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村里的柳树抽出嫩黄的芽,风里都裹着青草的甜香。每天下午四点半,幼儿园门口都会准时出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身影——陆晓雨背着粉色小书包,蹦蹦跳跳地往家走,路过村西头李婆的小院时,总会放慢脚步,隔着木栅栏往院里望一眼。
李婆今年七十多岁,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去年冬天摔了一跤后,她的腿脚就不太利索,院里的杂草长得半人高,门口的垃圾篓也总堆得满满的。晓雨第一次注意到,是上周三下午:她路过小院时,看到李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想把装满垃圾的竹篮拎到村口,刚走两步就踉跄了一下,竹篮里的废纸撒了一地。
“李婆!”晓雨立刻跑过去,放下书包蹲在地上,小手一张一张地捡废纸。李婆愣了愣,看着眼前仰着小脸的小姑娘,眼眶慢慢红了:“好孩子,快别捡了,脏。”晓雨却摇摇头,把废纸都塞进竹篮里,还伸手想帮李婆拎:“李婆,我帮你拎去村口,我有力气!”
竹篮比晓雨的胳膊还粗,她拎着走两步就晃一下,李婆在后面跟着,一边走一边念叨:“慢点慢点,别摔着。”到了村口的垃圾站,晓雨踮着脚把竹篮里的垃圾倒进去,又把竹篮擦干净,才递回给李婆。“李婆,以后我每天都来帮你倒垃圾好不好?”晓雨仰着头,羊角辫上的粉色蝴蝶结晃来晃去。李婆摸着她的头,声音有点哽咽:“好,好,真是个好孩子。”
从那天起,晓雨的放学路多了一段“固定行程”。每天背着书包走到李婆院门口,她都会先喊一声“李婆”,听到回应后就推开门进去,放下书包先去倒垃圾,再拿起墙角的小扫帚,学着苏青扫地的样子,把院里的落叶和灰尘扫到一起。
一开始,晓雨总扫不干净,扫帚太大,她握不住,扫过的地方还留着小堆灰尘。有天晚上,她坐在苏青身边,拿着小树枝在地上比划:“妈妈,怎么扫地才能把灰尘都扫走呀?”苏青放下手里的针线,拿起扫帚演示:“你看,要把扫帚往自己这边拉,小碎渣就不会跑啦,遇到角落,用扫帚尖慢慢勾出来。”晓雨跟着学,第二天去李婆家,果然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
李婆看在眼里,每次晓雨来,都会提前把家里的小凳子搬到院里,还在桌上放一块糖:“小雨,扫累了就歇会儿,吃块糖甜一甜。”晓雨总是先把糖放进兜里,说“回家跟哥哥姐姐分着吃”,然后继续忙活——有时候帮李婆把晒在院里的衣服收进来叠好,有时候帮李婆把灶台上的碗洗干净,甚至会学着苏青的样子,给李婆倒一杯温水,说“李婆,喝水对身体好”。
有一次,晓雨帮李婆扫地时,看到院角的菜地里杂草长得比菜还高,就跑去问苏青:“妈妈,李婆的菜地里都是草,菜会不会长不好呀?”苏青正在给晓阳缝校服上的扣子,听了这话,想了想说:“是呀,杂草会抢菜的营养,咱们周末去帮李婆除除草好不好?”
周六早上,晓雨跟着苏青,拎着小锄头和竹篮去了李婆家。苏青教晓雨怎么分辨杂草和蔬菜:“你看,这个长着圆叶子的是青菜,要留着;这个叶子尖尖的、爬藤的是杂草,要拔掉。”晓雨蹲在菜地里,小手轻轻拨开水珠,仔细地拔杂草,拔不动的就喊苏青帮忙。晓阳和晓燕听说了,也跑过来帮忙——晓阳帮着把拔掉的杂草装进竹篮,晓燕帮着给青菜浇水,李婆坐在院门口的凳子上,看着一家人忙碌的身影,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苏青啊,你真是好福气,孩子们都这么懂事。”李婆擦了擦眼泪,“小雨每天来帮我扫地、倒垃圾,还给我端水,比我亲孙女还亲。”苏青笑着说:“您别这么说,都是孩子应该做的,您一个人在家不容易,我们帮衬着是应该的。”
从那以后,晓雨的“帮忙清单”又多了几项。每天放学,她除了倒垃圾、扫地,还会陪李婆说说话——给李婆讲幼儿园里的趣事,说今天老师教了新儿歌,还夸她画画好看;听李婆讲过去的故事,说她年轻时怎么纺线、怎么种地,听到有趣的地方,还会拍手说“李婆真厉害”。
有天晚上,晓雨突然跟苏青说:“妈妈,李婆晚上一个人在家,会不会害怕呀?”苏青摸了摸她的头,说:“可能会吧,不过李婆有收音机,晚上听收音机就不害怕了。”第二天,晓雨把自己攒了好久的零花钱拿出来,跑去镇上的小卖部,买了一节新电池——她听李婆说过,收音机的电池快没电了,声音总是断断续续的。
“李婆,给你新电池!”晓雨把电池递给李婆,还学着爸爸的样子,帮李婆把旧电池换下来。收音机重新发出清晰的声音,里面正播放着戏曲,李婆笑着把晓雨搂在怀里:“好孩子,你怎么知道收音机没电了?”晓雨说:“我听你说的呀,以后电池没电了,你就告诉我,我再给你买。”
晓雨的举动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张婶去李婆家串门,看到晓雨在帮李婆叠衣服,就跟李婆说:“您真是好福气,小雨这么小就这么懂事,苏青把孩子教得真好。”李婆点点头:“可不是嘛,每天放学都来,风雨无阻,我这院子现在干干净净的,心里也亮堂多了。”
有天下午,下着小雨,晓雨还是背着书包去了李婆家。李婆看着她淋湿的刘海,赶紧拿毛巾给她擦:“傻孩子,下雨怎么还来呀,滑倒了怎么办?”晓雨笑着说:“我带伞了,李婆你看。”她从书包里拿出一把小伞,伞面上印着小兔子,“我要是不来,垃圾就会堆在门口,你出门不方便。”
那天晚上,李婆特意煮了几个鸡蛋,让晓雨带回家:“给你和哥哥姐姐吃,谢谢你们经常来帮我。”晓雨接过鸡蛋,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回家后把鸡蛋分给晓燕和晓阳:“这是李婆煮的鸡蛋,可香了,咱们一起吃。”
苏青看着三个孩子分享鸡蛋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晓雨的举动虽然小,却藏着最纯粹的善意——她不懂什么是“助人为乐”,却用自己的方式,给李婆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她不知道什么是“孝顺”,却用每天的陪伴,让李婆不再孤单。
晚上,晓雨躺在床上,抱着苏青给她做的小兔子玩偶,小声说:“妈妈,明天我还要去帮李婆,我想帮她把菜地里的菜浇浇水。”苏青坐在床边,帮她掖了掖被角:“好啊,不过要注意安全,别踩坏了菜。”晓雨点点头,闭上眼睛,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她梦见自己和李婆一起在菜地里浇水,青菜长得绿油油的,李婆笑得特别开心。
窗外的月光洒进房间,温柔地落在晓雨的脸上。苏青轻轻带上门,心里悄悄想着: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不用刻意说教,只用言传身教,让孩子在爱里长大,自然而然地学会善良、学会分享、学会关爱他人。而晓雨的这份爱心,就像春天里的小树苗,会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人遮风挡雨。
李婆今年七十多岁,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去年冬天摔了一跤后,她的腿脚就不太利索,院里的杂草长得半人高,门口的垃圾篓也总堆得满满的。晓雨第一次注意到,是上周三下午:她路过小院时,看到李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想把装满垃圾的竹篮拎到村口,刚走两步就踉跄了一下,竹篮里的废纸撒了一地。
“李婆!”晓雨立刻跑过去,放下书包蹲在地上,小手一张一张地捡废纸。李婆愣了愣,看着眼前仰着小脸的小姑娘,眼眶慢慢红了:“好孩子,快别捡了,脏。”晓雨却摇摇头,把废纸都塞进竹篮里,还伸手想帮李婆拎:“李婆,我帮你拎去村口,我有力气!”
竹篮比晓雨的胳膊还粗,她拎着走两步就晃一下,李婆在后面跟着,一边走一边念叨:“慢点慢点,别摔着。”到了村口的垃圾站,晓雨踮着脚把竹篮里的垃圾倒进去,又把竹篮擦干净,才递回给李婆。“李婆,以后我每天都来帮你倒垃圾好不好?”晓雨仰着头,羊角辫上的粉色蝴蝶结晃来晃去。李婆摸着她的头,声音有点哽咽:“好,好,真是个好孩子。”
从那天起,晓雨的放学路多了一段“固定行程”。每天背着书包走到李婆院门口,她都会先喊一声“李婆”,听到回应后就推开门进去,放下书包先去倒垃圾,再拿起墙角的小扫帚,学着苏青扫地的样子,把院里的落叶和灰尘扫到一起。
一开始,晓雨总扫不干净,扫帚太大,她握不住,扫过的地方还留着小堆灰尘。有天晚上,她坐在苏青身边,拿着小树枝在地上比划:“妈妈,怎么扫地才能把灰尘都扫走呀?”苏青放下手里的针线,拿起扫帚演示:“你看,要把扫帚往自己这边拉,小碎渣就不会跑啦,遇到角落,用扫帚尖慢慢勾出来。”晓雨跟着学,第二天去李婆家,果然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
李婆看在眼里,每次晓雨来,都会提前把家里的小凳子搬到院里,还在桌上放一块糖:“小雨,扫累了就歇会儿,吃块糖甜一甜。”晓雨总是先把糖放进兜里,说“回家跟哥哥姐姐分着吃”,然后继续忙活——有时候帮李婆把晒在院里的衣服收进来叠好,有时候帮李婆把灶台上的碗洗干净,甚至会学着苏青的样子,给李婆倒一杯温水,说“李婆,喝水对身体好”。
有一次,晓雨帮李婆扫地时,看到院角的菜地里杂草长得比菜还高,就跑去问苏青:“妈妈,李婆的菜地里都是草,菜会不会长不好呀?”苏青正在给晓阳缝校服上的扣子,听了这话,想了想说:“是呀,杂草会抢菜的营养,咱们周末去帮李婆除除草好不好?”
周六早上,晓雨跟着苏青,拎着小锄头和竹篮去了李婆家。苏青教晓雨怎么分辨杂草和蔬菜:“你看,这个长着圆叶子的是青菜,要留着;这个叶子尖尖的、爬藤的是杂草,要拔掉。”晓雨蹲在菜地里,小手轻轻拨开水珠,仔细地拔杂草,拔不动的就喊苏青帮忙。晓阳和晓燕听说了,也跑过来帮忙——晓阳帮着把拔掉的杂草装进竹篮,晓燕帮着给青菜浇水,李婆坐在院门口的凳子上,看着一家人忙碌的身影,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苏青啊,你真是好福气,孩子们都这么懂事。”李婆擦了擦眼泪,“小雨每天来帮我扫地、倒垃圾,还给我端水,比我亲孙女还亲。”苏青笑着说:“您别这么说,都是孩子应该做的,您一个人在家不容易,我们帮衬着是应该的。”
从那以后,晓雨的“帮忙清单”又多了几项。每天放学,她除了倒垃圾、扫地,还会陪李婆说说话——给李婆讲幼儿园里的趣事,说今天老师教了新儿歌,还夸她画画好看;听李婆讲过去的故事,说她年轻时怎么纺线、怎么种地,听到有趣的地方,还会拍手说“李婆真厉害”。
有天晚上,晓雨突然跟苏青说:“妈妈,李婆晚上一个人在家,会不会害怕呀?”苏青摸了摸她的头,说:“可能会吧,不过李婆有收音机,晚上听收音机就不害怕了。”第二天,晓雨把自己攒了好久的零花钱拿出来,跑去镇上的小卖部,买了一节新电池——她听李婆说过,收音机的电池快没电了,声音总是断断续续的。
“李婆,给你新电池!”晓雨把电池递给李婆,还学着爸爸的样子,帮李婆把旧电池换下来。收音机重新发出清晰的声音,里面正播放着戏曲,李婆笑着把晓雨搂在怀里:“好孩子,你怎么知道收音机没电了?”晓雨说:“我听你说的呀,以后电池没电了,你就告诉我,我再给你买。”
晓雨的举动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张婶去李婆家串门,看到晓雨在帮李婆叠衣服,就跟李婆说:“您真是好福气,小雨这么小就这么懂事,苏青把孩子教得真好。”李婆点点头:“可不是嘛,每天放学都来,风雨无阻,我这院子现在干干净净的,心里也亮堂多了。”
有天下午,下着小雨,晓雨还是背着书包去了李婆家。李婆看着她淋湿的刘海,赶紧拿毛巾给她擦:“傻孩子,下雨怎么还来呀,滑倒了怎么办?”晓雨笑着说:“我带伞了,李婆你看。”她从书包里拿出一把小伞,伞面上印着小兔子,“我要是不来,垃圾就会堆在门口,你出门不方便。”
那天晚上,李婆特意煮了几个鸡蛋,让晓雨带回家:“给你和哥哥姐姐吃,谢谢你们经常来帮我。”晓雨接过鸡蛋,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回家后把鸡蛋分给晓燕和晓阳:“这是李婆煮的鸡蛋,可香了,咱们一起吃。”
苏青看着三个孩子分享鸡蛋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晓雨的举动虽然小,却藏着最纯粹的善意——她不懂什么是“助人为乐”,却用自己的方式,给李婆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她不知道什么是“孝顺”,却用每天的陪伴,让李婆不再孤单。
晚上,晓雨躺在床上,抱着苏青给她做的小兔子玩偶,小声说:“妈妈,明天我还要去帮李婆,我想帮她把菜地里的菜浇浇水。”苏青坐在床边,帮她掖了掖被角:“好啊,不过要注意安全,别踩坏了菜。”晓雨点点头,闭上眼睛,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她梦见自己和李婆一起在菜地里浇水,青菜长得绿油油的,李婆笑得特别开心。
窗外的月光洒进房间,温柔地落在晓雨的脸上。苏青轻轻带上门,心里悄悄想着: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不用刻意说教,只用言传身教,让孩子在爱里长大,自然而然地学会善良、学会分享、学会关爱他人。而晓雨的这份爱心,就像春天里的小树苗,会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人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