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站在辽南舆图前,目光在耀州和盖州两座城池的标记上反复徘徊,越看越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他忽然意识到——这两座城,建得实在太大了。
虽然不断有百姓从建奴控制区拖家带口来投奔王师,辽南人口确实在增长,可终究填不满这四座巨城划出的广阔天地。
即便算上关宁军派驻的屯田兵士,放眼望去,城池与城池之间依然是大片大片的无人荒野,那些作为缓冲地带的地域更是荒草丛生,寂静得令人心慌。
“唉……可城都已经建完了……”
朱由检揉着眉心,苦笑一声。他当初完全没能预料到,皇太极的突然离世会让大清陷入内斗,从而让他一举夺得如此巨大的战略优势。
当时只觉得必须用最坚固的城池顶住最猛烈的攻击,想都没想就让袁崇焕去建这四座堪称巨无霸的城池。
如今看来,西面的营口和大凌河城还好,地处要冲,人口密集,算是物尽其用。盖州也还说得过去,好歹聚集了两三万军民,颇具规模。
可一想到耀州城,朱由检就忍不住摇头。那里满打满算就驻守着一万兵马,再加上他们的家眷。总兵祖大弼前几日还兴冲冲地向他报喜,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放心!末将令将士们在城内空处开垦屯田,明年定能实现粮草自给!”
朱由检当时听得直瞪眼,心里忍不住吐槽:“你这说的不是废话吗!整个城空旷得都能在里面跑马圈地种庄稼了,能不自给自足吗!”
朱由检背着手在行营里来回踱步,望着窗外广袤却荒芜的田地,突然停住脚步,像是问身旁的袁崇焕,又像是自言自语地喃喃道:唉......你们说,这普天之下,有没有那样的人——不是被官府征发,不是为躲避战乱,就是自愿的...带着家当,赶着牛车,心甘情愿来这辽东开垦荒地?
他转过身,眼中带着几分不切实际的期盼:就是那种...不用朝廷发放安家费,不用调拨粮种,自己扛着锄头就来的...有没有啊...
声音越说越低,最后几乎成了气音。
这位刚刚挥金如土筑起四座雄城的皇帝,此刻却像个盼着天上掉馅饼的田舍翁,对着空荡荡的田野发愁。
袁崇焕等人面面相觑,谁都不敢接话。这等好事,自古未闻啊。
世上还真有这样的人,而且为数不少。
就在朱由检被辽南的粮草问题愁得寝食难安,强打精神准备迎接新年之际,一封来自远方的奏疏,被快马加鞭送到了他的案头。
写信人自称姓朱,叙明谱系,确是太祖苗裔,只是传到他那辈,早已是身无爵位、名不见经传的远支宗室。
说白了,便是那成千上万、每年只能眼巴巴等着朝廷发放那点微薄“贡米”维持生计的穷苦宗亲之一。
他在奏疏中用词谦卑,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被生活所迫的急切,言道家中人口渐繁,已有十名成年男丁,朝廷按例发放的禄米实在难以为继,恳请皇上天恩,能否……能否再多赏赐一些。
这封来自“自己人”的求助信,与其说是奏疏,不如更像是一封家书式的诉苦文书,在这年关将近之时,为朱由检本就繁杂的思绪,又添上了一笔略显尴尬的注脚。
“………………赏你大爷!”
朱由检看完那封诉苦的奏疏,气得直接将信纸拍在案上,对着侍立一旁的曹化淳咆哮:“他怎么这么能生?!吃饱了饭没事干吗?!没事干不知道去种地吗?!啊?!”
曹化淳被吓得一哆嗦,苦着一张脸,小心翼翼地提醒道:“皇爷……息怒,息怒啊……您忘了……太祖爷的规矩……龙子凤孙,不能从事士农工商这等贱业,他们……他们是真的不能去种地啊……”
这话瞬间点醒了朱由检。他记起了那道如同铁律般的祖制——宗室子弟不得从事四民之业,只能像猪一样被圈养,靠着那点微薄的禄米苟活。
一股更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比面对多尔衮的大军时还要让他感到窒息。他颓然坐回椅中,喃喃道:“是啊……不能种地……他们除了生孩子和等米下锅,还能干什么……”
“………………”
朱由检沉默良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眼中闪过一丝打破常规的光芒。他忽然抬起头,望向曹化淳,语气带着一种试探性的、却又按捺不住兴奋的意味:
“曹大伴……你说,咱们能不能……再另辟个蹊径,搞个新的‘由头’出来?”
他微微前倾身体,压低了声音,仿佛在分享一个惊世的秘密:“太祖爷的祖训,明明白白,只是说宗室不得从事‘士农工商’这四民之业。可祖训里……没说过不能有‘第五业’啊!
若是朕……若是朕凭空创造出一个‘第五业’来,一个既非士、非农、非工、非商,却又于国朝大有裨益的行当……让他们去做,这总不算违背祖制了吧?”
这一刻,朱由检的思维彻底跳出了传统的框架,试图在祖训的字里行间,为他那些穷困潦倒的“亲戚”们,也为他自己濒临枯竭的财政,硬生生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活路来。
次日清晨,朱由检召来了袁崇焕、杨廷麟与阎应元。他端坐案后,目光扫过三位重臣,忽然问出个石破天惊的问题:袁爱卿,杨爱卿,阎爱卿。朕近日反复思量,天下万民莫非士农工商四业。可你们说说,这世间有没有这样一种行当——
他故意顿了顿,既不在士农工商之列,却又于国于民大有裨益?好比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方外之人?
三位大臣闻言皆是一怔。袁崇焕浓眉微蹙,杨廷麟抚须沉吟,倒是阎应元眼睛忽然一亮,似是捕捉到了皇帝话中深意。
“譬如说……让那些无所事事的宗室,来这辽南之地开荒垦田……”
此言一出,可谓图穷匕见。朱由检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终于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盘托出。
袁崇焕、杨廷麟、阎应元三人闻言,皆是浑身一震,脸上瞬间浮现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他们终于明白,皇上昨日为何会问起那些“自愿”来辽东开荒的人了——原来是在这里等着!
袁崇焕第一个反应过来,他眉头紧锁,沉声道:“陛下!此事……此事恐有不妥!宗室乃天潢贵胄,岂能如寻常百姓般躬耕于野?且辽东乃烽火之地,若宗室在此有失,臣等万死莫赎!”
杨廷麟也急忙补充:“陛下,祖制虽未言明‘第五业’,然‘开荒垦田’实乃农事之基,若强说非‘农’,恐难堵天下悠悠之口,言官们必会群起攻之啊!”
让老朱家那些穷亲戚们背井离乡来辽东开荒?这事,想想都知道,难如登天。
怎么办呢?
朱由检苦思冥想,终于琢磨出一个主意。他下了一道颇为私人的旨意,将那个之前给他写信诉苦的、不知隔了多少层的远房亲戚,指名道姓地召来了营口。旨意里说得亲切,让他务必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来陪皇上过个年。
这人名叫朱绍祖,籍贯山东,细论起来,算是鲁王一系的旁支末梢。
据说,是上上上代的某位鲁王爷,一时风流,临幸了一个民间女子所出。按当时朝廷定下的规矩,这类“非婚生子”身份尴尬,除了没有继承权,连禄米也只能领到正式宗室的一半,世代下来,早已穷困潦倒。
当这一大家子风尘仆仆地赶到营口行在,朱由检算是开了眼界。只见那十个半大孩子,从五六岁到十几岁不等,见到御宴上的烤羊腿,眼睛都直了。
也顾不得什么礼仪,扑上去便是一顿狼吞虎咽,啃得满手满脸是油,仿佛饿了好几辈子。
朱由检看着这“壮观”的场面,嘴角微微抽搐,心里又是好气又是好笑,更多的却是一种深沉的无奈。他暗自腹诽:“这朱绍祖……自己明明都快养不活了,怎么还跟下了崽的兔子似的,生了这么一大窝?这……这简直是疯了啊!”
“朱绍祖……”
朱由检端详着眼前这个手足无措、脸上写满了惶恐与尴尬的中年男子,语气放缓,说道:“按族谱辈分来论,朕似乎……还得称呼你一声堂叔?”
这话一出,把朱绍祖震得浑身一哆嗦,差点就要从凳子上滑下去。
朱由检见状,微笑着摆了摆手,“今日不讲那些虚礼,关起门来,这便是咱们朱家的家宴。你我只论辈分,不论君臣,不必顾及太多,随意些便好。”
朱由检拿起酒壶,亲自给朱绍祖面前的酒杯斟满,语气愈发温和:“像堂叔你这般……生活着实不济的朱家子孙,据你所知——在这山东,乃至北直隶、河南一带,大概……还有多少户?”
朱绍祖捧着那杯御酒,手抖得厉害,他嘴唇嗫嚅了几下,像是要把话咽回去,最终在皇帝的目光下,还是颤声开了口:“回…回陛下话……”
他不敢看朱由检的眼睛,低着头盯着桌面,“像臣……像草民这般,光是山东地面上,粗粗算来……不下八百户。”
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声音愈发苦涩:“若是算上北直隶、河南、山西……那些早已没了禄米,或是只能领些陈年霉米的人家……怕是,怕是得以万来计了。很多人家,早已和寻常百姓无异,甚至……还不如寻常百姓。”
他说到此处,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旁边仍在狼吞虎咽的孩子们,眼圈微微发红:“至少……百姓还能凭力气挣口饭吃。我们……我们连这个都不能啊!守着个空名头,饿得前胸贴后背,孩子养不活,姑娘嫁不出去……陛下,惨啊……真的惨啊……”
朱由检端起茶杯轻啜一口,目光落在窗外那片广袤的荒地上,语气平静:“堂叔,朕想着……若是让你们一家在营口城周边开垦二百亩田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你觉得这个安排如何?”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却在朱绍祖耳畔炸开惊雷。他猛地抬头,嘴唇哆嗦着,手中的筷子“啪嗒”一声落在桌上。
朱绍祖的脸色瞬间惨白,整个人像是被抽干了力气,瘫坐在凳子上。他死死攥着衣角,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半晌才挤出话来:“陛……陛下……”
朱绍祖怔怔地抬起头,看看面前年轻的皇帝,又回头看看那群饿得面黄肌瘦的儿女。
终于闭上眼,两行热泪滚落:“罪臣……遵旨。”
朱由检俯身扶起颤抖的朱绍祖,声音沉静有力:堂叔,这顿饭不白吃。
他扶着朱绍祖坐下,目光扫过那些还在啃骨头的孩子:堂叔在宗室里人面熟。烦请带个话——凡是像您这般被拖欠禄米,实在过不下去的宗亲,都可以来营口。
他斟了杯热茶推到朱绍祖面前,语气放缓:来了不必改姓,就以姓开荒。赋税按十五税三,一份入国库,两份留作辽饷。此策,朕许十年之期。
朱绍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他攥着衣角的手松开,在破旧的衣袍上擦了擦,小心翼翼地问:陛下的意思是……来了还能姓朱?赋税只要十五税三?
正是。朱由检指向窗外,辽东沃野千里,与其让宗室在老家饿死,不如来这里堂堂正正做朱家子弟,给祖宗守这片疆土。
朱绍祖突然起身,郑重其事地行了全礼:臣……代万千穷宗,谢陛下活命之恩!
朱由检倾身向前,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成了耳语:“此事……关乎宗室体面,更关乎朝廷法度。”
他指尖轻叩桌面,眼神里带着难得的谨慎,“堂叔回去后,务必慎之又慎。只可说辽东有活路,不可细说其中章程。”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正在熟睡的孩子们:“若让朝中那些御史言官知晓朕许了这般特例,怕是又要闹得沸反盈天。到时候,不但帮不了其他宗亲,便是堂叔你这二百亩地……恐怕也难保全。”
朱绍祖闻言浑身一凛,顿时清醒了大半。他连忙躬身:“陛下放心,臣晓得轻重。定当守口如瓶,只悄悄告知那些实在过不下去的本分人。”
朱由检这才微微颔首,将一块出入营口的腰牌推到他面前:“开春后,朕会命人在海边划出块地方。你们先去那里安顿,对外就说是应募的垦荒流民。”
朱由检将那位远房表亲一家悄悄送走后,当夜便密召杨廷麟入行营。
他屏退左右,拉着杨廷麟走到角落,声音压得极低:“后续若还有朱姓宗亲前来,你务必妥善安置,但要做得隐秘。”
朱由检神色凝重,“切记掩人耳目,朝中断不能走漏半点风声。”
杨廷麟闻言一怔,困惑地抬起头:“陛下恕臣愚钝……为何您的宗亲要来这苦寒之地?”
“自然是来开荒种地的,难不成是来朕这儿白吃白喝的?”
“陛下.........祖制.............”
朱由检猛地扑上前,一把捂住杨廷麟的嘴,神色慌张地四下张望。
嘘——!他急得额角冒汗,压低声音斥道,你嚷嚷什么!朕能不知道祖制吗?
“到时候要是走漏风声,朕跑不了,你杨廷麟也休想脱身!”
杨廷麟闻言,脸上露出几分古怪神情,心里暗道:“陛下这威胁人的法子倒是新鲜。臣大不了挂印辞官,回常州老家种地去……”
当然,这话他只敢在心里转悠。面上却是一派恭顺,躬身行礼:“臣……明白了。定当小心行事,绝不敢辜负陛下重托。”
过完年后,就在朱由检御驾即将离开营口的前两日,朱绍祖果然带着十几户人悄悄抵达了。
这些人大都面黄肌瘦,穿着打补丁的棉袍,眼神里混杂着惶恐与一丝期盼。他们拖儿带女,行李简陋,像是举家逃难,唯独眉宇间还残留着几分与寻常百姓不同的气质。
朱由检站在行营的望楼上,默默注视着这支小小的队伍悄无声息地入驻。
他没有露面,只是唤来杨廷麟,低声嘱咐:这些人就交给你了。每户依前约,拨二百亩荒地。记住,把他们集中安置在海边那片划出来的‘垦殖区’,与普通流民隔开,便于管理,也免生事端。
他沉吟片刻,又补充道:对外就说是从山东招来的屯田户。一应待遇与其他流民相同,不必特殊照顾,但也莫要让地方官吏欺生了他们。
杨廷麟心领神会:臣明白。会让他们以‘祝’姓登记造册,田契粮册都会单独立卷。
他忽然意识到——这两座城,建得实在太大了。
虽然不断有百姓从建奴控制区拖家带口来投奔王师,辽南人口确实在增长,可终究填不满这四座巨城划出的广阔天地。
即便算上关宁军派驻的屯田兵士,放眼望去,城池与城池之间依然是大片大片的无人荒野,那些作为缓冲地带的地域更是荒草丛生,寂静得令人心慌。
“唉……可城都已经建完了……”
朱由检揉着眉心,苦笑一声。他当初完全没能预料到,皇太极的突然离世会让大清陷入内斗,从而让他一举夺得如此巨大的战略优势。
当时只觉得必须用最坚固的城池顶住最猛烈的攻击,想都没想就让袁崇焕去建这四座堪称巨无霸的城池。
如今看来,西面的营口和大凌河城还好,地处要冲,人口密集,算是物尽其用。盖州也还说得过去,好歹聚集了两三万军民,颇具规模。
可一想到耀州城,朱由检就忍不住摇头。那里满打满算就驻守着一万兵马,再加上他们的家眷。总兵祖大弼前几日还兴冲冲地向他报喜,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放心!末将令将士们在城内空处开垦屯田,明年定能实现粮草自给!”
朱由检当时听得直瞪眼,心里忍不住吐槽:“你这说的不是废话吗!整个城空旷得都能在里面跑马圈地种庄稼了,能不自给自足吗!”
朱由检背着手在行营里来回踱步,望着窗外广袤却荒芜的田地,突然停住脚步,像是问身旁的袁崇焕,又像是自言自语地喃喃道:唉......你们说,这普天之下,有没有那样的人——不是被官府征发,不是为躲避战乱,就是自愿的...带着家当,赶着牛车,心甘情愿来这辽东开垦荒地?
他转过身,眼中带着几分不切实际的期盼:就是那种...不用朝廷发放安家费,不用调拨粮种,自己扛着锄头就来的...有没有啊...
声音越说越低,最后几乎成了气音。
这位刚刚挥金如土筑起四座雄城的皇帝,此刻却像个盼着天上掉馅饼的田舍翁,对着空荡荡的田野发愁。
袁崇焕等人面面相觑,谁都不敢接话。这等好事,自古未闻啊。
世上还真有这样的人,而且为数不少。
就在朱由检被辽南的粮草问题愁得寝食难安,强打精神准备迎接新年之际,一封来自远方的奏疏,被快马加鞭送到了他的案头。
写信人自称姓朱,叙明谱系,确是太祖苗裔,只是传到他那辈,早已是身无爵位、名不见经传的远支宗室。
说白了,便是那成千上万、每年只能眼巴巴等着朝廷发放那点微薄“贡米”维持生计的穷苦宗亲之一。
他在奏疏中用词谦卑,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被生活所迫的急切,言道家中人口渐繁,已有十名成年男丁,朝廷按例发放的禄米实在难以为继,恳请皇上天恩,能否……能否再多赏赐一些。
这封来自“自己人”的求助信,与其说是奏疏,不如更像是一封家书式的诉苦文书,在这年关将近之时,为朱由检本就繁杂的思绪,又添上了一笔略显尴尬的注脚。
“………………赏你大爷!”
朱由检看完那封诉苦的奏疏,气得直接将信纸拍在案上,对着侍立一旁的曹化淳咆哮:“他怎么这么能生?!吃饱了饭没事干吗?!没事干不知道去种地吗?!啊?!”
曹化淳被吓得一哆嗦,苦着一张脸,小心翼翼地提醒道:“皇爷……息怒,息怒啊……您忘了……太祖爷的规矩……龙子凤孙,不能从事士农工商这等贱业,他们……他们是真的不能去种地啊……”
这话瞬间点醒了朱由检。他记起了那道如同铁律般的祖制——宗室子弟不得从事四民之业,只能像猪一样被圈养,靠着那点微薄的禄米苟活。
一股更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比面对多尔衮的大军时还要让他感到窒息。他颓然坐回椅中,喃喃道:“是啊……不能种地……他们除了生孩子和等米下锅,还能干什么……”
“………………”
朱由检沉默良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眼中闪过一丝打破常规的光芒。他忽然抬起头,望向曹化淳,语气带着一种试探性的、却又按捺不住兴奋的意味:
“曹大伴……你说,咱们能不能……再另辟个蹊径,搞个新的‘由头’出来?”
他微微前倾身体,压低了声音,仿佛在分享一个惊世的秘密:“太祖爷的祖训,明明白白,只是说宗室不得从事‘士农工商’这四民之业。可祖训里……没说过不能有‘第五业’啊!
若是朕……若是朕凭空创造出一个‘第五业’来,一个既非士、非农、非工、非商,却又于国朝大有裨益的行当……让他们去做,这总不算违背祖制了吧?”
这一刻,朱由检的思维彻底跳出了传统的框架,试图在祖训的字里行间,为他那些穷困潦倒的“亲戚”们,也为他自己濒临枯竭的财政,硬生生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活路来。
次日清晨,朱由检召来了袁崇焕、杨廷麟与阎应元。他端坐案后,目光扫过三位重臣,忽然问出个石破天惊的问题:袁爱卿,杨爱卿,阎爱卿。朕近日反复思量,天下万民莫非士农工商四业。可你们说说,这世间有没有这样一种行当——
他故意顿了顿,既不在士农工商之列,却又于国于民大有裨益?好比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方外之人?
三位大臣闻言皆是一怔。袁崇焕浓眉微蹙,杨廷麟抚须沉吟,倒是阎应元眼睛忽然一亮,似是捕捉到了皇帝话中深意。
“譬如说……让那些无所事事的宗室,来这辽南之地开荒垦田……”
此言一出,可谓图穷匕见。朱由检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终于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盘托出。
袁崇焕、杨廷麟、阎应元三人闻言,皆是浑身一震,脸上瞬间浮现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他们终于明白,皇上昨日为何会问起那些“自愿”来辽东开荒的人了——原来是在这里等着!
袁崇焕第一个反应过来,他眉头紧锁,沉声道:“陛下!此事……此事恐有不妥!宗室乃天潢贵胄,岂能如寻常百姓般躬耕于野?且辽东乃烽火之地,若宗室在此有失,臣等万死莫赎!”
杨廷麟也急忙补充:“陛下,祖制虽未言明‘第五业’,然‘开荒垦田’实乃农事之基,若强说非‘农’,恐难堵天下悠悠之口,言官们必会群起攻之啊!”
让老朱家那些穷亲戚们背井离乡来辽东开荒?这事,想想都知道,难如登天。
怎么办呢?
朱由检苦思冥想,终于琢磨出一个主意。他下了一道颇为私人的旨意,将那个之前给他写信诉苦的、不知隔了多少层的远房亲戚,指名道姓地召来了营口。旨意里说得亲切,让他务必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来陪皇上过个年。
这人名叫朱绍祖,籍贯山东,细论起来,算是鲁王一系的旁支末梢。
据说,是上上上代的某位鲁王爷,一时风流,临幸了一个民间女子所出。按当时朝廷定下的规矩,这类“非婚生子”身份尴尬,除了没有继承权,连禄米也只能领到正式宗室的一半,世代下来,早已穷困潦倒。
当这一大家子风尘仆仆地赶到营口行在,朱由检算是开了眼界。只见那十个半大孩子,从五六岁到十几岁不等,见到御宴上的烤羊腿,眼睛都直了。
也顾不得什么礼仪,扑上去便是一顿狼吞虎咽,啃得满手满脸是油,仿佛饿了好几辈子。
朱由检看着这“壮观”的场面,嘴角微微抽搐,心里又是好气又是好笑,更多的却是一种深沉的无奈。他暗自腹诽:“这朱绍祖……自己明明都快养不活了,怎么还跟下了崽的兔子似的,生了这么一大窝?这……这简直是疯了啊!”
“朱绍祖……”
朱由检端详着眼前这个手足无措、脸上写满了惶恐与尴尬的中年男子,语气放缓,说道:“按族谱辈分来论,朕似乎……还得称呼你一声堂叔?”
这话一出,把朱绍祖震得浑身一哆嗦,差点就要从凳子上滑下去。
朱由检见状,微笑着摆了摆手,“今日不讲那些虚礼,关起门来,这便是咱们朱家的家宴。你我只论辈分,不论君臣,不必顾及太多,随意些便好。”
朱由检拿起酒壶,亲自给朱绍祖面前的酒杯斟满,语气愈发温和:“像堂叔你这般……生活着实不济的朱家子孙,据你所知——在这山东,乃至北直隶、河南一带,大概……还有多少户?”
朱绍祖捧着那杯御酒,手抖得厉害,他嘴唇嗫嚅了几下,像是要把话咽回去,最终在皇帝的目光下,还是颤声开了口:“回…回陛下话……”
他不敢看朱由检的眼睛,低着头盯着桌面,“像臣……像草民这般,光是山东地面上,粗粗算来……不下八百户。”
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声音愈发苦涩:“若是算上北直隶、河南、山西……那些早已没了禄米,或是只能领些陈年霉米的人家……怕是,怕是得以万来计了。很多人家,早已和寻常百姓无异,甚至……还不如寻常百姓。”
他说到此处,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旁边仍在狼吞虎咽的孩子们,眼圈微微发红:“至少……百姓还能凭力气挣口饭吃。我们……我们连这个都不能啊!守着个空名头,饿得前胸贴后背,孩子养不活,姑娘嫁不出去……陛下,惨啊……真的惨啊……”
朱由检端起茶杯轻啜一口,目光落在窗外那片广袤的荒地上,语气平静:“堂叔,朕想着……若是让你们一家在营口城周边开垦二百亩田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你觉得这个安排如何?”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却在朱绍祖耳畔炸开惊雷。他猛地抬头,嘴唇哆嗦着,手中的筷子“啪嗒”一声落在桌上。
朱绍祖的脸色瞬间惨白,整个人像是被抽干了力气,瘫坐在凳子上。他死死攥着衣角,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半晌才挤出话来:“陛……陛下……”
朱绍祖怔怔地抬起头,看看面前年轻的皇帝,又回头看看那群饿得面黄肌瘦的儿女。
终于闭上眼,两行热泪滚落:“罪臣……遵旨。”
朱由检俯身扶起颤抖的朱绍祖,声音沉静有力:堂叔,这顿饭不白吃。
他扶着朱绍祖坐下,目光扫过那些还在啃骨头的孩子:堂叔在宗室里人面熟。烦请带个话——凡是像您这般被拖欠禄米,实在过不下去的宗亲,都可以来营口。
他斟了杯热茶推到朱绍祖面前,语气放缓:来了不必改姓,就以姓开荒。赋税按十五税三,一份入国库,两份留作辽饷。此策,朕许十年之期。
朱绍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他攥着衣角的手松开,在破旧的衣袍上擦了擦,小心翼翼地问:陛下的意思是……来了还能姓朱?赋税只要十五税三?
正是。朱由检指向窗外,辽东沃野千里,与其让宗室在老家饿死,不如来这里堂堂正正做朱家子弟,给祖宗守这片疆土。
朱绍祖突然起身,郑重其事地行了全礼:臣……代万千穷宗,谢陛下活命之恩!
朱由检倾身向前,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成了耳语:“此事……关乎宗室体面,更关乎朝廷法度。”
他指尖轻叩桌面,眼神里带着难得的谨慎,“堂叔回去后,务必慎之又慎。只可说辽东有活路,不可细说其中章程。”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正在熟睡的孩子们:“若让朝中那些御史言官知晓朕许了这般特例,怕是又要闹得沸反盈天。到时候,不但帮不了其他宗亲,便是堂叔你这二百亩地……恐怕也难保全。”
朱绍祖闻言浑身一凛,顿时清醒了大半。他连忙躬身:“陛下放心,臣晓得轻重。定当守口如瓶,只悄悄告知那些实在过不下去的本分人。”
朱由检这才微微颔首,将一块出入营口的腰牌推到他面前:“开春后,朕会命人在海边划出块地方。你们先去那里安顿,对外就说是应募的垦荒流民。”
朱由检将那位远房表亲一家悄悄送走后,当夜便密召杨廷麟入行营。
他屏退左右,拉着杨廷麟走到角落,声音压得极低:“后续若还有朱姓宗亲前来,你务必妥善安置,但要做得隐秘。”
朱由检神色凝重,“切记掩人耳目,朝中断不能走漏半点风声。”
杨廷麟闻言一怔,困惑地抬起头:“陛下恕臣愚钝……为何您的宗亲要来这苦寒之地?”
“自然是来开荒种地的,难不成是来朕这儿白吃白喝的?”
“陛下.........祖制.............”
朱由检猛地扑上前,一把捂住杨廷麟的嘴,神色慌张地四下张望。
嘘——!他急得额角冒汗,压低声音斥道,你嚷嚷什么!朕能不知道祖制吗?
“到时候要是走漏风声,朕跑不了,你杨廷麟也休想脱身!”
杨廷麟闻言,脸上露出几分古怪神情,心里暗道:“陛下这威胁人的法子倒是新鲜。臣大不了挂印辞官,回常州老家种地去……”
当然,这话他只敢在心里转悠。面上却是一派恭顺,躬身行礼:“臣……明白了。定当小心行事,绝不敢辜负陛下重托。”
过完年后,就在朱由检御驾即将离开营口的前两日,朱绍祖果然带着十几户人悄悄抵达了。
这些人大都面黄肌瘦,穿着打补丁的棉袍,眼神里混杂着惶恐与一丝期盼。他们拖儿带女,行李简陋,像是举家逃难,唯独眉宇间还残留着几分与寻常百姓不同的气质。
朱由检站在行营的望楼上,默默注视着这支小小的队伍悄无声息地入驻。
他没有露面,只是唤来杨廷麟,低声嘱咐:这些人就交给你了。每户依前约,拨二百亩荒地。记住,把他们集中安置在海边那片划出来的‘垦殖区’,与普通流民隔开,便于管理,也免生事端。
他沉吟片刻,又补充道:对外就说是从山东招来的屯田户。一应待遇与其他流民相同,不必特殊照顾,但也莫要让地方官吏欺生了他们。
杨廷麟心领神会:臣明白。会让他们以‘祝’姓登记造册,田契粮册都会单独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