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回收技术,创新成功-《重生六零:我的时空兑换系统》

  设备修好时,天已经亮了。林烨站在操作台前,看着维修人员拔下最后一根冷却管。主板接口换了新的,风扇还在转,机壳温度降了下来。他伸手摸了摸外壳,不再烫手。

  老陈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的检测报告:“刚才送检的切片,气孔率比上一批低了十二个百分点,但分布还是不均匀。”

  林烨接过报告看了两眼,转身走到搅拌区。真空脱气装置摆在角落,是系统兑换的简易型号,金属管连着负压泵,外表粗糙,但能用。他蹲下检查接头,确认密封完好,然后对小李说:“这一轮从源头改,所有原料进搅拌舱前先过脱气。”

  小李点头记录,立刻去调整流程。老陈站在旁边没动:“这设备没经过满载测试,要是中途停机,整批料就废了。”

  “那就盯着它。”林烨站起身,“人不停,机器也不能停。”

  七点零三分,第五轮实验启动。破碎机重新运转,混凝土碎块和砖渣按新比例混合,粒径控制在五到十毫米之间。分选完成后,物料进入烘干舱,时间延长半小时,湿度监测显示数值稳定在标准线以下。

  八点四十一分,脱气工序开始。原料通过管道进入密闭舱,负压泵启动,仪表盘指针缓慢下降。小李守在监控屏前,每隔五分钟报一次数据:“含气量从百分之三点二降到一点八,还在降。”

  林烨站在控制台旁,眼睛盯着压力曲线。突然,警报灯闪了一下,紧接着声音响起。他快步走过去,发现负压值波动超过阈值。

  “堵了。”小李也跑了过来,“进料速度太快,气体排不出去。”

  林烨按下暂停键,机器停下。他打开检修口,里面果然卡了一块未粉碎的石子。他伸手掏出来,对小李说:“调慢进料速度,每分钟减少二十克。”

  重新启动后,脱气过程平稳推进。九点五十六分,处理完成的粉末进入催化反应舱。Z-7催化剂按比例混入,搅拌开始。这一次,他们缩短了反应时间,只保留核心活化阶段。

  下午一点十七分,压制流程开启。模具合拢,液压机加压,压力值逐步上升至设定峰值。冷却环节采用梯度降温,每十分钟降五度,持续两小时。

  林烨亲自守在控制台前。第一批三人轮班,他第一个顶上。六个小时里,他手动调节参数,记录每一阶段的变化。第二批换岗时,老陈带人接替,继续盯控。

  晚上七点三十九分,第一块再生砖脱模。表面光滑,没有裂纹。林烨拿起来翻看,交给检测组。

  抗压强度:83%。

  两小时后,第二批出炉。强度:82%。

  凌晨一点零五分,第三批完成。强度:81%。

  三组数据波动小于5%,全部达标。

  林烨把结果录入系统,上传检测报告。屏幕弹出提示:“连续三批次产出稳定,符合中期验收标准。”

  他松了口气,但没停下。现在要准备迎接专家组现场评估,必须把所有资料补齐。

  问题来了。昨天设备报警时,主控系统自动断电,部分工艺数据没保存下来。视频记录缺了关键节点,系统要求补全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只能手动补。”林烨召集团队,调出所有监控录像。六台摄像头的画面逐帧回放,他们对照手写记录,标注每道工序的起止时间。

  小李负责搅拌环节的时间轴,老陈核对压制参数。林烨坐在中间,一边整理文档,一边往系统里输入信息。

  凌晨四点二十八分,最后一段数据上传成功。系统审核通过,界面刷新:

  【任务进度:7\/10】

  【准予开展规模化模拟测试】

  下方跳出一份文件,《专家验收标准清单》。林烨点开浏览,重点看了样品展示部分。再生砖需现场切割,断面要清晰可见内部结构。

  “我们得切几块出来。”他说。

  老陈皱眉:“现有的切割机精度不够,切出来毛糙,容易让人误会有裂缝。”

  林烨没说话,打开系统商城。他还有少量贡献点没用。翻了几页,找到一台微型金刚石切割机,价格刚好够。

  “兑换了。”他点击确认,设备几分钟后送达。包装拆开,机器小巧,刀片锋利。

  上午九点,第一批样品准备就绪。林烨亲自操作切割机,选了三块不同批次的砖体,分别从中部横切。刀片缓缓推进,断面平整,露出内部致密结构。

  老陈凑近看,伸手摸了摸切面:“这回真成了。”

  林烨把三块样本放进展示盒,摆到样品架上。旁边贴上标签,注明批次、强度值和生产时间。

  他又检查了一遍流程图板,确认每个环节都有说明卡片。试验棚中央腾出一块空地,专门留给专家组查看实物。

  小李把最新版工艺报告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一共七份,整齐放在桌上。

  老陈站在门口看了一圈,忽然说:“你打算怎么解释脱气这一步?别的厂没这么干过。”

  “照实说。”林烨把最后一张展板摆正,“我们发现了气孔问题,就解决了。”

  “可这会让他们意识到,以前的方法有多粗糙。”

  “那就让他们知道。”林烨回头看他,“技术本来就是用来打破旧规矩的。”

  老陈没再说话,低头整理起自己的记录本。

  十一点二十分,一切准备就绪。林烨站在棚中央,环视四周。再生砖样品排列整齐,流程图清晰,检测数据全部公示。系统终端还开着,页面停留在验收清单上。

  他喝了口水,嗓子有点哑。昨晚到现在,他只在机器运行间隙靠墙坐了两次,每次不到二十分钟。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系统提醒:

  【规模化模拟测试准备就绪】

  他放下杯子,走到样品架前,重新调整了三块切片的位置。光线从棚顶斜照进来,落在断面上,反光均匀。

  这时,外面传来脚步声。

  不是工人常穿的胶鞋声,而是硬底鞋踩在水泥地上的节奏。

  林烨抬头看向门口。

  门被推开,三个穿灰色工装的人走了进来,胸前都别着标识牌。为首那人四十多岁,手里拿着平板电脑,进门第一句话是:

  “哪位是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