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杨正属实没有想到,一时的突发奇想,对天下反清义军影响这么大。
一开始只是想着,对新生的起义队伍,派人去交流分享经验,顺便打探情报。
但没想到这交流之下,竟然能让天下义军都有样学样,打进城抢了资源就跑,躲进大山发展,自制土地雷,利用山陵河流构筑防线。
众义军学习这些战术打法,对杨正来说,倒没什么损失,毕竟也没知识产权的说法。
但对清廷来说,那就头疼了。
刚剿了这个山头的义军,隔壁县的大山里又出现一股。
简单来说,长江以南的义军,遍地开花,根本剿不完。
而长江以北缺少山川,义军数量不多,但仅秦岭、大别山、泰山脚下的义军,实力就直接超过长江以南所有义军的综合实力。
面对这样的局势,我大清朝堂群臣更想打一回准噶尔。
即便是当年打三藩时,情况也未像如今这般严峻,最靠近直隶的鲁豫皖三地,会出现数万兵力的义军,直接威胁到京城。
因此整个大清朝堂与地方官府,在康熙五十八年的整个秋冬季,都闲不下来。
可话说回来,大清朝堂上下这个时候闲不下来,杨正和各地义军队伍也一样在争分夺秒。
如今大清不把重心放在护民军身上,杨正自然是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大力发展信阳、光州等州县。
护民军训练一事,有杨冬生、高大运、祝山等人盯着,杨正倒是不用花太多时间放在这方面,只要了解平时训练进度,和将士唠唠嗑谈谈心就好。
更多的时间则是放在了民政事务上,巡视监督各县秋耕、水利建设、道路修建,深入百姓之中,听听百姓的心声。
千年来,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观念,是各朝各代核心治国思想。
或许也就只有大宋,对此思想更为放得开。
作为上一世是新时代青年的杨正,对于此治国思想,自然是嗤之以鼻。
重本抑末,实乃害国害民。
几十年前,黄宗羲就已经提出过工商皆本的思想,但大清朝堂上下没一个人重视的。
每年财政收入,近八成税收都是从老百姓手里压榨出来的。
杨正当年第一次走进太和县城后,就开始一点点了解此时大清的治理政策。
如今几年过去,他不敢说拥有丰富的治国经验,但更为优秀切合的治国思想,他已经具备。
如今几年过去,杨正不敢说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但在治国思想上,已经有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更为优秀且切合时宜的见解。
兔子那些年喊的口号和推出的政策,不知道有多少自媒体博主分享过。
看过这些的杨正,自然是取其精华,制定出适合此时十七世纪华夏的治国思想。
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
而此时让信阳、光州地区的老百姓富起来,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但对杨正来说,那倒是很简单了,比起练出一支睥睨天下的大军,那更是容易的太多了。
说这话,倒不是骄傲、狂妄,而是这就是事实。
为何这样说,则是信阳、光州地区,天然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就看所处淮河上游,河流密布,地势平坦,沃野千里,绝佳的农业发展基地。
然后,背靠大别山,可发展畜牧业,又有优质的茶叶产出。
放眼天下,在农业时代,又能有几处地方能与之相比?
若要算起来,想来也不会超过一手之数。
所以,杨正会选择此地作为护民军根据地,自然是看重此地独特优势。
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以来,为何老百姓依然吃不饱,穿不暖,手里没几个大子,真的是被压榨吗?
恐怕,不见得是这般简单!
一句话就是,不高产的种子配不高产的良田,老百姓想富都难。
因此,知道这些道理的杨正,自然是想其他法子,让治下的老百姓富起来。
以农业为立国之基,工业为强国之本,商业为富国之道。
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辅助,缺一不可。
“诸位,此治理思想,都可明白?”
杨正看着面前坐着的张亦文、姚正然、叶雨时、黎贺等人,笑着问道。
“大帅之言,属下愚笨,还要琢磨一番。”
“属下也是,此时有些懵懵懂懂。”
“属下也是一知半解。”
“属下也是似懂非懂,有些茫然。”
“属下也是......”
对于众人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思想,杨正倒是没有生气,微微点头道:“此思想说来也不是听一听就能领悟的,说来本大帅也不是全都懂。”
“但有句话,希望诸位记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途径,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思,是我等当官之本。”
话音刚落,姚正然率先众人一步,直接从座位起身,面向杨正鞠躬拜道:“谢大帅良言,字字珠玑,属下受益终身。”
见状,一旁的张亦文、叶雨时、黎贺等人,立马跟着起身拜道。
“大帅雄才大略,句句金玉良言,属下谨记于心,定不敢忘。”
“属下牢记于心......”
说来,张亦文、姚正然、叶雨时、黎贺等人,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才俊,不敢说博览群书,但所读所学书籍,自认是比武秀才出身的杨正多。
一个农家小子,十几岁才开始学武读书,考了武秀才,想来学识也高不到哪里去。
这是张亦文、姚正然、叶雨时、黎贺等人,没见到杨正之前,心中所想,也自认凭借自身学识,可以折服杨正,被其重用。
但是,当真正见到杨正后,一番交流下来,让众人眼前一亮,不敢轻视。
可不敢轻视,只是不敢轻视,实际上愿意听从杨正,辅佐杨正,也只是因为杨正作为上位者,爱民如子,为民做主,可让众人实现心中抱负。
而不是被杨正折服,一心一意做事。
但是,经过几个月和杨正相处下来,让众人不敢相信。
实在是不敢相信杨正的学识,古今罕有,可谓是天下无双。
若为人臣,定是将相之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可现在为枭雄,这让姚正然、叶雨时、黎贺等人,看到了那从来都不敢想的一幕......
一开始只是想着,对新生的起义队伍,派人去交流分享经验,顺便打探情报。
但没想到这交流之下,竟然能让天下义军都有样学样,打进城抢了资源就跑,躲进大山发展,自制土地雷,利用山陵河流构筑防线。
众义军学习这些战术打法,对杨正来说,倒没什么损失,毕竟也没知识产权的说法。
但对清廷来说,那就头疼了。
刚剿了这个山头的义军,隔壁县的大山里又出现一股。
简单来说,长江以南的义军,遍地开花,根本剿不完。
而长江以北缺少山川,义军数量不多,但仅秦岭、大别山、泰山脚下的义军,实力就直接超过长江以南所有义军的综合实力。
面对这样的局势,我大清朝堂群臣更想打一回准噶尔。
即便是当年打三藩时,情况也未像如今这般严峻,最靠近直隶的鲁豫皖三地,会出现数万兵力的义军,直接威胁到京城。
因此整个大清朝堂与地方官府,在康熙五十八年的整个秋冬季,都闲不下来。
可话说回来,大清朝堂上下这个时候闲不下来,杨正和各地义军队伍也一样在争分夺秒。
如今大清不把重心放在护民军身上,杨正自然是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大力发展信阳、光州等州县。
护民军训练一事,有杨冬生、高大运、祝山等人盯着,杨正倒是不用花太多时间放在这方面,只要了解平时训练进度,和将士唠唠嗑谈谈心就好。
更多的时间则是放在了民政事务上,巡视监督各县秋耕、水利建设、道路修建,深入百姓之中,听听百姓的心声。
千年来,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观念,是各朝各代核心治国思想。
或许也就只有大宋,对此思想更为放得开。
作为上一世是新时代青年的杨正,对于此治国思想,自然是嗤之以鼻。
重本抑末,实乃害国害民。
几十年前,黄宗羲就已经提出过工商皆本的思想,但大清朝堂上下没一个人重视的。
每年财政收入,近八成税收都是从老百姓手里压榨出来的。
杨正当年第一次走进太和县城后,就开始一点点了解此时大清的治理政策。
如今几年过去,他不敢说拥有丰富的治国经验,但更为优秀切合的治国思想,他已经具备。
如今几年过去,杨正不敢说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但在治国思想上,已经有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更为优秀且切合时宜的见解。
兔子那些年喊的口号和推出的政策,不知道有多少自媒体博主分享过。
看过这些的杨正,自然是取其精华,制定出适合此时十七世纪华夏的治国思想。
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
而此时让信阳、光州地区的老百姓富起来,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但对杨正来说,那倒是很简单了,比起练出一支睥睨天下的大军,那更是容易的太多了。
说这话,倒不是骄傲、狂妄,而是这就是事实。
为何这样说,则是信阳、光州地区,天然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就看所处淮河上游,河流密布,地势平坦,沃野千里,绝佳的农业发展基地。
然后,背靠大别山,可发展畜牧业,又有优质的茶叶产出。
放眼天下,在农业时代,又能有几处地方能与之相比?
若要算起来,想来也不会超过一手之数。
所以,杨正会选择此地作为护民军根据地,自然是看重此地独特优势。
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以来,为何老百姓依然吃不饱,穿不暖,手里没几个大子,真的是被压榨吗?
恐怕,不见得是这般简单!
一句话就是,不高产的种子配不高产的良田,老百姓想富都难。
因此,知道这些道理的杨正,自然是想其他法子,让治下的老百姓富起来。
以农业为立国之基,工业为强国之本,商业为富国之道。
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辅助,缺一不可。
“诸位,此治理思想,都可明白?”
杨正看着面前坐着的张亦文、姚正然、叶雨时、黎贺等人,笑着问道。
“大帅之言,属下愚笨,还要琢磨一番。”
“属下也是,此时有些懵懵懂懂。”
“属下也是一知半解。”
“属下也是似懂非懂,有些茫然。”
“属下也是......”
对于众人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思想,杨正倒是没有生气,微微点头道:“此思想说来也不是听一听就能领悟的,说来本大帅也不是全都懂。”
“但有句话,希望诸位记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途径,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思,是我等当官之本。”
话音刚落,姚正然率先众人一步,直接从座位起身,面向杨正鞠躬拜道:“谢大帅良言,字字珠玑,属下受益终身。”
见状,一旁的张亦文、叶雨时、黎贺等人,立马跟着起身拜道。
“大帅雄才大略,句句金玉良言,属下谨记于心,定不敢忘。”
“属下牢记于心......”
说来,张亦文、姚正然、叶雨时、黎贺等人,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才俊,不敢说博览群书,但所读所学书籍,自认是比武秀才出身的杨正多。
一个农家小子,十几岁才开始学武读书,考了武秀才,想来学识也高不到哪里去。
这是张亦文、姚正然、叶雨时、黎贺等人,没见到杨正之前,心中所想,也自认凭借自身学识,可以折服杨正,被其重用。
但是,当真正见到杨正后,一番交流下来,让众人眼前一亮,不敢轻视。
可不敢轻视,只是不敢轻视,实际上愿意听从杨正,辅佐杨正,也只是因为杨正作为上位者,爱民如子,为民做主,可让众人实现心中抱负。
而不是被杨正折服,一心一意做事。
但是,经过几个月和杨正相处下来,让众人不敢相信。
实在是不敢相信杨正的学识,古今罕有,可谓是天下无双。
若为人臣,定是将相之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可现在为枭雄,这让姚正然、叶雨时、黎贺等人,看到了那从来都不敢想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