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重建第一军-《亮剑:横扫晋察冀》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北平,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内,气氛却与太原的欢庆激昂截然相反,一片死寂凝滞,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司令官多田骏面色铁青,额头青筋暴跳,捏着电报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而关节发白,微微颤抖。他死死盯着那份确认太原失守、守军近乎全军覆没的电文,仿佛要将纸张烧穿。

  “八嘎!八嘎呀路!”突然,他如同暴怒的雄狮,猛地将桌上的茶杯、文件全部扫落在地,发出刺耳的碎裂声。“宋兴华!八路军第二纵队!又是他们!又是他们!” 他咆哮着,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刻骨的耻辱,“短短时间,帝国皇军接连损兵折将,如今连太原重镇都丢在了这群土八路手里!这是帝国陆军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

  参谋长笠原幸雄少将站在一旁,脸色同样难看至极,他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着镇定:“司令官阁下,情报部门已经反复核实。宋兴华部装备极其精良,火力强度远超我军想象,尤其炮兵,其精准度和火力密度……简直匪夷所思。而且,他们似乎拥有近乎无限的后勤补给能力。此次太原之战,我军败得不冤,但此仇必须报!”

  “报!当然要报!” 多田骏猛地转过身,眼神凶狠,“宋兴华和他的第二纵队,已经成为山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最大的毒瘤!必须集中全力,将其彻底铲除!” 他快步走到巨大的华北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山西的位置,“立刻向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和大本营汇报!请求紧急增援!山西绝不能丢!我们要重建在山西的军事力量,而且要更强!”

  几乎在同一时间,南京(伪),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内,气氛同样凝重。总司令西尾寿造大将和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中将面对太原失守的消息,亦是震惊不已。

  “多田骏这个蠢货!”西尾寿造低声咒骂了一句,但更多的是对局势的忧虑,“山西表里山河,资源丰富,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若让八路军在此站稳脚跟,尤其是让这个宋兴华继续坐大,其凭借难以理解的装备来源和发展速度,必将成为帝国实施‘以战养战’策略、乃至稳定华北统治的心腹大患!”

  板垣征四郎目光阴鸷:“阁下,华北方面军请求重建五个师团的计划,我看可行,而且必须加快!独立混成第1、2、3、8旅团立即扩编为第36、37、41、108师团,以23师团残部为基础,补充本土预备役,重建第110师团!同时,新编第25师团暂时留置在华北方面军,补充满编。这五个新编师团,必须与正在组建的第51、52、53、54师团同步,务必在1940年2月前完成编组和基础训练!”

  西尾寿造重重一拳砸在桌上:“批准!就按你说的办!告诉大本营,山西局势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我们需要至少十个师团,约十五万兵力!全部投入山西战场!首要目标,就是消灭宋兴华部,收复太原,彻底荡平山西境内的抵抗力量!要让宋兴华知道,挑战大日本帝国皇军的威严,是要付出毁灭性代价的!”

  日军这座庞大的战争机器,因为太原的失守和宋兴华这个名字,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决心,疯狂地运转起来,矛头直指山西。

  而在重庆,山城迷雾笼罩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办公室内,气氛则更为复杂。

  常凯申拿着八路军总部明码通电的抄送件,反复看了几遍,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猛地将电报拍在红木办公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吓了侍立一旁的陈布雷一跳。

  “娘希匹……他们……他们竟然真的拿下了太原?!”他的声音因为极度的不满和忌惮而有些变调,“他们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强的实力?这个宋兴华,到底哪来的那么大本事?一个纵队司令,就能打下太原?!”

  他踱步到窗前,看着窗外迷蒙的江景,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从民族大义上,收复失地理应高兴;但另一方面,这巨大的荣誉和影响力落在了他一直试图限制、甚至剿灭的共产党八路军身上,这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他和他所领导的国民政府脸上。这会让国内外如何看待他这个正统的国民政府领袖?如何看待他麾下的数百万国军?

  “他们这是故意炫耀!是在动摇全国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是在挑战中央的权威!”他猛地转身,对陈布雷吩咐道,“告诉宣传部,对八路军收复太原一事,报道要适度!重点要强调这是在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的全国抗战成果的一部分!要淡化他们个人的作用!”

  强烈的危机感和失衡心理,驱使着他做出了一个近乎愚蠢的决定。他拿起电话,直接要通了正在进行的冬季攻势前线指挥部(此时国民政府发动的冬季攻势已开始半月有余),对着话筒几乎是吼叫着下令:“命令各战区!加大进攻力度!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短期内取得重大进展!要打出几个像样的胜仗来!要创造能够媲美、不,要超过收复太原的巨大战果!我要看到占领重要城镇,歼灭日军主力的战报!立刻!马上!”

  这道脱离战场实际、纯粹为了挽回颜面和政治需求的命令,被不加甄别地传达至各战区。许多正在与日军陷入苦战、僵持的部队,在接到这道措辞严厉、急如星火的命令后,指挥官们面面相觑,愁眉不展。在准备不足、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强行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结果可想而知。一些部队不得不仓促调整部署,冒着日军严密的火网发起近乎自杀式的冲锋;另一些部队则因盲目进攻,陷入了日军预设的包围圈,损失惨重。这道来自最高统帅部的“催命符”,无形中为接下来的战役失利埋下了伏笔,无数忠勇的国军士兵,因为高层一时的颜面之争,即将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