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雏凤清声-《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黑山军威胁的意外消退,让琰堡迎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时间悄然进入中平三年(186年)春,蔡琰已满十二岁。

  经过近两年的磨砺,她褪去了更多稚气,举止间愈发沉稳干练,处理事务更加果决周密。

  琰堡的实力在此期间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人口稳步增长,超过八千;常备军力超过一千,且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控制的田亩和资源点不断扩大。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张邈太守的良好关系和自身实力的展现,琰堡在陈留郡北部的话语权显着增强。

  周边不少小的坞堡、村落主动寻求琰堡的庇护,或结成联盟,隐隐形成了以琰堡为核心的区域性自保联盟。

  这一日,陈留太守张邈的信使再次到来,此次带来的并非寻常公文,而是一份正式的邀请:请“蔡校尉”赴陈留郡治参加“观酺”(一种官方举办的聚会,有阅兵、饮宴、商讨政事等环节),并“共商郡北防务事宜”。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且明确的信号!它仿佛一道曙光,穿透了层层迷雾,照亮了琰堡及其领导者蔡琰前行的道路。

  这意味着琰堡以及蔡琰本人,正式获得了郡一级官方的高度认可,从此被接纳为能够参与地方事务商讨的势力代表。

  在那个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社会里,这样的认可对于任何一个势力来说都绝非易事,更遑论是对于一名年仅十二岁的女子而言。

  然而,蔡琰却以她的智慧和勇气,打破了这个传统的束缚,创造了一个破天荒的先例。

  毛玠、蔡谷等人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他们深知,这不仅是琰堡地位提升的重要契机,更是蔡琰个人成就的有力证明。

  这个认可将会为琰堡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使其在地方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但亦有人担忧,蔡琰年幼,又是女子,只身前往郡治,恐有安全之忧或会受轻视。

  蔡琰思忖良久,做出了决定:“去!不仅要去了,还要堂堂正正地去,让郡中诸公见识一下我琰堡的风采!”她深知,这是走出圉县,展示实力,结交人脉,甚至为父亲蔡邕未来可能的回归铺路的关键一步。

  她为这次出行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首先,她特意挑选了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毛玠作为陪同人员。

  毛玠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谋士,还对官场的各种礼仪和规矩了如指掌,可以在关键时刻为她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其次,对于仪仗护卫的选择,她更是慎之又慎。

  最终,蔡谷从众多精锐中精选出了五十名最为彪悍的“琰堡锐士”。

  这些士兵们身披重甲,马匹也配备了精良的装备,旌旗飘扬,军容严整。

  这样的仪仗队既能够展示出琰堡的军事实力,又不会显得过于张扬,引起他人的忌惮。

  最后,关于携带的礼物,她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琰堡以其精美上等的布匹而闻名,这些特产无疑是最好的礼物选择。

  此外,为了表示对当地的尊重,她还准备了一些象征性的本地土产。

  这些礼物的价值既不过高,以免显得谄媚,也不过低,以免失了礼数,可谓是恰到好处,不卑不亢。

  出发那日,琰堡众人相送。十二岁的蔡琰,身着特制的合体戎装,外罩一袭锦袍,虽面容尚存稚嫩,但眉宇间已英气逼人,顾盼生威。

  她骑在神骏的马上,向送行的单福、蔡谷及堡民们挥手告别。

  单福送至堡门外,临别赠言:“堡主此行,如雏凤初鸣。郡府之中,龙蛇混杂,有真心为国者,亦有趋炎附势之徒。望堡主谨记:不矜不伐,示之以诚;不卑不亢,持之以礼。多看多听,少言慎行,然关乎原则利害处,当仁不让。”

  “先生教诲,琰定当谨记于心。”蔡琰郑重答应。

  队伍迤逦而行,奔向陈留郡治。这是蔡琰重生以来,第一次真正走出自己一手打造的“根据地”,迈向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

  她心中既有初次登上大舞台的些许紧张,更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

  她知道,郡治之行,绝不会风平浪静。那里有赏识,也可能有试探、有嫉妒、有阴谋。但她无所畏惧。

  这两年,她不仅在经营琰堡,更是在锤炼自己。她熟读经史,精研兵法,通晓政务,更有超越时代的见识作为底牌。

  雏凤清声,宛如天籁,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能穿透云霄,直抵人心。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里,陈留郡正静静地等待着这位十二岁少女的到来,她的出现注定会给这个地方带来一抹独特而绚烂的色彩。

  年纪虽小,却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潜力。

  她就像一颗初升的太阳,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让人无法忽视。

  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都可能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改变周围人的命运。

  而天下这盘大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等待着这颗新的棋子落下。

  她所带来的力量,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这颗棋子的落定,或许会在不经意间掀起一场惊涛骇浪,改写整个棋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