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天子惊鸿瞥才女,昭姬入宫动君心-《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

  吕布大婚的喧嚣渐远,未央宫恢复了往日的肃穆。刘协批阅完又一摞关于新钱兑换和流民安置的奏章,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起身在殿内踱步。

  窗外秋风萧瑟,却吹不散他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绝色容颜——貂蝉。

  “唉,便宜奉先这个憨货了。”刘协低声嘟囔了一句。

  念头刚起,他脑中却猛地闪过另一个名字——蔡琰,蔡昭姬(为避讳司马昭的昭字改为文姬)!其父蔡邕是当世大儒,她本人更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自己怎么把她给忘了?如今蔡邕就在长安,那蔡昭姬定然也在!

  一想到这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奇女子,刘协的心头顿时热络起来。

  “来人!”刘协扬声唤道。

  殿外侍立的宦官立刻躬身入内。

  “传贾诩觐见。”

  不多时,贾诩便悄无声息地步入殿中:“陛下召臣,有何吩咐?”

  刘协故作随意地问道:“文和啊,近日蔡邕蔡中郎在忙些什么?朕有些时日未闻其消息了。”

  贾诩眼皮微抬,心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陛下怎么突然问起蔡邕了?他略一躬身,答道:“回陛下,蔡中郎近日忙于二事。其一,奉陛下之前旨意,于太学之外广开蒙学,招收寒门及平民子弟,教化育人,如今在京城声望极高,绣衣府亦遵照陛下暗示,暗中予以便利,并助其宣扬‘有教无类’之理念,于寒门中为陛下及蔡中郎广造声望。”

  “其二,蔡中郎一直致力于编修史书,整理典籍。……”贾诩顿了顿,补充道,“臣闻蔡中郎精于音律,昔年在吴地曾闻良木燃烧之声,识得其中一段乃制琴良材,抢救而出,制成一琴,因琴尾尚有焦痕,故取名‘焦尾’,视为珍宝。其女蔡琰,字昭姬,自幼深受其父熏陶,博学多才,尤擅音律诗文,才华甚声,可谓青出于蓝。”

  刘协听得心花怒放,脸上却保持平静:“哦?蔡中郎竟有如此趣事,其女亦这般有才?朕近日操劳军政,颇感疲乏,正欲聆些雅音放松心神。文和,你去传蔡邕及其女蔡琰入宫,朕想听听这焦尾琴之妙音,也见识一下才女风范。”

  “臣,遵旨。”贾诩躬身退下。

  约莫半个时辰后,内侍通报蔡邕父女已到殿外。

  “宣。”刘协整理了一下衣袍,端坐于书案之后,努力做出威严沉稳的样子。

  殿门开启,蔡邕率先步入,恭敬行礼。而当他身后那道身影映入刘协眼帘时,这位少年天子只觉得呼吸一窒,心跳都漏了半拍。

  只见那女子身着素雅却不失端庄的曲裾深衣,颜色是清淡的月白与浅青交织,衣料质地极佳,行走间如水波微动,更衬得她身姿窈窕,步履从容。乌云般的青丝梳成一个简约而雅致的垂鬟分肖髻,斜插一支碧玉簪,除此之外并无多余饰物,却更显清新脱俗。

  她的容貌并非貂蝉那种明艳逼人、倾国倾城的妖娆,而是另一种动人心魄的美。肌肤细腻白皙,宛如上好的羊脂玉,泛着温润的光泽。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清澈明亮中透着书卷浸润后的聪慧与宁静。鼻梁秀挺,唇瓣不点而朱,微微抿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与清冷。她的气质极为独特,是那种糅合了书香门第的典雅、渊博学识蕴养出的沉静、以及历经变故后淡泊通透的复杂韵味(第一任丈夫卫仲道身死,其父曾下牢狱),仿佛一株空谷幽兰,独立于世,清雅高华,不容亵渎。

  刘协看得几乎呆了,手中的朱笔险些掉落。他前世在网络上见过无数所谓的“才女”、“女神”,但与眼前这位真实的、活生生的、汇聚了东汉末年顶级文化素养与灵秀之气的蔡文姬相比,那些简直如同萤火之于皓月!

  蔡邕见天子半晌无言,轻咳一声提醒:“小女蔡琰,叩见陛下。”

  蔡文姬盈盈下拜,声音清越如泉击玉石,却又带着一丝沉稳:“民女蔡琰,拜见陛下,陛下万岁。”动作流畅优雅,礼仪无可挑剔。

  刘协这才回过神来,察觉到自己失态,连忙虚抬右手:“平身,快快平身!蔡中郎,蔡……蔡小姐,不必多礼。”他差点直接喊出“文姬”,幸好及时刹住。

  “谢陛下。”蔡文姬缓缓起身,垂首立于父亲侧后方,仪态万方,那份沉静的气度让偌大的宫殿都仿佛明亮了几分。

  刘协定了定神,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正常些:“朕听闻蔡中郎府上有一张焦尾琴,乃世间奇珍。又闻蔡小姐深谙音律,颇得蔡中郎真传。近日朕操劳国事,颇感疲惫,不知可否有幸,聆听二位大家合奏一曲,以涤烦忧?”

  蔡邕忙躬身道:“陛下过誉了。能得陛下垂青,乃臣与小女之荣幸。只是焦尾琴仍在舍下,未曾带来……”

  “无妨无妨!”刘协立刻打断,“朕这宫中亦有良琴!来人,去将库中那架最好的楠木琴(金丝楠木)取来!”

  很快,一架造型古朴、木质温润的七弦琴被抬了上来。蔡邕一见,眼中闪过一抹惊艳:“陛下,此琴亦是珍品啊!”

  蔡琰的目光也被那琴吸引,微微颔首,显然颇为认可。

  父女二人稍作调试,对视一眼,便知对方心意。蔡邕起手,拨动琴弦,一声清越空灵的琴音顿时流淌而出,如同高山流水,涤荡尘心。紧接着,蔡琰的琴音加入,时而婉转低回,如泣如诉,时而明快悠扬,如春风拂面。父女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琴声交融,意境深远。

  刘协虽不算十分懂音律,但那美妙的旋律直入心扉,仿佛真的将他连日来的疲惫、算计、焦虑都缓缓抚平了。他闭上眼,沉浸其中,只觉得心胸开阔,神思清明。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殿内一片寂静,仿佛所有人都沉醉其中,不忍打破这份美好。

  “好!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刘协由衷赞叹,抚掌称妙,“蔡中郎,蔡小姐,琴技超绝,意境高远,朕心甚悦,如饮甘泉!”

  他越看蔡文姬越是欣赏,这才是真正的女神啊!他当即吩咐:“赏!重重有赏!将此琴赐予蔡小姐!再取朕的笔墨来!”

  内侍连忙备好绢帛笔墨。刘协略一沉吟,提笔挥毫,写下四个大字:“国之清音”。字迹虽略带稚嫩,却已初具风骨,更难得的是其中蕴含的赞赏之意。

  “蔡小姐琴音清越雅正,堪当此誉!”刘协将题字赐予蔡琰。

  蔡琰再次行礼,不卑不亢地接过:“民女谢陛下厚赏,陛下盛誉,愧不敢当。”神色依旧平静,并无太多激动,仿佛这殊荣于她而言,不过身外之物。

  刘协又问道:“蔡小姐平日除了音律,还做些什么?”

  蔡邕代为答道:“回陛下,小女平日除协助臣整理书稿、偶尔去蒙学看看,近日主要是在帮忙修复宫中典籍。昔日董贼强行迁都,宫中藏书损毁、散佚颇多,实乃文化浩劫。小女不才,正尽力与几位博士一同进行辨认、抄录、修补之事。”

  刘协闻言,心中更是高看蔡文姬一眼。才貌双全,还干着修复古籍这种功德无量的活儿!这格局,这内涵!

  他心中一动,一个念头浮现,既能为才女正名,又能将她更合理地纳入自己的视野范围。他朗声道:“宫中典籍,乃国之重宝,修复之事,功在千秋。”

  他看向蔡琰,目光灼灼(自以为的欣赏,在旁人看来已近乎“拉丝”):“朕特授蔡琰为兰台令史,领东观编修之职,秩比六百石。专职主持宫中藏书整理校勘、招募并教授女官文化音律、并……负责恢复编撰《蔡邕文集》,务必将蔡中郎之毕生心血,刊行天下,流传后世!”

  此言一出,蔡邕猛地抬起头,眼中瞬间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激动光芒!兰台令史!这可是掌管皇家典籍的要职,虽品秩不高,却清贵无比!更重要的是,陛下竟然要亲口承诺,为他编撰文集!这对于一个一生致力于学问的大儒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比赏他千金万金更重千万倍!

  “陛下!陛下隆恩!老臣……老臣……”蔡邕激动得胡须颤抖,话都说不利索了,当即就要大礼参拜。

  刘协赶紧拦住:“蔡中郎不必如此,此乃朝廷爱才重文之举,亦是蔡中郎应得之荣。”

  而站在一旁的贾诩,低垂着眼睑,嘴角那丝若有若无的抽搐几乎快要抑制不住了。陛下这操作……简直是骚断腿啊!给人女儿封官,理由是为了更好地给她爹出书?还把人家留在宫里主持工作?教授女官?这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图,简直不要太明显!瞧瞧陛下看蔡小姐那眼神,都快拉出丝来了,这分明是……贾诩赶紧打住思绪,非礼勿视,非礼勿思,老夫什么也没看见。

  蔡琰也是微微一怔,显然没想到天子会突然授予她官职。她抬眼飞快地瞥了一眼龙椅上那位目光灼灼的少年天子,对上那几乎毫不掩饰的欣赏(甚至可以说是“渴望”)的眼神,白皙的脸颊不禁飞起两抹极淡的红晕,但她很快便恢复镇定,敛衽行礼,声音依旧清越平稳,却比之前多了几分郑重:“民女……臣,蔡琰,领旨谢恩。必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重托。”

  声音入耳,刘协只觉得心旷神怡,仿佛已经看到才女常驻宫中、红袖添香(帮忙整理奏章也是添香!)的美好未来了。

  嗯,整顿吏治、平定天下很重要,但发掘和保护文化遗产,同样重要!朕这完全是为了国家文化事业着想!刘协在心里义正辞严地给自己点了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