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站在展厅外的走廊上,陈雪和刘伟一左一右跟在他身后。区府办的人已经走远,脚步声在空荡的通道里渐渐消失。他没有动,目光落在手中平板屏幕上仍在跳动的数据流。
“南区新增两个信号盲点。”刘伟低头看着手里的设备清单,“今晚就得调,不然明天早高峰可能影响报修响应。”
林辰合上平板,抬头看向陈雪:“今天的事结束了,明天的工作才刚开始。准备会议室,下午三点,全员复盘。”
陈雪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她原本以为会先去参加王为民安排的谈话,但林辰显然另有打算。
“这个项目不能只算成功账。”林辰声音平稳,“我们得知道,哪些是真本事,哪些是运气好。”
三人转身往办公区走。阳光透过走廊尽头的窗户斜照进来,在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林辰的脚步没停,一边走一边打开调度台远程权限,调出系统运行三十天的全量日志。
回到办公室,他直接坐在电脑前,把七组异常数据标记出来——初期工单代签、沙箱演示卡顿、合作方临时反悔、北区烟感修复漏录序列号、东区电力预警误报、家属参观脚本未过审、西区信号模块更换延迟。每一项旁边都附上了时间戳和责任人信息。
三点整,综合科小会议室坐满了人。刘伟坐在靠门的位置,手里拿着笔记本,脸上还带着展示会上的兴奋劲儿。陈雪坐在他对面,神情认真,面前摆着一份刚整理好的运维报告。
林辰最后一个进来,手里拎着一个文件夹。他把文件夹放在桌上,环视一圈。
“大家都觉得做得不错。”他说,“我也觉得不错。但接下来我要问三个问题。”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
第一,我们做对了什么?
第二,哪些是侥幸成功的?
第三,如果重来一次,哪三个决策必须改变?
会议室安静下来。
刘伟举手:“我觉得快速响应机制最关键。居民上午报修,中午就解决,满意度自然高。”
陈雪补充:“还有监督闭环。视频留痕、人脸识别签字,堵住了外包单位偷懒的路。”
林辰点头,在白板上写下“快速响应”“监督闭环”“利益捆绑合作模式”。
“这些是对的。”他说,“但别忘了,第一个月我们查出七个虚假闭环。为什么能发现?因为抽查。如果没有抽查呢?”
没人说话。
“这就是侥幸。”林辰说,“我们没一开始就设人脸识别,等出了问题才补。这不是能力,是运气好发现问题早。”
他又写下一条:“预案前置不足。”
“技术团队说沙箱演示可能卡顿,我们没做备用线路测试,直到展示前十五分钟才切换。这种风险,本该提前排除。”
刘伟低下头,翻了一页笔记。
“第三个问题。”林辰继续说,“如果重来一次,哪三个决策必须改?”
他自问自答:“第一,压力测试要常态化,不是临阵磨枪;第二,跨部门协同要列清单,责任到人;第三,对外承诺之前,必须内部先走一遍流程。”
他在白板上画了个表格,分成三栏:成功要素、幸存偏差、改进方向。
会议结束前,林辰布置任务:“陈雪负责写《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全流程操作指南》,要细到每一步谁来做、怎么做、怎么查。刘伟整理十个典型案例,包括失败的,录入学习平台。”
散会后,陈雪回到工位开始起草文档。她翻看之前的材料,犹豫了一会儿,在“流程执行”部分删掉了一段详细描述。
林辰路过时看了一眼她的屏幕。
“为什么要简化?”他问。
“写太细,万一被人挑刺怎么办?”陈雪抬头,“比如人脸识别强制启用这条,现在看是对的,但如果将来政策调整,反而成了把柄。”
林辰坐下,敲了敲键盘,把那段删掉的内容恢复。
“真正的安全不是藏拙。”他说,“是要经得起查。我们要让后来的人少走弯路,也要让想搞小动作的人找不到空子钻。”
他重新排版目录,加入几个新章节:风险预警矩阵、舆情应对话术模板、第三方审计配合要点。
“这份手册不仅要给街道用,还要提交党政联席会审议。”他说,“以后凡是类似项目,都按这个标准来。”
当天晚上,陈雪把初稿发到林辰邮箱。刘伟也完成了案例汇总,上传至内部系统。
林辰在办公室批阅文件,桌角放着区府办送来的会议纪要复印件。窗外天色已暗,办公楼里只剩下零星几盏灯亮着。
他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项目管理传承资料”。然后逐一上传原始日志、审批记录、合作协议扫描件、复盘会议录音,设置共享权限为综合科全体成员可读。
做完这些,他靠在椅背上,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18:47。
他打开一个新的空白文档,在标题栏输入一行字:
“关于建立街道青年干部项目实训机制的建议”
光标在文字后面闪烁。
他没写正文,只是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
楼道里传来清洁员推车的声音,从隔壁办公室门前经过,停顿了一下,又继续向前。
林辰伸手关掉了办公室顶灯,只留下显示器的光映在脸上。
他重新看向屏幕,手指落在回车键上,按下。
文档下方出现第二行空白。
他开始打字。
“南区新增两个信号盲点。”刘伟低头看着手里的设备清单,“今晚就得调,不然明天早高峰可能影响报修响应。”
林辰合上平板,抬头看向陈雪:“今天的事结束了,明天的工作才刚开始。准备会议室,下午三点,全员复盘。”
陈雪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她原本以为会先去参加王为民安排的谈话,但林辰显然另有打算。
“这个项目不能只算成功账。”林辰声音平稳,“我们得知道,哪些是真本事,哪些是运气好。”
三人转身往办公区走。阳光透过走廊尽头的窗户斜照进来,在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林辰的脚步没停,一边走一边打开调度台远程权限,调出系统运行三十天的全量日志。
回到办公室,他直接坐在电脑前,把七组异常数据标记出来——初期工单代签、沙箱演示卡顿、合作方临时反悔、北区烟感修复漏录序列号、东区电力预警误报、家属参观脚本未过审、西区信号模块更换延迟。每一项旁边都附上了时间戳和责任人信息。
三点整,综合科小会议室坐满了人。刘伟坐在靠门的位置,手里拿着笔记本,脸上还带着展示会上的兴奋劲儿。陈雪坐在他对面,神情认真,面前摆着一份刚整理好的运维报告。
林辰最后一个进来,手里拎着一个文件夹。他把文件夹放在桌上,环视一圈。
“大家都觉得做得不错。”他说,“我也觉得不错。但接下来我要问三个问题。”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
第一,我们做对了什么?
第二,哪些是侥幸成功的?
第三,如果重来一次,哪三个决策必须改变?
会议室安静下来。
刘伟举手:“我觉得快速响应机制最关键。居民上午报修,中午就解决,满意度自然高。”
陈雪补充:“还有监督闭环。视频留痕、人脸识别签字,堵住了外包单位偷懒的路。”
林辰点头,在白板上写下“快速响应”“监督闭环”“利益捆绑合作模式”。
“这些是对的。”他说,“但别忘了,第一个月我们查出七个虚假闭环。为什么能发现?因为抽查。如果没有抽查呢?”
没人说话。
“这就是侥幸。”林辰说,“我们没一开始就设人脸识别,等出了问题才补。这不是能力,是运气好发现问题早。”
他又写下一条:“预案前置不足。”
“技术团队说沙箱演示可能卡顿,我们没做备用线路测试,直到展示前十五分钟才切换。这种风险,本该提前排除。”
刘伟低下头,翻了一页笔记。
“第三个问题。”林辰继续说,“如果重来一次,哪三个决策必须改?”
他自问自答:“第一,压力测试要常态化,不是临阵磨枪;第二,跨部门协同要列清单,责任到人;第三,对外承诺之前,必须内部先走一遍流程。”
他在白板上画了个表格,分成三栏:成功要素、幸存偏差、改进方向。
会议结束前,林辰布置任务:“陈雪负责写《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全流程操作指南》,要细到每一步谁来做、怎么做、怎么查。刘伟整理十个典型案例,包括失败的,录入学习平台。”
散会后,陈雪回到工位开始起草文档。她翻看之前的材料,犹豫了一会儿,在“流程执行”部分删掉了一段详细描述。
林辰路过时看了一眼她的屏幕。
“为什么要简化?”他问。
“写太细,万一被人挑刺怎么办?”陈雪抬头,“比如人脸识别强制启用这条,现在看是对的,但如果将来政策调整,反而成了把柄。”
林辰坐下,敲了敲键盘,把那段删掉的内容恢复。
“真正的安全不是藏拙。”他说,“是要经得起查。我们要让后来的人少走弯路,也要让想搞小动作的人找不到空子钻。”
他重新排版目录,加入几个新章节:风险预警矩阵、舆情应对话术模板、第三方审计配合要点。
“这份手册不仅要给街道用,还要提交党政联席会审议。”他说,“以后凡是类似项目,都按这个标准来。”
当天晚上,陈雪把初稿发到林辰邮箱。刘伟也完成了案例汇总,上传至内部系统。
林辰在办公室批阅文件,桌角放着区府办送来的会议纪要复印件。窗外天色已暗,办公楼里只剩下零星几盏灯亮着。
他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项目管理传承资料”。然后逐一上传原始日志、审批记录、合作协议扫描件、复盘会议录音,设置共享权限为综合科全体成员可读。
做完这些,他靠在椅背上,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18:47。
他打开一个新的空白文档,在标题栏输入一行字:
“关于建立街道青年干部项目实训机制的建议”
光标在文字后面闪烁。
他没写正文,只是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
楼道里传来清洁员推车的声音,从隔壁办公室门前经过,停顿了一下,又继续向前。
林辰伸手关掉了办公室顶灯,只留下显示器的光映在脸上。
他重新看向屏幕,手指落在回车键上,按下。
文档下方出现第二行空白。
他开始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