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宴上的惊心动魄与雷霆手段,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涟漪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迅速扩散至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永宁郡君姜妙的名号,真正达到了如雷贯耳、无人不知的程度。她不再仅仅是“救过战王的神医”,更是“献祥瑞、辨毒酒、救圣驾”的传奇人物,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在这巨大的声名之下,随之而来的并非全是鲜花与掌声,更有无数双审视、算计乃至贪婪的眼睛。几乎是在宫宴结束的第二天,一项新的烦恼便如同潮水般涌向了刚刚恢复些许平静的永宁侯府——提亲的人,来了。
而且,来的不是一家两家,是几乎踏破了侯府的门槛!
最先登门的,是几位宗室里的老王妃、老郡君,打着探望受惊的姜妙(以及老王氏)的旗号,话里话外却都在打听姜妙的婚事,夸赞自家儿孙或族中才俊如何年轻有为、品行端方,与姜郡君正是天作之合。
紧接着,是各路勋贵家的诰命夫人。有替自家嫡子求娶的,也有为娘家侄儿、外甥说项的。言辞恳切,条件优渥,仿佛只要姜妙点头,明日便可八抬大轿迎入门,享尽荣华富贵。
甚至连宫中都有些暗流涌动。太后娘娘派人送来压惊的补品,传话的老太监言语间透露出太后对姜妙的喜爱,似有亲自为其指婚之意。皇后那边虽未明确表态,但其身边得力的女官也“偶然”路过侯府,与老王氏说了会子话,提及几位尚未娶正妃的皇子,言语间意味深长。
(内心OS:好家伙,这是把我当成唐僧肉了?谁都想上来咬一口?看来皇帝那个‘恩典’没直接用在拒绝指婚上是对的,不然就是公然打所有人的脸了。)
永宁侯府一时间门庭若市,老王氏起初还有些应对不暇,但很快便意识到这其中牵扯的利害关系太过复杂,张氏又应对不了,索性称病不出,将一切应酬推给了姜妙自己。姜永年身为男子,不便直接应对这些内宅之事,更是焦虑不已。
压力,几乎全落在了姜妙身上。
面对络绎不绝的说客,姜妙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与手腕。她既不明确拒绝,也不轻易答应,始终保持着温和有礼却疏离的态度。
对宗室老王妃,她以“年幼识浅,不敢高攀”谦辞;
对勋贵夫人,她以“父母之命,还需与父亲商议”推脱;
对宫中传来的暗示,她则以“陛下天恩,臣女惶恐,婚事但凭陛下与太后娘娘做主”这等无比正确却又毫无实质承诺的话来应对。
她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言语机锋,滴水不漏,让那些久经沙场的诰命夫人们也挑不出错处,只得悻悻而归,次日又换一波人再来试探。
(内心OS:天天跟这帮夫人太太打太极,比对付毒酒和刺客还累。个个都是人精,一句话里藏着七八个意思。不过,想从我这儿空手套白狼?门都没有。)
姜妙心中明镜似的。这些求亲者,看中的无非是她此刻的圣眷、她神奇的医术(等于顶级医疗保障),以及她与战王萧执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若能将她娶回家,等于为家族增添了一个巨大的政治筹码和一道保命符。至于她本人如何,反倒次要。
“郡君,您瞧吏部尚书的夫人又来了,还带着她家三公子的画像呢……”惊蛰小声禀报,面带难色。
姜妙揉了揉眉心,叹了口气:“请去花厅看茶,说我稍后就到。”
(内心OS:这吏部尚书家三公子,听说是个斗鸡走马的纨绔?也真敢想。看来得想个一劳永逸的法子了,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
她知道,这种局面不会持续太久。皇帝不会任由她成为各方争抢的焦点,必然会在权衡之后做出决断。而她自己,也需要在风暴彻底降临前,为自己寻找到最有利、也最安全的避风港。
指婚的风波,已然掀起。而她,正处于这风暴眼的中心。
然而,在这巨大的声名之下,随之而来的并非全是鲜花与掌声,更有无数双审视、算计乃至贪婪的眼睛。几乎是在宫宴结束的第二天,一项新的烦恼便如同潮水般涌向了刚刚恢复些许平静的永宁侯府——提亲的人,来了。
而且,来的不是一家两家,是几乎踏破了侯府的门槛!
最先登门的,是几位宗室里的老王妃、老郡君,打着探望受惊的姜妙(以及老王氏)的旗号,话里话外却都在打听姜妙的婚事,夸赞自家儿孙或族中才俊如何年轻有为、品行端方,与姜郡君正是天作之合。
紧接着,是各路勋贵家的诰命夫人。有替自家嫡子求娶的,也有为娘家侄儿、外甥说项的。言辞恳切,条件优渥,仿佛只要姜妙点头,明日便可八抬大轿迎入门,享尽荣华富贵。
甚至连宫中都有些暗流涌动。太后娘娘派人送来压惊的补品,传话的老太监言语间透露出太后对姜妙的喜爱,似有亲自为其指婚之意。皇后那边虽未明确表态,但其身边得力的女官也“偶然”路过侯府,与老王氏说了会子话,提及几位尚未娶正妃的皇子,言语间意味深长。
(内心OS:好家伙,这是把我当成唐僧肉了?谁都想上来咬一口?看来皇帝那个‘恩典’没直接用在拒绝指婚上是对的,不然就是公然打所有人的脸了。)
永宁侯府一时间门庭若市,老王氏起初还有些应对不暇,但很快便意识到这其中牵扯的利害关系太过复杂,张氏又应对不了,索性称病不出,将一切应酬推给了姜妙自己。姜永年身为男子,不便直接应对这些内宅之事,更是焦虑不已。
压力,几乎全落在了姜妙身上。
面对络绎不绝的说客,姜妙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与手腕。她既不明确拒绝,也不轻易答应,始终保持着温和有礼却疏离的态度。
对宗室老王妃,她以“年幼识浅,不敢高攀”谦辞;
对勋贵夫人,她以“父母之命,还需与父亲商议”推脱;
对宫中传来的暗示,她则以“陛下天恩,臣女惶恐,婚事但凭陛下与太后娘娘做主”这等无比正确却又毫无实质承诺的话来应对。
她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言语机锋,滴水不漏,让那些久经沙场的诰命夫人们也挑不出错处,只得悻悻而归,次日又换一波人再来试探。
(内心OS:天天跟这帮夫人太太打太极,比对付毒酒和刺客还累。个个都是人精,一句话里藏着七八个意思。不过,想从我这儿空手套白狼?门都没有。)
姜妙心中明镜似的。这些求亲者,看中的无非是她此刻的圣眷、她神奇的医术(等于顶级医疗保障),以及她与战王萧执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若能将她娶回家,等于为家族增添了一个巨大的政治筹码和一道保命符。至于她本人如何,反倒次要。
“郡君,您瞧吏部尚书的夫人又来了,还带着她家三公子的画像呢……”惊蛰小声禀报,面带难色。
姜妙揉了揉眉心,叹了口气:“请去花厅看茶,说我稍后就到。”
(内心OS:这吏部尚书家三公子,听说是个斗鸡走马的纨绔?也真敢想。看来得想个一劳永逸的法子了,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
她知道,这种局面不会持续太久。皇帝不会任由她成为各方争抢的焦点,必然会在权衡之后做出决断。而她自己,也需要在风暴彻底降临前,为自己寻找到最有利、也最安全的避风港。
指婚的风波,已然掀起。而她,正处于这风暴眼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