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后的阴影里,顾微尘睫毛沾着沙粒,指节因长时间握拳而泛白。
她望着百米外那堆冒黑烟的破窑,窑边二十几个流民正用枯枝挑动火焰,为首的络腮胡男人突然扯开衣襟,用陶片划破手腕——暗红血珠坠进炉口,原本噼啪作响的火苗猛地窜高,映得他眼底的疯狂更加灼人。
“果然是血胶固形法的野路子。”她喉间溢出极轻的叹息。
前世修复古陶时,曾在《烬土窑录》里见过记载:古人用活人血混合陶土,试图以怨气催发器物灵性,却不知血中的生机反会烧穿窑壁,最终连窑带人一起化为飞灰。
她摸了摸怀中那只歪碗,碗口的指印还带着孩子掌心的温度——这是她昨夜在窑场教孩子们捏陶时,那个总躲在角落的小丫头偷偷塞给她的,“姐姐,我的碗歪了,可它能装月光。”
风卷着沙粒打在她后颈,顾微尘屈指叩了叩腰间的陶囊。
囊里装着半袋“人薪灰”,是她从断龙岭残窑里扫来的——那是百年前一群老陶匠坐化时,窑火烧尽凡胎留下的灰烬,每粒都凝着他们捏陶时的呼吸节奏。
她蹲下身,将歪碗倒扣在沙地上,指尖蘸了点人薪灰撒进碗底,又把耳朵贴在碗沿听了听。
沙粒摩擦碗壁的细响传入耳中,像极了老匠人们敲陶时的轻吟。
“三短一长。”她闭起眼调整呼吸,待心跳与碗底的灰粒震颤同频,指尖猛地轻弹碗沿。
三声极轻的嗡鸣破风而出,比蚊吟更细,却精准撞在三十步外小丫头耳坠的碎铃上。
正缩在人群边缘的小丫头浑身一震。
那枚铜铃是母亲临终前塞给她的,自母亲被丢进窑里当“人薪”后,铜铃再没响过。
此刻碎铃突然发出清响,像有人隔着云端轻轻拨了一下。
她本能地回头,目光扫过起伏的沙丘,最终停在那片比夜色更暗的阴影里——有个穿素色麻衣的女子正朝她招手,掌心托着一只歪歪扭扭的陶碗,碗底金缮的裂痕在月光下泛着星子似的光。
小丫头的脚先于脑子动了。
她攥紧怀里的破布包,绕过烧得正旺的窑炉,避开同伴们癫狂的喊叫声,跌跌撞撞朝沙丘跑去。
沙粒灌进她磨破的鞋里,可她顾不上疼——那铃声太像母亲哄她睡觉时哼的调子了,像极了,像极了。
顾微尘退到沙丘背面,借着凸起的沙岩藏住身形。
小丫头跑到近前,这才看清她的模样:素衣上沾着陶土印子,发间插着根烧过的陶簪,眉眼沉静得像口古井,可望着她时,井里浮起了点温温的光。
“碗。”顾微尘将歪碗递过去,指尖在自己心口点了点,又指向碗底的金缮纹。
小丫头颤抖着接过,突然发现碗底的裂痕不是随意修补的——每道金漆都沿着陶土原本的纹路走,像在给破碎的碗“缝伤口”。
她想起自己总把摔碎的碗藏在草堆里,因为师父说歪碗、破碗都是废的,可眼前这个姐姐却把它们补得比新的还好看。
“阿爹...”小丫头喉咙发紧,从破布包里掏出枚焦黑的铜钱。
铜钱边缘卷着烧过的痕迹,可中间的方孔还完整,“阿爹被抓去烧窑那天,攥着这个说...说要给我换糖吃。”她把铜钱轻轻放在碗里,抬头时,看见顾微尘的指尖正抵在碗沿,一下、两下、三下——和刚才弹响铜铃的节奏一模一样。
碗里突然泛起白雾。
小丫头屏住呼吸,看见焦黑的铜钱慢慢变亮,上面浮现出模糊的影子:是阿爹!
他浑身是伤,却朝她弯着腰笑,嘴唇一张一合。
小丫头盯着那嘴型,喉咙里突然溢出破碎的抽噎——是“别怕”,阿爹在说“别怕”。
“阿爹...阿爹...”她扑过去抱住歪碗,眼泪滴在碗底,把金漆的纹路都晕开了。
顾微尘伸手替她擦了擦脸,指尖碰到她冻得发红的耳垂,轻轻捏了捏那枚碎铃。
小丫头忽然想起,母亲最后一次抱她时,也是这样捏着她的耳朵说:“小铃铛要好好响着,替娘看住我的囡囡。”
夜风卷着她们的呼吸声掠过沙丘。
顾微尘望着小丫头怀里的歪碗,见铜钱上的影像渐渐淡去,却在碗壁上留下了浅浅的印记——那是阿爹的轮廓,永远刻在了陶土里。
她摸了摸自己心口的碎陶片,那里原本只有几道浅纹,此刻竟多出一道新的裂痕,和碗底的金漆纹路隐隐呼应。
“该回去了。”她轻声说,指了指不远处的营地。
小丫头吸了吸鼻子,把铜钱重新包好,却将歪碗紧紧抱在怀里:“姐姐,这个...能借我吗?”顾微尘点头,又指了指窑火的方向。
小丫头突然明白过来,攥着碗转身跑向营地,跑了两步又回头,朝她用力挥了挥手。
顾微尘等到小丫头混进人群,这才摸出腰间的陶笛。
笛身刻着《地脉行气图》的简化纹路,她放在唇边轻吹,笛声裹着神识化作无形的网,将整个营地笼罩。
主窑的风口处,她悄悄放下那只歪碗——碗口对着火焰,金线在火光中流转,竟与窑内的火舌形成某种共振。
原本暴戾的火苗渐渐矮了下去,不再发出刺耳的轰鸣,反而像被安抚的兽,舔着炉壁发出轻柔的噼啪声。
后半夜起了雾。
顾微尘蹲在离窑炉十步远的沙坑里,看着络腮胡首领突然从草席上弹起来。
他盯着炉中渐熄的灰烬,瞳孔剧烈收缩——那些本该杂乱的灰,竟整整齐齐排成一行字:“不需血,只需记得。”他伸手去碰,灰烬却像有了灵性,随着他的动作缓缓流动,在沙地上画出个歪歪扭扭的碗。
“都...都起来。”首领沙哑的声音惊醒了整群流民。
他踢开脚边的血盆,蹲下来用手指描摹沙地上的碗印,“别烧了,再烧...咱们连自己是谁都要忘了。”有人迟疑着放下手里的陶片,有人摸出怀里的断梳,那是妻子梳头时摔断的;有人掏出半块残玉,那是老母亲的遗物。
小丫头挤到最前面,把歪碗举得高高:“阿爹说别怕!”
黎明时分,顾微尘站在高坡上。
晨雾散去,她看见流民们围坐成圈,每人手里都捧着件破损的器物。
他们的声音像春溪破冰,一句句飘过来:“这是我娘补了三年的布包...” “这是我儿子摔碎的铜锁...” “这是我和阿妹分食的破碗...” 声音汇在一起,像张无形的网,轻轻盖在荒原上。
她摸出怀里的碎陶片,果然,纹路又延伸了一段——这段新长出的裂痕,正对着西境的方向,和小丫头怀里的歪碗、流民们手中的残物连成了线。
脚下突然传来震动,顾微尘低头,看见沙土正缓缓流动,露出下面青黑色的岩石。
岩石上刻着细密的纹路,像人的经络,又像陶胚上未干的釉水——这是被遗忘千年的地脉刻痕,此刻正随着那些讲述声,缓缓苏醒。
“原来...”她望着初升的太阳,嘴角扬起极淡的笑,“不是容器要完美,是盛着的东西...从来都不该被忘记。”
风突然变凉了。
顾微尘顿住脚步,抬头看向东方——那里有缕极淡的光,像被抽走了些什么,正缓缓暗下去。
她皱了皱眉,摸出怀里的声纹网碎片,发现碎片上的微光也比昨夜弱了几分。
但不等她细想,身后传来小丫头的呼唤:“姐姐!
你看,我们的碗能装阳光了!“
她转身,看见小丫头举着歪碗,碗里盛着满满的金光。
她望着百米外那堆冒黑烟的破窑,窑边二十几个流民正用枯枝挑动火焰,为首的络腮胡男人突然扯开衣襟,用陶片划破手腕——暗红血珠坠进炉口,原本噼啪作响的火苗猛地窜高,映得他眼底的疯狂更加灼人。
“果然是血胶固形法的野路子。”她喉间溢出极轻的叹息。
前世修复古陶时,曾在《烬土窑录》里见过记载:古人用活人血混合陶土,试图以怨气催发器物灵性,却不知血中的生机反会烧穿窑壁,最终连窑带人一起化为飞灰。
她摸了摸怀中那只歪碗,碗口的指印还带着孩子掌心的温度——这是她昨夜在窑场教孩子们捏陶时,那个总躲在角落的小丫头偷偷塞给她的,“姐姐,我的碗歪了,可它能装月光。”
风卷着沙粒打在她后颈,顾微尘屈指叩了叩腰间的陶囊。
囊里装着半袋“人薪灰”,是她从断龙岭残窑里扫来的——那是百年前一群老陶匠坐化时,窑火烧尽凡胎留下的灰烬,每粒都凝着他们捏陶时的呼吸节奏。
她蹲下身,将歪碗倒扣在沙地上,指尖蘸了点人薪灰撒进碗底,又把耳朵贴在碗沿听了听。
沙粒摩擦碗壁的细响传入耳中,像极了老匠人们敲陶时的轻吟。
“三短一长。”她闭起眼调整呼吸,待心跳与碗底的灰粒震颤同频,指尖猛地轻弹碗沿。
三声极轻的嗡鸣破风而出,比蚊吟更细,却精准撞在三十步外小丫头耳坠的碎铃上。
正缩在人群边缘的小丫头浑身一震。
那枚铜铃是母亲临终前塞给她的,自母亲被丢进窑里当“人薪”后,铜铃再没响过。
此刻碎铃突然发出清响,像有人隔着云端轻轻拨了一下。
她本能地回头,目光扫过起伏的沙丘,最终停在那片比夜色更暗的阴影里——有个穿素色麻衣的女子正朝她招手,掌心托着一只歪歪扭扭的陶碗,碗底金缮的裂痕在月光下泛着星子似的光。
小丫头的脚先于脑子动了。
她攥紧怀里的破布包,绕过烧得正旺的窑炉,避开同伴们癫狂的喊叫声,跌跌撞撞朝沙丘跑去。
沙粒灌进她磨破的鞋里,可她顾不上疼——那铃声太像母亲哄她睡觉时哼的调子了,像极了,像极了。
顾微尘退到沙丘背面,借着凸起的沙岩藏住身形。
小丫头跑到近前,这才看清她的模样:素衣上沾着陶土印子,发间插着根烧过的陶簪,眉眼沉静得像口古井,可望着她时,井里浮起了点温温的光。
“碗。”顾微尘将歪碗递过去,指尖在自己心口点了点,又指向碗底的金缮纹。
小丫头颤抖着接过,突然发现碗底的裂痕不是随意修补的——每道金漆都沿着陶土原本的纹路走,像在给破碎的碗“缝伤口”。
她想起自己总把摔碎的碗藏在草堆里,因为师父说歪碗、破碗都是废的,可眼前这个姐姐却把它们补得比新的还好看。
“阿爹...”小丫头喉咙发紧,从破布包里掏出枚焦黑的铜钱。
铜钱边缘卷着烧过的痕迹,可中间的方孔还完整,“阿爹被抓去烧窑那天,攥着这个说...说要给我换糖吃。”她把铜钱轻轻放在碗里,抬头时,看见顾微尘的指尖正抵在碗沿,一下、两下、三下——和刚才弹响铜铃的节奏一模一样。
碗里突然泛起白雾。
小丫头屏住呼吸,看见焦黑的铜钱慢慢变亮,上面浮现出模糊的影子:是阿爹!
他浑身是伤,却朝她弯着腰笑,嘴唇一张一合。
小丫头盯着那嘴型,喉咙里突然溢出破碎的抽噎——是“别怕”,阿爹在说“别怕”。
“阿爹...阿爹...”她扑过去抱住歪碗,眼泪滴在碗底,把金漆的纹路都晕开了。
顾微尘伸手替她擦了擦脸,指尖碰到她冻得发红的耳垂,轻轻捏了捏那枚碎铃。
小丫头忽然想起,母亲最后一次抱她时,也是这样捏着她的耳朵说:“小铃铛要好好响着,替娘看住我的囡囡。”
夜风卷着她们的呼吸声掠过沙丘。
顾微尘望着小丫头怀里的歪碗,见铜钱上的影像渐渐淡去,却在碗壁上留下了浅浅的印记——那是阿爹的轮廓,永远刻在了陶土里。
她摸了摸自己心口的碎陶片,那里原本只有几道浅纹,此刻竟多出一道新的裂痕,和碗底的金漆纹路隐隐呼应。
“该回去了。”她轻声说,指了指不远处的营地。
小丫头吸了吸鼻子,把铜钱重新包好,却将歪碗紧紧抱在怀里:“姐姐,这个...能借我吗?”顾微尘点头,又指了指窑火的方向。
小丫头突然明白过来,攥着碗转身跑向营地,跑了两步又回头,朝她用力挥了挥手。
顾微尘等到小丫头混进人群,这才摸出腰间的陶笛。
笛身刻着《地脉行气图》的简化纹路,她放在唇边轻吹,笛声裹着神识化作无形的网,将整个营地笼罩。
主窑的风口处,她悄悄放下那只歪碗——碗口对着火焰,金线在火光中流转,竟与窑内的火舌形成某种共振。
原本暴戾的火苗渐渐矮了下去,不再发出刺耳的轰鸣,反而像被安抚的兽,舔着炉壁发出轻柔的噼啪声。
后半夜起了雾。
顾微尘蹲在离窑炉十步远的沙坑里,看着络腮胡首领突然从草席上弹起来。
他盯着炉中渐熄的灰烬,瞳孔剧烈收缩——那些本该杂乱的灰,竟整整齐齐排成一行字:“不需血,只需记得。”他伸手去碰,灰烬却像有了灵性,随着他的动作缓缓流动,在沙地上画出个歪歪扭扭的碗。
“都...都起来。”首领沙哑的声音惊醒了整群流民。
他踢开脚边的血盆,蹲下来用手指描摹沙地上的碗印,“别烧了,再烧...咱们连自己是谁都要忘了。”有人迟疑着放下手里的陶片,有人摸出怀里的断梳,那是妻子梳头时摔断的;有人掏出半块残玉,那是老母亲的遗物。
小丫头挤到最前面,把歪碗举得高高:“阿爹说别怕!”
黎明时分,顾微尘站在高坡上。
晨雾散去,她看见流民们围坐成圈,每人手里都捧着件破损的器物。
他们的声音像春溪破冰,一句句飘过来:“这是我娘补了三年的布包...” “这是我儿子摔碎的铜锁...” “这是我和阿妹分食的破碗...” 声音汇在一起,像张无形的网,轻轻盖在荒原上。
她摸出怀里的碎陶片,果然,纹路又延伸了一段——这段新长出的裂痕,正对着西境的方向,和小丫头怀里的歪碗、流民们手中的残物连成了线。
脚下突然传来震动,顾微尘低头,看见沙土正缓缓流动,露出下面青黑色的岩石。
岩石上刻着细密的纹路,像人的经络,又像陶胚上未干的釉水——这是被遗忘千年的地脉刻痕,此刻正随着那些讲述声,缓缓苏醒。
“原来...”她望着初升的太阳,嘴角扬起极淡的笑,“不是容器要完美,是盛着的东西...从来都不该被忘记。”
风突然变凉了。
顾微尘顿住脚步,抬头看向东方——那里有缕极淡的光,像被抽走了些什么,正缓缓暗下去。
她皱了皱眉,摸出怀里的声纹网碎片,发现碎片上的微光也比昨夜弱了几分。
但不等她细想,身后传来小丫头的呼唤:“姐姐!
你看,我们的碗能装阳光了!“
她转身,看见小丫头举着歪碗,碗里盛着满满的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