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郡治所在之城郭,远非圉县所能比拟。城高池深,车水马龙,官署林立,自有一番州郡气象。
蔡琰一行的到来,并未引起太大轰动,但五十名盔明甲亮、纪律严明的“琰堡锐士”,还是让守城兵卒和往来行人侧目,暗自揣测这是哪家俊彦。
下榻驿馆后,毛玠即刻外出拜访故旧,打探消息。蔡琰则静坐室内,梳理思绪。
单福临行前的叮嘱言犹在耳,她知道,此番与会,自己代表的不再仅是蔡家琰堡,更是陈留北部诸多依附或观望势力的一种可能。
翌日,“观酺”在郡守府前的校场举行。旌旗招展,甲士环列,郡中大小官吏、属县长吏、以及受邀的地方豪强、名士齐聚一堂。
当十二岁的蔡琰在毛玠陪同下,从容步入会场时,原本嘈杂的场面瞬间安静了几分。无数道目光投射过来,好奇、审视、惊讶、乃至不屑,不一而足。
太守张邈端坐在主位上,当他看到蔡琰步入厅堂时,立刻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亲切而和煦的笑容,主动迎上前去。
张邈热情地说道:“蔡校尉年纪轻轻就如此有作为,真是令人钦佩啊!你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实在是太辛苦了!”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蔡琰的高度赞赏和重视,这种举动无疑是在抬高蔡琰的身份和地位。
面对张邈的热情款待,蔡琰表现得非常谦逊和恭敬。她微微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礼节,然后微笑着回应道:
“承蒙使君的召唤,蔡琰深感荣幸。保卫疆土、安抚百姓,本就是我分内的职责,实在不敢称辛苦。”
她的言辞得体,既表达了对张邈的尊重,又显示出自己的谦逊和敬业精神。
饮宴交谈间,张邈将蔡琰引荐给在场诸人,如郡丞、都尉、功曹等要员,亦有一些地方大姓代表。
蔡琰始终保持着符合年龄的谦逊,却又在言谈间不经意地流露出对郡北地理、民情、乃至黑山军动向的熟悉,其见解每每切中要害,令一些原本心存轻视者渐渐收起了小觑之心。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持友好态度。席间,一位据说是与孙轻部有过暗中往来、对琰堡崛起颇为不满的本地豪强,借着酒意,阴阳怪气地问道:
“听闻蔡校尉麾下兵精粮足,连黑山贼亦惧三分。却不知,若贼人大举来犯,凭琰堡一隅之力,能支撑几时?可莫要届时还需郡府发兵救援才好。”
此言一出,场面略显尴尬。毛玠正欲开口,蔡琰却已放下手中杯盏,目光平静地看向那人,声音清越:
“保境安民,上下同欲而已。琰堡虽小,然将士用命,百姓归心,墙垣坚固,更兼北面诸亭驿、坞堡皆愿互为唇齿。贼若来,自有迎头痛击之策。至于郡府,”
她转向张邈,微微欠身,“使君坐镇中枢,调度有方,乃我等坚强后盾。
相信使君亦不愿见境内任何一处百姓遭难,必会统筹全局,令贼寇无隙可乘。”
她这番话,既表明了琰堡的决心和实力(暗示已形成联防),又巧妙地将张邈抬出来,给了对方面子,也堵住了挑事者的嘴。
张邈闻言,抚须点头,对蔡琰的机敏应对十分满意,当即斥责那豪强:
“休得胡言!蔡校尉乃国家栋梁之才,少年英杰,岂容你置喙!”那人只得讪讪退下。
经此一事,再无人敢轻易试探。随后的“观兵”环节,琰堡锐士军容整肃,号令严明,在郡兵和各豪强部曲中显得鹤立鸡群,更是赢得了不少赞许。
此次郡治之行,蔡琰可谓满载而归。不仅正式确立了在郡守张邈心中的重要地位,还与部分实权官员和正直豪强建立了初步联系。
张邈更是在私下会谈中,默许了琰堡在北部边境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协调周边防务的职责。
雏凤初鸣,清声已动陈留。
自陈留郡治归来,蔡琰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郡守的认可和公开支持,使得更多人才和流民慕名来投,其中甚至包括几位略通文墨、因世乱不得志的寒门士子。
琰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始有了几分“邑镇”的雏形。
蔡琰并未被眼前的顺利冲昏头脑。她深知,树大招风,琰堡的快速发展必然触及某些原有地方势力的利益,明面上的恭维之下,暗流涌动。
那个在宴会上发难的豪强,其背后或许就代表着某种不满情绪。
此外,黑山军虽暂退,但张牛角伤重,其内部权力更迭后,新首领(注:历史上张牛角死后由褚燕继任,改姓张,即张燕)是否会改变策略,犹未可知。
“先生,如今外有强敌环伺,内有隐忧潜伏,琰堡当如何行稳致远?”蔡琰再次向单福请教。
单福沉吟道:“堡主已立威于外,接下来当深耕于内。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其一,继续强化军备,尤其是情报网络,不仅要知黑山动向,郡内乃至兖州、豫州各方势力动向,亦需留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二,内政之本,在于民生。需进一步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同时设立庠序(学校),教化子弟,即便蒙童亦当识文断字,明礼知义。如此,人心根基方固。“
”其三,对堡内新旧人口,需加强梳理,既要用其所长,亦要防微杜渐,尤其要留意是否有外部势力渗透。”
蔡琰深以为然。她据此推行了一系列新政:
· 扩编“斥候营”为“靖安司”:职责不仅限于军事侦察,更扩展到对内外信息的搜集、分析,由毛玠总领,直接对蔡琰负责。开始尝试向洛阳、冀州等方向派遣长期坐探。
· 设立“劝学堂”:聘请投奔的士子为蒙师,不仅教授孩童,也面向军中基层军官和有意向的青年,讲授文字、算术、以及忠义道理。
蔡琰亲自选定启蒙教材,并偶尔前往讲授,将一些简单的实用知识和忠勇观念融入其中。
· 细化“甲”制管理:将“甲”的功能从治安联防,扩展到互助生产、物资分配、舆情收集等方面,使堡内管理更加精细高效。
· 秘密工坊:在远离核心区的山谷中,设立秘密工匠区,集中优秀匠人,专门研发和改进军械,尤其是试图提升炼铁质量和弩机效率,核心技术严格保密。
这些措施看似平淡,却是在为琰堡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蔡琰明白,乱世中,一时的强盛或许可以依靠机遇和武力,但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制度、凝聚的人心和持续的技术优势。
与此同时,她与父亲蔡邕的通信愈发频繁。蔡邕在信中透露出朝廷局势愈发糜烂,灵帝沉溺享乐,宦官与士族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天灾人祸不断。
他判断中原恐有大变,已开始考虑应好友卢植等人之邀,在适当时机北返。
这对蔡琰而言,无疑是巨大利好。一旦名满天下的父亲归来,琰堡的政治资本和吸引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琰堡如同一株树苗,在蔡琰的精心浇灌下,根系向下深深扎入泥土,悄然生长,静待风雨,亦准备参天。
蔡琰一行的到来,并未引起太大轰动,但五十名盔明甲亮、纪律严明的“琰堡锐士”,还是让守城兵卒和往来行人侧目,暗自揣测这是哪家俊彦。
下榻驿馆后,毛玠即刻外出拜访故旧,打探消息。蔡琰则静坐室内,梳理思绪。
单福临行前的叮嘱言犹在耳,她知道,此番与会,自己代表的不再仅是蔡家琰堡,更是陈留北部诸多依附或观望势力的一种可能。
翌日,“观酺”在郡守府前的校场举行。旌旗招展,甲士环列,郡中大小官吏、属县长吏、以及受邀的地方豪强、名士齐聚一堂。
当十二岁的蔡琰在毛玠陪同下,从容步入会场时,原本嘈杂的场面瞬间安静了几分。无数道目光投射过来,好奇、审视、惊讶、乃至不屑,不一而足。
太守张邈端坐在主位上,当他看到蔡琰步入厅堂时,立刻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亲切而和煦的笑容,主动迎上前去。
张邈热情地说道:“蔡校尉年纪轻轻就如此有作为,真是令人钦佩啊!你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实在是太辛苦了!”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蔡琰的高度赞赏和重视,这种举动无疑是在抬高蔡琰的身份和地位。
面对张邈的热情款待,蔡琰表现得非常谦逊和恭敬。她微微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礼节,然后微笑着回应道:
“承蒙使君的召唤,蔡琰深感荣幸。保卫疆土、安抚百姓,本就是我分内的职责,实在不敢称辛苦。”
她的言辞得体,既表达了对张邈的尊重,又显示出自己的谦逊和敬业精神。
饮宴交谈间,张邈将蔡琰引荐给在场诸人,如郡丞、都尉、功曹等要员,亦有一些地方大姓代表。
蔡琰始终保持着符合年龄的谦逊,却又在言谈间不经意地流露出对郡北地理、民情、乃至黑山军动向的熟悉,其见解每每切中要害,令一些原本心存轻视者渐渐收起了小觑之心。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持友好态度。席间,一位据说是与孙轻部有过暗中往来、对琰堡崛起颇为不满的本地豪强,借着酒意,阴阳怪气地问道:
“听闻蔡校尉麾下兵精粮足,连黑山贼亦惧三分。却不知,若贼人大举来犯,凭琰堡一隅之力,能支撑几时?可莫要届时还需郡府发兵救援才好。”
此言一出,场面略显尴尬。毛玠正欲开口,蔡琰却已放下手中杯盏,目光平静地看向那人,声音清越:
“保境安民,上下同欲而已。琰堡虽小,然将士用命,百姓归心,墙垣坚固,更兼北面诸亭驿、坞堡皆愿互为唇齿。贼若来,自有迎头痛击之策。至于郡府,”
她转向张邈,微微欠身,“使君坐镇中枢,调度有方,乃我等坚强后盾。
相信使君亦不愿见境内任何一处百姓遭难,必会统筹全局,令贼寇无隙可乘。”
她这番话,既表明了琰堡的决心和实力(暗示已形成联防),又巧妙地将张邈抬出来,给了对方面子,也堵住了挑事者的嘴。
张邈闻言,抚须点头,对蔡琰的机敏应对十分满意,当即斥责那豪强:
“休得胡言!蔡校尉乃国家栋梁之才,少年英杰,岂容你置喙!”那人只得讪讪退下。
经此一事,再无人敢轻易试探。随后的“观兵”环节,琰堡锐士军容整肃,号令严明,在郡兵和各豪强部曲中显得鹤立鸡群,更是赢得了不少赞许。
此次郡治之行,蔡琰可谓满载而归。不仅正式确立了在郡守张邈心中的重要地位,还与部分实权官员和正直豪强建立了初步联系。
张邈更是在私下会谈中,默许了琰堡在北部边境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协调周边防务的职责。
雏凤初鸣,清声已动陈留。
自陈留郡治归来,蔡琰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郡守的认可和公开支持,使得更多人才和流民慕名来投,其中甚至包括几位略通文墨、因世乱不得志的寒门士子。
琰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始有了几分“邑镇”的雏形。
蔡琰并未被眼前的顺利冲昏头脑。她深知,树大招风,琰堡的快速发展必然触及某些原有地方势力的利益,明面上的恭维之下,暗流涌动。
那个在宴会上发难的豪强,其背后或许就代表着某种不满情绪。
此外,黑山军虽暂退,但张牛角伤重,其内部权力更迭后,新首领(注:历史上张牛角死后由褚燕继任,改姓张,即张燕)是否会改变策略,犹未可知。
“先生,如今外有强敌环伺,内有隐忧潜伏,琰堡当如何行稳致远?”蔡琰再次向单福请教。
单福沉吟道:“堡主已立威于外,接下来当深耕于内。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其一,继续强化军备,尤其是情报网络,不仅要知黑山动向,郡内乃至兖州、豫州各方势力动向,亦需留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二,内政之本,在于民生。需进一步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同时设立庠序(学校),教化子弟,即便蒙童亦当识文断字,明礼知义。如此,人心根基方固。“
”其三,对堡内新旧人口,需加强梳理,既要用其所长,亦要防微杜渐,尤其要留意是否有外部势力渗透。”
蔡琰深以为然。她据此推行了一系列新政:
· 扩编“斥候营”为“靖安司”:职责不仅限于军事侦察,更扩展到对内外信息的搜集、分析,由毛玠总领,直接对蔡琰负责。开始尝试向洛阳、冀州等方向派遣长期坐探。
· 设立“劝学堂”:聘请投奔的士子为蒙师,不仅教授孩童,也面向军中基层军官和有意向的青年,讲授文字、算术、以及忠义道理。
蔡琰亲自选定启蒙教材,并偶尔前往讲授,将一些简单的实用知识和忠勇观念融入其中。
· 细化“甲”制管理:将“甲”的功能从治安联防,扩展到互助生产、物资分配、舆情收集等方面,使堡内管理更加精细高效。
· 秘密工坊:在远离核心区的山谷中,设立秘密工匠区,集中优秀匠人,专门研发和改进军械,尤其是试图提升炼铁质量和弩机效率,核心技术严格保密。
这些措施看似平淡,却是在为琰堡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蔡琰明白,乱世中,一时的强盛或许可以依靠机遇和武力,但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制度、凝聚的人心和持续的技术优势。
与此同时,她与父亲蔡邕的通信愈发频繁。蔡邕在信中透露出朝廷局势愈发糜烂,灵帝沉溺享乐,宦官与士族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天灾人祸不断。
他判断中原恐有大变,已开始考虑应好友卢植等人之邀,在适当时机北返。
这对蔡琰而言,无疑是巨大利好。一旦名满天下的父亲归来,琰堡的政治资本和吸引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琰堡如同一株树苗,在蔡琰的精心浇灌下,根系向下深深扎入泥土,悄然生长,静待风雨,亦准备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