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微尘蹲下来,指尖轻轻碰了碰小丫头碗里的金光。
那光像活物般缠上她指节,暖融融的,带着股熟悉的陶土焙烤后的焦香——和昨夜窑炉里灰烬流动时的气息一模一样。
“姐姐要走了吗?”小丫头忽然仰起脸,睫毛上还沾着晨露。
顾微尘一怔,这才发现流民们不知何时围了过来,络腮胡首领搓着粗糙的手掌,怀里抱着那半块残玉,“姑娘救了我们的魂,该去办更要紧的事。”他朝荒原远处努努嘴,“昨儿后半夜,你怀里的陶片又动了,我瞅着那纹路,直往南边指。”
顾微尘摸出碎陶片,果然,暗褐色的裂纹像活了似的,正沿着她掌心脉络向南延伸。
她站起身,晨风吹得衣摆猎猎作响,西境的阳光落在肩头,却压不住心底那丝发紧的钝痛——自离开窑炉后,她便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抽离,像有人正隔着千里之外,轻轻拽她的魂。
“等静窑烧出第一窑陶,我给姐姐留只最圆的碗。”小丫头把歪碗塞进她手里,转身跑回人群。
顾微尘攥着那只碗,感受着碗壁上粗粝的修补痕迹,突然想起前世修复青铜器时,老师傅说过的话:“补得最用心的地方,才是器物的命门。”
她在流民的注视中走向荒原深处,碎陶片在怀中发烫。
三天后,当南境咸涩的海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时,她终于看清了传说中的“无碑滩”——整片沙滩泛着青灰色,像被剥去了血肉的骸骨,数不清的残器散落在地:缺耳的瓷瓶、断柄的酒壶、裂成三瓣的茶盏,每一件都像被人用刀刮过魂魄,摸上去冷得刺骨。
顾微尘蹲下身,捡起一只缺了口的陶杯。
她闭起眼,运起“结构复原法”——这是她独创的感知术,像修复文物时拆解胎釉结构般,去触碰器物残留的记忆。
可往常能泛起的细碎画面,此刻却像撞在玻璃上的飞虫,“啪”地弹开了。
她又试了十件,件件如此。
“被抹去了。”她喃喃自语,指尖掐进掌心。
风更大了,她解下腰间测脉陶芽,插入沙中。
那株嫩绿色的陶制幼苗本该根据地脉灵气变化舒展叶片,此刻却“咔”地一声,从中间折断,萎成了灰。
顾微尘的瞳孔微微收缩。
她见过被妖兽破坏的灵脉,见过被雷劫劈碎的地络,却从未见过这样的“除忆之刑”——不是摧毁,而是系统性地刮去所有不愿为“薪”的痕迹。
就像前世见过的古籍,被人用刀刮去了某几页,再填上无关紧要的话。
“阿芽...”她突然轻声唤了一句。
那是她给测脉陶芽起的小名,只有在最无措时才会用。
话音刚落,脚边的沙粒突然开始蠕动,像有什么东西正从地底下往上顶。
她后退两步,看着沙堆缓缓裂开,露出半块刻着三短划的石椁——那是她亲手教给流民们的标记,用来给无法命名的器物做暗记。
石椁的棺盖比她想象中轻。
当她撬开的瞬间,咸湿的海风突然凝滞,棺内没有尸骨,只有一块未烧制的陶胚,表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张二牛”“李阿花”“王铁蛋”...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用树枝蘸着泥水写的,有些地方被海水泡得模糊,却又被后来的人小心描过。
顾微尘的指尖刚触到陶胚,丹田处突然一阵刺痛。
她踉跄着扶住石椁,这才发现断裂的经络里,那缕她用十年时间温养的金线,此刻正疯狂跳动,像久旱的根须终于触到了水源。
陶胚上的字迹随着金线的震动泛起微光,她听见无数声音在耳边响起,细碎得像春雨打在瓦上:“我娘说这碗要传给新媳妇”“我在桥头等了他三十年”“这是我儿子用草编的小马...”
“原来...”她突然笑了,眼泪却顺着脸颊砸在陶胚上,“初代执尘者不是要修复什么完美的容器,是要给这些被遗忘的魂,找个能存放的地方。”
与此同时,千里外的学坊枯井旁,小满正跪在地上,额角渗着汗。
她面前摆着十二个陶罐,分别装着东境的红土、北原的黑沙、西漠的黄土,按北斗七星的位置排布。
陶埙被她捧在掌心,指腹沿着埙壁上的裂痕缓缓刮动——这是“裂语谱”里最古老的一段节奏,她从未试过用指尖代替唇齿吹奏,此刻每刮一下,指尖便被陶片割出一道血痕。
“再坚持一夜。”她咬着唇,望着井底那枚本应璀璨的光珠。
这七日来,光珠每天黯淡一分,昨晚甚至开始出现蛛网般的裂纹。
她想起那个梦:碎陶铺成的路上,那个没有脸的背影转身时,陶片拼出的那句话——“忘了我的人,才是记得最久的。”
《匠名录》被她翻得卷了边,所有有名有姓的匠人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唯独备注栏里反复出现“代偿者不录名”。
她终于明白,那些在大旱时偷偷把口粮塞进灾民碗底的人,在妖兽来袭时用身体堵住缺口的人,在功法残卷上补全最后一句的人,从不在史书中留下名字——因为他们把名字,刻在了更重要的地方。
第七夜的月光格外清冷。
小满的指尖已经麻木,血珠滴在陶埙上,晕开一片暗红。
突然,井底传来“咔嚓”一声脆响,光珠炸裂成千万银线,直冲天际。
她腰间的树脂封囊“噗”地喷出灰烟,在空中凝成两个字:“快回。”
顾微尘抱着陶胚站起身时,海潮正退去。
她望着沙滩上缓缓浮现的脚印——不是从岸边来的,而是从海底深处,一个接一个,延伸向海平线。
每个脚印落下的地方,沙粒便凝聚成陶片,上面歪歪扭扭刻着名字:“陈三妹”“赵石匠”“周老拐”...
陶胚在她怀里发烫,最新浮现的一行字清晰可见:“下一个执尘者,是你。”
她没有说话,只是将陶胚更紧地贴在胸口。
海风掀起她的发,她望着那串通向海平线的脚印,迈出了第一步。
而在千里之外,学坊的枯井旁,小满望着南方天空突现的极光,将陶埙凑到唇边,吹响了第一声迎接的埙音。
陶胚上的字迹还在继续浮现,那些被遗忘了千年的名字,正随着她的心跳,一笔一画,重新活过来。
那光像活物般缠上她指节,暖融融的,带着股熟悉的陶土焙烤后的焦香——和昨夜窑炉里灰烬流动时的气息一模一样。
“姐姐要走了吗?”小丫头忽然仰起脸,睫毛上还沾着晨露。
顾微尘一怔,这才发现流民们不知何时围了过来,络腮胡首领搓着粗糙的手掌,怀里抱着那半块残玉,“姑娘救了我们的魂,该去办更要紧的事。”他朝荒原远处努努嘴,“昨儿后半夜,你怀里的陶片又动了,我瞅着那纹路,直往南边指。”
顾微尘摸出碎陶片,果然,暗褐色的裂纹像活了似的,正沿着她掌心脉络向南延伸。
她站起身,晨风吹得衣摆猎猎作响,西境的阳光落在肩头,却压不住心底那丝发紧的钝痛——自离开窑炉后,她便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抽离,像有人正隔着千里之外,轻轻拽她的魂。
“等静窑烧出第一窑陶,我给姐姐留只最圆的碗。”小丫头把歪碗塞进她手里,转身跑回人群。
顾微尘攥着那只碗,感受着碗壁上粗粝的修补痕迹,突然想起前世修复青铜器时,老师傅说过的话:“补得最用心的地方,才是器物的命门。”
她在流民的注视中走向荒原深处,碎陶片在怀中发烫。
三天后,当南境咸涩的海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时,她终于看清了传说中的“无碑滩”——整片沙滩泛着青灰色,像被剥去了血肉的骸骨,数不清的残器散落在地:缺耳的瓷瓶、断柄的酒壶、裂成三瓣的茶盏,每一件都像被人用刀刮过魂魄,摸上去冷得刺骨。
顾微尘蹲下身,捡起一只缺了口的陶杯。
她闭起眼,运起“结构复原法”——这是她独创的感知术,像修复文物时拆解胎釉结构般,去触碰器物残留的记忆。
可往常能泛起的细碎画面,此刻却像撞在玻璃上的飞虫,“啪”地弹开了。
她又试了十件,件件如此。
“被抹去了。”她喃喃自语,指尖掐进掌心。
风更大了,她解下腰间测脉陶芽,插入沙中。
那株嫩绿色的陶制幼苗本该根据地脉灵气变化舒展叶片,此刻却“咔”地一声,从中间折断,萎成了灰。
顾微尘的瞳孔微微收缩。
她见过被妖兽破坏的灵脉,见过被雷劫劈碎的地络,却从未见过这样的“除忆之刑”——不是摧毁,而是系统性地刮去所有不愿为“薪”的痕迹。
就像前世见过的古籍,被人用刀刮去了某几页,再填上无关紧要的话。
“阿芽...”她突然轻声唤了一句。
那是她给测脉陶芽起的小名,只有在最无措时才会用。
话音刚落,脚边的沙粒突然开始蠕动,像有什么东西正从地底下往上顶。
她后退两步,看着沙堆缓缓裂开,露出半块刻着三短划的石椁——那是她亲手教给流民们的标记,用来给无法命名的器物做暗记。
石椁的棺盖比她想象中轻。
当她撬开的瞬间,咸湿的海风突然凝滞,棺内没有尸骨,只有一块未烧制的陶胚,表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张二牛”“李阿花”“王铁蛋”...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用树枝蘸着泥水写的,有些地方被海水泡得模糊,却又被后来的人小心描过。
顾微尘的指尖刚触到陶胚,丹田处突然一阵刺痛。
她踉跄着扶住石椁,这才发现断裂的经络里,那缕她用十年时间温养的金线,此刻正疯狂跳动,像久旱的根须终于触到了水源。
陶胚上的字迹随着金线的震动泛起微光,她听见无数声音在耳边响起,细碎得像春雨打在瓦上:“我娘说这碗要传给新媳妇”“我在桥头等了他三十年”“这是我儿子用草编的小马...”
“原来...”她突然笑了,眼泪却顺着脸颊砸在陶胚上,“初代执尘者不是要修复什么完美的容器,是要给这些被遗忘的魂,找个能存放的地方。”
与此同时,千里外的学坊枯井旁,小满正跪在地上,额角渗着汗。
她面前摆着十二个陶罐,分别装着东境的红土、北原的黑沙、西漠的黄土,按北斗七星的位置排布。
陶埙被她捧在掌心,指腹沿着埙壁上的裂痕缓缓刮动——这是“裂语谱”里最古老的一段节奏,她从未试过用指尖代替唇齿吹奏,此刻每刮一下,指尖便被陶片割出一道血痕。
“再坚持一夜。”她咬着唇,望着井底那枚本应璀璨的光珠。
这七日来,光珠每天黯淡一分,昨晚甚至开始出现蛛网般的裂纹。
她想起那个梦:碎陶铺成的路上,那个没有脸的背影转身时,陶片拼出的那句话——“忘了我的人,才是记得最久的。”
《匠名录》被她翻得卷了边,所有有名有姓的匠人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唯独备注栏里反复出现“代偿者不录名”。
她终于明白,那些在大旱时偷偷把口粮塞进灾民碗底的人,在妖兽来袭时用身体堵住缺口的人,在功法残卷上补全最后一句的人,从不在史书中留下名字——因为他们把名字,刻在了更重要的地方。
第七夜的月光格外清冷。
小满的指尖已经麻木,血珠滴在陶埙上,晕开一片暗红。
突然,井底传来“咔嚓”一声脆响,光珠炸裂成千万银线,直冲天际。
她腰间的树脂封囊“噗”地喷出灰烟,在空中凝成两个字:“快回。”
顾微尘抱着陶胚站起身时,海潮正退去。
她望着沙滩上缓缓浮现的脚印——不是从岸边来的,而是从海底深处,一个接一个,延伸向海平线。
每个脚印落下的地方,沙粒便凝聚成陶片,上面歪歪扭扭刻着名字:“陈三妹”“赵石匠”“周老拐”...
陶胚在她怀里发烫,最新浮现的一行字清晰可见:“下一个执尘者,是你。”
她没有说话,只是将陶胚更紧地贴在胸口。
海风掀起她的发,她望着那串通向海平线的脚印,迈出了第一步。
而在千里之外,学坊的枯井旁,小满望着南方天空突现的极光,将陶埙凑到唇边,吹响了第一声迎接的埙音。
陶胚上的字迹还在继续浮现,那些被遗忘了千年的名字,正随着她的心跳,一笔一画,重新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