”林烨声音没高也没低,“我们现在退一步,以后每一步都得低头。我不甘心,你们也不该甘心。”
十一点二十分,第二批原料开始处理。林烨亲自守在烘干舱旁,记录每一分钟的湿度变化。凌晨一点三十七分,新一批砖体出炉。
检测结果:72%。
有进步。
但固化周期太长,整整多出八小时,无法匹配施工节奏。
第二天上午,团队再次集合。林烨把两轮数据列在白板上,指出问题集中在反应效率和结构稳定性。小李提出加入微量纤维材料增强抗裂性,老陈则建议调整颗粒级配,让大小颗粒更均匀分布。
“系统有个模型。”林烨打开界面,“叫‘最佳颗粒级配’,可以参考。”
他们照着模型重新设计破碎方案。下午三点,第三次试制开始。这一次,原料经过三级筛分,纤维材料预混,催化反应时间缩短至两小时。
晚上八点,第三批样品出炉。
林烨亲手拆开模具。砖体表面比前两次光滑,但侧面能看到细小裂纹。检测仪读数跳出来:78%,接近阈值,仍未达标。
他站在机器前没动,盯着那块砖看了很久。
身后传来脚步声,小李走过来:“裂纹出现在冷却阶段,可能是内部应力释放不均。”
“那就改变冷却方式。”林烨转身走向控制台,“改成梯度降温,每十分钟降五度,持续两小时。”
“可设备不支持自动调节。”小李说。
“手动调。”林烨说,“安排人轮流守着,不能断。”
“还有……催化剂库存只剩三分之一。”老陈站在门口,“这东西没法本地生产,后续补给要等系统刷新。”
林烨点头:“够做四轮实验。我们还有三次机会。”
凌晨两点,第四次配料完成。林烨把参数表打印出来,贴在操作台前方。六个人分成两班,轮流值守。
他坐在角落的折叠椅上,手里拿着记录本,一页页翻看之前的失败数据。三点十七分,反应舱温度达到峰值。三点四十九分,进入压制流程。
天快亮时,第四批砖体脱模。表面完整,未见明显裂纹。检测结果显示:81%。
终于过了线。
但林烨没松口气。他知道,这只是实验室数据,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而且设备因连续运行过热,主控系统报警,暂停运行。
他起身走到机器旁,摸了摸外壳,烫手。后勤人员正在接冷却管,风扇对着机体吹。
“修好要多久?”他问。
“最快也要六小时。”对方回答,“主板烧了一个接口,得换件。”
林烨看了眼时间。倒计时还剩九天十五小时。
他转身回到操作台,打开系统界面,把最新数据上传。片刻后,反馈弹出:“当前进度符合中期节点要求,建议开展规模化模拟测试。”
他没关窗口,而是点开商城,查看Z-7催化剂的兑换价格。数量不足,贡献点差两千。
“得再完成两个关联任务。”他低声说。
这时,老陈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块砖的切片样本:“你看这个。”
林烨接过。切片在灯光下能看出内部结构仍有微孔,分布不均。
“强度达标,但耐久性存疑。”老陈说,“要是用在承重墙,长期负载下可能会出问题。”
林烨把切片放回桌上。窗外天光渐亮,棚顶的灯还亮着。他拿起笔,在记录本上写下一行字:“第五轮实验,重点解决内部致密性。”
他合上本子,对老陈说:“等设备修好,立刻开始。”
老陈看着他:“你还撑得住?”
林烨没回答,只是把记录本塞进胸口口袋,拉了拉外套领子。
操作台上的屏幕还在闪,最新一条系统提示浮在角落:
【任务进度:4\/10】
【下一阶段目标:实现连续三批次稳定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