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京西,天光灼灼,炙烤着广袤的演武场。
今日,这片平日只闻杀伐之音的场地,气氛却格外不同。
高高的观阅台上,明黄罗伞矗立,禁卫森严。大明皇帝,竟亲临演武场!皇帝并未身着繁复的冕服,而是一身利落的玄色戎装,外罩轻甲,更显英武。
在他身侧,内阁首辅刘健、次辅李东阳、阁臣杨廷和,以及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辅等一干勋贵重臣悉数在列,人人面色肃然,目光沉静地望向下方那片即将成为焦土的场地。
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演练。
皇帝亲自下旨,由英国公张懋全权主持,并特意下诏,言明此次演武旨在“验新军之实效,观营制之革新”,其重视程度,远超寻常校阅。
为此,还专门设立了由英国公、兵部尚书及两位都督府久经沙场的老都督组成的“裁断团”,于场边高台设立席位,依据明确的规则进行评判。
场中,两支大军已列阵完毕,肃杀之气冲霄而起。
东侧,是周遇吉苦心锤炼数月的新编“勇字营”,旌旗招展,甲胄鲜明,虽大多是新面孔,但眼神锐利,阵型严谨,隐隐透着一股不同于旧式京营的精气神。
西侧,则是扮演“假想敌”的“蓝军”,由保定侯梁玺麾下最为骁勇善战的一部边军精锐充任,他们久经战阵,杀气腾腾,带着边关特有的剽悍与漠视,显然存了心要给这支名声在外的“新军”一个下马威。
周遇吉立于“勇字营”阵前的将台之上,一身绯色狮子补服在烈日下异常醒目。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观阅台那道平静却极具分量的目光,也能感受到身后数千将士紧绷的神经与灼热的期待。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腔内翻涌的紧张与豪情,目光扫过身旁那座以布幔围起、略显特殊的军帐——参谋帐。帐帘掀开一角,可以看到以张秀才为首的几名年轻参谋士,正围在巨大的沙盘旁进行着最后的推演,他们的脸色因紧张而微微发白,却也带着一种被委以重任的专注。
“参将,”孙铁柱快步上前,低声禀报,声音因干燥而略显沙哑,“各部已按丙号预案展开,斥候前出五里。只是……‘蓝军’动向诡异,其游骑散得很开,不像是要结阵硬撼,倒像是……草原鞑子那一套,袭扰拉扯。”
周遇吉眉头微不可察地一蹙。丙号预案是针对敌军结阵推进的常规应对,若对方真采取轻骑骚扰、疲敌战术,确实有些被动。他目光再次投向参谋帐。
此刻,参谋帐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张秀才紧盯着沙盘上那些代表“蓝军”游骑的、不断移动的小蓝旗,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手中炭笔飞快地在旁边一张大幅草图上标记着敌方游骑活动的轨迹范围与频率。
“不对……”他喃喃自语,猛地抬头,看向身旁一名负责记录斥候回报的参谋士,“王兄,刚才回报,西北方向三里处,那片矮树林边缘,出现过敌军哨探,但一触即走,并未纠缠?”
“是,张佥事,确有此事。”
“东南方向,河滩地,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是,约半柱香前。”
张秀才的手指快速在沙盘上划过几个点,眼神越来越亮,却也带着一丝惊疑:“他们在试探!更像是在……遮蔽!掩护真正的意图!”他的手指猛地顿在沙盘上一处标注着“缓坡洼地”的区域后方,“这里!这里地势略高,且位于我军左翼延伸部,若以精骑从此处突然杀出,借助缓坡加速,可直插我中军侧肋!”
这个判断极为大胆。
若判断正确,可料敌机先,占据主动;若判断失误,将宝贵的预备队调往错误方向,导致真正受攻的方向空虚,后果不堪设想。
“张佥事,是否……太冒险了?是否先禀报参将,收缩阵型,稳守反击更为妥当?”一名年轻参谋士声音发颤地建议。
张秀才眼前闪过江阴河滩事件的惨痛画面,闪过周遇吉信任而又严厉的目光(这段时间因优异表现,禀明英国公后,提拔为参谋房敛事)。
他猛地一咬牙,抓起炭笔,在一张特制的指令笺上飞速写下判断依据与调整建议——建议立即中止丙号预案,启用针对侧翼突袭的戊号预案,并将中军部分弩手及唯一的一支骑兵预备队,秘密向左翼缓坡区域机动。
“我去禀报参将!”他抓起指令笺,如同攥着一块火炭,冲出参谋帐,几乎是扑到周遇吉的将台之下。
与此同时,场上的形势已经开始变化。“蓝军”的数股游骑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鬣狗,加快了袭扰的频率,不断从不同方向冲击着“勇字营”的前沿哨位和侧翼,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
“勇字营”的士卒们依靠严酷训练形成的本能,结阵防御,阵型虽未散乱,但在对方灵活凶狠的打击下,已显露出几分狼狈,前出的小队接连“受损”(按规则退出演练),士气受挫。
观阅台上,一些勋贵和武将出身的大臣们已经开始低声议论。
“看,新军还是嫩了点,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周遇吉练兵是狠,可这临阵应变……看来光狠还不够啊。”
保定侯梁玺更是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似乎对麾下儿郎的表现颇为满意。
首辅刘健眉头微蹙,看向身旁的英国公张懋。
张懋花白的眉毛下眼神沉静,不动声色,只淡淡道:“尚未见真章。”
朱厚照端坐于伞盖之下,面容平静,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目光越过纷乱的战场,落在那座小小的参谋帐以及刚刚冲出的张秀才身上。
“参将!”张秀才的声音因急促而嘶哑,他将指令笺高高举起,“卑职判断,敌军主攻方向在左翼缓坡之后!意在侧击我中军!建议即刻启用戊号预案,调整左翼部署!请参将定夺!”
所有的压力,瞬间汇聚于周遇吉一身。是将士的期待,是皇帝的审视,是朝臣的质疑,更是他对这数月来呕心沥血搭建的新体系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否。
他接过那张薄薄的纸,目光如电,快速扫过上面潦草却逻辑清晰的判断与建议。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结合着前方不断传回的战报,以及自己对战场态势的直觉。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拉长。
观阅台上的议论声,战场上箭矢的呼啸声,似乎都远去了。
一息,两息,三息……
周遇吉眼中猛地爆出一团决绝的精光,再无半分犹豫,他转身,声如洪钟,清晰地传遍将台乃至整个前军:
“传令!全军依戊号预案,变阵!”
“左翼弩手,前出至缓坡棱线后,集中火力,覆盖洼地出口!”
“骑兵预备队,隐蔽接敌,听号令截击!”
“中军各队,向右翼梯次配置,巩固阵地!”
命令既下,旗号翻飞,鼓角争鸣!“勇字营”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略显生涩,却异常坚定地执行着这突如其来的转向。
阵型流动,部队调动,一股无形的张力在整个演武场上弥漫开来。
观阅台上,议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定在那片看似平静的左翼缓坡区域。
皇帝朱厚照敲击扶手的动作停了下来,身体微微前倾。
首辅刘健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英国公张懋的嘴角,则微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
风暴,即将在那片洼地之后酝酿成形。
周遇吉的豪赌,能否押对?
今日,这片平日只闻杀伐之音的场地,气氛却格外不同。
高高的观阅台上,明黄罗伞矗立,禁卫森严。大明皇帝,竟亲临演武场!皇帝并未身着繁复的冕服,而是一身利落的玄色戎装,外罩轻甲,更显英武。
在他身侧,内阁首辅刘健、次辅李东阳、阁臣杨廷和,以及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辅等一干勋贵重臣悉数在列,人人面色肃然,目光沉静地望向下方那片即将成为焦土的场地。
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演练。
皇帝亲自下旨,由英国公张懋全权主持,并特意下诏,言明此次演武旨在“验新军之实效,观营制之革新”,其重视程度,远超寻常校阅。
为此,还专门设立了由英国公、兵部尚书及两位都督府久经沙场的老都督组成的“裁断团”,于场边高台设立席位,依据明确的规则进行评判。
场中,两支大军已列阵完毕,肃杀之气冲霄而起。
东侧,是周遇吉苦心锤炼数月的新编“勇字营”,旌旗招展,甲胄鲜明,虽大多是新面孔,但眼神锐利,阵型严谨,隐隐透着一股不同于旧式京营的精气神。
西侧,则是扮演“假想敌”的“蓝军”,由保定侯梁玺麾下最为骁勇善战的一部边军精锐充任,他们久经战阵,杀气腾腾,带着边关特有的剽悍与漠视,显然存了心要给这支名声在外的“新军”一个下马威。
周遇吉立于“勇字营”阵前的将台之上,一身绯色狮子补服在烈日下异常醒目。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观阅台那道平静却极具分量的目光,也能感受到身后数千将士紧绷的神经与灼热的期待。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腔内翻涌的紧张与豪情,目光扫过身旁那座以布幔围起、略显特殊的军帐——参谋帐。帐帘掀开一角,可以看到以张秀才为首的几名年轻参谋士,正围在巨大的沙盘旁进行着最后的推演,他们的脸色因紧张而微微发白,却也带着一种被委以重任的专注。
“参将,”孙铁柱快步上前,低声禀报,声音因干燥而略显沙哑,“各部已按丙号预案展开,斥候前出五里。只是……‘蓝军’动向诡异,其游骑散得很开,不像是要结阵硬撼,倒像是……草原鞑子那一套,袭扰拉扯。”
周遇吉眉头微不可察地一蹙。丙号预案是针对敌军结阵推进的常规应对,若对方真采取轻骑骚扰、疲敌战术,确实有些被动。他目光再次投向参谋帐。
此刻,参谋帐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张秀才紧盯着沙盘上那些代表“蓝军”游骑的、不断移动的小蓝旗,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手中炭笔飞快地在旁边一张大幅草图上标记着敌方游骑活动的轨迹范围与频率。
“不对……”他喃喃自语,猛地抬头,看向身旁一名负责记录斥候回报的参谋士,“王兄,刚才回报,西北方向三里处,那片矮树林边缘,出现过敌军哨探,但一触即走,并未纠缠?”
“是,张佥事,确有此事。”
“东南方向,河滩地,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是,约半柱香前。”
张秀才的手指快速在沙盘上划过几个点,眼神越来越亮,却也带着一丝惊疑:“他们在试探!更像是在……遮蔽!掩护真正的意图!”他的手指猛地顿在沙盘上一处标注着“缓坡洼地”的区域后方,“这里!这里地势略高,且位于我军左翼延伸部,若以精骑从此处突然杀出,借助缓坡加速,可直插我中军侧肋!”
这个判断极为大胆。
若判断正确,可料敌机先,占据主动;若判断失误,将宝贵的预备队调往错误方向,导致真正受攻的方向空虚,后果不堪设想。
“张佥事,是否……太冒险了?是否先禀报参将,收缩阵型,稳守反击更为妥当?”一名年轻参谋士声音发颤地建议。
张秀才眼前闪过江阴河滩事件的惨痛画面,闪过周遇吉信任而又严厉的目光(这段时间因优异表现,禀明英国公后,提拔为参谋房敛事)。
他猛地一咬牙,抓起炭笔,在一张特制的指令笺上飞速写下判断依据与调整建议——建议立即中止丙号预案,启用针对侧翼突袭的戊号预案,并将中军部分弩手及唯一的一支骑兵预备队,秘密向左翼缓坡区域机动。
“我去禀报参将!”他抓起指令笺,如同攥着一块火炭,冲出参谋帐,几乎是扑到周遇吉的将台之下。
与此同时,场上的形势已经开始变化。“蓝军”的数股游骑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鬣狗,加快了袭扰的频率,不断从不同方向冲击着“勇字营”的前沿哨位和侧翼,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
“勇字营”的士卒们依靠严酷训练形成的本能,结阵防御,阵型虽未散乱,但在对方灵活凶狠的打击下,已显露出几分狼狈,前出的小队接连“受损”(按规则退出演练),士气受挫。
观阅台上,一些勋贵和武将出身的大臣们已经开始低声议论。
“看,新军还是嫩了点,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周遇吉练兵是狠,可这临阵应变……看来光狠还不够啊。”
保定侯梁玺更是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似乎对麾下儿郎的表现颇为满意。
首辅刘健眉头微蹙,看向身旁的英国公张懋。
张懋花白的眉毛下眼神沉静,不动声色,只淡淡道:“尚未见真章。”
朱厚照端坐于伞盖之下,面容平静,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目光越过纷乱的战场,落在那座小小的参谋帐以及刚刚冲出的张秀才身上。
“参将!”张秀才的声音因急促而嘶哑,他将指令笺高高举起,“卑职判断,敌军主攻方向在左翼缓坡之后!意在侧击我中军!建议即刻启用戊号预案,调整左翼部署!请参将定夺!”
所有的压力,瞬间汇聚于周遇吉一身。是将士的期待,是皇帝的审视,是朝臣的质疑,更是他对这数月来呕心沥血搭建的新体系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否。
他接过那张薄薄的纸,目光如电,快速扫过上面潦草却逻辑清晰的判断与建议。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结合着前方不断传回的战报,以及自己对战场态势的直觉。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拉长。
观阅台上的议论声,战场上箭矢的呼啸声,似乎都远去了。
一息,两息,三息……
周遇吉眼中猛地爆出一团决绝的精光,再无半分犹豫,他转身,声如洪钟,清晰地传遍将台乃至整个前军:
“传令!全军依戊号预案,变阵!”
“左翼弩手,前出至缓坡棱线后,集中火力,覆盖洼地出口!”
“骑兵预备队,隐蔽接敌,听号令截击!”
“中军各队,向右翼梯次配置,巩固阵地!”
命令既下,旗号翻飞,鼓角争鸣!“勇字营”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略显生涩,却异常坚定地执行着这突如其来的转向。
阵型流动,部队调动,一股无形的张力在整个演武场上弥漫开来。
观阅台上,议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定在那片看似平静的左翼缓坡区域。
皇帝朱厚照敲击扶手的动作停了下来,身体微微前倾。
首辅刘健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英国公张懋的嘴角,则微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
风暴,即将在那片洼地之后酝酿成形。
周遇吉的豪赌,能否押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