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陆家老屋的院子里就热闹起来。李婆提着一大桶刚熬好的小米粥,踩着露水走进院门,身后跟着端着咸菜和馒头的老伴老李;刘嫂抱着自家的小孙子,手里还拎着一篮子洗净的青菜;王大叔则扛着一把磨得锃亮的斧头,大步流星地走来,老远就喊:“庭州,今天装新梁,我来搭把手!”
陆庭州和苏青早就起了床,正在院子里整理工具。看到乡亲们陆续赶来,陆庭州连忙迎上去:“大家这么早过来,快进屋歇歇,喝碗粥暖暖身子。”“歇什么歇,赶紧干活!”老李放下手里的馒头,径直走到屋顶旁,抬头打量着光秃秃的房梁,“今天得把新梁装上去,再铺几排瓦,争取早点完工。”
苏青把粥碗分给大家,又把张兰叫来帮忙:“大嫂,你跟李婆一起在灶房忙活,中午咱们做面条,再炒几个菜,让大家吃饱了有力气干活。”张兰爽快答应,跟着李婆进了灶房——经过之前的事,她心里的芥蒂早已消散,反而觉得能帮上忙很踏实。
院子里,王大叔和几个年轻乡亲已经开始抬新梁。杉木梁沉甸甸的,几个人喊着号子,小心翼翼地把梁抬到屋顶下方。老李站在梯子上,手里拿着墨斗,在房梁两端做好标记:“这边再往左挪一点,对齐墙根的木柱,这样才稳固。”陆庭州扶着梯子,时不时提醒:“慢点,别着急,安全第一。”
刘嫂抱着孩子站在一旁,看到有人需要递钉子,立刻放下孩子,小跑着把钉子递过去;看到瓦堆旁没人整理,又主动把瓦按大小分类摆好,方便铺瓦的乡亲取用。她的小孙子也不闲着,拿着小铲子在旁边帮着铲土,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却给大家添了不少乐趣。
苏青没闲着,一会儿帮着扶梯子,一会儿帮着递工具,看到乡亲们额头上冒出汗水,又赶紧倒来凉茶,递上毛巾。陆庭军则跟着张叔学习铺瓦,手里拿着瓦刀,小心翼翼地把瓦放在椽子上,再用水泥把缝隙填好。张叔在一旁指导:“瓦要铺得密一点,缝隙一定要填实,不然下雨还会漏。”陆庭军认真点头,学得有模有样。
中午的时候,灶房里飘出了面条的香味。李婆和张兰端着一大盆面条走出来,后面跟着端着炒菜的苏青——炒鸡蛋、炒青菜、还有一大碗肉酱,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大家快过来吃饭,吃饱了下午接着干!”李婆招呼着大家,脸上满是笑容。乡亲们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板桌旁,一边吃面条一边聊天,笑声此起彼伏。
“苏青做的肉酱真好吃,比我家老婆子做的还香!”王大叔一边吃一边夸赞,惹得大家都笑了。苏青不好意思地说:“您要是喜欢,下次再做给您吃。”张兰也笑着说:“以后大家有什么事,尽管跟我们说,能帮上忙的我们绝不推辞。”
下午的太阳虽然有些晒,但大家干活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新梁很快就装好了,老李用锤子敲了敲梁身,听着清脆的声音,满意地点点头:“这梁装得稳固,再用几十年都没问题。”接下来是铺瓦,张叔带着几个乡亲爬上屋顶,按照之前标记好的线路,一片一片地铺着青瓦。阳光照在新瓦上,泛着淡淡的光泽,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苏青和刘嫂则在院子里烧凉茶,时不时给屋顶上的乡亲们递水。陆庭州和陆庭军则负责把剩下的材料整理好,把没用完的瓦和水泥分类放好,方便以后修补用。王大叔则拿着斧头,把拆下来的旧梁劈成小块,堆在一旁当柴火烧。
夕阳西下的时候,最后一片瓦终于铺好了。张叔从屋顶上下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好了,都铺完了,再下雨保证不漏。”乡亲们围过来,抬头看着焕然一新的屋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陆庭州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工钱,分给大家:“这几天辛苦大家了,这点钱请大家收下。”
“什么钱不钱的,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忙是应该的!”老李摆摆手,不肯收钱。其他乡亲也纷纷推辞:“是啊,我们也没帮什么大忙,怎么能要你的钱。”陆庭州拗不过大家,只好说:“既然大家不肯收钱,那明天中午我请大家去镇上的饭馆吃饭,一定要赏脸。”乡亲们这才答应。
送走乡亲们,院子里终于安静下来。陆庭州和苏青并肩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新铺的屋顶,心里满是踏实。“没想到两天就完成了,多亏了乡亲们帮忙。”苏青感慨道。陆庭州握住她的手:“也是因为你平时跟大家处得好,大家才愿意帮咱们。以后咱们更要好好跟乡亲们相处,互相帮衬。”
张兰和陆庭军也走了过来,看着新屋顶,脸上满是感激:“庭州,苏青,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这屋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陆庭州笑着说:“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什么。以后咱们好好过日子,把这个家打理好。”
月光洒在新铺的屋顶上,泛着柔和的光泽。陆庭州一家站在院子里,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经过这件事,不仅老屋变得稳固了,一家人的关系也更亲近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也更深厚了。他们知道,只要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体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一起克服,这个家,一定会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安稳。
陆庭州和苏青早就起了床,正在院子里整理工具。看到乡亲们陆续赶来,陆庭州连忙迎上去:“大家这么早过来,快进屋歇歇,喝碗粥暖暖身子。”“歇什么歇,赶紧干活!”老李放下手里的馒头,径直走到屋顶旁,抬头打量着光秃秃的房梁,“今天得把新梁装上去,再铺几排瓦,争取早点完工。”
苏青把粥碗分给大家,又把张兰叫来帮忙:“大嫂,你跟李婆一起在灶房忙活,中午咱们做面条,再炒几个菜,让大家吃饱了有力气干活。”张兰爽快答应,跟着李婆进了灶房——经过之前的事,她心里的芥蒂早已消散,反而觉得能帮上忙很踏实。
院子里,王大叔和几个年轻乡亲已经开始抬新梁。杉木梁沉甸甸的,几个人喊着号子,小心翼翼地把梁抬到屋顶下方。老李站在梯子上,手里拿着墨斗,在房梁两端做好标记:“这边再往左挪一点,对齐墙根的木柱,这样才稳固。”陆庭州扶着梯子,时不时提醒:“慢点,别着急,安全第一。”
刘嫂抱着孩子站在一旁,看到有人需要递钉子,立刻放下孩子,小跑着把钉子递过去;看到瓦堆旁没人整理,又主动把瓦按大小分类摆好,方便铺瓦的乡亲取用。她的小孙子也不闲着,拿着小铲子在旁边帮着铲土,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却给大家添了不少乐趣。
苏青没闲着,一会儿帮着扶梯子,一会儿帮着递工具,看到乡亲们额头上冒出汗水,又赶紧倒来凉茶,递上毛巾。陆庭军则跟着张叔学习铺瓦,手里拿着瓦刀,小心翼翼地把瓦放在椽子上,再用水泥把缝隙填好。张叔在一旁指导:“瓦要铺得密一点,缝隙一定要填实,不然下雨还会漏。”陆庭军认真点头,学得有模有样。
中午的时候,灶房里飘出了面条的香味。李婆和张兰端着一大盆面条走出来,后面跟着端着炒菜的苏青——炒鸡蛋、炒青菜、还有一大碗肉酱,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大家快过来吃饭,吃饱了下午接着干!”李婆招呼着大家,脸上满是笑容。乡亲们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板桌旁,一边吃面条一边聊天,笑声此起彼伏。
“苏青做的肉酱真好吃,比我家老婆子做的还香!”王大叔一边吃一边夸赞,惹得大家都笑了。苏青不好意思地说:“您要是喜欢,下次再做给您吃。”张兰也笑着说:“以后大家有什么事,尽管跟我们说,能帮上忙的我们绝不推辞。”
下午的太阳虽然有些晒,但大家干活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新梁很快就装好了,老李用锤子敲了敲梁身,听着清脆的声音,满意地点点头:“这梁装得稳固,再用几十年都没问题。”接下来是铺瓦,张叔带着几个乡亲爬上屋顶,按照之前标记好的线路,一片一片地铺着青瓦。阳光照在新瓦上,泛着淡淡的光泽,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苏青和刘嫂则在院子里烧凉茶,时不时给屋顶上的乡亲们递水。陆庭州和陆庭军则负责把剩下的材料整理好,把没用完的瓦和水泥分类放好,方便以后修补用。王大叔则拿着斧头,把拆下来的旧梁劈成小块,堆在一旁当柴火烧。
夕阳西下的时候,最后一片瓦终于铺好了。张叔从屋顶上下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好了,都铺完了,再下雨保证不漏。”乡亲们围过来,抬头看着焕然一新的屋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陆庭州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工钱,分给大家:“这几天辛苦大家了,这点钱请大家收下。”
“什么钱不钱的,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忙是应该的!”老李摆摆手,不肯收钱。其他乡亲也纷纷推辞:“是啊,我们也没帮什么大忙,怎么能要你的钱。”陆庭州拗不过大家,只好说:“既然大家不肯收钱,那明天中午我请大家去镇上的饭馆吃饭,一定要赏脸。”乡亲们这才答应。
送走乡亲们,院子里终于安静下来。陆庭州和苏青并肩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新铺的屋顶,心里满是踏实。“没想到两天就完成了,多亏了乡亲们帮忙。”苏青感慨道。陆庭州握住她的手:“也是因为你平时跟大家处得好,大家才愿意帮咱们。以后咱们更要好好跟乡亲们相处,互相帮衬。”
张兰和陆庭军也走了过来,看着新屋顶,脸上满是感激:“庭州,苏青,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这屋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陆庭州笑着说:“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什么。以后咱们好好过日子,把这个家打理好。”
月光洒在新铺的屋顶上,泛着柔和的光泽。陆庭州一家站在院子里,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经过这件事,不仅老屋变得稳固了,一家人的关系也更亲近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也更深厚了。他们知道,只要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体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一起克服,这个家,一定会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