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站在会展中心的走廊,手里捏着几张外文名片,纸面有些发皱。他没再往展板区走,转身回到会议厅后门,靠墙站了会儿。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公司群里的消息,二哥发来一张照片,再生砖生产线正在调试新模块。
他收起手机,抬头看见刚才那位拿黑色文件夹的外国代表正从另一侧楼梯下来,身边多了两个人,都穿着同样的深色外套。那人看到他,脚步放慢,抬手示意。
林烨走过去。对方开口问:“你们那个项目,能在不同地方用吗?”
“可以。”林烨说,“我们已经改过三次设备,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垃圾类型。”
“那不只是机器的问题。”那人说,“还有人。工人、政府、居民,他们接受吗?”
“一开始不接受。”林烨点头,“但我们让数据说话。减量多少,省了多少钱,这些都能算出来。时间久了,他们就愿意试。”
对方笑了下,把文件夹递给身边的人,伸手掏出一张名片,比之前给的那张多印了一行字,写着职务和总部地址。“我是德国环保技术公司的项目主管,负责全球试点落地。我想带团队去你们现场看看。”
“随时欢迎。”林烨接过名片,也把自己的递过去,“下周就可以安排。”
两人简单聊了几句后续联系的方式,对方提出要开一次视频会,让双方技术组先碰头。林烨答应下来,心里清楚,真正的合作现在才开始。
回到公司已是晚上九点。办公室灯还亮着,桌上堆着申报材料和旧版设备图纸。他坐下来,打开系统界面,在商城输入“跨文化交流”。
屏幕上跳出几个选项,《国际商务礼仪手册》《语言沟通误区解析》,最上面是《跨文化交流技巧》,价格二百贡献点。他直接兑换。
文档加载出来,分了几个部分:会议习惯差异、决策节奏对比、信任建立方式。他重点看了欧洲团队那一章,里面提到德国人重视流程,凡事要提前写清楚,不喜欢临时变动;而中国人习惯边做边调整,容易让对方觉得不靠谱。
他还注意到一条提醒:初次协作会议,必须明确议程,避免一方准备充分,另一方随意发言。
第二天一早,他让助理整理了一份双语会议方案,包括时间、议题、发言顺序,每项都标了分钟数。他又单独给三位外方代表发了邮件,附上议程,末尾加了一句:期待与各位面对面交流。
视频会议定在第三天上午。中方团队提前半小时上线,调试摄像头和共享屏幕。林烨穿了件深色衬衫,坐在主位。
德国那边准时接入,画面里五个人并排坐着,桌前摆着笔记本和水杯,其中一个正是会展中心见过的主管。他旁边坐着一名女工程师,戴眼镜,面前摊开一份文件。
会议开始后,德方主管直接进入主题,要求先确认技术共享范围和保密协议条款。他说得很快,语气认真,明显希望当场敲定。
中方这边有人皱眉。老陈小声说:“还没谈细节就要签协议,太急了。”
林烨没出声。他翻了下系统文档里的建议,打开话筒:“我们理解你们的想法。但第一次合作,不如先从小范围试点开始。三个月时间,双方投入资源,看看效果。如果顺利,再谈长期协议。”
他顿了顿,又说:“我们可以先签一份简单的合作备忘录,写明数据使用权限和保密义务,不涉及专利归属。”
德方几人互相看了看。主管问:“试点期间的数据,能公开吗?”
“原始数据归双方共有,发布成果需共同同意。”林烨答得干脆。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戴眼镜的女工程师说了句什么,主管点头,转向镜头:“可以。我们就按这个方向走。”
气氛松了下来。林烨顺势点了共享屏幕,播放了一段三分钟的视频。画面里是乡村处理车作业场景,村民围在边上观看,孩子蹲在刚压好的砖块旁摸来摸去。
“这是我们最早的一个村子。”林烨说,“当时没人信这东西能用。三个月后,他们自己找我们要设备。”
视频放完,对方那边传来轻笑声。主管说:“你没讲技术参数,但我看懂了。”
会议最后确定了试点内容和下次会议时间。结束时,林烨特意说了句:“谢谢大家的时间,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一周后,第二次会议前,他组织了一场非正式线上交流。不限主题,员工自愿参加。他让行政准备了些茶包,放在每人桌上。
连线开始,中方这边十几人挤在一个会议室,外方也有八九个。先是各自介绍名字和岗位,然后有人放了家乡风景照片。一个德国小伙子展示了自家后院的菜园,笑着说他们家垃圾分类做了四十年。
轮到林烨时,他没说话,拿起毛笔和红纸,写下了一个“合”字。摄像头对准桌面,墨迹慢慢干透。他举起纸片:“这是‘合作’的‘合’。一笔写下去,不能断。”
对面安静了一瞬,接着鼓起掌来。女工程师打字在公屏上:“美,像艺术。”
会后,她单独发来邮件,用中文写了四个字:合作共赢。后面加了个笑脸。
两周后的联合汇报会上,林烨没讲设备改造细节,也没提能耗数据。他放了十张照片:老人站在新砌的围墙边笑,孩子在再生砖铺的操场上跑步,村干部拿着报表向镇领导汇报。
“我们做的不是机器。”他说,“是让人愿意改变的生活方式。”
说完,他关掉投影,坐下。
会议室静了几秒。德方首席工程师站起来,拍了拍手。他没看稿子,只说了一句:“林先生,你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理解。你是文化使者。”
系统提示立刻弹出:【国际合作顺利,奖励“国际影响力提升”已发放】。
他回到家已是深夜。手机还在响,是外方团队发来的合影。照片里几个人站在办公室白板前,举着一张手写的中文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合作共赢”,有人比着剪刀手。
他看完,放下手机,打开电脑。页面跳转到系统后台,新属性栏里多了“国际影响力 1”的标识。
窗外城市灯火依旧。他喝了口凉掉的茶,翻出明天跨国会议的材料,重新核对了一遍时间表。
键盘敲击声持续着,屏幕光映在脸上。
他收起手机,抬头看见刚才那位拿黑色文件夹的外国代表正从另一侧楼梯下来,身边多了两个人,都穿着同样的深色外套。那人看到他,脚步放慢,抬手示意。
林烨走过去。对方开口问:“你们那个项目,能在不同地方用吗?”
“可以。”林烨说,“我们已经改过三次设备,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垃圾类型。”
“那不只是机器的问题。”那人说,“还有人。工人、政府、居民,他们接受吗?”
“一开始不接受。”林烨点头,“但我们让数据说话。减量多少,省了多少钱,这些都能算出来。时间久了,他们就愿意试。”
对方笑了下,把文件夹递给身边的人,伸手掏出一张名片,比之前给的那张多印了一行字,写着职务和总部地址。“我是德国环保技术公司的项目主管,负责全球试点落地。我想带团队去你们现场看看。”
“随时欢迎。”林烨接过名片,也把自己的递过去,“下周就可以安排。”
两人简单聊了几句后续联系的方式,对方提出要开一次视频会,让双方技术组先碰头。林烨答应下来,心里清楚,真正的合作现在才开始。
回到公司已是晚上九点。办公室灯还亮着,桌上堆着申报材料和旧版设备图纸。他坐下来,打开系统界面,在商城输入“跨文化交流”。
屏幕上跳出几个选项,《国际商务礼仪手册》《语言沟通误区解析》,最上面是《跨文化交流技巧》,价格二百贡献点。他直接兑换。
文档加载出来,分了几个部分:会议习惯差异、决策节奏对比、信任建立方式。他重点看了欧洲团队那一章,里面提到德国人重视流程,凡事要提前写清楚,不喜欢临时变动;而中国人习惯边做边调整,容易让对方觉得不靠谱。
他还注意到一条提醒:初次协作会议,必须明确议程,避免一方准备充分,另一方随意发言。
第二天一早,他让助理整理了一份双语会议方案,包括时间、议题、发言顺序,每项都标了分钟数。他又单独给三位外方代表发了邮件,附上议程,末尾加了一句:期待与各位面对面交流。
视频会议定在第三天上午。中方团队提前半小时上线,调试摄像头和共享屏幕。林烨穿了件深色衬衫,坐在主位。
德国那边准时接入,画面里五个人并排坐着,桌前摆着笔记本和水杯,其中一个正是会展中心见过的主管。他旁边坐着一名女工程师,戴眼镜,面前摊开一份文件。
会议开始后,德方主管直接进入主题,要求先确认技术共享范围和保密协议条款。他说得很快,语气认真,明显希望当场敲定。
中方这边有人皱眉。老陈小声说:“还没谈细节就要签协议,太急了。”
林烨没出声。他翻了下系统文档里的建议,打开话筒:“我们理解你们的想法。但第一次合作,不如先从小范围试点开始。三个月时间,双方投入资源,看看效果。如果顺利,再谈长期协议。”
他顿了顿,又说:“我们可以先签一份简单的合作备忘录,写明数据使用权限和保密义务,不涉及专利归属。”
德方几人互相看了看。主管问:“试点期间的数据,能公开吗?”
“原始数据归双方共有,发布成果需共同同意。”林烨答得干脆。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戴眼镜的女工程师说了句什么,主管点头,转向镜头:“可以。我们就按这个方向走。”
气氛松了下来。林烨顺势点了共享屏幕,播放了一段三分钟的视频。画面里是乡村处理车作业场景,村民围在边上观看,孩子蹲在刚压好的砖块旁摸来摸去。
“这是我们最早的一个村子。”林烨说,“当时没人信这东西能用。三个月后,他们自己找我们要设备。”
视频放完,对方那边传来轻笑声。主管说:“你没讲技术参数,但我看懂了。”
会议最后确定了试点内容和下次会议时间。结束时,林烨特意说了句:“谢谢大家的时间,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一周后,第二次会议前,他组织了一场非正式线上交流。不限主题,员工自愿参加。他让行政准备了些茶包,放在每人桌上。
连线开始,中方这边十几人挤在一个会议室,外方也有八九个。先是各自介绍名字和岗位,然后有人放了家乡风景照片。一个德国小伙子展示了自家后院的菜园,笑着说他们家垃圾分类做了四十年。
轮到林烨时,他没说话,拿起毛笔和红纸,写下了一个“合”字。摄像头对准桌面,墨迹慢慢干透。他举起纸片:“这是‘合作’的‘合’。一笔写下去,不能断。”
对面安静了一瞬,接着鼓起掌来。女工程师打字在公屏上:“美,像艺术。”
会后,她单独发来邮件,用中文写了四个字:合作共赢。后面加了个笑脸。
两周后的联合汇报会上,林烨没讲设备改造细节,也没提能耗数据。他放了十张照片:老人站在新砌的围墙边笑,孩子在再生砖铺的操场上跑步,村干部拿着报表向镇领导汇报。
“我们做的不是机器。”他说,“是让人愿意改变的生活方式。”
说完,他关掉投影,坐下。
会议室静了几秒。德方首席工程师站起来,拍了拍手。他没看稿子,只说了一句:“林先生,你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理解。你是文化使者。”
系统提示立刻弹出:【国际合作顺利,奖励“国际影响力提升”已发放】。
他回到家已是深夜。手机还在响,是外方团队发来的合影。照片里几个人站在办公室白板前,举着一张手写的中文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合作共赢”,有人比着剪刀手。
他看完,放下手机,打开电脑。页面跳转到系统后台,新属性栏里多了“国际影响力 1”的标识。
窗外城市灯火依旧。他喝了口凉掉的茶,翻出明天跨国会议的材料,重新核对了一遍时间表。
键盘敲击声持续着,屏幕光映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