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府外的运河堤岸,已是一片汪洋浑沌。
铅灰色的天幕仿佛裂开了口子,暴雨如注,狠狠砸在泥泞的土地和汹涌的河面上。民夫们像蝼蚁般在湿滑的堤坡上挣扎,扛着稀少的沙袋木料,试图堵住那个在不断扩大的溃口。
号子声在风雨中显得微弱而绝望。镇江知府潘汝桢,官袍早已被泥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昔日威仪荡然无存。
他声嘶力竭地呼喝着,指挥着混乱的人群,但眼底的恐慌如同堤外的河水,几乎要满溢出来——物料将尽,人力疲敝,这天,仿佛真的要亡他镇江!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运河下游方向,数艘插着漕运总督和锦衣卫旗号的大型漕船,破开雨幕,逆流而上,强硬地靠向堤岸。
船刚停稳,一队队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力士率先跃下,迅速在混乱的堤岸上清出一条通道,动作迅捷而肃杀,瞬间镇住了场子。
紧接着,一名身着青底蟒纹锦衣卫官袍的年轻官员,在数名精锐护卫的簇拥下,稳步走下跳板。雨水立刻打湿了他的衣袍,却丝毫未能减损他周身那股与生俱来的冷冽与威严。
他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全场,最后精准地落在了狼狈不堪的潘汝桢身上。
潘汝桢心脏猛地一缩。那身官袍,他认得,是锦衣卫!再看品级……竟是正四品的堂上官!无论品级还是影响力,地位远在他这从四品的知府之上!
尤其是那年轻人腰间隐约露出的象牙腰牌,更是象征着直达天听的特权。他连滚带爬地迎上前,也顾不得官仪,就要在泥水中行礼:“下官……下官镇江知府潘汝桢,恭迎上差!不知上差驾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顾云卿虚抬了一下手,阻止了他下拜,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穿透风雨清晰地传入潘汝桢及周围所有官员耳中:“潘大人不必多礼。本官顾云卿,奉圣命协理江南漕运,兼领锦衣卫江南事务。文总督闻此地险情紧急,特命本官前来协助处置。”
他甚至没有出示令牌,因为那身官袍和随行的锦衣卫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目光越过潘汝桢,直接投向那岌岌可危的溃口,眉头微蹙:“情况。”
潘汝桢被他这直接而冷峻的态度慑住,连忙躬身,语无伦次地汇报险情,语气中充满了惶恐与无助。
顾云卿听完,不再看他,转而面向随他而来的几名属下(其中包含精通书算的文吏和负责联络传令的锦衣卫小旗),指令清晰如刀劈斧凿:
“记录官,即刻设立临时档房。所有抵达物资,无论来源,均需在此登记编号,载明种类、数量、抵达时辰。领取物资,需有现场指挥(指向潘汝桢)与本官共同签押的凭条,一式两份,存根归档。无条擅动者,以侵吞抢险物资论处!”
“传令旗校,持我令箭,协调卫所兵丁与府衙差役。以溃口为中心,划分三段工区,每区设一工头,直接对潘大人负责。人力分作三班,轮番上堤,不得使一人力竭。轮休者即刻撤至后方干燥处,供应热食姜汤!”
“尔等几人,”他看向另外几名随员,“分头监督各工区进度,每半个时辰回报一次。重点记录物料消耗与工效,若有阻滞,即刻来报,不得延误!”
命令一条条发出,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原本混乱的现场,在这套冰冷高效的指令下,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强行梳理。
锦衣卫的威慑力让任何可能的阳奉阴违都消弭于无形,而清晰的流程则迅速取代了无序的挣扎。
潘汝桢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他这位堂堂知府,此刻竟隐隐成了执行者,而决策与监督之权,已牢牢掌握在那位年轻的锦衣卫经历手中。
他心中五味杂陈,有被越权的憋闷,但更多的,却是一种绝处逢生的庆幸——至少,这天杀的堤坝,有救了!
顾云卿不再理会潘汝桢复杂的心绪,他冒着大雨,亲自走到最危险的溃口处观察。泥水溅在他的官袍下摆,他也毫不在意。
他仔细查看着打桩的深度、沙袋垒砌的角度,偶尔会对负责技术的老河工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言语简练,却直指要害。
当一名卫所千户试图以“惯例”为由,想多领一批木料备用时,负责记录的文吏面无表情地抬出了“顾大人立下的规矩”,要求他按实际消耗和预估进度,说明额外需求的理由,并需潘知府与顾大人共同签批。
那千户看着旁边按刀而立、眼神冰冷的锦衣卫,咽了口唾沫,讪讪地退了下去。
一种基于规则、数据和绝对权威的新秩序,在这风雨飘摇的堤岸上,强硬地建立起来。
效率,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潘汝桢看着逐渐稳定下来的局面,又看向那个在雨中依旧身姿挺拔、冷静记录着一切的青衫(官袍)身影,心中凛然。
他终于明白,这位年轻的钦差,带来的不仅是救兵,更是一种他从未想象过的、冰冷而高效的统治逻辑。
这逻辑,不在乎官场人情,不在乎表面文章,只在乎结果,只遵循规则。
顾云卿合上手中防水油布包裹的记录册,望向依旧阴沉的天际。
他的任务不仅仅是堵住眼前的缺口,更是要将这套“逻辑”,像打入堤岸的木桩一样,深深楔入这帝国的肌体之中。
而这,仅仅是开始。
铅灰色的天幕仿佛裂开了口子,暴雨如注,狠狠砸在泥泞的土地和汹涌的河面上。民夫们像蝼蚁般在湿滑的堤坡上挣扎,扛着稀少的沙袋木料,试图堵住那个在不断扩大的溃口。
号子声在风雨中显得微弱而绝望。镇江知府潘汝桢,官袍早已被泥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昔日威仪荡然无存。
他声嘶力竭地呼喝着,指挥着混乱的人群,但眼底的恐慌如同堤外的河水,几乎要满溢出来——物料将尽,人力疲敝,这天,仿佛真的要亡他镇江!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运河下游方向,数艘插着漕运总督和锦衣卫旗号的大型漕船,破开雨幕,逆流而上,强硬地靠向堤岸。
船刚停稳,一队队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力士率先跃下,迅速在混乱的堤岸上清出一条通道,动作迅捷而肃杀,瞬间镇住了场子。
紧接着,一名身着青底蟒纹锦衣卫官袍的年轻官员,在数名精锐护卫的簇拥下,稳步走下跳板。雨水立刻打湿了他的衣袍,却丝毫未能减损他周身那股与生俱来的冷冽与威严。
他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全场,最后精准地落在了狼狈不堪的潘汝桢身上。
潘汝桢心脏猛地一缩。那身官袍,他认得,是锦衣卫!再看品级……竟是正四品的堂上官!无论品级还是影响力,地位远在他这从四品的知府之上!
尤其是那年轻人腰间隐约露出的象牙腰牌,更是象征着直达天听的特权。他连滚带爬地迎上前,也顾不得官仪,就要在泥水中行礼:“下官……下官镇江知府潘汝桢,恭迎上差!不知上差驾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顾云卿虚抬了一下手,阻止了他下拜,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穿透风雨清晰地传入潘汝桢及周围所有官员耳中:“潘大人不必多礼。本官顾云卿,奉圣命协理江南漕运,兼领锦衣卫江南事务。文总督闻此地险情紧急,特命本官前来协助处置。”
他甚至没有出示令牌,因为那身官袍和随行的锦衣卫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目光越过潘汝桢,直接投向那岌岌可危的溃口,眉头微蹙:“情况。”
潘汝桢被他这直接而冷峻的态度慑住,连忙躬身,语无伦次地汇报险情,语气中充满了惶恐与无助。
顾云卿听完,不再看他,转而面向随他而来的几名属下(其中包含精通书算的文吏和负责联络传令的锦衣卫小旗),指令清晰如刀劈斧凿:
“记录官,即刻设立临时档房。所有抵达物资,无论来源,均需在此登记编号,载明种类、数量、抵达时辰。领取物资,需有现场指挥(指向潘汝桢)与本官共同签押的凭条,一式两份,存根归档。无条擅动者,以侵吞抢险物资论处!”
“传令旗校,持我令箭,协调卫所兵丁与府衙差役。以溃口为中心,划分三段工区,每区设一工头,直接对潘大人负责。人力分作三班,轮番上堤,不得使一人力竭。轮休者即刻撤至后方干燥处,供应热食姜汤!”
“尔等几人,”他看向另外几名随员,“分头监督各工区进度,每半个时辰回报一次。重点记录物料消耗与工效,若有阻滞,即刻来报,不得延误!”
命令一条条发出,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原本混乱的现场,在这套冰冷高效的指令下,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强行梳理。
锦衣卫的威慑力让任何可能的阳奉阴违都消弭于无形,而清晰的流程则迅速取代了无序的挣扎。
潘汝桢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他这位堂堂知府,此刻竟隐隐成了执行者,而决策与监督之权,已牢牢掌握在那位年轻的锦衣卫经历手中。
他心中五味杂陈,有被越权的憋闷,但更多的,却是一种绝处逢生的庆幸——至少,这天杀的堤坝,有救了!
顾云卿不再理会潘汝桢复杂的心绪,他冒着大雨,亲自走到最危险的溃口处观察。泥水溅在他的官袍下摆,他也毫不在意。
他仔细查看着打桩的深度、沙袋垒砌的角度,偶尔会对负责技术的老河工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言语简练,却直指要害。
当一名卫所千户试图以“惯例”为由,想多领一批木料备用时,负责记录的文吏面无表情地抬出了“顾大人立下的规矩”,要求他按实际消耗和预估进度,说明额外需求的理由,并需潘知府与顾大人共同签批。
那千户看着旁边按刀而立、眼神冰冷的锦衣卫,咽了口唾沫,讪讪地退了下去。
一种基于规则、数据和绝对权威的新秩序,在这风雨飘摇的堤岸上,强硬地建立起来。
效率,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潘汝桢看着逐渐稳定下来的局面,又看向那个在雨中依旧身姿挺拔、冷静记录着一切的青衫(官袍)身影,心中凛然。
他终于明白,这位年轻的钦差,带来的不仅是救兵,更是一种他从未想象过的、冰冷而高效的统治逻辑。
这逻辑,不在乎官场人情,不在乎表面文章,只在乎结果,只遵循规则。
顾云卿合上手中防水油布包裹的记录册,望向依旧阴沉的天际。
他的任务不仅仅是堵住眼前的缺口,更是要将这套“逻辑”,像打入堤岸的木桩一样,深深楔入这帝国的肌体之中。
而这,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