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整个大上海的街头巷尾,都在谈论同一件事。
《申报》以前所未有的篇幅,连续三日,用三个截然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艘破船的故事。
第一日,名为《孤舟记》。
头版配图,是谢云亭立于千疮百孔的船头,长衫被江风吹得鼓荡,身后是筋疲力尽却眼神倔强的船工们。
文章以白描手法,记述了这支“草台班子”如何从皖南启航,又如何在吴淞口被海关拒之门外,最后凭借一封“茶叶信”敲开港口大门。
文字平实,却字字泣血,将茶农的困顿与船工的孤勇刻画得入木三分。
第二日,标题变为《江上无灯处》。
文章矛头一转,不再聚焦于“云记”的悲壮,而是深挖皖南茶路被单一势力把持的现状。
虽未点名“三江会”,但字里行间“航运垄断”、“坐地起价”、“恶意阻航”等词眼,如一根根钢针,扎向所有读者的心。
文中引用了一位匿名茶商的话:“不是江上没有灯,是有人吹灭了所有的灯,只留一盏在自己手里,收着过路人的买命钱。”
第三日,专题收尾,名为《春雪为何不沉》。
文章升华主题,不再谈商战,只谈一个“信”字。
从谢家百年信誉,到“云记”首创的火漆茶引,再到皖南十数家茶号联袂托付的“共运同盟”,最后落脚于那八百饼“春雪红”——它不再是普通的茶叶,而是茶农对市场的信任,是小商号对同盟的信任,更是乱世中人与人之间最稀缺的信义本身。
三篇文章,如三记重拳,彻底引爆了上海的舆论场。
一时间,“去买一饼春雪红”竟成了时髦。
无数茶客涌向“云记”在上海的临时发售点,许多人并非为了品茗,而是为了那份朴素的正义感。
一位穿着体面的老先生,放下三块大洋,只取一饼茶,对伙计正色道:“告诉你们掌柜的,这一饼,老夫喝的不是茶,是骨气!”
舆论的洪流一旦形成,便足以冲垮最坚固的堤坝。
就在“春雪红”被追捧到顶峰时,一直隐于幕后的白账房出手了。
他将自己连夜整理出的“三江会”历年来无故拒运、恶意抬价的记录,附上十几份皖南茶农按着血手印的陈情书,一并呈交给了工商总署和航运管理处,正式提请调查“三江会”涉嫌不正当商业竞争与航运垄断的行为。
这是一柄捅向三江会心脏的软刀子,无声,却足以致命。
消息传到汉口,“三江会”总舵内一片哗然。
据说当天就召开了一场紧急闭门会议,气氛紧张到能拧出水来。
会长杜沧海并未露面,但其心腹代理人很快就放出话来,声音阴冷:“上海滩的报纸,管不到长江的水。从今天起,谁敢再租一条舢板给‘云记’,他在三江六码头的生意,水电都别想通!”
这是赤裸裸的封杀令。
最先感到恐惧的,是参与首航的船主周老抠。
他把自己锁在家里,蒙着被子抖了两天,任谁叫门都不应。
第三天清晨,一声巨响,他家的门板被人一脚踹开。
新寡的船娘沈寡妇,手里提着一根胳臂粗的船桨,身后跟着十几个同样手持棍棒的船工家眷,堵在门口。
“周老抠!”沈寡妇声音不大,却寒气逼人,“你滚出来!你要是敢退,我今天就先砸了你家的祖宗牌位,再把你这条老泥鳅沉到江里喂王八!”
周老抠从床底被几个壮妇七手八脚地拖了出来,吓得面无人色。
他看着眼前这群曾经逆来顺受的女人,此刻眼中燃烧的火焰,比江上的风浪更让他胆寒。
与外界的风起云涌相比,谢云亭却显得异常平静。
他没有趁热打铁急于扩张,反而在结清所有账目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
他当众宣布:“首航所得全部利润,五成,归所有参与航行的船工水手;三成,用于弥补此次同盟茶农的损失;剩下二成,成立‘云记江难抚恤金’,凡我云记同盟之人,若在江上出事,必有养家之资,丧葬之仪!”
此言一出,码头上一片死寂。
随即,金花婶第一个反应过来,她“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谢云亭的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这个刚烈的女人,此刻哭得像个孩子。
她站起身,抹掉眼泪,用嘶哑的嗓子吼道:“我家的船,算一股,加入同盟!以后‘云记’的茶走到哪,我金花就跟到哪!”
她这一带头,立刻引来一片响应。
金花婶更是不含糊,当场发动了十二名和她一样常年在江上讨生活的船娘,组成了一支“女子护航队”,誓言要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条来之不易的茶路。
而在皖南梅岭的古道口,老烟锅领着一帮茶农,用首航分来的钱,立起了一块崭新的石碑。
碑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行粗粝的大字:“凡助云记者,生有荣,死有名。”
人心,就这么一点点聚拢起来。
“掌柜的,”阿篾压低声音,凑到谢云亭耳边,“我探听到了一个关键消息。海关手上,有一艘因为债务问题查封的德国旧汽轮‘江安号’,三天后就要公开拍卖。”
谢云亭眼神一亮。
他们不能永远靠租借木驳船,拥有一艘自己的蒸汽轮船,才是破局的关键!
可钱从哪来?
他去问了几家相熟的银行,一听是要和“三江会”对着干,都像躲瘟神一样拒绝了贷款。
“掌柜的,未必需要现钱。”白账房捻着他那两撇小胡子,从一堆旧报纸里抬起头,眼中闪着精明的光,“我们可以用‘未来货运收益权’作为抵押,与钱庄签订三方契约。我查过,清末《大清商律》里有过类似的条文,虽已废止,但法理尚存。只要契约条款做得滴水不漏,总有敢赌的钱庄。”
他当真连夜起草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文书,引经据典,逻辑严密,竟真的说服了一家濒临破产、急于寻找出路的民营小钱庄——“四海通”钱庄,同意放款。
与此同时,小鹞子则换上了一身破烂衣服,混进了准备拍卖的码头,装作打零工的苦力,整日与船上的留守水手厮混,用他那套独特的旗语,将竞拍的流程和可能的对手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来。
竞拍当日,气氛凝重。
“三江会”果然派来了一个戴着墨镜、身份神秘的买家,每次加价都又狠又准,摆明了志在必得。
谢云亭坐在后排,始终神色冷静,不疾不徐地跟着叫价。
价格一路飙升,很快就超出了“江安号”本身的价值,变成了一场纯粹的意气之争。
当那个神秘买家喊出一个离谱的天价后,全场都看向了谢云亭。
谢云亭只是淡淡一笑,放下了手里的号牌。
“他认输了!”
“到底还是年轻,被人家用钱给砸趴下了。”
在众人或同情或嘲讽的议论声中,谢云亭带着阿篾和白账房,平静地离开了拍卖场。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云记”的反击到此为止时,次日清晨,屯溪港外的江面上,突然传来一阵低沉而雄浑的轰鸣!
一艘遍体铁锈、却气势不凡的蒸汽轮船,船头高高挂着一面崭新的“云记”红旗,在万道霞光中,缓缓驶入了港口!
正是“江安号”!
码头上一片哗然!三江会的神秘买家几乎要捏碎手里的茶杯。
原来,谢云亭的真正目标根本不是拍卖会。
他早已通过老艄九,秘密联络上了“江安号”那批被遣散的德国原船员。
他没有许以高薪,只承诺了两件事:“官复原职”和“航运分红”。
对这些视轮船为生命的老船员来说,这比任何金钱都更具诱惑力。
竞拍会只是他放出的烟幕弹。
就在所有人聚焦于拍卖场时,他的人已经凭着与“四海通”钱庄签订的契约,提前办完了债务转移手续,在昨天深夜,趁着涨潮,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江安号”拖出了海关船闸!
这才是真正的“罗盘不吃哑巴亏”!
汽轮稳稳靠岸,谢云亭在一众心腹的簇拥下,昂首登上了驾驶台。
他没有去看沸腾的人群,而是径直走到那古旧的德制罗盘前,深吸一口气,从怀中取出了那枚微微发烫的“鉴”字铜牌。
他小心翼翼地将铜牌嵌入罗盘底座一个不起眼的凹槽中。
严丝合缝!
刹那间,他脑中的系统界面猛地一颤,一道前所未有的涟漪轰然扩散!
那丝神秘的蓝色光晕,顺着铜牌上的裂纹,如活物般瞬间蔓延开来,与罗盘的刻度融为一体。
一幅虚幻的立体水道图,在他脑海中骤然浮现——那不再是黄龙湾的一小段,而是从屯溪到上海的整段长江脉络!
沿途所有暗流、浅滩、风向节点,甚至不同季节的水文变化,都以数据化的形式被清晰地标注出来!
“原来……”谢云亭喃喃自语,眼中爆发出骇人的精光,“这才是真正的‘信灯台’。”
这艘船,这个罗盘,这枚铜牌,共同构成了他逐鹿长江的真正根基!
就在他沉浸在这份巨大的震撼与喜悦中时,一个身影如猎鹰般飞奔上船,正是小鹞子。
他甚至来不及喘匀气,脸上满是焦急与骇然。
“先生!”他嘶声喊道,“鹰嘴崖的哨站刚刚传来最高等级的示警信号——三江会的三艘新式武装快艇,正以战斗队形,朝我们上游的位置秘密集结!”
谢云亭心中的激荡瞬间被一股冰冷的杀意取代,他霍然转身,望向波涛滚滚的上游江面,缓缓握紧了拳头。
“阿篾!”他的声音沉稳如铁。
《申报》以前所未有的篇幅,连续三日,用三个截然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艘破船的故事。
第一日,名为《孤舟记》。
头版配图,是谢云亭立于千疮百孔的船头,长衫被江风吹得鼓荡,身后是筋疲力尽却眼神倔强的船工们。
文章以白描手法,记述了这支“草台班子”如何从皖南启航,又如何在吴淞口被海关拒之门外,最后凭借一封“茶叶信”敲开港口大门。
文字平实,却字字泣血,将茶农的困顿与船工的孤勇刻画得入木三分。
第二日,标题变为《江上无灯处》。
文章矛头一转,不再聚焦于“云记”的悲壮,而是深挖皖南茶路被单一势力把持的现状。
虽未点名“三江会”,但字里行间“航运垄断”、“坐地起价”、“恶意阻航”等词眼,如一根根钢针,扎向所有读者的心。
文中引用了一位匿名茶商的话:“不是江上没有灯,是有人吹灭了所有的灯,只留一盏在自己手里,收着过路人的买命钱。”
第三日,专题收尾,名为《春雪为何不沉》。
文章升华主题,不再谈商战,只谈一个“信”字。
从谢家百年信誉,到“云记”首创的火漆茶引,再到皖南十数家茶号联袂托付的“共运同盟”,最后落脚于那八百饼“春雪红”——它不再是普通的茶叶,而是茶农对市场的信任,是小商号对同盟的信任,更是乱世中人与人之间最稀缺的信义本身。
三篇文章,如三记重拳,彻底引爆了上海的舆论场。
一时间,“去买一饼春雪红”竟成了时髦。
无数茶客涌向“云记”在上海的临时发售点,许多人并非为了品茗,而是为了那份朴素的正义感。
一位穿着体面的老先生,放下三块大洋,只取一饼茶,对伙计正色道:“告诉你们掌柜的,这一饼,老夫喝的不是茶,是骨气!”
舆论的洪流一旦形成,便足以冲垮最坚固的堤坝。
就在“春雪红”被追捧到顶峰时,一直隐于幕后的白账房出手了。
他将自己连夜整理出的“三江会”历年来无故拒运、恶意抬价的记录,附上十几份皖南茶农按着血手印的陈情书,一并呈交给了工商总署和航运管理处,正式提请调查“三江会”涉嫌不正当商业竞争与航运垄断的行为。
这是一柄捅向三江会心脏的软刀子,无声,却足以致命。
消息传到汉口,“三江会”总舵内一片哗然。
据说当天就召开了一场紧急闭门会议,气氛紧张到能拧出水来。
会长杜沧海并未露面,但其心腹代理人很快就放出话来,声音阴冷:“上海滩的报纸,管不到长江的水。从今天起,谁敢再租一条舢板给‘云记’,他在三江六码头的生意,水电都别想通!”
这是赤裸裸的封杀令。
最先感到恐惧的,是参与首航的船主周老抠。
他把自己锁在家里,蒙着被子抖了两天,任谁叫门都不应。
第三天清晨,一声巨响,他家的门板被人一脚踹开。
新寡的船娘沈寡妇,手里提着一根胳臂粗的船桨,身后跟着十几个同样手持棍棒的船工家眷,堵在门口。
“周老抠!”沈寡妇声音不大,却寒气逼人,“你滚出来!你要是敢退,我今天就先砸了你家的祖宗牌位,再把你这条老泥鳅沉到江里喂王八!”
周老抠从床底被几个壮妇七手八脚地拖了出来,吓得面无人色。
他看着眼前这群曾经逆来顺受的女人,此刻眼中燃烧的火焰,比江上的风浪更让他胆寒。
与外界的风起云涌相比,谢云亭却显得异常平静。
他没有趁热打铁急于扩张,反而在结清所有账目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
他当众宣布:“首航所得全部利润,五成,归所有参与航行的船工水手;三成,用于弥补此次同盟茶农的损失;剩下二成,成立‘云记江难抚恤金’,凡我云记同盟之人,若在江上出事,必有养家之资,丧葬之仪!”
此言一出,码头上一片死寂。
随即,金花婶第一个反应过来,她“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谢云亭的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这个刚烈的女人,此刻哭得像个孩子。
她站起身,抹掉眼泪,用嘶哑的嗓子吼道:“我家的船,算一股,加入同盟!以后‘云记’的茶走到哪,我金花就跟到哪!”
她这一带头,立刻引来一片响应。
金花婶更是不含糊,当场发动了十二名和她一样常年在江上讨生活的船娘,组成了一支“女子护航队”,誓言要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条来之不易的茶路。
而在皖南梅岭的古道口,老烟锅领着一帮茶农,用首航分来的钱,立起了一块崭新的石碑。
碑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行粗粝的大字:“凡助云记者,生有荣,死有名。”
人心,就这么一点点聚拢起来。
“掌柜的,”阿篾压低声音,凑到谢云亭耳边,“我探听到了一个关键消息。海关手上,有一艘因为债务问题查封的德国旧汽轮‘江安号’,三天后就要公开拍卖。”
谢云亭眼神一亮。
他们不能永远靠租借木驳船,拥有一艘自己的蒸汽轮船,才是破局的关键!
可钱从哪来?
他去问了几家相熟的银行,一听是要和“三江会”对着干,都像躲瘟神一样拒绝了贷款。
“掌柜的,未必需要现钱。”白账房捻着他那两撇小胡子,从一堆旧报纸里抬起头,眼中闪着精明的光,“我们可以用‘未来货运收益权’作为抵押,与钱庄签订三方契约。我查过,清末《大清商律》里有过类似的条文,虽已废止,但法理尚存。只要契约条款做得滴水不漏,总有敢赌的钱庄。”
他当真连夜起草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文书,引经据典,逻辑严密,竟真的说服了一家濒临破产、急于寻找出路的民营小钱庄——“四海通”钱庄,同意放款。
与此同时,小鹞子则换上了一身破烂衣服,混进了准备拍卖的码头,装作打零工的苦力,整日与船上的留守水手厮混,用他那套独特的旗语,将竞拍的流程和可能的对手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来。
竞拍当日,气氛凝重。
“三江会”果然派来了一个戴着墨镜、身份神秘的买家,每次加价都又狠又准,摆明了志在必得。
谢云亭坐在后排,始终神色冷静,不疾不徐地跟着叫价。
价格一路飙升,很快就超出了“江安号”本身的价值,变成了一场纯粹的意气之争。
当那个神秘买家喊出一个离谱的天价后,全场都看向了谢云亭。
谢云亭只是淡淡一笑,放下了手里的号牌。
“他认输了!”
“到底还是年轻,被人家用钱给砸趴下了。”
在众人或同情或嘲讽的议论声中,谢云亭带着阿篾和白账房,平静地离开了拍卖场。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云记”的反击到此为止时,次日清晨,屯溪港外的江面上,突然传来一阵低沉而雄浑的轰鸣!
一艘遍体铁锈、却气势不凡的蒸汽轮船,船头高高挂着一面崭新的“云记”红旗,在万道霞光中,缓缓驶入了港口!
正是“江安号”!
码头上一片哗然!三江会的神秘买家几乎要捏碎手里的茶杯。
原来,谢云亭的真正目标根本不是拍卖会。
他早已通过老艄九,秘密联络上了“江安号”那批被遣散的德国原船员。
他没有许以高薪,只承诺了两件事:“官复原职”和“航运分红”。
对这些视轮船为生命的老船员来说,这比任何金钱都更具诱惑力。
竞拍会只是他放出的烟幕弹。
就在所有人聚焦于拍卖场时,他的人已经凭着与“四海通”钱庄签订的契约,提前办完了债务转移手续,在昨天深夜,趁着涨潮,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江安号”拖出了海关船闸!
这才是真正的“罗盘不吃哑巴亏”!
汽轮稳稳靠岸,谢云亭在一众心腹的簇拥下,昂首登上了驾驶台。
他没有去看沸腾的人群,而是径直走到那古旧的德制罗盘前,深吸一口气,从怀中取出了那枚微微发烫的“鉴”字铜牌。
他小心翼翼地将铜牌嵌入罗盘底座一个不起眼的凹槽中。
严丝合缝!
刹那间,他脑中的系统界面猛地一颤,一道前所未有的涟漪轰然扩散!
那丝神秘的蓝色光晕,顺着铜牌上的裂纹,如活物般瞬间蔓延开来,与罗盘的刻度融为一体。
一幅虚幻的立体水道图,在他脑海中骤然浮现——那不再是黄龙湾的一小段,而是从屯溪到上海的整段长江脉络!
沿途所有暗流、浅滩、风向节点,甚至不同季节的水文变化,都以数据化的形式被清晰地标注出来!
“原来……”谢云亭喃喃自语,眼中爆发出骇人的精光,“这才是真正的‘信灯台’。”
这艘船,这个罗盘,这枚铜牌,共同构成了他逐鹿长江的真正根基!
就在他沉浸在这份巨大的震撼与喜悦中时,一个身影如猎鹰般飞奔上船,正是小鹞子。
他甚至来不及喘匀气,脸上满是焦急与骇然。
“先生!”他嘶声喊道,“鹰嘴崖的哨站刚刚传来最高等级的示警信号——三江会的三艘新式武装快艇,正以战斗队形,朝我们上游的位置秘密集结!”
谢云亭心中的激荡瞬间被一股冰冷的杀意取代,他霍然转身,望向波涛滚滚的上游江面,缓缓握紧了拳头。
“阿篾!”他的声音沉稳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