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把记事本合上,起身走到门口。走廊的灯亮着,财务科的门还开着一条缝,里面有人在整理凭证。他走过去看了一眼,二哥正坐在桌前核对账目。
“今天的事不能再发生。”林烨说。
二哥抬头,“已经加了人脸验证,所有付款都要我和你同时确认。”
“好。”林烨点头,“明天开始,所有流程按新规矩走。”
他回到办公室,关上门,打开系统界面。安全日志里的异常记录已经被标记为已处理,红色警报变成了灰色归档状态。他退出系统,点开商城页面,在搜索栏输入“国际”。
屏幕上跳出几条结果。最上面是《国际商务合作指南》,价格二百贡献点。他没犹豫,直接兑换。
文件加载进本地库,是一份带目录的电子文档。他点开看,里面分章节讲了怎么选合作方、怎么谈协议、怎么规避法律风险。重点部分被标成蓝色,比如“技术共享不等于专利转让”“跨境支付需指定结算货币”。
他拿笔在本子上记了几条,然后翻到后面的合作模板。其中一种叫“联合研发”,双方出资源,成果共用,适合初期试探性合作。
这正是他想要的。
手机震动了一下。邮箱提示有新消息。他点开,是三封来自不同国家公司的邮件。主题都是合作意向,附件里有公司简介和联系方式。发件人所在国名他不太熟悉,但能看出都是做环保设备的。
这些邀请不是突然来的。再生砖项目上了地方新闻后,就有外企打听过他们技术的情况。之前他顾不上回应,现在资金到位,系统也给了工具,可以往前走了。
他回复了三封邮件,内容一样:感谢关注,欢迎进一步沟通,目前我们正参加亚洲环保创新论坛,可借此机会面谈。
发完邮件,他查了论坛信息。会议就在三天后,地点是市会展中心。报名通道早就关闭,但他记得系统里存过一个人脉名单。
打开系统数据库,输入关键词“环保”“学术”。跳出来几个人,其中一个备注写着:清华教授,主攻固废处理,曾获国家级科研奖项。
林烨记得这人。去年省里组织的技术交流会上见过一面,对方对他们的试验棚很感兴趣,还留了联系方式。
他找到那张电子名片,写了一封简短的邮件。说明自己是林家村再生建材项目负责人,近期获批国家科技资助,拟申请以技术嘉宾身份参会发言,希望能分享基层实践经验。
附上新闻链接和一段一分半钟的视频。画面里是移动处理车在现场作业,工人操作设备,垃圾经过筛分后变成原料,最后压制成砖。
两小时后,回信到了。对方同意推荐他作为特邀嘉宾,并安排在第二天下午的“技术创新应用”环节发言,时间十五分钟。
林烨松了口气。有了这个身份,就能进核心交流区,见到那些外企代表。
接下来的时间他都在准备材料。从系统文档里挑出适合公开的数据,做成几张简洁的ppt。重点放试点减量率、能耗对比、成本下降比例这些硬指标。
没有用太多术语,也不讲原理,只展示结果和现场画面。
第二天一早,他带上平板出发。会场设在会展中心二楼,入口处挂着横幅,写着论坛名称和主办单位。工作人员核对证件后放他进去。
主会场很大,中间是演讲台,四周摆着展板。他已经提前看过流程表,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下午场第三位。
先转了一圈展区。几家国内企业展示了垃圾分类系统和焚烧技术,还有人做生物降解实验。外国企业的展位集中在东侧,设备看起来更精密,宣传册上的图表密密麻麻。
他没多停,找了个角落坐下,等轮到自己上台。
中午休息时,主办方统一安排了盒饭。他吃完后去洗手间洗了把脸,回来发现座位旁边站了个人。
对方穿着深色西装,胸前别着参会证,正看着他手中的平板。
“刚才看到你在看ppt?”那人问。
“嗯。”林烨抬头,“我在下午发言。”
“你是林先生?”
“对。”
“我看过你的资料。”对方笑了笑,“你们那个移动处理车,挺有意思。”
林烨没接话。他知道这是试探。
“我们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那人继续说,“但在城市落地时总遇到阻力,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靠数据说话。”林烨打开平板,调出一张图表,“这是我们两个社区试点的结果,垃圾转运量减少了百分之八十七。环卫部门看到了实际效果,自然愿意配合。”
对方凑近看了看,“你们的设备改装成本高吗?”
“不高。”林烨说,“大部分部件是现有生产线改的,加装了筛分模块和除臭装置。具体参数我可以发你一份。”
“好。”那人点头,“我们可以聊聊。”
这时广播响起,提醒下午场即将开始。林烨收起平板,起身往后台走。
十五分钟很快。他站在台上,把准备好的内容讲了一遍。台下坐着几十人,有政府人员、学者、企业代表。前排有几个外国人,拿着笔记本在记录。
讲完后没人提问。他以为冷场了,结果走下台时,有三个人迎上来。
“你的方法很实用。”其中一人说,“我们一直在找能快速部署的方案。”
“我们也需要降低运营成本。”另一个补充,“你们的成本控制是怎么做到的?”
林烨一一回答。他说他们从小规模做起,每一步都算清楚投入产出。技术不一定要最先进,但要能落地。
三人听得很认真。末了,其中一人掏出名片,“我们公司专注工业固废处理,也许可以合作。”
另两人也递了名片。
林烨收下,说了句:“我们也希望引进更好的工艺。”
他们聊了几分钟,约定会后深入交流。这时茶歇结束的铃声响起,人群开始往主会场移动。
林烨站在原地没动。手里捏着几张外文名片,背后印着不同国家的地址和电话。
他转身走向展板区,想找工作人员要一份参会名录。刚走到东侧走廊,迎面又来了一拨人。
领头的男子约莫四十岁,身材偏瘦,手里拿着一个黑色文件夹。看到林烨,脚步顿了一下。
“你是刚才发言的那个中国企业代表?”他问。
“是我。”林烨停下。
“你们的技术,能在其他国家复制吗?”
林烨看着他,“要看当地的垃圾成分和政策环境。但我们愿意试试。”
对方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笑了。“我喜欢直接的人。我们公司做过六个海外项目,失败了四个。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水土不服。”
“所以你需要一个能适应变化的方案。”林烨说。
“没错。”那人把文件夹夹在腋下,伸出手,“我们谈谈吧。”
“今天的事不能再发生。”林烨说。
二哥抬头,“已经加了人脸验证,所有付款都要我和你同时确认。”
“好。”林烨点头,“明天开始,所有流程按新规矩走。”
他回到办公室,关上门,打开系统界面。安全日志里的异常记录已经被标记为已处理,红色警报变成了灰色归档状态。他退出系统,点开商城页面,在搜索栏输入“国际”。
屏幕上跳出几条结果。最上面是《国际商务合作指南》,价格二百贡献点。他没犹豫,直接兑换。
文件加载进本地库,是一份带目录的电子文档。他点开看,里面分章节讲了怎么选合作方、怎么谈协议、怎么规避法律风险。重点部分被标成蓝色,比如“技术共享不等于专利转让”“跨境支付需指定结算货币”。
他拿笔在本子上记了几条,然后翻到后面的合作模板。其中一种叫“联合研发”,双方出资源,成果共用,适合初期试探性合作。
这正是他想要的。
手机震动了一下。邮箱提示有新消息。他点开,是三封来自不同国家公司的邮件。主题都是合作意向,附件里有公司简介和联系方式。发件人所在国名他不太熟悉,但能看出都是做环保设备的。
这些邀请不是突然来的。再生砖项目上了地方新闻后,就有外企打听过他们技术的情况。之前他顾不上回应,现在资金到位,系统也给了工具,可以往前走了。
他回复了三封邮件,内容一样:感谢关注,欢迎进一步沟通,目前我们正参加亚洲环保创新论坛,可借此机会面谈。
发完邮件,他查了论坛信息。会议就在三天后,地点是市会展中心。报名通道早就关闭,但他记得系统里存过一个人脉名单。
打开系统数据库,输入关键词“环保”“学术”。跳出来几个人,其中一个备注写着:清华教授,主攻固废处理,曾获国家级科研奖项。
林烨记得这人。去年省里组织的技术交流会上见过一面,对方对他们的试验棚很感兴趣,还留了联系方式。
他找到那张电子名片,写了一封简短的邮件。说明自己是林家村再生建材项目负责人,近期获批国家科技资助,拟申请以技术嘉宾身份参会发言,希望能分享基层实践经验。
附上新闻链接和一段一分半钟的视频。画面里是移动处理车在现场作业,工人操作设备,垃圾经过筛分后变成原料,最后压制成砖。
两小时后,回信到了。对方同意推荐他作为特邀嘉宾,并安排在第二天下午的“技术创新应用”环节发言,时间十五分钟。
林烨松了口气。有了这个身份,就能进核心交流区,见到那些外企代表。
接下来的时间他都在准备材料。从系统文档里挑出适合公开的数据,做成几张简洁的ppt。重点放试点减量率、能耗对比、成本下降比例这些硬指标。
没有用太多术语,也不讲原理,只展示结果和现场画面。
第二天一早,他带上平板出发。会场设在会展中心二楼,入口处挂着横幅,写着论坛名称和主办单位。工作人员核对证件后放他进去。
主会场很大,中间是演讲台,四周摆着展板。他已经提前看过流程表,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下午场第三位。
先转了一圈展区。几家国内企业展示了垃圾分类系统和焚烧技术,还有人做生物降解实验。外国企业的展位集中在东侧,设备看起来更精密,宣传册上的图表密密麻麻。
他没多停,找了个角落坐下,等轮到自己上台。
中午休息时,主办方统一安排了盒饭。他吃完后去洗手间洗了把脸,回来发现座位旁边站了个人。
对方穿着深色西装,胸前别着参会证,正看着他手中的平板。
“刚才看到你在看ppt?”那人问。
“嗯。”林烨抬头,“我在下午发言。”
“你是林先生?”
“对。”
“我看过你的资料。”对方笑了笑,“你们那个移动处理车,挺有意思。”
林烨没接话。他知道这是试探。
“我们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那人继续说,“但在城市落地时总遇到阻力,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靠数据说话。”林烨打开平板,调出一张图表,“这是我们两个社区试点的结果,垃圾转运量减少了百分之八十七。环卫部门看到了实际效果,自然愿意配合。”
对方凑近看了看,“你们的设备改装成本高吗?”
“不高。”林烨说,“大部分部件是现有生产线改的,加装了筛分模块和除臭装置。具体参数我可以发你一份。”
“好。”那人点头,“我们可以聊聊。”
这时广播响起,提醒下午场即将开始。林烨收起平板,起身往后台走。
十五分钟很快。他站在台上,把准备好的内容讲了一遍。台下坐着几十人,有政府人员、学者、企业代表。前排有几个外国人,拿着笔记本在记录。
讲完后没人提问。他以为冷场了,结果走下台时,有三个人迎上来。
“你的方法很实用。”其中一人说,“我们一直在找能快速部署的方案。”
“我们也需要降低运营成本。”另一个补充,“你们的成本控制是怎么做到的?”
林烨一一回答。他说他们从小规模做起,每一步都算清楚投入产出。技术不一定要最先进,但要能落地。
三人听得很认真。末了,其中一人掏出名片,“我们公司专注工业固废处理,也许可以合作。”
另两人也递了名片。
林烨收下,说了句:“我们也希望引进更好的工艺。”
他们聊了几分钟,约定会后深入交流。这时茶歇结束的铃声响起,人群开始往主会场移动。
林烨站在原地没动。手里捏着几张外文名片,背后印着不同国家的地址和电话。
他转身走向展板区,想找工作人员要一份参会名录。刚走到东侧走廊,迎面又来了一拨人。
领头的男子约莫四十岁,身材偏瘦,手里拿着一个黑色文件夹。看到林烨,脚步顿了一下。
“你是刚才发言的那个中国企业代表?”他问。
“是我。”林烨停下。
“你们的技术,能在其他国家复制吗?”
林烨看着他,“要看当地的垃圾成分和政策环境。但我们愿意试试。”
对方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笑了。“我喜欢直接的人。我们公司做过六个海外项目,失败了四个。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水土不服。”
“所以你需要一个能适应变化的方案。”林烨说。
“没错。”那人把文件夹夹在腋下,伸出手,“我们谈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