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兵临突尼斯城下-《青铜账簿与铁王座》

  占领比塞大港的胜利喜悦,如同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迅速而短暂。对于意大利北非远征军总司令德尔·卡雷托将军而言,他清晰地知道,拿下这个北部良港仅仅是打开了突尼斯的大门,真正的目标,是南方约六十公里外,那座坐落在盐湖与地中海之间、象征着奥斯曼帝国在此地最后权威的古老首都——突尼斯城。

  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意军海陆并进,展开了向突尼斯城的钳形攻势:德尔·卡雷托将军亲自指挥陆军主力(约2.5万人),将从比塞大基地出发,主要沿着历史悠久的海岸公路,辅以部分内陆古道,稳步向南推进,构成陆上攻击的铁拳。

  海军舰队(以铁甲舰为核心)则搭载着海军陆战队一个团和从陆军中精选的一个擅长攻坚的步兵营,沿海岸线缓缓南下,强大的舰炮随时准备提供火力支援,并伺机在突尼斯城附近寻找合适滩头,执行二次登陆,以期对首都形成海陆夹击之势。

  最初的推进顺利得令人难以置信。意军陆军沿海岸线南下,沿途经过的阿拉伯小镇和柏柏尔人部落大多选择了沉默或象征性的屈服。一些地方长老甚至送来了羊和粮食,表示顺从,只求免遭兵燹。意大利舰队游弋在蔚蓝的海面上,几乎未遇抵抗,仅用几轮炮火便轻易摧毁了沿途几处早已废弃或仅有象征性守军的小型奥斯曼时代要塞。意军兵不血刃地控制了一系列北部沿海要点,乐观的情绪开始在军中蔓延,仿佛征服突尼斯只是一场武装游行。

  然而,当德尔·卡雷托的大军离开海岸线的相对平坦地带,开始向内陆的突尼斯城方向深入时,北非战场的真实獠牙才逐渐显露。

  首先是无休止的骚扰与崎岖的地形。道路逐渐变得不再友好,蜿蜒进入起伏的丘陵和干燥的灌木丛地带。突尼斯贝伊的政府虽然腐朽孱弱,但仍勉强组织起了数千人的正规军(装备着老旧的前装燧发枪和少量的铜炮),并煽动内地那些对欧洲入侵者充满疑惧和敌意的部落武装,展开了顽强的阻击。他们从不进行堂堂之阵的决战,而是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化整为零。冷枪时不时从远处的山丘或橄榄树林中射来,小股骑兵如同沙漠中的毒蝎,闪电般地袭击行军纵队的侧翼或尾部,抢夺物资,杀伤落单士兵,然后迅速消失在茫茫荒野之中。这种无休止的骚扰虽每次造成的伤亡有限,却像不断滴落的水珠,极大地迟滞了大军的行进速度,无情地消耗着士兵们的神经和体力。部队不得不频繁停下来,组成防御队形,派出清剿分队,行军日程表被打得粉碎。

  其次是严酷环境的无情折磨。北非十月的太阳,依旧毒辣异常。来自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或伦巴第地区的小伙子们,身上还穿着为欧洲气候设计的深色厚呢军服,在毫无遮挡的烈日下行军,汗如雨下,中暑晕厥者日增。干燥的“奇里风”卷起漫天沙尘,无孔不入,钻进枪栓、炮膛,损坏精密的武器,更折磨着士兵们的呼吸道和眼睛。而比枪炮和烈日更可怕的敌人——疾病,也开始在军营中肆虐。痢疾、伤寒随着不洁的饮水和食物快速传播,高烧、脱水、虚弱……野战医院人满为患,痛苦的呻吟声日夜不息。军医和药品很快捉襟见肘。非战斗减员的速度,很快超过了战斗伤亡,成为了德尔·卡雷托将军最头疼的问题。

  最后是那根被拉得越来越长、也越来越脆弱的陆上补给线。从比塞大港到前线部队的距离随着推进而不断延伸。负责运输的马车队和驮畜队成了游击武装最喜爱的猎物。弹药,尤其是宝贵的饮用水、药品和新鲜食物,运送变得异常缓慢且危险。前线部队开始面临紧缩配给,士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进展缓慢,遭遇持续抵抗……病员激增……补给运输困难……”一份份措辞日益严峻的战报,通过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野战电报线,传回了罗马的首相府。

  亚历山德罗·科斯塔看着这些报告,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铺有北非地图的桌面。他预见到了困难,但前线的实际压力仍超出了他的最佳估计。他深知“速战速决”是这场殖民军事行动的唯一正确解。战争一旦拖延下去,巨大的伤亡和军费开支将迅速吞噬掉国内民众的支持,更会给外部势力——尤其是那个虽然暂时默许但始终心怀不甘、在突尼斯拥有传统利益的法国——提供外交干预甚至暗中捣乱的绝佳借口。

  “绝不能陷入泥潭。”亚历山德罗斩钉截铁地对紧急召见的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说道,“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打破僵局,加快进攻节奏,尽快拿下突尼斯城。只有攻克其统治中心,摧毁贝伊政权的象征,各地的抵抗才会失去核心,迅速瓦解。”

  他下达了一连串强硬而具体的命令,展现出其作为最高统帅的决断力和调动资源的强大能力:1.立即增兵与强化火力:“从国内南方军区(西西里、卡拉布里亚)的预备队中,立刻抽调5000名相对适应炎热气候的士兵,火速装船运往比塞大。同时,为德尔·卡雷托增派至少两个炮兵连的新式后膛野战炮。必须以优势火力粉碎敌人的阻击据点,减少步兵的伤亡和消耗。”

  2.后勤革命:海路直达补给:“立刻动用科斯塔集团的民用商船队。命令调动科斯塔集团最快、最可靠的蒸汽货轮,满载弹药、奎宁、止血敷料、罐头食品、压缩饼干以及最重要的——桶装淡水,直接从那不勒斯或巴勒莫港启航,绕过漫长的陆路,通过海路直接输送到前线部队所在位置最近的可停靠海岸。如果条件允许,在海军掩护下进行小规模滩头卸载,必须确保一线部队得到最及时的补充。” 这是一着妙棋,充分利用了意大利的海权优势,直击陆路补给软肋。

  3.海陆协同,施加最大压力:他的目光锐利地投向海军大臣:“命令海军司令费拉里,舰队不能再满足于远远的护航。必须更积极地靠近海岸,根据陆军提供的坐标,提供不间断、更精准的舰炮火力支援。同时,我要求海军立即寻找机会,在突尼斯城以北或以东寻找合适滩头(重点侦察拉古莱特港口或哈勒法沃因地区),实施第二次、团级规模以上的强力登陆作战。务必建立稳固滩头阵地,与陆军主力形成对突尼斯城的实质性合围,迫使守军分兵,加速其心理崩溃。”

  命令如山,意大利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科斯塔集团的商船队展现了惊人的组织力和效率,数日内,满载物资的蒸汽轮便鸣响汽笛,驶向非洲海岸。得到生力军、充足炮火和最关键补给(尤其是淡水和药品)的德尔·卡雷托将军,精神大振,重新发起了猛烈而坚决的进攻。意军不再过分顾及侧翼的小股骚扰,以炮兵开路,步兵稳步清剿,步步为营,向着最终目标坚定推进。

  10月20日,经过艰苦的跋涉和一系列硬仗,意大利远征军陆军主力部队终于兵临城下,抵达了突尼斯城西北郊外的高地。士兵们甚至可以遥望到城内清真寺的尖塔和古老的城墙。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海面上传来了震耳欲聋的炮声。意大利海军舰队在经过周密侦察后,选择了突尼斯湖出海口、扼守通往突尼斯城水道的关键要塞——拉古莱特作为二次登陆点。在铁甲舰为首的强大舰炮火力覆盖下,守军炮台被彻底压制。海军陆战队第二团和一个精锐的步兵营乘坐小艇,在烟幕掩护下成功抢滩登陆,经过短暂而激烈的交火,迅速击溃了仓促迎战的守军,建立了坚固的桥头堡,兵锋直指突尼斯城东北门户。

  不久后,陆上前锋部队与登陆部队成功取得联系。意大利的绿白红三色旗,分别插向了突尼斯城的西北和东北方向。这座北非古都陷入了真正的海陆双重合围之中。撒哈拉之箭,历经跋涉与苦战,终于牢牢地钉在了猎物的咽喉之上。突尼斯城的命运已然悬于一线。